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辞海的林姓当代名贤

时间:2014年04月28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在当代,林姓有许多名贤,最知名的是为共和国诞生而献身的英烈、功臣和元勋,还有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学者和科学家,还有著名的华侨。  《比干文研》创刊之后着力搜集并陆续介绍。这里着重刊载《辞海》收录的名贤(按出生年为序):

    林文庆( 1869-1957)  福建海澄(今龙海)人。生于新加坡。留学英国,获医科学士和硕士学位。1893 -1921年,在新加坡行医并积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致力于新加坡华侨社会和华文教育的改革。是新加坡橡胶业、银行保险业的开拓者之一。1906年参加同盟会。曾任厦门大学校长。病逝于新加坡。

    林伯渠( 1886-1960)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名祖涵,号邃园,湖南安福(今临澧)人。早年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1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任国民党中央总务部副部长,在帮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丁的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的工作中,起了积极作用,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兼农民部长、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常委、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秘书处长。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兼财政委员会主席。1928年去莫斯科学习。1932年回国,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央执行委员兼国民经济部长、财政部长。1934年参加长征,任红军第一方面军总供给部长。到陕北后,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财政部长、办事处主席,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多次任国共谈判的中共代表,后参加国民参政会。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第七、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林砺儒( 1889-1977)  中国教育家。广东信宜人。广东高州高郡中学堂毕业。曾留学日本。回国后,历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北京第一师范学院临时院务委员会主席、中山大学教授兼教务长、广东省立勃勤大学教务长兼教育学院院长、广东省立教育学院院长、桂林师范学院教授兼教务长、厦门大学教授。曾与人合办《教育新时代》  (半月刊),任副社长兼主编。建国后历任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致力于中小学学制的改革,是中小学六六制的倡导者:认为教育家要培养进步的人格以适应进步的社会。有《林砺儒教育文选》。

    林语堂( 1895 -1976)  中国作家。原名和乐,后改名玉堂,福建龙溪(今龙海)人。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19年去美国留学,后转赴德国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3年归国,任北京大学英文教授。曾参加语丝社。1926年去厦门大学任文科主任。次年到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任外交秘书。1932年起在上海编辑《论语》、  《人间世》、  《宇宙风》等刊物,提倡“幽默闲适”小品,成为论语派主要代表。1936年赴美国从事写作,并用英文翻译了中国古籍《论语》  (译名《孔子的智慧》)、  《老子》等。后在香港病逝。中英文著作有《剪拂集》、  《大荒集》、  《我的话》、  《京华烟云》  (一译)  《瞬息京华》、  《苏东坡传》、  《吾国与吾民》等。

    林育英( 1897 -1942)  湖北黄冈人,化名张浩,字祚培,又名林仲丹。1922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24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次年回国,曾任中共上海沪东区委书记,汉口市委书记、满洲临时省委书记、海员总丁会党团书记。1933年赴莫斯科任中共驻第三国际代表和全总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1935年回国,向中共中央传达了第三国际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并以第三国际代表的身份,同张国焘分裂党的错误作斗争。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中共中央工委副书记。为中共第六届候补中央委员。

    林可胜( 1897 -1969)中国生理学家。祖籍福建海澄(今龙海)。生于新加坡。曾任协和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建立中国生理学会,并创办《中国生理学杂志》。在生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为:  (1)胃液分泌的体液控制,证明移植的即完全去除外来神经的小胃.其分泌能被摄食的脂肪所抑制;  (2)自主神经系统的中枢联系,发现第四脑室的外侧部有增高血压中枢。抗日战争时期,曾组织医疗队参加抗战。1949年以后定居美国,重新从事生理学研究,主要研究痛和镇痛的药理学,阐明乙酰水杨酸镇痛机制在于阻遏痛觉神经末梢产生冲动。擅长外科手术,在其所作生理学研究丁作中有充分显示。

    林育南( 1898 -1931)湖北黄州(今黄冈)人。又名毓兰,号湘浦。五四运动时参加领导武汉学生爱国运动。1922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主任、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秘书主任,参与领导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1924年起任《中国青年》主编,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常委兼秘书长等职。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武汉、上海等地从事秘密工作。是中共第五届候补中央委员。后在上海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杀害。

    林散之(1898 -1989)中国书画家。名以霖,以字行,笔名散耳、左耳、林霖、聋叟、江上老人、半残老人,祖籍安徽和县,生于江苏江浦,居南京。三十岁后人黄宾虹门。建国后,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江苏分会名誉主席、江苏省国画院画师、南京市书画院院长。擅长山水,清醇萧散,意境淡远。精书法,潇洒冲和,风骨健壮,于天趣中别具逸格。为黄宾虹故居集宾虹文句所书一联,为其精作。著有《林散之诗书画选集》、  《林散之书法选集》、  《江上诗存》等。

    林汉达(1900-1972)中国文字改革学者、教育家。笔名林迭肯、林涛、李东、林奋,浙江镇海(今属宁波)人。之江大学毕业。1937年留学美国。1939年回国后任之江大学教授、教务长。建国后历任燕京大学教授、教务长、教育部副部长,  《中国语文》杂志总编辑,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等职。致力于汉字改革和文化教育工作,著有《中国拼音文字的出路》、  《汉语拼音自修课本》、  《求解写话两用词典》、  《西洋教育史讲话》等。

    林风眠( 1900-1991)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广东梅县人。1919赴法国勤丁俭学,先后就读于第戎美术学院、巴黎高等美术学院。1925年回国,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校长。1928年创办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授、校长。建国后,历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及上海分会副主席、主席。后定居香港。擅油画、水粉画、中国画。是中西比较美术研究先驱者。工山水、花鸟、人物和静物,作品重意象表现。人物画除仕女和戏曲人物外,拓展到农、渔生活场景,线条凝练飘逸,色彩朴中见雅。画风或浓郁强烈,或清醇淡雅.生机盎然。著有《东西艺术的前途》、  《中国绘画新论》、  《原始人类的艺术》、《林风眠画集》等。

    林惠祥( 1901-1958)中国人类学家、考古学家。福建晋江人。厦门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后人菲律宾大学研究院,获人类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央研究院特约编辑员、民族学组成员,厦门大学历史社会系教授、主任。建国后,任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人类博物馆馆长、南洋研究院所副所长。1957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毕生致力于人类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是对台湾高山族最早进行调查研究的学者。著有《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  《文化人类学》等。

    林巧稚(1901-1983)中国妇产科专家。福建厦门人。1929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司司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致力于中小学学制的改革,是中小学六六制的倡导者:认为教育家要培养进步的人格以适应进步的社会。有《林砺儒教育文选》。

    林语堂( 1895 -1976)  中国作家。原名和乐,后改名玉堂,福建龙溪(今龙海)人。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19年去美国留学,后转赴德国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3年归国,任北京大学英文教授。曾参加语丝社。1926年去厦门大学任文科主任。次年到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任外交秘书。1932年起在上海编辑《论语》、  《人间世》、  《宇宙风》刊物,提倡“幽默闲适”小品,成为论语派主要代表。1936年赴美国从事写作,并用英文翻译了中国古籍《论语》  (译名《孔子的智慧》)、  《老子》等。后在香港病逝。中英文著作有《剪拂集》、  《大荒集》、  《我的话》、  《京华烟云》  (一译)  《瞬息京华》、  《苏东坡传》、  《吾国与吾民》等。

    林育英( 1897 -1942)  湖北黄冈人,化名张浩,字祚培,又名林仲丹。1922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24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次年回国,曾任中共上海沪东区委书记,汉口市委书记、满洲临时省委书记、海员总丁会党团书记。1933年赴莫斯科任中共驻第三国际代表和全总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1935年回国,向中共中央传达了第三国际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并以第三国际代表的身份,同张国焘分裂党的错误作斗争。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中共中央工委副书记。为中共第六届候补中央委员。

    林可胜( 1897 -1969)中国生理学家。祖籍福建海澄(今龙海)。生于新加坡。曾任协和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建立中国生理学会,并创办《中国生理学杂志》。在生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为:  (1)胃液分泌的体液控制,证明移植的即完全去除外来神经的小胃.其分泌能被摄食的脂肪所抑制;  (2)自主神经系统的中枢联系,发现第四脑室的外侧部有增高血压中枢。抗日战争时期,曾组织医疗队参加抗战。1949年以后定居美国,重新从事生理学研究,主要研究痛和镇痛的药理学,阐明乙酰水杨酸镇痛机制在于阻遏痛觉神经末梢产生冲动。擅长外科手术,在其所作生理学研究丁作中有充分显示。

    林育南( 1898 -1931)湖北黄州(今黄冈)人。又名毓兰,号湘浦。五四运动时参加领导武汉学生爱国运动。1922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主任、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秘书主任,参与领导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1924年起任《中国青年》主编,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常委兼秘书长等职。1927年大革命失败博士学位。1932-1940年曾先后赴英国、奥地利和美国进修考察。回国后任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1955年被选为中科院生物学部委员。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73 -1977年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一生从事妇产科学,并有显著成绩。著有《妇科肿瘤病学》、  《妇科学进展》、《家庭卫生顾问》等,并主编《家庭育儿百科全书》。

    林  铬( 1903 -1981)中国植物学家。字君范,江苏丹阳人。曾任北平大学、北京大学、中法大学、中国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农学院、厦门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等校教授,福建省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员。建国后,任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科院生物学部委员、副主任。195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早年从事真菌学研究。后从事种子植物分类学研究,对菊科、龙胆科、旋花科植物以及福建省植物作了深入研究,建国初期曾组织并参加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调查和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晚年接替钱崇澍主持《中国植物志》的编纂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国北部植物图志》第二册、《中国植物志》第七十四和七十五卷、《中国新见或未得悉之菊科植物》等。

    林  彪( 1907 -1971)中国军事家。湖北黄冈人,原名祚大,曾用名育蓉。1925年在黄埔军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历任红军第四军军长,第一军团军团长,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同聂荣臻等指挥平型关战斗。1938年去苏联就医。1942年回国。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东北军区、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司令员,中共中央东北局、华中局第一书记。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南军区司令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林兆耆( 1907 -1992)中国医学教育家、内科学专家。上海市人。1931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1933年留学英国利物浦热带病卫生学院。回国后任上海医学院副教授。建国后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主任,中山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内科学会主任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40年首创用骨髓培养诊断伤寒——副伤寒、葡萄球菌败血症及其他全身性细菌感染,引起国内外医学界重视:50年代研究血吸虫病:60年代研究肝癌、胃癌。主编大型内科学参考书《实用内科学》、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科书《内科学》和《急性传染病手册》,创办并主编《消化疾病文摘》,发表论文多篇。    林传光( 1910-1980)中国植物病理学家。福建闽侯人。金陵大学毕业,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历任金陵大学、北京大学农学院、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当选为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和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常务理事。早年专攻真菌孢子萌发的能量问题.后致力于马铃薯病毒性退化及晚疫病的研究。他以生态学方法来处理马铃薯与病毒的关系,阐述马铃薯病毒性退化的理论及防治的原理,并较早地提出茎尖培养脱毒的设想和研究:对马铃薯晚疫病提出了“中心病株”的观点,作为流行性测报的依据等。著有《普通植物病理学》、  《真菌学》等。

    林同骥( 1918 -1993)中国空气动力学家。北京市人。中央大学毕业,英国伦敦大学研究院博士。1948-1955年先后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布朗大学从事研究丁作。1955年回国后,历任第七机械丁业部研究员、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协会理事、亚洲流体力学学会副会长、国际《流体力学研究》编委、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副主任、  《力学学报》主编等职。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在翼型截面柱体弹性力学、圆柱薄壳的对称性振动、稀薄气体压、导弹弹头防热与结构定型、无粘跨声速流场等研究和中国第一座暂冲式超声速风洞.U型振荡水槽等研制建设方面取得独创性成果。发表《无粘跨声速流场分析》等研究论文数十篇。
(作者:南翔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比干文化编委会)
文章热词:辞海 当代 代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