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一家亲

时间:2014年04月28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它与福建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从厦门到高雄相距306公里,福州至基隆才276海里,而平潭至新竹最近,仅130海里。泉州人常说:  “一流水就可以到台湾。”
    据历史文献载:史前我国先民就渡海去台湾,成为当地的先往民。周秦以降,渡台的闽越族成为台湾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军到台湾。隋朝,炀帝曾三次派人去台湾。唐时,进士施肩吾渡海到澎湖,即兴写了“题澎湖诗”。南宋赵汝适撰写《诸蕃志》载:  “泉州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元顺帝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在澎湖设巡检司,管理台湾民政。
  闽台地缘相近,故血缘相亲。据方志载:宋代德化就有人渡台。明嘉靖末年.海上武装势力首领林道乾(泉州人),率部扬帆到鸡笼山(今台湾基隆)。公元1661年3月,郑成功率大军驱荷复台,让被荷兰人侵占38年的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驱荷复台后,其部队将士的眷属纷纷渡台,还带动大量的亲朋好友渡台,在台湾开发。
    台湾诸多地名是闽台血缘亲的印证。福建先民渡台后建立了许多以血缘为纽带的村社。在台湾地图上,随处可看到张厝、林厝、吴厝、刘厝、许厝等村名。在彰化有安溪寮、泉州寮的村庄。嘉义有东石乡,这是从晋江县东石乡居民移居的。台湾花莲有个枫林村.这是南安码头枫林村林景迪移居花莲时为怀念故土而用老家的村名命名的。
    在台南有个林凤营(六甲乡),云林有林圯埔,这是人们纪念当年郑成功部将林凤、林圯开发台湾而命名的。
    林凤,龙溪人,随郑成功渡海收复台湾。驱荷夷后率部在台南曾文溪北屯田。后人为纪念他开发台湾的功绩,将其地命名为林凤营。
    林圯,同安人,随郑成功东征,执行寓兵于农的政策,在台湾浊水溪畔——云林一带垦荒,垦区延伸到水沙连(今南投埔里镇)为台湾的开发建立功勋。其后代在这里繁衍生息。为表示对林圯的尊敬和纪念,人们称此地为林圯埔。
    福建居民大批渡台,盛于清康乾时期。康熙廿二年(公元1683年)清政府进军台湾,郑成功之孙克塽归顺,中国实现了统一。1685年,清廷正式把台湾划为行政区——台湾省。首任巡抚刘铭传,广招闽粤沿海人民移居台湾,进行更大规模的开发。闽粤百家姓谱牒都有翔实的记载。以林姓为例(录白台湾《林氏大宗谱》):从漳州府移居台湾各地的189人,其中平和67人,漳浦46人,南靖28人,龙溪23人,诏安18人,海澄4人,长泰3人。从泉州府移居台湾各地的1 15人,其中安溪67人,同安22人,晋江18人,惠安4人,南安2人,永春2人。从汀州府移居台湾的5人,其中永定3人,龙岩1人,漳平1人。这仅是台湾林姓于1990年编大宗谱征集的数据。当时,没收集入谱,远远超过这个总数310例的数倍甚至数十倍。这可从八闽的谱牒记载得到证明,以石狮市《玉山林氏宗谱》为例。玉山(即石壁村)林姓从康熙朝起,连续十代共916人渡台,玉山林的字行是“奕宏际式正士,文章华国”。载于宗谱的渡台者,  “奕”字辈有奕升等4人,“宏”字辈有宏好等13人,  “际”字辈有际祚等47人,  “式”字辈有式愿等110人,  “正”字辈有正论等134人,  “士”字辈有士权等143人,“文”字辈有文勇等199人,  “章”字辈有章饭等167人,  “华”字辈有华梨等97人,  “国”字辈有国和等2人。仅林姓一个村在清代就有九百余人渡台。推及至八闽大地的百家姓,清代渡台的应数以万计。值得提的是清初渡台者,历经三个世纪,传11-12世,已由一个人繁衍成一个家族,每个家族少则数百人逾千人,多则数几千人,最大的族群在万人以上。
    据有关资料表明:
    台湾人口中,荷兰统治时期为5.1万人:
    郑氏开发台湾时增至12万人:
    1926年全台湾人口增至375.16万人:
    当前,台湾总人口已达二千三百多万人。
    这是历代大陆移民繁衍的主要结果。
    综上所述,闽台由地缘相近带来血缘相亲,进而文缘相承,法缘相循,商缘相连。
    以文缘为例.八闽渡台先民带去中华传统文化,兴办教育,培养人才,参加清代的科举考试。他们以闽南语交流,把八闽的宗教信仰和民俗带到台湾各地。福建的春节、元宵、土地公诞辰、花朝日、清明节、妈祖节、浴佛节、端午节、关公诞辰、半年补节、观音升天日、七夕节、盂兰会、大普渡、中秋节、立冬、冬至节、尾牙节和除夕,台湾都列为民间节日。
    台湾的孔子庙、开元寺、天后宫、龙山寺、关帝庙、祖师宫等,都是仿效福建的古建筑而建的。
    族同根,文化就同源。最最感人的是,大陆先民渡台后,都以龙的传人,炎黄苗裔为荣。炎黄子孙不忘本,他们按中华文化传统建宗祠,修族谱。修谱的主旨是:敬祖尊宗,弘扬祖德,不忘祖源,情怀故土,牢记自己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修谱牒注重四个方面:
    1、突出祖源,标明姓氏、堂号,属什么支派。细心的人还记录祖墓的地点,宗祠的特色,名贤匾额,主要联文和字行。
    2、从哪里来?说明自己的祖籍地属哪个省哪个县(邑)什么里第几都某某村(社),便于日后寻根谒祖。
    3、记录渡台者本人的经历,在哪定居,婚配和生育子女情况。
    4、如历经数代,繁衍成大家(宗)族,即编写传世谱图和谱牒。
    闽台血缘亲是台湾同胞一代继一代忠诚记录下来的。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在7号文件中指出: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家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是“祖国文化宝藏”。在两岸同胞共谋“和平统一”的今天,动用这一文化宝藏.是闽台血缘亲最有说服力的铁证。
    八闽先民渡台后修谱,有的是一家一户修家谱,有的是整个大家族或几地联修的宗谱,还有派人回祖家汇同宗亲联合修的大宗谱。石狮市石壁村,雅称“玉山林家”。先辈于顺治、康熙始连续渡台,分别居于鹿港、彰化、淡水、台北、基隆等地。为了不忘祖源,台胞相约于光绪间和民初丙寅年(1926年)两次派代表回乡与大陆族亲联合修谱。现存的《玉山林氏宗谱》共14册,翔实地记载族人渡台的情况。
    台胞还有惊人的宏伟工程,联合全岛族人共修大宗谱。台湾林姓同胞就是这样做的。编委会花了很大精力,编成《台湾林氏大宗谱》。该谱记录了台湾同胞大都是晋安郡王禄公的后裔,分别隶属于“阙下林家”、“九牧林家”和“游洋林家”。还分别注明来自泉州、漳州和汀州某县(邑)某村。这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掀起的寻根热起了导向作用。
    台胞渡台后,不忘祖居地,在经济、交通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常回祖家探亲。经济宽裕者还举办公益事业。最典型的是林平侯家族。
    林平侯祖藉龙溪县白石堡廿九都吉上社(今龙海县角美镇杨厝村过井社)其父应寅渡台。历经艰苦奋斗,平侯在台北垦殖致富,他思念祖籍地乡亲贫困者,乃仿效北宋范仲淹义庄之法,于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在祖籍龙溪县白石堡吉上社建慈善机构——永泽堂林氏义庄,越两年落成。义庄占地12亩多,建有三座并排两进大厝,中座大厝后建一座两层楼房,东西两侧建相向护厝。庄前凿鱼池,庄后建花园,围拱义庄,结构整齐宽敞,古雅大方。
    为一代继一代维持下去,林平侯设立赡赈基金,  “将淡水自置海山保水田四十三甲八分四厘(折合637.9亩),充为原籍本族义田,年收佃租除完供耗谷外,实收谷一千六百石,按年寄回内地龙溪县白石堡吉上村、潭头村,赡给同宗族人贫乏之用”(此段文字勒石,现碑文仍存义庄)。赡赈具体实施办法:由义庄“延请族中诚实心正两人经理其事”。
    林平侯的后裔遵照规定,认真执行。
    林平侯的第二代是:国栋、国仁、国华、国英、国芳,其中老三国华、老五国芳两人出众。他俩以“本”、  “源”两字并用,立号记“林本源”,成为这个家族的一大标志,名闻遐迩。他们教示儿孙:爱乡爱土,为富当仁,好善乐施,故“永泽堂林氏义庄”办得很出色。
    林平侯的第三代更昌盛。他们遵照祖训家规,又立了“饮、水、益、训眉、松柏、彭鹤嵩”六个记号。就是台湾众口传颂的“林本源三房头六记号”。当时族事由林维源、维让、维德等人主持。永泽堂林氏义庄办得远近驰名。中日甲午战争后,腐败的满清政府将台湾宝岛拱手献给日本,林维源不忍看到日本侵略者蹂躏台湾故土,更不肯作日本“顺民”,遂携带儿子林尔嘉、尔昌及孙儿熊征等亲人,内渡大陆回居祖籍地龙溪,后来定居于厦门鼓浪屿。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月,林维源病逝,葬于祖家白石堡。
    林平侯的第四代更加兴旺。由于日本占据台湾.永泽堂义庄的赡赈任务由林尔嘉、林尔昌主持。
    永泽堂林氏义庄,以施赈为主,兼赡婚丧。凡林氏族亲贫乏之家,年供食米棉花,嫁娶丧葬都给资助。例如,男的年给棉布三丈,每年冬至发给。女的年给棉花三斤,每年立春发给,令白纺织。男十一至十六岁,年给棉布一丈五尺。有服之亲娶妇,给银200两,嫁女给银10两。赡给有定额,男女不遗漏。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台湾淡水庄田的年收谷没法运回大陆,义庄的赡赈中断。自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至1937年,义庄赡赈历时116年。林平侯家族此义举深受社会赞扬。清翰林院编修林荐秋题诗赞曰:“文正传遗法,千秋说义庄。恤贫先及族,永泽自名堂。”
    八十年代,海峡两岸恢复交往。林平侯已传至第六代。这一代枝荣叶茂,人文荟萃,英才出类拔萃。许多人与内地已有交往。林慰梓(尔嘉之孙),系美国冠明斯发动机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林慰桢(慰梓之兄),系加拿大籍著名学者、哥伦比亚大学物理教授,曾多次来华讲学,受到邓小平、方毅等国家领导的接见。
    1988年,受家族的委派,林尔嘉之孙林梁回到祖籍地考察。于是,永泽堂林氏义庄重修了。义庄的公益事业又一件件地办了起来。这是海峡两岸一家亲的典范。
    值得重笔提及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台胞掀起了寻根谒祖热,龙的传人演绎了不忘故土诸多的感人故事。笔者从八十年代起涉及文史研究丁作,凭自己的接触辑录林姓台胞回乡寻根谒祖的动人事例如下:
    一 、持宗谱回乡寻根
    云林县的林姓台胞,是同安、南安、漳浦、平和、诏安等地渡台先民的后裔。他们的先辈渡台,有的历七代、九代,也有历十一代。由于同在云林定居,建立了宗谊,共同认定是晋安郡王禄公的后裔,宗谱中绘有闽林始祖的墓图。1985年,他们委派两位宗亲来福建寻根。据资料介绍,祖墓在惠安途岭九龙岗,于是他们乘车抵达涂岭,边看宗谱边寻墓陵。当他们爬上九龙岗发现墓陵时,高兴得连声大喊:“没错,没错,找到祖墓了!”他们怀着景仰之情,拜谒了闽林始祖墓,然后去自己的祖籍地访问宗亲。返回台湾后,向宗亲报告谒祖墓会宗亲的情况,引导台胞循他们走过的路线组团回乡寻根谒祖。
    二、凭任祖籍地都名回乡寻根 
    台胞林中居于台北市.其高祖式齐渡台。传衍两代为其父殊明。殊明婚后,生子都幼殇。他向祖宗发愿,如让他有后代,必令他们回福建祖家建宗祠。许愿后果然得子,取名林中。林中奋斗有成后,牢记乃父殊明的夙愿,伺机返回祖籍地。1988年,其长子华隆来北京接洽商务。临行时,林中告以乃祖所许之愿,嘱咐其子华隆一定回福建寻根。华隆在北京办完商务后,启程南下。他仅知祖籍地在晋江廿三都。怎样才能寻到根呢?他一路询问。在上海有幸遇到一位石狮人,告知晋江廿三都的原辖区蚶江、莲埭、石壁等村的居民姓林。他先去莲埭查询没有结果.即转向石壁。在老人协会的帮助下,翻阅《玉山大宗谱》,终于查到式齐公渡台的记录。华隆当场转达乃父捐资建宗祠的意向。此事皆大欢喜。经一番努力,宗祠重建落成,林中亲自组团来石壁祖家主持宗祠落成典礼。为了让亲属铭记自己的乌篮血迹.1993年,林中带着小儿子华新再次回故国谒祖,拜会宗亲。其用意是让子孙也热爱祖居地。
    三、从寻祖墓入手来闽寻根
    安溪虎蚯东山厝二十世林洪泰、洪隐、洪侯、洪伯昆仲清代渡台,居台北市。传衍八世,枝荣叶茂,衍成大族,组成东山堂开展族务活动。据渡台先祖交代,祖籍地尚有祖墓,并讲清祖墓特征。1989年,台北东山堂董事长林忠义亲自组团来安溪,在虎蚯如愿地找到祖墓,即与宗亲联系,安排重修祖墓。第二年,东山堂再次组团来了虎蚯,在拜谒祖墓后,筹划重修祖妈墓,并捐资兴建宗祠。嗣后,经常组团回乡访亲谒祖。敬祖睦族之情,令人敬佩。
    四、委托大陆同胞代为寻根
    1991年7月,泉州陈、林两位青年来吾家访问。陈姓青年自称其父在台湾,受林庆同先生之托,请人帮其寻根。说完递上一纸条,上面写道:“六世祖凯公,原籍晋江县南门外廿三都,清乾隆时与族亲汀公往台,住台南县头港仔,享年64岁。渡台后传九世,子孙住台南。”据说这位台胞为了寻到根已多次托人,历经三年都毫无结果。笔者感念这位台胞寻根之切,翻了《晋江县志》从搞清廿三都的方位人手,得知该都林姓聚居点有蚶江、莲埭、石壁等村。经选择先走访石壁村。石壁宗亲得知此事,取出大宗谱十四本,分丁查阅。当天就查到了正凯公于乾隆初渡台的记录,其宗叔式汀渡台亦见于谱牒。笔者当晚写了复信,夹寄从谱牒抄录的记载。庆同宗长接信后,十分高兴.立即派其侄来泉,让笔者陪同往石壁验证。翌年七月,他带夫人来石壁寻根谒祖,受到宗亲的热烈接待。他对笔者能在短期间内帮他寻到根,感激万分,到处宣传大陆同胞的骨肉情。嗣后,他经常与老家宗亲联系,捐资修建祖厝,邀请宗亲访台,并第二次回祖居地访亲。2004年,他根据祖家宗谱记载的祖源,并搜集整理正凯公渡台后的九代传人,列出世系图,编印《台南西埔内林氏族谱》,并将“寻根溯源——泉州认祖归宗始末”载于谱序中,让分派到台北、高雄和加拿大的宗亲,知道根在大陆,祖家在泉州。
    五、利用出席国际会议
    之机联络寻根
    高雄林姓的一支是从金门列屿迁入的,而列屿林的根在大陆,近祖为勤公,祖居地同安马巷田边,远祖为唐晋江县令翘公,开基晋江马平。1992年1 1月初,高雄林姓台胞出席在新加坡召开的世界林氏第四届恳亲大会。他们得知菲律宾代表团中有祖籍晋江马平的宗亲,即委托大会秘书处代为联系.发现旅菲六兰堂名誉会长林光蟾是马平人,请他介绍列屿与马平的渊源关系。光蟾会长由于手头没带资料,正在为难之中,抬头见到笔者在宴会大厅.连忙把笔者介绍给高雄宗亲。笔者即讲述马平七世祖勤公分派到同安马巷田边,称龙田林,龙田林又分派到金门列屿的播迁史。高雄宗亲听后连连点头赞许,当场索取文字资料。笔者将随身携带的《九牧二房锦马大宗谱》奉赠。他们视为至宝,齐声感谢,称赞说:  “是祖家来的,才有这珍贵的原始资料”,在恳亲大会期间到处宣扬。出席恳亲会的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文莱、日本、加拿大和美国的林氏宗亲代表都来联谊。当他们拿到笔者赠送的《林姓堂号源流》之后,都热情握手,亲切道谢。一致认为,播迁于世界各国的林姓华侨、华人、根都在大陆。
    恳亲会后.高雄林氏宗亲组团到同安马巷寻根谒祖,并到泉州找笔者,邀请几位宗亲与他们座谈,密切了海峡两岸同胞的亲谊。
    六、组团来闽寻根
    1993年4月.闽林始祖文物古迹重修董事会,隆重举行晋安郡王禄公石坊揭碑典礼,邀请境外、海外林氏宗亲组团参加。台湾世林总会热烈响应,监事长林阿仁带领三十人组成的代表团出席。庆典结束,阿仁监事长向笔者提出协助去同安寻根。唯一线索是:  “元成公渡台前居于同安县仁德里十二都崎圳乡。”  “仁德里十二都”位于哪里?  “崎圳乡”是否保留原名?此前难倒了许多代为寻根的人。笔者答应陪同,行车途中老在考虑如何突破难题。先陪代表团去马巷田边,被访宗亲说他们属十一都。再去潘涂村,宗亲又说他们属九都。十二都在哪里。被访人都说不清。代表团苦于归程已定,委托笔者代劳。事后,笔者走访了集美区宣传部和灌口镇办公室,终于弄清仁德里辖孙厝、英埭头和珩山等数十村,而十二都位于灌口附近。笔者循着这个方位,终于找到崎圳村。经访问查证:崎圳林是从贾园分派而来的,属九牧八房雷州刺史迈公的后裔。信息传往台北后.阿仁监事长于是年八月廿七日率族人十余人到崎圳访亲谒祖,完了渡台始祖元成公的夙愿。
    七、凭谱牒记载来闽寻根
    云林县林姓宗亲会理事长林春文,受宗亲的委托来闽寻根。他翻阅宗谱,得知祖家为“西江”,开基祖启迪公宋代由乌石迁人,历元至明,十一世祖乾公生六子,形成六房。清代,五房岫公,六房茁公、蛲公的后裔移居台湾,居云林斗六湖山里和林厝寮等地,衍成巨族。  “西江”在哪里?地图上找不出。后经来泉访问,经人指点,原来“西江”是晋江沟西村的雅称。真是踏破草鞋无处觅,寻来全不费功夫。春文理事长即往沟西访亲,核对谱牒,两岸同胞亲切地认同。
     八、请世林总会托人寻根
    台胞林清池的八世祖忠孝公清代从漳浦渡台,传衍十世,族旺家兴。清池旅日经商后,鸿图大展,成为知名的大企业家。他既热心公益事业,又敬祖尊亲。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托人代为寻根,但都因祖藉地地址不明而未果。1995年,他认为世界林氏宗亲总会联络面广,即拜托总会代劳。是年5月2日,世林总会委派林阿仁率团赴河南卫辉谒祖,见笔者也在武荣殷比干文研会谒祖团中,即进行商谈。他郑重提出:林清池宗长恳切寻祖源,但费尽周折,故把寻根任务托付总会。贵会已为许多台胞寻到根。希望能竭尽全力帮清池宗亲寻到根。谒祖团从卫辉返回后,武荣文研会林荣田会长召集专人研究,抱必胜的信心,作出三项决策:
    1、组成一个寻根小组,派专车去漳浦。小组成员要三个熟悉,即:熟悉漳浦的地理,熟悉游洋林家的族史,熟悉漳浦的文史机构,便于直接联系工作。
    2、通过漳浦县方志办鼎力协助,以打开局面。
    3、带照相机摄下宗祠、祖厝和有关文物图像,对缮本族谱要复印带回。经寻根小组一番努力,在攀龙社找到旧谱,该谱有游洋林家的传衍世系和忠孝公渡台的记载。
    笔者根据谱牒加以整理,寄给林清池。告知忠孝公乃攀龙社开基祖子华公的后裔,列攀龙社第十一世。信中夹寄子华公传衍的世系表。
    清池在接到资料后非常高兴。来电称赞文研会办事效率高,有求必应,应必有果,誉为热忱为台胞寻根服务的高手。是年11月,他汇三千美元作为兴建比干纪念堂的费用。越年春节特给文研会和笔者贺年。迎春贺年连续五年。步人新世纪,他给笔者来信说,准备回祖家谒祖,并兴建公益事业,可惜因病魔缠身,未能如愿。
    九、在社交活动中寻到根
    台胞林元芳的祖先厚敦公,属唐九牧六房邵州刺史蕴公的苗裔,传八世为文进、文簪,昆仲于清代渡台,传九世,已衍成大族。元芳与其侄丕继博士早有寻根愿望,但先辈渡台的地域不明。他们据祖辈“白水长流”的口传推论“白水”可合为“泉”。又据“文朝克为维元丕振”的字辈.认定在泉州地区,从蕴公派下启用相同字辈的村庄可找到根。1996年11月,丕继博士赴马来西亚槟城出席世林第六届恳亲会时,与笔者交谈过寻根之事。1997年12月丕继博士应邀来南安出席武荣比干纪念堂落成典礼.笔者告知调查考证结果。其过程是:1997年春,笔者得知泉州大淮乃唐九牧六房派下,即前往走访,看到了该派族谱。族谱记载:蕴公乃唐太子詹事披公之六子,贞元四年登第。以忠义拒刘辟反,名震京都,后擢任邵州刺史。
    蕴公生子名愿。愿生四子:同、邕、圉、赋。同公于唐穆宗时明经及第,授威武将军,生二子:嚣、曼。曼公生尚素、尚清、尚阙。尚清历31世传至厚敦。
    厚敦公生于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乃蕴公之35世孙。明正德举人,任晋江知县,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自莆田徙籍晋江县御淮乡。亲立昭穆为:
    “厚近仰玉万,仁志文朝克。
    为维元丕振,奕世昭公侯。”
    厚敦生近淮。近淮为明嘉靖乡贡,任晋江县主簿,生仰挺、仰曲、仰廷、仰见。仰挺为县官,居御淮。仰见于明世宗时,迁居晋江海尾乡,以农为业。生二子:玉繙、玉谁。玉繙生万甫。万甫生仕河、仕溪。仕溪生志达。志达生文进、文簪。
    据谱牒载,文进于清乾隆十年乙丑(1745年)秋季自晋江县三十九都海尾乡横渡海峡抵台湾。乾隆四十年乙未(1775年)文簪公率其三子朝枣、朝稽、朝情,复由海尾前往台湾寻找胞兄文进。
    丕继博士把寻根结果告知族人。1998年5月5日,丕继的叔父林元芳(北京大学法学士、台湾族谱专家)利用参加母校北大百年校庆之机回海尾恳亲谒祖。1999年5月18日,以林元朗为团长、林元芳为顾问一行25人又回到海尾谒祖.泉州和台湾两地海尾亲人相隔254年,终于又走到一起。
    十、趁破冰之旅热潮
    回乡谒祖
    连战、宋楚瑜访问北京之后,台胞又掀起寻根谒祖热。2006年2月18日,台胞林丰正回乡谒祖,引起新闻界极大轰动。林丰正兄弟四人,排行第三,系渡台林秀俊的第七代孙。林秀俊,号成祖,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闰七月十五日出生攀龙村兵营顶,为攀龙开基祖子华公十二世孙。秀俊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渡台,初居大甲,租“番田”耕作,招佃帮耕,后组织垦民拓农田数万亩,先后开凿大甲圳、大安圳、永丰圳、暗坑圳,引水灌田万余亩,年收租谷十多万石。由于他终身任通事,得以广置产业,富甲一方,他的业绩载人台湾通史。林成祖一向刻苦耐劳,埋头苦干,开拓创业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成祖生三子:海庙、海筹、海文。海筹列渡台二房,生三子:淡英、登聚、登甲。登甲生四子:江山、江水、云霞、江云。江山生三子:国隆、国泰、国治。国治生同趣。同趣生五子:振利、振金、振吉、振发、振木。振利即丰正之父。成祖子孙昌盛,已传九代,衍成巨族。
    丰正一行满怀敬祖之情,在宗亲的陪同下走进林氏大宗祠——龙山堂,按攀龙传统风俗进行祭祖仪式。随后,步行到霞岭埔祖坟,拈香奠祭十二世祖妈宋氏(成祖公结发妻)。扫墓结束返回的路上,丰正与记者聊了起来:我想像中的家乡是漳浦县西门外一个穷乡僻壤,可能很贫困。今天看到的、听到的,跟我想像截然相反。这里山青水秀,小桥流水,交通方便,乡风淳朴,人才辈出,乡亲们已经过上了比较好的生活。在台湾,成祖公的墓地是三级文物保护单位,林氏宗亲每年都会去扫墓纪念祖先,宗亲们还要修建林成祖纪念馆。攀龙村是我的祖籍地,我们台湾的林氏宗亲每年都要来扫墓,寄托我们的思根之情。这次我回来祭祖,觉得晚了一点,以后会常来。
    乡音依旧,乡情洋溢,丰正即将离开时,村道上挤满欢送的人群,他依依不舍地向乡亲挥手道别。
    林姓台胞寻根谒祖事例很多。上述所例仅是笔者接触到的,没接触到的应该是百例千例。据笔者所知,渡台先民如果属康乾时期,已衍成逾千人的大族,甚至是逾万人的巨族。林姓台胞寻根谒祖十例,代表的是十个家族。这十个家族涉及了数万位林姓台胞。
    改革开放后,台胞掀起的寻根热,如果辐射到八闽大地百家姓,那感人的事例可汇成巨集,录成数以百计以至千计的录像带,它涉及了数以千万计的台胞。
    闽台一家亲,载于台湾百家姓的谱牒中。
    闽台一家亲,是千百万台胞用寻根谒祖的实际行动铸出来的。
(作者:林树丹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比干文化编委会)
文章热词:闽台 一家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