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台湾诸名贤

时间:2014年04月28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福建、广东居民渡台的与时俱增,他们为台湾的开发作出杰出贡献。林姓也涌现出许多名贤,他们是:

    林圮(? -1662)福建同安人。早年投军郑成功麾下,后因屡立战功,升为参军。一六六一年(顺治十八年),同郑成功一起,渡海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平定后,郑成功实行寓兵于农政策,他奉命到浊水溪畔之斗六一带垦荒.垦区一直延伸到水沙连(今南投埔里镇).为开发台湾立下功劳。后因当地居民不理解,多次前来攻袭,不幸被杀。后人为纪念他的功绩,将其驻军之地命名为林圮埔(今南投县竹山镇)。
    林凤  郑成功部将。福建龙溪人。一六六一年(顺治十八年)随郑成功渡海收复台湾,赶走荷兰殖民者。平定后,率所部在台南曾文溪北屯田,后人为纪念他开发台湾的功业,将其住地命名为“林凤营”。一六六五年(康熙四年),荷兰殖民者又据鸡笼(今基隆),想卷土重来。嗣王郑经命令他为先锋,率军北上驱敌,在战斗中阵亡。

    林文察( 1828-1864)字密卿,台湾彰化大里栈(今台中县大里乡)人。原籍福建省平和县。早年,曾参与镇压小J1会和戴潮春农民起义。由此被擢升为总兵。他曾先后两次奉调到福建,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再升为福建陆路提督,并获樟脑专卖权,由此发展为台湾巨富之一。林文察卒后清同治皇帝赠太子少保衔,准建专祠赏骑都尉世职。

    林朝栋  文察之子。白幼习武,袭世职后当上中军统领。清光绪十年(1884),法军侵犯台湾基隆,他从雾峰率乡勇二千多人开抵台北,参加保卫台湾的战争,击败法军立下战功。钦加二品衔,赏戴花翎。台湾建省后,他任抚垦局局长,招抚山地同胞成绩卓著。清廷嘉其功,赐劲勇巴图鲁徽号,命统领全台营务。光绪十四年又以军功赏给黄马挂。卒后光绪帝赐林文察、林朝栋建“宫保第”。朝栋第三子祖密,在台湾经营产业.成为巨富。日本侵略者多次以高官厚禄相诱,均被他拒绝。1904年,他以奔父丧为名,举家迁居厦门鼓浪屿,投巨资开发漳州。1907年,慷慨捐五万银元赈济漳州水灾灾民。他还积极支持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在近代,是个知名人物。

    林朝崧( 1875-1915)字俊堂,号痴仙,又号无闷。台湾台中雾峰人。福建水师提督林文察從子,人称“陇西将种”。一八九五年(光绪二十一年)日本侵占台湾后,避乱福建晋江,曾转游沪上,遍访名山大川。后回台湾,于一九零二年(光绪二十八年)与赖绍尧、蔡振丰等创立栎社,提倡诗学,为社中骨干。晚年,在雾峰詹厝园筑“无闷草堂”以居。一立志匡复河山,并为此作了多方努力,可惜只活了四十一岁,壮志未纾,于一九一五年八月二十九日抑郁而终。其诗语含悲切,揭发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暴政,抒发了自己爱国情怀。著作有《无闷草堂诗存》。

    林豪( 1831-1918),清著作家。字嘉卓,号次逋。金门人。幼承家学,少有文名。同治元年(1862)8月,应淡水族人之招赴台湾,居艋胛(今台北万华)。游府城(今台南市),因就见闻所及,撰《东瀛纪事》2卷。在台湾四十年,除撰《东瀛纪事》外,还著有《淡水厅志》、  《澎湖厅志》和《金门志》。光绪二十八年,授连城县学教谕,以年老不就继续写作。还著有《诵清堂文集》、  《诵清堂诗集》、  《诵清堂别集》、  《海东随笔》、  《可炬集》、  《清风集》、《潜园诗选》、  《闽南里谚俪句》、《陶园求是录》、  《瀛客读》、  《星洲见闻录》等。

    林平侯  名安邦,号石潭.字平侯。原籍福建龙溪,清乾隆、嘉庆、道光时人。十六岁随父去台湾淡水,在米商郑谷家帮佣。几年后,以自己的积攒,在郑谷资助下,自行经纪办理全台盐务,贩运南北,发展成为数十万家资的巨富。四十岁时,曾一度到广西任通判、同知等职,后因病回台湾,恰遇漳、泉人械斗,便将家从淡水搬到大嵙(今大溪镇)建屋筑墉,垦田开圳,致力拓殖,成为当地的大财主,岁人租谷数万石,田庄遍及淡水、噶玛兰。他热爱乡里,思念祖籍地乡亲贫困者,乃仿效北宋范淹义庄之法,于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在祖籍龙溪县白石堡过井社建慈善机构——永泽堂林氏义庄.越两年落成。义庄占地12亩多,建有三座并排两进大厝.中座大厝后建一座两层楼房,东西两侧建相向护厝,庄前凿鱼池,庄后建花园,围拱义庄,整齐宽敞,古雅大方。
    为一代继一代维持下去,林平侯设立赡赈基金,  “将淡水自置海山保水田四十三甲八分四厘(折合637.9亩)充为原籍本族义田,年收佃租院完供耗谷外,实收谷一千六百石,按年寄回内地龙溪县白石堡吉上村、潭头村,赡给同宗族人贫乏之用(此段文字勒石,现碑文仍存义庄)赡赈具体实施办法:由义庄“延请族中诚实心正两人经理其事”。林平侯的后裔遵照规定,认真执行。

    林国华(? -1857)字区北,号本记,林平侯之子。原籍福建龙溪,先住台北淡水,大嵙。一八五三年(咸丰三年)与弟弟林国芳一起从大嵙迁到台北板桥,兄弟同产共业,始号“本源”。他募佃拓垦,家业进一步发展,年收租谷达几十万石之多。一八五七年(咸丰七年)死后,林本源家业由林国芳及国华二子维让、维源继承。林本源产业后来朝两系发展:直系企业以经营房产地、信托为主,具有地主经济色彩,其旁系企业是日据时期广泛投资于近代化企业及华南银行、南洋仓库会社等。因此,整个林本源产业,兼有地主、民族资本和买办资本的性质。

    林维源(?—1905)字时甫,林国华次子,台湾板桥人。一八五七年(咸丰七年)其父去世后,继承林家产业,苦心经营,历五十年寒暑,使林家成为台湾首富,田园数量也居全台第一。一八七七年、一八七九年、一八八四年(光绪三年、五年、十年),多次捐献巨款,用于建筑台北府城,充作中法基隆战争的军费,被清政府封为太仆寺少卿。他充任台北建城董事、垦务兼团防大臣,帮办全台抚垦局,全力支持刘铭傅设防、抚番、清赋等项措施,并率先示范,使各项计划得以完成。一八九五年(光绪二十一年)  “台湾民主国”成立时,被推为“议院议长”,他辞而不就。后内渡祖国大陆,定居福建厦门。一八九八年(光绪二十四年),日本人一时无法对付台湾人民接连不断的抗日斗争,准备将台湾标价出卖,他联络台湾巨富,准备捐资赎回台湾,因李鸿章梗阻,才无结局。一九五年六月病卒。
    林尔嘉  字叔臧,  又作菽庄,别署百忍老人。祖籍龙海,曾祖应寅迁台湾,他出生于台北板桥。父亲维源,乃台湾首富。少年时代,他怀济世之志,磨砺成才。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后,不愿作日本顺民,与父亲及弟妹一起内渡大陆,回居原籍,后定居厦门。其时,清廷因北洋滥隊重创,残存无几,重建海军,但苦于国库匮乏。尔嘉激于爱国义愤.慷慨捐银二百万两,助清政府重建海军。清廷褒奖为四品京堂,派为厦门保商局总办兼商务总理。民国初期,被选为国会议员,任福建行政讨论会会长。段祺瑞执政时,被聘为华侨总会总栽。居鼓浪屿期间,兴建菽庄公园,并捐资重修闽林始祖禄公陵墓和祠宇,蜚聲海内外。1945年台湾光復,他策杖还乡,回到阔别五十年的台北板桥,重振家业。1951年11月病逝,享年77岁。尔嘉善诗文,作品有《頑石山房笔记》四卷。1973年,其子又出版《林菽庄先生诗稿》,选登其诗作311首。

    林景仁( 1893 -1939)菽庄主人林尔嘉之子。字健人,号小眉,台湾板桥人。原籍福建龙溪。一八九五年(光绪二十一年)日本侵占台湾后,随父亲、祖父内渡,居于福建厦门鼓浪屿,常向诗人施士洁问学。一九一一年后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精通英、法、日及荷兰等国文学:一九二0年随父回台湾.四年后又重返厦门。不久,侍父漫游欧美,回国时遍历祖国名山大川。作品学惯中西,情韵并胜。著作有《摩连山漫草》、《东宁草》等。卒年四十七岁。

    林熊征( 1889 -1948)字薇阁,台北板桥人.林尔昌嗣子。一八九五年(光绪二十一年),刚七岁就随父亲、祖父内渡大陆,居厦门鼓浪屿。后曾加入同盟会,捐巨金支援黄花岗之役。一九O八年,任刚成立不久的林本源制糖会社副社长:一九一一年林本源家族分家,遂于一九一二年回台湾继承事业。先后任内外制糖株式会社董事长、太永兴株式会社社长、林本源制糖株式会社社长、华南银行总理、台北厅参事、大稻埕区长、台北州协议会员、台湾总督府评议员等职。一九二四年,曾同辜显荣一起组织台湾公益会。台湾光復后,任台湾省商业联合会理事长等职。

    林熊祥( 1895 -1973)宇文访,号宜齐,别署大屯山民。台湾板桥人。其母系福建闽侯陈宝琛之女,自幼受到外公的培养。一九一七年赴日本东京学习院高等科专修哲学,一年后回台湾主持建兴株式会社,一九二二年主持大有物产株式会社。在这前后,曾任北京图书馆助理研究员、福州台湾公会会长等职。台湾光復后,先在台湾省文献委员会丁作,主持《台湾通志稿》,还著有《史略》、《哲学》和《书学原论》。
    林柏寿(1895-)字季丞,台北人,林本源后代。英国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法国巴黎法文学院肄业。历任台湾银行监察人、第一银行常务董事、台湾电力公司董事、台湾水泥公司董事长和最高顾问、台湾电视公司董事长和名誉董事长、  “中国国际商业银行董事长”、启业化丁业公司董事长等职。此外,还在中华红十字会台湾分会、博物院管理委员会、中山学术文化基金董事会等机构中任职。著有《兰千山馆砚谱》、  《中华古瓷目录》等。

    林衡道  (1915 -  )台北市板桥镇人。林熊祥之子,出身于封建世家。从小在日本受教育,后人日本仙台东北帝国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回台湾,先后任高雄医学院讲师、台湾大学副教授、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主任委员、文化学院、淡江文理学院、淡水丁商专校教授等职。一九八二年退休后在东海大学执教迄今。他对日本殖民统治的恶果有比较清醒的认识,通过对台湾乡土地理、歷史、文化、史迹、风俗、习惯等的研究,得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结论,具有一定的民族爱国思想.著作有《台湾古迹概览》、  《台湾夜谭》、《台湾一百位名人传》等十几种。
(作者:鹏飞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比干文化编委会)
文章热词:开发 台湾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