山外史迹小考
山外,南安縣志載:乃縣城(原豐州)西三十里,隸屬卅都。1937年抗戰時,縣城西遷溪美,山外緊靠于縣城西隅,離城僅八里。南安撤縣設市后,也祝成為市郊了。作為南安的一個村落,山外有着較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地理位置,海拔200多公尺,四面接壤的村落皆比山外低,群山環繞,猶如一塊由西向東傾斜的大盤子。古人稱“柴山水源好”,無旱涝之憂。盡管風雨莫測,世代更替,山外林氏始終固守本土,安居樂業,並留下不少值得稽考的史迹。
一、山外林氏肇基繁衍概略
山外,作為地名,早就有之。而山外林氏,族譜稱是元末始遷入的。在此之前,山外的原住民有十幾個姓氏。當時,屬九牧林長房郡馬公派下的林氏,從莆田、仙游交界處的三會里徙居卅都娘仔橋(也稱榕橋),在那里住了幾代,都是單傳,不見發脱。直至致政公,往仙公運夢,神靈囑他秉燭西行,燭火熄時擇地而居。他按此法,以燭籠照路,西行至山外村,燭火熄滅,他即蓋房住下,稱為山外林氏一世祖。奇怪的是,致政公住下后,又是單傳幾代,兒孫疑惑不解,曾以衰弱之故,復萌歸于三會里之祖基的念頭,但又不甘願,旋又運夢仙公,質問其由。仙公以“一竹出五笋”之物象昭示未來。果然,單傳的兒子就接連生了五個男丁,應了仙公運夢之驗。故于是地再加拓辟,成為一段乾坤。再后來,又有“二房貴、五房興”、“三八廿四柱”之說。從此,山外林氏人丁興旺發達,其他姓氏就日漸式微,慢慢被林氏所取代。現在,山外林氏已傳至26世,不包括海外及遷往外地定居的,總人口近六个人。人口普查表明,山外村清一色姓林,已成為南安林氏的最大族居點。
至于村名由山外改為宣化,那是解放初的事,知情者言是由民國期間取的宣德、化俗兩個角落名,各摘取前一字而定的,據說是為了時尚,以示破舊立新。
二、林應奎十六歲中舉
山外林氏至明朝中葉,人丁繁衍,氏族殷富,祖先們就延師教学,培養讀書子弟。南安縣志載:明神宗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山外鄉林應奎(府志作應蝰)榮登乙卯科舉人,與洪承疇同榜。當時林應奎僅十六歲,按時間推算,屬山外林氏肇基三房第十世。可謂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並有一句口頭語“山外林應奎十六歲中舉,騖死娘仔橋布政”流傳至今,足見當時影響之廣,轟動一時。
遗憾的是,林應奎十六歲中舉后,在考場仕途上,就再也没有聲息了。據祖宗世代流傳,林應奎中舉后,身體不好,不幸英年早逝。現若從科学角度看,也許是祖宗盼子成龍之切,有拔苗助長之嫌,結果釀成悲劇。但祖先村民們從迷信角度認識,聚稱是山外林氏風水,被明洪武間江夏侯(周德興)破壞所致。 因林應奎的祖墳是葬在“龍蝦入海”大穴上的,風水正旺時,在深夜常聞墓穴里有吹拉彈唱弦管聲。江夏侯勘探得知后,指揮部下在墓穴后挖一深溝,企圖斬斷龍脉,但無濟于事,弦管之聲依然縈繞于耳。也許風水該敗,忽然二夜,弦管聲里夾雜着“不怕千軍萬馬掘,只怕銅針烏狗血”的話音,被破壞風水的人監聽到。江夏侯就差人備好銅針烏狗血澆在深挖的溝壑里,結果,風水吉穴被破壞了。但風水余脉猶存,故僅出一少年舉人,而且曇花一現,即開即謝了。山外林氏時至今日,退念念不忘,並常為之扼腕嗟嘆。不管怎樣,從林應奎十六歲中舉這件事,足可說明山外林氏從早就重視抓教育。
三、林為爺(大將軍)風靡一世
山外林為爺,在溪美地區,可謂家喻户曉。稍上年紀的人,都可以講出有關他的故事傳說:如林為爺畏相魁梧,鳳眼金須;武藝高强,會屯陰兵、耍符術;是能呼風唤雨的神奇人物,有掉靴(因靴大,可容一孩兒)退清兵;有人假之手,殺死岩頭村一進士等等。這些玄乎的傳聞,說明林為爺當時影響甚大,風靡一世。
有關林為爺其人,僅存的一本族譜上没有記載,依靠傳說,雖不是空穴來風,但口說無憑,不能為信。還好近年山外村民因修水利,發掘出一石碑,碑文正中是“二象林大將軍”,兩旁配以“戊子年閏三月吉”,“捐赁重建福德橋”,現立在村口,引人注目。經再查閱《南安縣志》偶從人物志之四《李元烈傳》上發現記载“康熙十六年,山外林為作亂,元烈為四十六都練總,從南安縣知宋煜剿捕魁黨,累著奇功。”
以上史實材料,實在不可多得。 由時間推算,可以判斷,“林大將軍”即“林為爺”無疑,“林為”是其真名,“爺”乃當時老百姓的俗呼尊稱。而“林大將軍”則是鄭成功時所授的武官職位,從下列史實可佐證:
一、“戊子年閏三月吉”,這年是1648年,這個時間正是鄭成功違父命、焚青衣、抗清復明的時候。(詳見南安縣志卷二十五《鄭成功傳》)。當時,鄭于南安縣城所在地,招賢納將,共舉反清復明大旗。山外村民口頭流傳,林為爺也曾應招,根據林為爺身材魁梧、武藝超群等條件,被封為“大將軍”也順理成章。加爵封官之時,以“林大將軍”名義,捐資造一橋,乃小事一椿,也够風光。至于“二象”,連傳說中都没有言及其意思。.參閱其他書籍,估計是否“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這“四象”中的“二象”,因山外處于南安縣城西方,故以“二象”表示方位。 或是武官以“四象”象征排列順序,林為爺排行第二為“白虎大將軍”,有待方家斧正。
二、“康熙十六年(1677年)”,南安縣志載,此年正是成功畏子鄭經從臺西討,率兵圍打泉州、南安。林為爺作為鄭氏大將軍,與之呼應配合,是自然的。所以,當時縣知宋煜派近山外村的榕橋人李元烈前來剿捕。上革人叙述在山外村曾有幾場血戰,死傷無數,后挖坑埋尸,唤為“萬人堆”;血戰過后的地方,也分别叫做“算頭埔”、“殺頭崎”,意即在那里清點死者人頭。想此情景,實在慘烈。
三、山外林氏,據傳與娘仔橋李氏老是對立。始祖元末搬離榕橋,可能事出有因。族譜記載五房五世祖“公于衰微之時而能奮不顧身與李家相訟,歸我被奪之田糧,使我林氏得籍故土以開基。”明萬歷,才有“林應奎十六歲中舉,騖死娘仔橋布政”之說。清康熙間,又有李元烈率兵剿捕林為爺,積恨更深,祖宗發誓,不與之結親緣。當然,這些都成為過去,新時代,已完全没有這方面的隔閡和陋習,列此僅為歷史佐證而已。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林為爺是鄭成功時代的一員大將,曾風靡一世。作為反叛封建朝廷的林大將軍,埋没青史已畏達350年,如今,勞動人民當家作主,退之歷史真實,慰逝者英靈,實是遲乎哉。
山外,在南安的版圖上,也只不過是那么小的一個圈點。 然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山外林氏,在歷史的良河里,也曾留下幾多足迹,留下幾多可歌可泣的壯烈篇章,讓后人緬懷、紀念……
(作者:林闻选 林闻集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不详)
上一篇:比干文化与当代文明
下一篇:“当代徐霞客”和他的新者
延伸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香港平潭同乡会成立
2016年6月6日,香港平潭同乡会成立......
-
纪念林则徐诞辰230周
纪念林则徐诞辰230周年大会在北京......
-
总会探讨助学济困事
本会讯7月21日,根据中华林氏总会......
-
泰国林氏宗亲总会举
11......
-
“唐甘露林”阙下林
“唐甘露林”阙下林氏祭祖仪式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