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林觉民

时间:2014年04月28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在北京中國革命博物館展覽大廳里,陳列着一幅以血泪寫在白手絹上、给妻子的绝筆書。绝筆書以感情真摯、文詞悲壯著稱,讀后催人泪下,感人肺腑,被譽為“革命黨人一篇至高尚纯潔的情書”。這封膾炙人口、歷久猶新的《與妻書》就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一一林覺民寫的。
    林覺民(1887一1911年),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1887年出生于福建閩侯(今福州市)一個世代書香家庭。他八歲喪母,從小過繼给叔父林孝穎為子。林孝穎工于詩赋,是當時福建有名的文士。覺民自幼在孝穎指導下飽讀詩書,打下扎實的中華文化基礎。他天資聰明,刻苦學習,尤喜背誦屈原的《離騷》等名篇,欽佩爱國詩人的救世抱負。l3歲那年,.嗣父要他考秀才,林覺民厭惡科舉制度,但不願違背父命,便快快赴試,結果在試卷上批了“少年不望萬户侯”七個大字,頭一個交卷出場。1902年,林覺民考入新式的福建高等学堂,課余閱讀大量進步書刊,開闊了眼界,認為“中國非革命無以自强”,他取號“抖飛”,表明自己的凌雲壯志。
    1905年,19歲的林覺民遵父之命,與陳意映結婚。妻子是陳寶琛的侄孫女,名門閨秀,知書達理,美麗賢慧,思想開朗,對林覺民一往情深。觉民也非常爱她,倆人情投意合,夫妻恩爱,第二年生下一子,取名新,小家庭幸福美滿。  覺民爱自己的妻子,但他没因留戀小家庭而放弃革命理想。為了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1907年,覺民毅然告别了老父和嬌妻稚子,東渡日本留學。在留日期間,他勤奮学習,積極參加留日学生的爱國活動,加入了孫中山組織的中國同盟會。
    久懷革命志的林覺民,經常出席留學生集會,發表熱情洋溢的演講,寫起文章來更是援筆成篇。他與留學早稻田大学的同鄉陳與燊齊名,人稱“陳林”。覺民的才干、勇氣和熱情,在留日學生中颇有聲譽。他與留學日本大學法科的林文、留学日本成城学校的族弟林尹民同住在東京“田野廬”,人们稱他們為“三林”:林文為大林,覺民為中林,尹民為小林。那個時期,同盟會在國内多次發動起義,但屢遭失敗,不少革命志士英勇犧牲。  消息傳到日本,爱國的留學生心情沉重又激憤,甚至痛哭流涕。  覺民拍案而起,憤恨地說:“中國危殆至此,男兒死耳!奈何效‘新亭對泣’耶!吾辈既以壯士自許,當仗劍而起,解決根本問題,則累卵之危,庶可挽救。嗟乎!  凡有血氣,寧忍坐視第二次亡國之慘哉?”他的豪言壯語和慷慨之情,使聽者深受鼓舞,在留日學生中產生很大的影響。
    1910年11月,孫中山、黄興等革命黨人在南洋檳榔嶼策劃,決定再次發動廣州起義,組織了八百名的“選鋒”(敢死隊),覺民也被選入,毅然冒死赴義,決心回國決一死戰。1911年3月3日,林覺民和林文同舟第一批來到香港,黄興見到他就高興地說:“意洞來,天贊我也。運籌帷幄,何可一日無君!”為了召集更多的革命同志來參加廣州起義,覺民于三月底秘密回到福建。他突然回家,家人驚奇不已。他明知此次可能是與白發蒼蒼的老父和懷孕八個月的妻子最后訣别,但為了革命的成功,為了民族大義,他竭力控制自己的感情,不把真相告訴親人。4月9日,林覺民約同馮超骧、劉元棟、劉六符等福建革命志士一道,匆匆告别家鄉返回香港。
    在廣州起義爆發的前三天——1911年4月24日,林覺民到香港接應起義人員,住宿在“濱江之樓”里。这天深夜,等陳與妻、林尹民、陳更新等戰友們入睡之后,他獨自提起筆來,挑燈夜書,分别给父親和妻子寫了绝筆書。
    林覺民在《禀父書》里說:“不孝兒覺民叩禀父親大人:兒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補于全國同‘胞也。大罪乞恕之”。他深知自己犧牲會給全家帶來極大悲痛,但是,為了拯救灾難深重的祖國,為了唤起民众的覺悟,只能犧牲私情而就公義。这封家書僅41字,却凝集着一個革命者的博大胸懷!
    另一封是给爱妻的绝筆書,寫在一塊白手絹上。林覺民結婚后,夫妻恩爱,感情甚篤。在这生離死别之際,他思緒萬千,含泪落筆,字里行間飽含着一個革命志士對妻子孩兒的無限深情和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獻出生命的浩然正氣。他一開頭就寫道: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别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泪珠和筆墨齊下,不能書竟,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林覺民滿懷深情地回憶起夫妻恩爱、相濡以沫的家庭生活,誠摯感人地向陳意映表達了自己對她的一片爱心。但是,當時中國“遍地腥雲,滿街狼犬”,“天下不當死而死,與不願離而離者,不可數計。”他引用《孟子》的話說,“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他勸妻子在得知他犧牲的消息時,不要過于悲傷,“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遗書还寫道:“吾今死無余憾,國事成不成,自有同志在。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當善撫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則亦教其以父志為志,則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
    覺民留给妻子的绝筆書,共千余字,情真意切,語重心長,表現了一個革命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操,它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永遠激勵着后來人奮勇前進。
    林覺民寫完绝筆書,天已破曉。他把绝筆書交托給友人,在他犧牲之后請為轉達。
    1911年4月27日(農歷三月二十九日)下午5時,廣州起義爆發,覺民同來自福建、廣東、四川以及海外華僑共130名“選鋒”(敢死隊),在黄興的率領下,由小柬營出發,勇敢地向清政府兩廣總督衙門進攻。覺民隨黄興奮力當先,首批攻入總督府,發現兩廣總督張鳴岐不在,知道敵人已有準備,于是放火焚燒了總督衙門,連忙冲殺出來,轉攻督練公所。中途,遭遇大隊清單,展開激烈巷戰,最后,革命黨人寡不敵泉,終于失敗。覺民最后彈盡援绝,在與敵人搏斗中受傷被俘。
    覺民被捕后,大義凛然,视死如歸,在敵人的法庭上公開發表了生平最后一次演講,正氣磅礴地宣稱:“獻身為國,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將來國家安强,……吾死瞑目矣。”林覺民關押獄中數日,不喝一滴水,不吃一口飯,绝食以示抗議。幾天之后即被清政府殘酷殺害,犧牲時僅25歲。
    林觉民烈士的遗骸,后來與这次起義死難的其他烈士一起合葬在廣州黄花岗,史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黄花岗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却成為武昌起義的直接前導,加速了清王朝覆滅的歷史過程。正如孫中山先生指出的:“是役也,碧血横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蛰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止,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騖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孫中山先生还親筆為黄花岗烈士陵園題寫“浩氣長存”四個大字,以勉勵后人。林覺民烈士雖然犧牲了,但他那感人至深的绝筆書,為千秋萬代留下了一份廣為傳誦的寶貴精神财富,永遠閃耀着不滅的光芒!
    ①  陳與樂(1888一1911),號愈,福建闽縣人,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參加廣州“三·二九”起義,為黄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②  林文(1887—1911),号南散,字广尘,初名时塽,福建侯官人,留學日本大學法科,為福建籍留日學生之首領,參加廣州“三·二九”起義,為黄花崗七十二烈之一,辛亥革命成功后被追認為“大將軍”。
    ⑧  林尹民(1887—1911),字靖庵,號無我,福建閩縣人,林覺民之族弟。1906年東渡,留學日本成城學校和第一高等學校醫科.參加廣州“三·二九”起義,為黄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④  冯超驤(1880-1911),字鬱莊,福建侯官人,入南洋水師學堂,又入长門炮術學校畢業,就職于閩口炮臺;劉元棟1885--1’911),名鐘群,福建閩縣人,普通學堂畢業后,任南臺消防會會長;劉六符(1887—1911),字肩宇,福建連江人,法政學堂畢業后入伍為士,因傷退伍。不待傷愈毅然經港赴粤。三人均英勇參加廣州“三·二九”起義,為黄花崗七十二烈士。
    ⑤  陳更新(1890一1911),宇鑄三,福建侯官人,长門炮術學校畢業。參加廣州“三.二九”起義,為黄花崗七十二烈十之
    ⑥  依新,林覺民之長子。根據林覺民之孫林天立的回憶,后來依新长到九歲時,因染病去世了。參阅1983年1月10日《工人日報》。
    ⑦  “腹中之物”,指林覺民烈士之遗腹子,在林覺民犧牲后二十幾天,陳意映生下男孩仲新。林仲新是辛亥革命的同龄人,解放后担任福建省漳州市粮食局副局长。
 
    主要參考資料:
    林覺民:《與妻書》,《歷代文選》。
    孫中山:《黄花崗烈士事略序》,《總理全集》第一集。
    鄒魯:《黄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
(作者:小川 晓榕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不详)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