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十佳小康村,内厝

时间:2014年04月28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内厝.南安市南部官桥镇的一个村。改革开放前还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环境脏乱差的“破厝村”。2006年7月,泉州市开展十佳魅力乡村评选活动,历时两个月.53万人投票.15位专家评委综合评定,公证员确认,内厝村荣获泉州市“十佳魅力乡村”名列第六名。
    2006年度.由农民日报发起并具体组织,联合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主要媒体共同开展了大型的评选“中国十佳小康村”宣传推介活动。内厝村荣获“中国十佳小康村”的乡村名列第八名。成了福建省首次人选“中国十佳小康村”的乡村。
    今年2月3日,  “2006年中国十佳小康村”评选委员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小康村建设报告会暨2006年度中国十佳小康村揭晓仪式”,全国政协周铁农副主席出席会议并讲了话。农业部副部长、各大报社长、新闻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了内厝村党支部书记林姜维同志代表内厝村参加并领取《中国十佳小康村·内厝》的奖牌。村民们高兴地说:农哥晋京领奖,这是内厝的光荣。
    中国十佳小康村产生,主要是通过当地人民政府推荐,由上一级党委宣传部门审核后,经“中国十佳小康村”评委会办公室形成考察材料,最后由中央主要新闻单位负责人组成委会进行无记名投票确定的。评委会认为:今年的“十佳小康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新的先进典型,是党的“三农”政策惠及乡村的真实体现。  “十佳小康村”展示的新成就,充分体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要求,是生产力获得一定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具有不同示范效应的典型村。
    改革开放以来,内厝发生了巨变。特别是十多年来,内厝村的发展稳步而扎实。内厝始终把丁作的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向明确、效果显著。内厝的发展具有典型意义。他们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与农民共享改革成果等方面的经验都是很突出的。它给人们不少有益的启示。
    一、思想解放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十分重视“三农”问题,把它作为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事业全局的重大问题。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在不断充实、完善,广大农村正在实践着这一过程。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条件,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工作,才能协调地持续发展。
    实际情况怎样呢?1993年,南安撤县设市,这说明南安开始从农业县转向海滨工贸城市发展。它历史性地说明,南安终结了1600多年的农村经济模式,开始向城市发展模式转化了。随着时间的进展,从量变到质变,农村城市文化的意义将更明显。一句话:农民要变市民了。
    历史是值得反思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怎样来建设,我们确实走过一条弯弯的道路。我们高举过“人民公社好”的旗帜,走过“农业学大寨”的道路,我们曾“狠抓阶级斗争”,把众多的劳动力投入到人均仅有的几分田地上,可是无论有多大的胆,赤土埔也无法有多大产量。勤劳而且有艰苦创业精神的内厝人在大干农业时并不偷懒,他们在家门口贫瘠的田地上辛勤劳作,就是难以致富。有人想搞点副业,但割本主义尾巴的利刃悬在那里,叫人心里害怕。以整人为重点的文化大革命把农村、农业、农民弄得不知如何是好。因而,才有了拨乱反正:因而,才有了真理的讨论:因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旗帜树立起来了。
    改革开放前夕,内厝是怎样的条件呢?
    那时的内厝是一个农业村,全村总面积3.5平方公里.5500面土地,人口近4千人。山地,耕地各占一半。900/0耕地是山坡的红壤地.土地贫瘠,水利条件差。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00元。有段民谣说:  “内厝赤土埔,三日没落雨,五谷晒破肚,专吃甘薯箍,专穿破衫裤,吃米靠补助。”这是当时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村民居住的是泥巴墙的瓦房,大部分已经老旧,周边夹杂着牛栏、猪栏、厕所、臭水沟和垃圾堆,时常会看见猪、狗在村道上拉撒。几座原先还象样子的古大厝已经开始破落,因为人口的增多,大厝外又有延伸的搭盖,显得杂乱无章。由于住房破旧、环境脏、乱、差,四乡五里的人们把内厝称作“破大厝”。当时,内厝人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看成可望不可及的,至于住别墅,那更是可梦不可及。如果继续象以前那样七斗八斗.用阶级斗争的模式来发展经济,那样的老路是走不下去了。“让思想冲破牢笼”,当思想解放了,就不保守,就敢于实践。改革创新就是让思想冲破牢笼的实践。
    因地制宜,是实事求是的重要原则。全国这么大,农村这么广,各地有各地的特点,差别是大的,发展应该是多元化的。内厝的实际是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内厝的地处闽南金三角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内厝人敢想敢干,村民勤劳聪慧。他们根据内厝的具体村情,发掘本身资源.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思想一解放.发展的道路多宽阔。单靠搞农业不能致富,就向其他方面发展。随着市场需要,农民办工厂、搞工业,一批陶瓷企业兴办起来了。农民学会了搞推销、做贸易:办起了运输业、餐饮业。人多地少,不能挤在一起,就大胆走出去,那里有商机就到那里去发展。改革的春风一吹.旧的单一的“农民种田”的观念开始动摇,村民们放开手脚,主动地享用开放的政策,内厝充满了活力。
    正确的思想路线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令人振奋的效果。变单一型的农业经济为多向型的企业经济,走农、工、商、贸综合发展的路子。自身改革发展,招商发展,外向发展,村里的工业区办了陶瓷厂、粮油加丁厂、花砖厂、锯木厂及机动车辆修理厂。内厝动起来了,开始变化了。到了1993年,南安撤县设市之时,内厝村农民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经济总量进一步壮大。理论与内厝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显著的效益。思想解放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生产的发展为实际生活的宽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挥优势促发展
    内厝村位于南安官桥镇南部,国道324复线穿境而过,地处闽南交通要冲,公路四通八达,泉州、厦门近如毗邻。改革的天时,内厝的地利,加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加速转型,内厝村两委,以“农村都市”定位,经群众讨论通过,村两委、党员走家串户,细心做好村民的工作,营造“我要建新村”的氛围。村民们信心足,认为把内厝建成更美的新村,过上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是可以做到的。
    内厝的党支部和村委会是谋事业的好班子。他们一谋经济的发展,二谋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谋在关键、谋在点子上。
    交通便捷的土地资源是一大优势,怎样用好这一资源,大有文章可做。上世纪九十年代,内厝曾建了不少的陶瓷厂,用了不少的土地,到了1998年前后,陶瓷厂因为排污超标纷纷倒闭,一时间,大量厂房闲置。这妨碍了持续发展的进程,必须认真处理。改革开放之初,把土地承包给农民是对的:而现在根据发展的实际,把土地集中起来,也是正确的。内厝周边的水头镇以及晋江市都在快速发展,官桥镇的粮油市场不断壮大,内厝所在的区位优势更明显了。村两委顺应形势、尊重民意,提出了重新盘活土地的重要举措。村两委及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经过充分的讨论,依法依规成立村土地筹备中心,以村委会的名义回收广种薄收的旱地和山坡地,回收废弃的厂房。2001年,村土地筹备中心掌握了3000亩土地。
    “手中有地,心中有数,投资有力,发展有劲”。村两委更新观念,用真情吸引投资者,主动与其共同进行项目论证。2003年.上海华吕粮油公司投资的“中国粮食城”率先人驻内厝,接着吉福粮食城、环球家具家居制造基地也落户内厝。这些企业的人驻.在内厝区域内形成了三大丁业园区,引进各类企业32家,投资金额8亿人民币。中国泉州粮食城是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全国农业定点市场。投资3.5亿元的环球家具标准化厂房.是福建省最大的国际标准化傢佩生产基地。现在,一幢幢厂房整齐有序地排列着,向远处延伸。粮食城、傢私城,已形成规模。内厝自筹投人1千多万元建成的三幢总面积22万多平方米,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商贸大厦已建成完丁。筹资8000多万元,村民自发人股的五星级“温泉酒楼”正在筹建中。随着大项目的落地和推进发展,内厝村已成为汇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宝盆”,经济发展更坚实了。工商业发展了,内厝村的集体经济也就发展了,村民的经济活动也很活跃。内厝有村办企业34家,从事商贸活动的村民700多人。现在有1000多名内厝人在云南昆明从事建筑材料交易活动,还有相当的人数在北京、郑州、上海、武汉等地经商。近百名村民在本村办厂、经营企业。一些村民被吸纳到三大丁业区从事经营活动。内厝的经济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洋溢着自身的活力.也洋溢着富有的和文明的魅力。
    三、保农安民谋发展
    有了土地可以谋发展,失地的农民怎么办?
    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同意,征用全村土地归村集体所有,每亩补偿1.9万元。再增加30%补偿款发给农民。村里把失地农民纳入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大循环中。鼓励、扶持失地农民创业。据统计,1500多失地农民在二、三产业上找到了就业门路,占失地劳力总数的90%以上。没有固定收入的。基本生活也得到妥善安置。因为签定了劳动用工协议。村里以“集体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就业。”的方针,扶持失地农民享受优惠政策。
    2001年以来,内厝村承担三项市属重点项目建设,征地2000多亩,拆破大厝200多问,得到失地农民的支持.没有发生过因开发而引起的事件。村里建立维护农民利益的长效机制.失地农民生活长期有补助,子女上中小学免除学杂费。组织村民自愿投资村办商贸大厦,转移富余劳力与资金,全村人人有股份,村里的弱势群体也人人有事干、有钱赚。村里结合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建造了套房、联体别墅、单体别墅、商住房四种的农民新居,满足了不同生活水平农民的需要,还筹措了资金,用于发展经济。村民有吃有住能发展,和谐社会环境的形成有了坚实的基础。
    四、村民共享改革果
    如今,内厝村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这里是“乡村都市”别墅村。内厝村现在有135幢红砖白石的别墅式楼房,7幢农民公寓。它们都是在拆旧厝的基础上新建起来的,整齐划一、富丽堂皇。村里的中心水泥路长800米,宽10米。路旁绿树红花。贯通新村的环村水泥路长5.5公里。路中间置有绿化隔离带,安装路灯及公益广告标语,总绿化面积9000多平方米。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花园和一幢1000多平方米的大礼堂,是村民休闲活动的场所。
    1995年,根据村民要求改善居住环境,整顿村容的意愿,内厝村启动了新村建设的丁程,当时叫做改旧建新。全村累计投入8600多万元,其中村财投入1000多万元,实施了四期改旧建新丁程。把旧的拆除,建造新的,其好处在于充分利用土地。工程一开始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拆旧、统一管理”,村里聘请国家建设部对全村住宅、配套设施进行规划。而后,一张图纸管到底。如今,这些建筑精致美观、道路纵横有序、基础设施完善,估计再过三、五十年还不至于落伍的。如果有机会走进别墅内部居室,你会发现,室内的装璜是现代化的,星级酒店具有的电视电话电脑电冰箱等等,农民居室也都有。135幢别墅的停车房里,有着100多部的私家小车,其中不乏名牌。当你在这里与西装革履的农民企业家畅谈时,与在大酒店的商务套房里同腰缠万贯的老板聊天的感觉一般无二。
    这些现象,让我们思索它的内在本质。那就是农民兄弟富足了,那就是村“两委”的执政能力是很强的。
    为村民谋福利,是村两委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足点。内厝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福利。现在,村里使村民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让村民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村里从1998年起取消了村民的农业税.2000年起取消了“三提五统”.2004年起对全体村民实行生活补助制度,每月给每位村民发放50元菜金、1公升食用油、10公斤优质大米的生活补助。对10多户相对困难的农民户实行购房优惠,只交3万元即可获得居室木地板、客房砌防火砖、室内统一装修的150多平方米和20多平方米储藏室的套房的所有权。村里每年拨出10万元专款,补助14户困难户、二女户。全村农民生活有了保障。
    2006年全村实现丁农业总产值5.5亿元,村里拥有集体资产6000多万元,银行存款10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9000元。  “住别墅、吃公粮、谋大计,内厝人民真福气!”这首在当地流传的顺口溜描绘了内厝人的幸福生活。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内厝视察时,对内厝村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表示由衷的称赞。
        五、崇尚文明的文化村
    泉州晚报在报道魅力乡村时,不但从别墅村、实力村,还从文化村等方面来展现内厝的魅力。内厝重视教育、重视卫生、重视文明环境建设、重视比干文化研究已经成了村民的共识。
    民主管理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内厝村每月召开一次村民代表大会,研究和决定村里的大事。如制定出台《新村建设若干规定》等等村规民约。村财公开让干部清心、政府放心、群众满意。1997年内厝村率先在泉州、南安市推行村务公开制度,十年来从未间断,形成制度,也形成习惯,  自然得到村民的赞许。人们发现,村干部私车公用从来不报销,也成了习惯。
    为提高村民素质,村党支部确定“培养小的、教育大的、敬养老的、扶持贫的”的丁作思路。使村民精神上也富有起来。
    社会事业的发展.村里的中小学教育提到了重要的议程。党员、干部、老人会率先捐资,村里多方集资500多万元,按照福建省达标初中校的标准,创办了南安市第一所融幼儿园、小学、初中为一体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占地面积50亩,全校学生1300多名,并且招收邻近乡村的外来学生入学。生活设施和教学设备齐全,环境优美、管理规范,校风教风良好,教学质量高,是一所高标准高质量的九年一贯制的实验学校。这样的实验学校在泉州市属创新之举。
    村里建立了常见病防治的运行机制,全体村民集体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每人需交20元保障金由村财统一支付。村里成立治安联防队,实行24小时值班巡逻,创建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建立了青年俱乐部、老人学校、农村技术学校、老人活动中心、南音社、书画社、图书阅览室、音像放影厅、配套文体设施,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村民自觉遵守《内厝村村规民约》,思想素质提高。几年来村民捐资公益事业600多万元,扶贫助困100多万元,呈现乡风文明的景象。
    1994年经南安市民政局批准,村里成立了“武荣殷比干文化研究会”,募集300多万元建造了比干纪念堂。10多年来出版了160多万字的文化研究资料,与12个国家与地区的社团保持文化联系。高规格主持召开有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侨联副主席林丽韫及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香港、台湾等地300多名代表及20多名教授参加的学术研订会。先后为台湾、马来西亚、文莱、日本的宗亲寻根。特别是为韩国林氏宗亲寻到根,把泉州移民史推进到唐代,谱写了中韩友好交往的动人篇章。更可贵的是村民们弘扬比干爱国精神,重视文化建设,合力凝成一股力量,为建设新农村献策出力。
    六、继续发展不停步
    评上了中国十佳小康村,内厝人倍受鼓舞,心情是高兴的,同时也引来阵阵的思索,村“两委”认识到要做到新农村“生产发展有新跨越.众生活有新提高,乡风民风有新象,村容村貌有新起色,民主管理有新加强”,还必须再努力、再发展。在南安市委、市政府及官桥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内厝村提出了二十条的整改提升方案。这些方案涉及到继续加强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建设,各种制度的更完善,文化设施的再提高,环境的更美化,共青团及妇女丁作的更具体化等等。内厝的再发展有了更新的规划,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全面进步的内厝正在建设之中。
(作者:啊超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比干文化编委会)
文章热词:中国 十佳 小康 小康村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