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豫、鲁、苏长林宗支考

时间:2014年04月28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據舊譜载:堅公的十一世孫盼公居晋,其后裔分布于晋南和臨汾。讀《比干文研》第三輯,得知明代有長林一派由晋東南移居河南扶溝,派衍淮陽、鄢陵和柘城等七縣,尊林淮為一世祖。豫束淮公的傳人可能是盼公的后裔。
    又據方志載,元末中原戰亂,河南是劉福通、朱元璋與元軍交鋒的戰場,生民或死于戰亂,或逃離故土。明代,從山西洪洞一帶移居河南的頗多,其中有林姓居民。
    由于歷史原因,山西林姓居民極少。經查當前洪洞縣尚有林姓居民,可惜,譜牒散失,其歷史淵源需花一番工夫去考證。
    
    林姓后裔在河南
 
    林姓從長林得姓后,博陵聚族,派衍九州。據舊譜載,堅公的后裔林澤居於陳,林漆居於蔡,林妍居於許,林賢居於黄。嗣后族裔播及河南各地。唐高宗時隨陳政入漳的林孔著,祖籍光州固始。唐末,隨王潮入閩的林穆、林陽泰、碩德、元禎祖籍也固始。林廷甲的祖居地寫得很清楚一一固始縣永豐莊。
    宋元以降,宗支有進有出。所謂出是中原戰亂移出中州大地;所謂進,即因種種原因,從晋東南移居扶溝等縣,從洪洞縣播于河南各地。
    這些宗支,存譜牒的能知其祖源,失譜牒的僅能講現狀。筆者走訪過一些地方,現僅能就所了解到的分述如下:
    豫北林氏。有焦作市面間房鄉、盤龍河村,從建基到現在傳十七世,有八百七十多人;博愛縣西關有林姓一支,人數没詳細了解;修武縣方莊鄉小莊村,約三百人;温縣招賢鄉上苑村,約八百人;孟縣南莊鄉下口村,約二百人;洛寧縣趙村鄉光陽村,二百余人;榮陽縣高山石洞溝村,一百多人;新鄭市觀音寺鄉林莊,有七百多人;廷津縣小店鄉關屯村,有五百余人;淇縣喬盟鄉小滹沱村,傳十代,一百余人;湯陰縣白營鄉南陳王村,近百人;内黄大安鄉大槐村,五百多人;長垣縣常村鄉后孫東村,二百多人;長垣惱里鄉參木村,五百多(有祠堂);長垣方里鄉蘇村,一百多人;長垣苗寨鄉黄村三百多人;南樂縣千口鄉前、后林家村,四百多人。
    豫東林氏。分布于扶溝、西華、淮陽、太康、柘城、鹿邑、鄢陵等七個縣十八個鄉鎮,有專題介紹,就不贅述。
    豫西林氏。以襄城為中心,分布于附近縣市。定居于城北關林莊的一支,從建基至今已歷六百多年傳二十四代,人丁旺盛,分派于林莊、北林莊、李樹、徐冢、后姚莊、單廟、徐莊、周莊、后梁莊,三官廟和馬莊等十二個自然村,人口數千人。
    豫南林氏。居于許昌以南的臨穎、漯河、上蔡和郾城。郾城召陵鄉林莊大隊有五十产,約三百人;上蔡縣城南十里鋪西林家屯村,也有五、六十产,三百余人。
    光山、潢川、羅山、固始等縣林姓,有的署《崇禮堂》、《五福堂》和《老祠堂》等,人數須進一步考查。
    研究河南林姓的來龍去脉,須依靠各地、市方志辦調查,筆者閱歷有限,上面所述,僅是挂一漏萬。
  
    豫東林氏考

    在河南省束部,以扶溝縣為中心,輻射到鄢陵、西華、淮陽、鹿邑、柘城、太康七縣,居住着長林的一個支派,俗稱“豫束林氏”。
    豫束林氏是殷太師比干公的華裔。據宗譜载:“吾林氏殷相比干之后,避難長林,因以為姓”。
    比干乃商王太丁之子,帝乙之弟,聰慧剛正,官至少師。帝乙朝是著名的輔政大臣。帝乙病危時,將幼子辛托孤于比干。在比干的輔佐下,商朝發展農、牧和手工業,富國强兵,征伐束夷取得勝利,威震海内。不幸的是帝辛(紂王)走向反面,暴虐無道,民怨沸騰。公為救社稷奉面進諫,紂王拒諫將比干殺害。時比干正妃有嫣氏甫孕三月,携女婢避難長林,及期生一男。周武王伐紂后召比干遺孤,賜姓林名堅。
    堅公后裔,最初居在河南淇水一帶。淇水注入古黄河,位于古黄河之西,故堅公后裔稱“西河林氏”。據《西河九龍譜载》:長林十三世盼公移居晋東南。而豫束林氏則是明初從晋東南遷往河南扶溝的,落产于閏堤村。迨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靈丘寺立有一碑,碑上提及林姓七人,而有子孫的僅林淮一人。因此,一九三二年春創修扶太林氏族譜時,族人敬立淮公為一世祖。現在豫東跨許昌、周口、商丘三地區七縣的林氏后裔,都是淮公傳人。
    淮公有三子:盈、龍江、龍海。盈生一男名子敬。子敬公生三子:守信、守智、守禎。守信從减閏堤村移林灣村,守智移居劉在村,守禎移居鄧口村。守信有三子:可棟、芝棟、國棟。可棟生二男,長曰光胤,次日光祚,為六世祖。光祚公字儀廷,壯歲鄉試及第,時處明末,農民義軍已遍及各地,隨弃文習武,京試武進士及第。初任河南守備,繼任徽州大廷。李白成義軍興起時,儀廷對腐敗的明政權不滿,但又不支持農民義軍,因而挂印辭官歸家。
    清順治帝登基后,封儀廷為昭勇將軍雲南提督。詔書一下,郡縣催促赴任。儀廷只好帶家屬和一些族人去雲南上任。在雲南從事軍事政治多年,對邊疆開發鞠躬盡瘁。
    儀廷公和隨同族人,從清順治至今的三百余年中,蕃衍了十三、四代人。這些族人在雲南、貴州繁衍,開拓邊疆。
    光胤及其族人的后裔則播遷到周口地區的西華、淮陽、鹿邑、太康和商丘的柘城、許昌的鄢陵,跨越三個地區。
   
    林放后裔在山東

    山東林姓較多,除以文登為中心的謬束林之外,分布在魯中、魯西南。筆者接受約稿時,由于時間匆促,没法根譜牒去剖釋,只能概述三點:
    一、魯西、魯西南林姓“估計人口在三十萬以上”,分布在束阿、汶上、梁山、東平及鄰近諸縣,世稱“濟南林氏”。閱售譜有如下字樣:“泰安縣東南一百八十里放城集”和“岱岳東南崇禮鄉放城鎮西埠村”是林姓發祥地。
    二、“東阿、束平兩支林姓人家塑主立石,子孫人輩多是從放公算起”“我是他的七十二世孫”。“在西埠村,有放公墓碑”,“在曲阜市南郊一。四國道西,另有放公衣冠冢”,墓碑書“先賢長山侯林子放之墓”(按:林放在春秋時代是著名學者,故稱子,與孟子、墨子的稱謂一樣)。今年五月,我在曲阜放公墓前照丁像,今隨信寄去。
    三、我們這里珍存着清道光二十九年,誥授光禄大夫襲封衍聖公孔繁灏撰寫的《先賢林氏宗譜序》,序文如次:
    “先賢林子放兩見于魯論,聖人嘉其問禮,每深許之。
    朱子集注,惟稱魯人……(唐)開元廿七年,始追贈清河伯,宋大中祥符元年追封長山侯,并崇祀。
    至聖廟明嘉靖九年改祀鄉賢祠,清雍正二年復祀至聖廟,位列西庶之首。按泰安縣志,距城東一百八十里放城集系林子放故里,子孫聚族而居焉。今之泰安,昔之魯地,并有太和年間殘碑可考,殊足信也。林氏售譜,明季為兵燹所毀。該族等重為厘訂,囑序于余。余閱之名賢有后,心竊喜之。夫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
    史以纪信,譜以紀實,紀世襲所以隆恩遇也,紀官爵所以重守職也,纪外家姓氏所以绵世戚也。譜中宗圖世系秩然不紊,紀載詳明,實堪稱美。抑聞林氏子孫繁衍大江南北、浙水東西,以及三山八閩均有流寓。曾閱海昌林晴玗少司成行狀,知系林子放后裔,始遷江左,繼遷浙水東西,鑿言之,詢非無據……我國家崇儒重道,有逾歷代,典重恩賢,恩隆表德。凡聖賢祠宇均設奉祀生,以承春秋祭祀,林子專祠亦有二生春祀
焉。林子六十八代孫養道先生蒙余府于嘉慶十七年同巡府部院,提督學院,禮部查明前案,會同九卿至嘉慶十八年據情奏明。奉旨依議:準充奉祀生員。此其明證,與該族等幸際昌期,安居汶上讀書習禮,不墜先志明德。之后,必有達人將見螽斯,衍慶麟趾征祥,繼繼承承,綿延勿替,置身通顯,備國史之采而為家乘之光者,當可操券而待也。.是為序”。
   
 
    林禮后裔在下邳

    據舊譜载:林放之后裔林禮于西晉時徙籍下邳。禮生穎。穎生懋、禄。禄入閩為晋安郡守,后裔昌盛,播及八閩,派衍江南各省和東南亞各國。懋任下邳太守,生六子俱賢,時號“六龍”,后裔居下邳。
    下邳在哪里?古下邳北起山東臨沂,南至安徽明光一帶,西至徐州,東至人海。
    今下邳,《全國政協報》曾從歷史沿革談起,講明其範圍:下邳在歷史上均為獨立建制。漠置下邳國,管轄睢寧等縣。隋唐、宋、元有邳州、下邳縣等名稱。明初,下邳縣南部、下邳城西部劃入睢寧縣。清康熙七年大地震,下邳城毀壞。時黄河决堤,下邳古城被冲倒塌,僅有極少數逃往城西側睢寧境内高埠處。水患后,下邳縣治北遷90里重建。1953年5月,郊睢縣撤銷,分別劃入邳縣、睢寧和銅山縣。
    睢寧縣的郊區有林莊有林姓居民,由于原譜牒散失,只能據現有的資料介紹:字辈為“永明恒昌繼長盛,益慶增祥裕榮光”。加祥公為“永”字輩,加祥公以遠,没法講明,但據祖輩口傳,都承認祖為林禮。現林莊居民外遷的多,有的住在徐州市。
    在邳州,據初步調查,有林姓約2500人,分布于加口鄉林家莊,八路鄉小林莊,代莊鄉小林莊,白華鄉小林家等。加口與白華的共祖林盛得,清初由山東費域南遷,定居于邳州。堂號“問禮堂”。
   
 
(作者:仲园林凱山汶上林福寧林鵬昌丁思章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比干文化编委会)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