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霞林属九牧林长房

时间:2014年04月28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奎霞林氏,系九牧長房葦公派下,初居莆田前埭埔尾村,傳至環公移居仙游埔錦,置田宅,建宗祠,生三子:長子、次子守祖業,三子吴齋公于宋理宗寶佑元年(1253年)由仙游徙居束京。是地奎山聚秀,雲蒸霞蔚,故稱奎霞。
    吴齋公列晋安三十世,為奎霞一世祖。立族以來,經元、明、清、民國至共和,歷七百余年傳二十七世。地靈人杰,子孫繁衍,丁財兩旺。在地居民八百产、人口三千二百余人,連同港澳同胞海外宗親計一萬五千人。據不完全统計:旅菲華僑四千余人,旅新華僑近三千人,旅港同胞三千多人,旅澳同胞三百余人,遷臺同胞數十人,旅日華僑一百多人,旅居印尼、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和英美法諸國的一百多人。全村僑屬占95%以上,是福建省著名僑鄉之一。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奎霞早在五十年代,已被譽為“無文盲村”,現有奎霞幼兒班、奎霞小學、奎霞中學。在奎霞學校校董會统一安排领導下,正向提高教學質量、學生素質、振興奎霞教育大道邁前。旅居各埠之鄉僑,十分關心桑梓之教育,于1964年捐資興建奎霞小學校舍四座共十六問教室,辦公樓一座;1974年旅星鄉僑林金箴先生獨資捐建校舍二座共教室八問供幼兒班、初中作為教室(不久前初中班已遷入新校舍,現二座由幼兒班接管使用)。1993年由旅菲鄉僑林子儀先生發動菲、星鄉僑捐款興建奎霞中學校舍,現已建竣三層教學樓二座共教室二十四間,三層辦公樓一座,容纳千人以上大禮堂一座。教師宿舍、學生宿舍、厨房、膳廳、科學樓、圖書樓、體育館等正在籌建中,除體育館外要完成以上各建築物,需人民幣六百多萬元(不包括設備)。
    為振興家鄉教育事業,提高教學質量,為國家培養更多建設人才,奎霞學校校董會于1990年成立了“奎霞學校教育基金會”,為獎教、獎學作好準備。海外各埠鄉僑聞此消息,熱烈響應、大力支持、慷慨解囊、積極募集,旅菲鄉僑林南敏先生首先捐獻人民幣叁萬元,應聘為奎霞學校校董會“永遠名譽董事長”,并積極组織募捐小组,偕鄉僑林益國、林子儀、林澤安等乘機飛往海外募
捐。菲律賓共募集菲幣六十六萬貳仟元,再接再厲,正向百萬元進軍。旅星及香港鄉僑也熱烈響應、大力支援,現捐集教育基金七十萬元左右。自成立以來發放獎教獎學金人民幣四萬元左右。捐獻人民幣三萬元以上,應聘為奎霞學校校董會永遠名譽董事長者計有:林南敏、林维盼、林連捷、林賢端、林文土、林水毓、林金標、林金鐺等八位先生。
    隨着改革開放政策的貫徹,鄉村企業大有發展。現有石板材廠、石料雕刻蔽、桑拿浴、傢佩廠、紙廠、殼灰廠、煤炭蔽三十多家。
    我村交通利便,一九八0年旅港宗親捐獻人民幣貳萬元修築鄉里到后山接水石蓮公路長二公里,由旅日宗親捐款修通惜坂村接水石蓮公路,由旅港宗親林華梁先生帶頭捐獻港幣三萬元,修築環村公路總長七公里,總投資人民幣二十多萬元,旅星鄉僑林维盼先生捐獻叻幣一萬二千元修建由奎霞中心市場經顯淋宮連接環村路長六百多公尺之“蕓溝路”。村内由民間籌資、村財政補貼共修建了“蕓溝横路”、“中横路”、“束大路”、“西大路”、“奎東路”、“奎西路”等六條村里大道。一九八八年建海口防波堤長六百七十公尺,石方三千二百方,土方五萬多方,投資六十萬元。一九九0年又修築“虎溝弄至龍舌尾”防波堤長二百多公尺,投資叁萬元。以角落為點新建公厕七所。自來水公司已于去年開始供水。全村安装電話一百多部,成為電話百部村。
    吾村乃遠近聞名僑鄉之一。早期建築之樓房在泉州南門外享有盛譽。解放以來,全村又批建樓房一千一百二十多座,家家产产住新房,樓房结構和室内安装都較現代化。鄉面積比往昔擴大三倍,東接連橋頭村,北接連田邊村,西接連佬港村,南填海建屋,面貌焕然一新,成為名副其實之“美哉僑鄉”。
   
(作者:林天预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南安)
文章热词:长房

上一篇:金紫林家源流

下一篇:九牧二房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