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林姓源流

时间:2014年04月28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据方志载:洪洞林姓由闽南分派而来。明万历年间(约1585年),闽南武官林仲猷奉命率部北上作战。在战斗中。他指挥若定,身先士卒,勇猛杀敌,大获全胜。神宗皇帝下旨犒赏,赐邑陕西花马池予仲猷。仲猷即留居此地。当时,花马池一带水源不足.土地贫瘠,一遇天旱即歉收,下属及百姓即怨言滋生。仲猷为改善生活环境,即带领随从北上寻访。当他们来到山西省赵城县(今属洪洞县赵城镇)瓦窑头村时,见该村西靠汾河,有一片滩涂地,水源充足,地域广阔,是繁衍生息的风水宝地,就决心定居下来(据传,仲猷定居之前,请了瓦窑头村一位著名的风水先生堪舆,确认是块风水宝地)。
    但花马池是皇帝赐邑,随意改变。乃是欺君之罪。另一方面,可是不移居,于子孙无益。    经深思熟虑,权衡利弊。仲猷当机立断,上书皇帝。不到一个月时间,神宗恩准仲猷奏折,再赐山西赵城县瓦窑头村汾河滩之地。从此,林仲猷就在瓦窑头村西堡定居,是年为公元1587年即明朝万历十四年。因此,洪洞林氏开基始祖就是林仲猷。
    一、发展壮大
    林仲猷定居瓦窑头西堡后,就在广阔的汾河乱石滩中,垦荒治碱,修渠造堰,筑堤防洪,垒土成田。不到百年,300余亩平展展的水田便在汾河滩上出现.时人称之为“林家滩”、“磨儿堰”。沧桑巨变几百载,现在人们依然如此叫法。
    “林家滩”为林氏先人所开,林家人为国家有功,因此,林家滩的地不交屯粮或免交丁税,已成公理,沿袭数十年。至清康熙十年,即公元1672年.林氏家族已成为赵城县瓦窑头村的殷实大户。
    清康熙十四年(1676年),年逾古稀的林氏先人生福、生阳觉得举家一块生活。人多地广财产杂,管理有困难。因此商议分家。大哥生阳带着自己的一家人.到与瓦窑头隔河相望的石止村定居。小弟生福仍留居瓦窑头村。土地均分,财产各半。经考证,老大分得一石碾。其碾滚子仍存放于石止村:老二分得石磨一盘。现仍在瓦窑头村林家院。
    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3),赵城瓦窑头林氏家族又有一支分移到圣王定居(现洪洞县圣王乡圣王村)。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石止林氏分出一支到王开定居;瓦窑头又分出一支到南街村定居;圣王林氏家族又分出一支到伏牛定居;石止林氏家族又分出一支到马牧定居。
    星转斗移四百载。接宗传世十四代,山西洪洞林氏家族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一个千余口人的大家族。
  二、分布状况
  洪洞林氏家族自开基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分布亦越来越广,洪洞境内的7个村落,居住着千余口林氏族人。其中赵城镇瓦窑头村450人;马牧乡石止村372人:圣王乡圣王村250人:明姜镇伏牛村73人;赵城镇王开村40人;赵城镇南街村34人;马牧乡马牧村26人。总计人口1245人。
  三、近代英才
  林光信,中共党员,在抗日战争中任赵城县武工队长,1944年三月受党委派虎穴,处决投日叛徒张冰如(张原是中共赵城县宣传部长),其忠肝义胆名扬洪赵大地。
    林文光、林先敬、林培堂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瓦窑头村第一批中共党员。文光是瓦窑头村第一任支部书记,后任大宁县公安局长。先敬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任人事处处长,后就任职于全国总供销社。培堂抗战中投身革命,随军南下,曾任云南大理专区检察院院长。林铭功,早年天津大学毕业。曾任阎锡山驻临汾镇守师军需官。
    洪洞林氏家族自定居瓦窑头村以来,不断发展壮大,播迁于云南、四川北京、石家庄、兰州、内蒙、吉林、西安、太原、临汾、闻声、大宁、侯马、西县、蒲县等地。海外的欧美等地亦有十几口林氏家族成员留住:他们之中有科学家、工程师、教授、名医、干部、军人、企业家、工人、教师、学者等。
    他们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从事不同的职业,都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聪明的智慧为民族振兴、国家强盛而努力工作。积极奉献。
(作者:林天杯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比干文化编委会)
文章热词:山西 洪洞 源流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