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衍册东文登
我原籍山東省文登市。據宗譜記載,文登林氏的開基祖祖籍福建莆田,是晉安十世茂公的后裔。
一、文登林氏的由来
文登林氏是莆田林的一个分支。據清康熙三十四年刊印的文登版林氏族譜記载:南宋末期,我祖玉公以打漁為生,約在十三世紀七十年代,南方戰亂,玉公携妻帶子由莆田北螺村駕舟沿海北上,來到山東東海之濱(今膠東榮成市成山角龍須島近舊榮成城廂處)停靠定居,在适里建立了由閩遷魯的第一個村莊,稱為林屯。
成山角位于膠東半島最東端,三面環海,和韓國及日本隔海相望,秦始皇曾在這里修建行宫和觀海亭,將馳道從咸陽修到成山角,並三次到此巡视,這里也是他派徐福出海到仙山求藥的地方,至今還留下許多遗址和傳說。所以歷代名人雅士到此游覽者甚多。成山角附近海底礁石林立,水流回旋湍息,經常發生風暴,無風天氣海上也波濤汹涌,咆哮奔腾,駕小舟在海上捕魚,十分危險。
玉公初來時,文登縣西林村已有林姓定居,他們是由河北經濟南進入膠東的。玉公前往求助,因該村族人來此亦不久,無力接待,乃重返東海榮成龍須島。玉公來時带有二子五孫,由于南北地域之差,語言不通,加之為生活所迫,忙于海上捕魚作業,五孫中只有榮厚一人婚配,余未娶。榮厚公生一子名禄,曾任順天盧溝橋巡檢。這是文登林氏從政的開始。禄公有五孫,其中两人任知縣,一人任户部主事。玉公八世孫則中舉,聯捷進士,任户部員外郎。七世八世枝葉繁茂,族支增多,生活已有了很大好轉,于元代至正元年(1 341年)遷來文登縣東關定居。從此結束了漁業而開始務農。並將榮成龍須島石墳二十四丘遷來文登城南八里張家村北抱山之陽安葬,在這里建立了文登林氏的祖墳地。經過明清兩代的繁衍生息,族人分散全縣各村鎮,並進而擴展到牟平、乳山、栖霞、海陽、威海、福山、烟臺等地。又經過近百年來的發展,在整個膠東半島建立了許多林氏村莊。當時膠柬經常發生灾荒,為了逃荒,膠東灾民大量跨海涌入遼東半島、朝鮮半島,直至海參崴和西伯利亞等地。這些移民中也有許多莆田系文登林氏族人。所以,文登是莆田系膠東林氏家族的發祥地,也是東北、韓國和俄羅斯莆田系林氏家族的發祥地。
由于祖墳及林氏中的名門望族多集中在文登,而且自清代末年到1949年,文登經常處于膠東半島政治斗争的中心和戰略要地,适里發生的許多事情,可以影響膠東半島各市縣,所以莆田系在膠東的林姓中起了主導作用,積以時日,就統稱為文登林氏。
二、文登林氏的族譜
文登林氏的族譜,曾經編修過兩次。
初修:玉公十世孫起宗公,在清初任江南道監察御史。他在巡按江南時.每觀士大夫之家,有异鄉而稱同族者,展卷一阅,昭穆了然,心甚慕之。退居林下,便下決心編修族譜,但因故未實現。玉公十一世孫淇公,號籙圆,繼承先父未竟之業,于清康熙三十四年,完成了編修族譜的業績。淇公考慮到“今之命名,多重前人諱者,以其無流傳世紀之字也”,便在族譜中擬定二十字為排輩字序,这便是:植、光、培、鍾、汝、懋、輝、基 、鈞、治、樂、榮、增、鑒、法、樹、炳、壇、錫、濟。
這是文登林氏擬定的首次排翠字序。后來在膠東半島被廣泛采用。
績修:光緒二十三年,族中就有人承擔了績修族譜的工作,誰知工作量太大,勞心焦思,竟半途而廢。后來,組織力量第二次績修,從清代宣統二年(1910年)開始,到1928年完成,歷時19年。玉公十七世孫懋義在續修族譜序中寫道:“我林氏之譜,始傳自福建省,再修族譜錄圆公”,“第去今來,逾數百族黨殷蕃徙,居异地异鄉散漫無稽者,不可勝計,倘不續修,恐代远年久失考,益多妥于合族議修”。前十一世祖錄圆公所擬之世紀字共二十,現已用之過半,兹仍昭五行相生復擬二十字,以為前二十字的接績,所擬之字如下:
桂、煜、垣、銓、浚、楷、焜、堯、鏡、清、本、熙、堂、錦、澤、樸、焕、在、銘、松。
“这次重修族譜,開始于清宣統二年仲秋,各村考查,奔走年余,凡有足征者,無不采取。此次未到之地惟赴遼者未暇前往,越年冬搜采方毕:然族譜大略雖已粗具,而输財寥寥,無資印刷,致令功敗垂成。直至民國十七年七月才完成印刷。”
這次續修族譜,將文登林氏分散在整個膠東半島的各分支全部編入。印刷之前,合族公議,將老譜與新譜合刊,重新修正,將各支集合列為分系,編成世譜,並將林氏由來之老譜與新譜,統訂成部,共分八卷。其中第一卷為良林世系,第二卷為晉安世系,第三卷為莆田世系,第四
卷至第八卷,分述膠東半島各分支。由于條件所限,遷往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海參崴及西伯利亞各分支未能編入。
三、文登林氏歷代名賢
文登歷來是文人方士荟萃的地方。秦始皇焚書坑儒后,為了平息文人的反抗,東巡魯東時曾在文登設立行宫,並在行宫二里外的文山上設立召文臺,廣召齊國文人名士,后人在文山頂上建立古召文臺石碑,至今南宫、北宫和古召文臺遗址尚存。在這種環境的熏陶下,文登林氏人才輩出,代有名賢。
林鳳毛,山東文登人,玉公的八世孫,明代任江南道監察御史,湖廣布政司參議,誥封通直大夫。
林節高,鳳毛公之長子。山東文登人,字仰宸,號培吾,明代任江南道監察御史,湖廣布政司參議,晉封通奉大夫。
林洙,玉公之八世孫,字孔源,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舉人,嘉靖二十三年聯捷進士,授户部雲南清吏司主事,掌軍餉絲毫不染。轉督清江浦糧運,禁绝常例,淮人戴德,升户部員外郎,委收十庫,殿中貴曲誘,正色拒之,升户部郎中。
林國祚,山東文登人,明崇禎御覽武進士,任登州府水師營參將。
林起宗,字長岩,山東文登人。清世祖順治二年舉人,順治三年聯捷進士。初仕永平府推官。為官公正清廉,一塵不染。新屯人稱難治,一繩驕悍,輯靖,民赖以安。几經署印者,莫不立碑頌德,擢江南道監察御史。巡按江南前特召入殿,恩遇加優。及抵任即策蹇微行,越三月,足迹幾遍江南,所訪贪官豪强,不可勝計。忽接上諭,即奉詔赴阙。 又越年,升湖廣布政司參議,分守寶長,道至衡州府以病致仕,誥封朝議大夫。
林光晷,字洽仲,號西村,山東文登人,内庭教習,清世宗雍正年間任雲南宜良縣知縣,署趙州知州。
林光甲,字元圃,山東文登人,自幼聰慧,博學多聞,力試不售,乃弃帖括習藝術。善丹青、書法,尤精堪舆学,著有《地理尋源》四卷。
林鍾傅,山東文登人,貢生,清高宗乾隆年間任浙江大嵩場鹽課使,晉封奉直大夫。
林汝謨,字慎人,號竹軒,山東文登人。清仁宗嘉慶十三年順天舉人.嘉慶十四年聯捷進士,任安徽銅林縣知縣,勒授文林郎,誥封奉直大夫:銅林縣濱大江,公甫下車即修江壩,葺学宫,清獄訟,嚴考試。每出署。老幼男女簇道旁,焚香頂祝曰:“百姓安居樂業,無過此時,願一見青天,以慰民望”。任三載歸邑中,好善樂施,如文廟節烈祠諸工,皆倡捐修築。道光十四年發生饑荒,施舍衣食,救活甚衆。自此以為常,每值青黄不接之時,煮粥以賑,行善三十余年。縣志族譜有载。
林懋鐸,字子訓,山東文登人。約于道光年間,任順天西城兵馬司副指揮加三级,中城兵馬司副指揮加四級,越升保定知府,未任而亡,例授中憲大夫,年僅三十八歲。
林懋祺,字介堂,山東文登人。天性敦厚,學問淵博,早有文譽,屢不寻志,年六十余尚赴都應試,客死途中。有《硯耕堂稿》、《南游詩草》等著作,贈文林郎。
林輝健,字和齊,山東文登人,约于咸豐年間,欽加四品衔廣禄寺署正,誥封朝議大夫。
林懋越,字蔭普,山東文登人。清德宗光緒十四年舉人,光緒十五年聯捷進士,任翰林,欽加國子監司業衔,例授儒林郎。
林基達:字達九,號仲賓,山東文登人。清光緒二十三年經元、光緒三十年進士,初任浙江宣平縣知縣,歷湖州歸安縣知縣,例授奉直大夫。公兩任知縣,為官清廉,克己奉公,造福民众,卓有政績。但由于清廷腐敗,權貴當道,公屢嘆息,既身任公職,不能造福民众,實為憾事。屢犯上司,終被革職。后周游南方各省,接受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回鄉后籌劃反清起義。 宣統三年武昌起義后,公與本城留日学生叢綰珠倡首,聯合文登縣新學界多人,于古歷十一月二十九日擁入縣署,趕走清政府最后一任知事。十二月一日成立文登縣臨時軍政府,被推為審判长。當時復辟勢力猖獗,于十二月二十日包圍了縣城,晝夜圍攻。公以為民众愚昧無知,不能以武力相加,即拍案大呼曰:“當年郭子儀就是我的榜樣,我當前去疏導他們。”即帶侄兒鈞實、鈞寶同行出城,中途被復辟勢力捆绑,受盡凌辱,于十二月二十五日與侄兒等二十一人被害于城東北濠樹林中,年僅四十三歲,為文登辛亥革命五十九烈士之一。
文登林氏尚存有譜牒、彌足珍貴,是研究閩林北遷的重要資料。
本文作者:河北省地震局高級工程師、中國减灾報社河北記者站記者。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香港平潭同乡会成立
2016年6月6日,香港平潭同乡会成立......
-
纪念林则徐诞辰230周
纪念林则徐诞辰230周年大会在北京......
-
总会探讨助学济困事
本会讯7月21日,根据中华林氏总会......
-
泰国林氏宗亲总会举
11......
-
“唐甘露林”阙下林
“唐甘露林”阙下林氏祭祖仪式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