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名賢

时间:2014年04月28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林  森(1868一1943)字長仁,號子超,福建閩侯尚干鳳港鄉人。清光绪二年(1876)入美國教會學校培元學堂,鶴齡英華書院就讀,畢業后在臺北電報局壬職。1895年在臺北與孫中山取得聯系,加入興中會。1902年考入上海江海調工作,在民主思想影響下,组織福建享生會,林森當選為主席。1905年8月,加入同盟會。
    1911年10月23曰,林森領導九1兵和平起義,并策動海軍艦隊舉義成,在穩定辛亥革命大局中建立卓著勛。年底,林森代表江西參加滬寧會議剖定《臨時政府组織大綱》,推舉孫中山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统。
    民國元年(1912),林森被推舉為臨寺參議院議長,主持《臨時約法》等重要文件的制定。民國二年又選為國會全院委員長,袁世凱取締國民黨議員時,他東渡日本,追隨孫中山,加入中華革命黨。他在袁世凯死后回國,先后主持過攻组軍政府。在國會憲法會議任議長時,林森以議長名義向國内外籌款修建黄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并组織大規模祭祀活動。民國10年,林森重整國會,取消總裁制,制定政府组織大綱,選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统。5月5日,孫中山識,林森代表國會授印符并致詞。孫中山稱林森“自入興中會至今,無一事、一役,不是篤行革命宗旨而不稍怠”,贊揚他“高才飽學,謙冲為懷,甘為鼓吹家、實行家,此不獨個人感激得一知己,尤為全民幸福稱慶也!”
    民國11年6月,林森隨革命軍入閩。11月被孫中山推舉為福建省省長。
    民國12年,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林森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海外部部長。民國13年3月,孫中山病逝,林森赴京主持祭葬事宜,負責踏勘南京陵地及總監修。
    民國22年6月,林森當選立法院院長,12月28日,當選為國民政府主席,隨后連下言論自由、廣集人才獻策救國、嚴懲貪污三令。以后歷任中央國民政府主席至逝世。
    林森一生極為重視教育,指出“欲使中華民族生氣勃勃,發揚過去數千年之偉大文明,必須從教育人手”。除捐資在故鄉尚干、鳳港、禄家等地辦學外,遗囑將俸資50萬元,撥作考選留學歐美研習自然科學學生獎學基金,并手訂辦法24條;另將所余遗產捐作辦“尚干職業學校”基金。
    對于林森的一生,1979年中共中央作了評價,認為他“是著名的老一辈民主革命家”,“為中國人民做了許多好事,中國共產黨是不會忘記的,人民纪念他”。1988年,福州隆重召開林森誕辰120周年纪念大會,緬懷其歷史功绩與高風亮節。
 
 
    林白水(1874一1926),近代民主革命者、報人、教育家。原名獬、,又名萬里,字少泉,一作肖泉,號宣樊,又號退室學者、白話道人,筆名白水。閩縣(今閩侯)人。晚清舉人。少有文名,擅長寫作。光绪二十四年(1898)執教于杭州蠶桑學堂。二十七年任求是書院總教習,同年月任《杭州白話報》主筆。后返閩辦福州蒙學堂,又在上海與蔡元培等創辦愛國女校,成立中國教育會。二十九年日,參加拒俄義勇隊,任分隊長,與黄興共组華興會。后回國在上海創辦《俄事警聞》、《中國白話報》,鼓吹革命,宣傳愛國主義思想。次年再度赴日,入早稻田大學攻讀法律兼習新聞。回國后以譯著和给《民主報》、《時報》等撰寫評論文章為主。辛亥革命后,返閩任福建都督府政務院法制局局長,共和黨福建支部長。后赴京任眾議院議員,總统府秘書,財政部司長等職。1916年8月起,先后在北京創辦《公言報》、《新社會日報》《社會日報》,在上海創辦《平和日報》,自任社長兼總编輯,撰文抨擊時政。在其新聞生涯中屢遭迫害,所辦報刊5次遭查封。1926年8月6日因發表《官僚之運氣》一文諷刺奉系政客潘復,被軍閥張宗昌槍殺于北京天橋。1985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他為革命烈士。著有《生春红室金石述記》、《中國民約精誼》、《林白水先生遺集》,譯有《日本明治教育史》、《自助論》等。(《中華文化名人錄》第712頁、《福建名人詞典》第204頁。)
 

    林傳甲(1877一1922),輿地志學家。號奎騰。閩縣(今福州)人。早年就讀于西湖書院。博覽群書,旁通輿地.尤以經史、地理、文學見長。光绪二十八三(1902)舉鄉試第一。兩年后出任京師大學堂文學教授,講授中國文學史。三一四年起,先后在黑龍江、湖南、湖北、二二京、廣西、内蒙古等地興辦教育,設立學校。1917年憤于“外人謀我之急”,在中國地理學會發起编纂《大中華地理志》任總纂。编纂出版有浙江、江蘇、福建京師、京兆、湖北、直隸、山東、湖南、三林等省地理志及《大中華直隸省屡貢志》、《察哈爾鄉土志》等。乎生勤于乏述,有“學界巨子”之譽。著有《福田歸記》、《湖南驛程記》、《滿蒙回藏地名釋義》、《黑龍江最新地圖》、《遼金元三三蒙拾》、《籌筆軒讀書日記》等。(《福建名人詞典》第211頁)
 

    林述慶(1881一1913)近代資產丰級革命者。字頌亭,一作松亭,福建侯官人。父耀源,務農。早年當兵,1902年挑選營弁入學,被選人福建武備學堂學習。在民主思潮影響下傾向革命,加入、福建學生會。畢業后任長門練營督練官。1906年投南洋新軍第九鎮任管帶.積極參加趙聲所所導的革命活動。1909年加入同盟會。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后,率新軍在鎮江起義,任鎮江軍政都督。與蘇州、上海和浙江革命軍共絕江浙聯軍,光復南京,并出師北伐,以勛授陸軍上將,被任為民軍北伐臨淮總司令。南北和議達成后,離職在京閑居,被推為各團體聯合國防會副會長,反對外 蒙古王公叛亂。1913年3月,宋教仁被 刺殺,公拍案曰:此仇不報非丈夫也。語 為袁世凱黨羽探知,袁陰使梁士誥設宴 毒死,年僅三十三歲。
 
 
    林文(1885一1911)辛亥革命烈士。 字廣塵,福建閩縣(今閩侯)人,父屋,祖鴻年,乃閩侯望族。1905年在日本留學 時加入同盟會,曾任《民報》社經理,深受孫中山先生信任。1911年春,回國參加廣州起義。4月27日與黄興率领敢 死隊進攻總督衙門,冲鋒陷陣,所向無敵。后與清水師提督李準部相遇,為瓦 解敵軍,乃上前動員清兵倒戈,然話未 完即中彈犧牲。葬于黄花崗,史稱“黄花 崗七十二烈士”。
 
 
    林伯渠(1886一1960)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原名林祖涵,字伯渠,號邃園。1886年出生于湖南省安福 (今臨澧)縣一個名叫凉水井的小山村。 該村雖小,但這里的林家大屋却頗有一 番來歷。當你邁進林家大門時,最先映 人眼簾的是一塊高懸在中堂之上的黑 漆金匾,上書“九牧世第”四個大字。據 考,這林家祖辈,原為福建著名“九牧林 氏”,元末明初,其十一世祖林牌曾隨朱 洪武征戰,再傳五世,林茂為懷遠將軍, 戍守九溪。萬歷年間,落屯安福縣境。到 了林伯渠的曾祖林長槐,是清道光年間 舉人,曾任四川鄰水、宜賓知縣,后擢升 為叙永直隸廳同知.祖父林山萃,是個 廪生,早逝。父親林鴻儀,是前清貢生, 后以教書為業。母親李氏是位典型的農 村婦女。林伯渠自幼在父親執教的私塾 中讀書。中日甲午戰争之后,受富國强 兵思想影響,决心長大報效國家,16歲 時考入湖南西路師範。
    1904年,林伯渠以第一名考取赴 日留學,在束京弘文學校攻讀經濟學、 法學。1905年,林伯渠在日本加入中國 同盟會。同年冬回國,從事地下活動, 。1907年被派往東三省從事革命活動, 1911年廣州黄花岡之役后,奉命回湘。
    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林伯渠 遭袁世凱通輯逃亡日本。此時,孫中山 在日本改组國民黨為“中國革命黨”,林 伯渠積極支持。吴玉章寫詩贊道:“參加 革命憶同盟,民國雖成似夢空。重组中 華革命黨,伯渠襄贊著豐功。”
    1916年3月,林伯渠由日本回國 參加“護國之役”和反對北洋軍閥的斗争。在經歷許多失敗和挫折之后,林伯渠在好友李大釗的影響下,很快由激進的民主主義者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于1921年1月加入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组,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
    林伯渠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仍繼續 留在國民黨内,竭盡全力幫助孫中山改组國民黨。1924年,林伯渠出席國民黨“一大”,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 委員兼農民部部長。北伐戰争時期任國 民革命軍第六軍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1927年,林伯渠參加了“八.一”南昌 起義。1933年任中華蘇维埃共和國臨 時中央政府國民經濟部部長和財政部部長。1934年,林伯渠參加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任没收征發委員會主 一任、中共中央軍委供给部部長。1935年 到達陝北后,歷任中華蘇维埃共和國中 央政府財政部部長、西北辦事處主席、 國家人民銀行西北分行行長。從1937 年西北蘇區改為陝甘寧邊區起直到1948年,伯渠一直擔任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
    抗日戰争時期,林伯渠歷任國民參 政會參政員,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主 任。1938年,在中共六届六中全會上, 當選為中央委員。1945年,在中共“七 大”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1949年,林伯渠受黨的委托,與民 主黨派人士進行廣泛接觸,參與籌備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成立中央 人民政府的工作。當10月1日舉行開國大典時,林伯渠以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的身份主持大會。他以宏亮的聲音激 越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 政府成立典禮開始!”接着,毛澤東主席 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新中國成立后,林伯渠任中央人民 政府秘書長,在第一、二届全國人民代 表大會上連續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務委 員會副委員長,并當選為中共八届中央 政治局委員,為祖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 建設事業作出巨大貢獻。1960年5月29日,林伯渠在北京逝世,終年75歲。 6月2日,首都各界人民群眾一萬多人 隆重舉行公祭。鄧小平在悼詞中說:“林伯渠同志,從青年時代就獻身于中國人 民的偉大革命事業。他的一生,是職業 革命家戰斗的一生。他經歷了資產階级 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無產階级領導 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三 個歷史階段。在每個革命的歷史階段. 他都是徹底的革命派,為中國人民的红 放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林覺民(1887一1911)近代民主革 命者。字意洞,號抖飛,福建侯官(今柜州)人。十四歲進福建高等學堂學習時。 即深受民主思潮影響,傾向革命。1907 年赴日本慶應大學留學,加入同盟會: 1911年春,得知黄興、趟聲將發動廣井 黄花崗起義,即歸國返鄉,组織幾十名 革命志士赴廣州參加起義。起義時,蓑 先襲擊總督衙門,負傷被捕。在督署受 審時,他毫無懼色,且當眾演說,聲討清 廷反動罪行,宣傳革命思想,后從容就 義。遣有《绝命書》,表示獻身革命的堅 强决心,充滿愛國主義的革命精神,罵 “黄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尹民(1887一1911)辛亥革命烈士。字靖庵,號無我,與林覺民烈士同籍同里同譜系。生而喪母,及長,有大志。擅少林術,常以張桓侯自况。束渡日本 留學,畢業于成城學校,旋入第一高等學校學醫。非其志也。嘗曰:“大丈夫生 此世,當以鐵騎五千,效檀王徐常輩驅 逐胡虜,收復河山,何能終身伏案作博士耶!”1911年春,秘密挈械返國,古歷 三月廿六日(新歷4月24)抵港,兼程 抵廣州。廿七日晚事發,尹民破入内署. 摧清軍如拉朽,旋以飛彈中腦而犧牲.25歲,葬黄花崗。
 
 
    林如高(1888一1986),中醫骨傷科 專家。福州盤嶼人。曾任中華全國中醫 學會福建分會常務理事、中醫骨傷科函 授學院總顧問、福建省政協委員、林如 高正骨醫院名譽院長。他勤奮好學,繼 承其祖父林達年一整套祖傳正骨技藝, 与獨特的療效,醫德高尚,醫風樸實,行醫80多年,救治了成千上萬的傷筋碎 骨的危重患者,飲譽中外,被稱為“整骨 神手”。通曉中醫經典著作和歷代骨傷 科專著,并有獨特的建樹,形成了“望、 聞、問、切、摸、比”六診合參,以及觸摸、 拔伸、挖分、持牽、按壓、提托、推擠、摇 磚、反折、理筋等獨特的整骨十法,醫術 精湛。根據周恩來總理指示,全部獻出 祖傳醫術和102個秘方。其臨床經驗,己整理出版為《林如高整骨經驗》、《林 如高整骨經驗营萃》、《林如高骨傷敷藥 法》、《保健練功三十六法》、《林如高骨 傷驗方歌訣方解》等書,分别榮獲省市 和全國醫藥衛生科研成果獎。1983年 底,福州盤嶼正骨醫院遷福州市郊斗门,并正式更名為福州林如高正骨醫院。(载《福建名人辭典》)
 
 
    林卓午(1889一1957),字叔卿。福安人。1914年畢業于北京交通傳習所 郵電班,后在厦門、福州等地郵局任職。绸上海郵政管理署任副郵務長兼保險處主任。1926年,發起组織郵務促進會,任常務理事,參加收復郵權運動。 1933年,調湖北宜昌郵政局任職。1938 年,以少將銜任中華郵政總局第三段軍 郵總視察,負責陝甘寧等省軍郵業務, 在西安設辦事處,與八路軍西安辦事處 主任林伯渠接觸磋商,溝通國共兩黨聯 系,促成解放區與國统區、淪陷區之間 互通郵件。1940年5月9曰,周恩來特 書“傳郵萬里,國脉所系”贈之。1942年 初,又率員赴延安商討陝甘寧邊區通郵 事宜,達成國共通郵協議。毛澤束曾以 物相贈。遂被革職,調安徽霍山縣郵政 局。1948年被迫退休歸里。1949年10 月后曾任福安縣政協副主席、福建省政 協委員。1981年5月9日,郵電部特發 行“傳郵萬里,國脉所系”紀念郵票。 (《福建名人詞典》第257頁)
 
 
    林宗揚(189l一1988) 醫學家。福 建海澄人,生于馬來亞檳榔嶼。1916年 畢業于香港大學醫學院,嗣后任香港微 生物研究所研究員。1918年就任北京 中央醫院细菌室主任。又先后擔任北京 協和醫學院教授兼教務長、北京大學醫 學院教授。曾在英國、德國、丹麥、法國 等國家和美洲地區考察并進行研究工作。1922年在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獲公 共衛生學博士學位。1949年后,繼續在 北京醫學院任教。致力于微生物學典免 疫學、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學的科研, 在細菌學研究方面造詣頗深,著有《细 菌學檢查法》等專著,在國内外醫學界 和醫學教育界有很高的威望。
 
 
    林祥謙(1892一1923) “二.七” 烈士,原名元德,尚干鄉亭上村人。父林 其莊在馬尾造船廠當鍋爐工,母翁妹仔 在鄉務農。幼時他跟母親下田勞動,學會農活。13歲后在馬尾小學讀書,因家 貧中途輟學。17歲進馬尾造船廠當學 徒,習鉗工。他不僅學到技藝,而且聽到 當年中法海戰實况,從思想上增强了反 帝愛國的意識。23歲,他離開馬尾到漢 口,翌年,進江岸鐵路工廠當鉗工。1921 年底,在共產黨人陳潭秋“天下工人是 一家”革命道理指引下,他深受教育,積 極參加籌组江岸工人俱樂部事宜。1922 年,他當選為俱樂部干事,這年夏天加 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0月,江岸京漢鐵 路工會成立,他被選為工會委員,又當 選為江岸分工會委員長。1123年2月1日,京漢鐵路總工會在鄭州隆重舉行成 立大會,軍閥吴佩孚派其爪牙阻撓大會 的召開,宣布全市戒嚴。項英、施洋與他 率隊突破敵人防纔,冲人會場開會,在 一片歡呼聲中,宣告京漢鐵路總工會成 立。2月5曰,湖北督軍肖耀南指派參 謀長張厚生帶軍警來到江岸,抓走司機 和糾察團員,强迫升火開車,祥謙當機 立斷,先后派出2000多名工人和糾察 團員趕往營救,迫使軍閥爪牙無條件釋 放被抓人員。2月6曰林祥謙帶3000 多名代表到江岸號召堅持罷工。2月7 月上午,肖耀南任命張厚生為鐵路警備 司令,策劃屠殺江岸鐵路工人。事態非 常緊張,祥謙果斷地命令曾玉良帶領糾 察團迎敞。戰斗中曾玉良和卅多鐵路工 人壯烈犧牲,祥謙等60多名工人被捕。 晚上,詳謙被捆綁在站臺的燈柱上,張 厚生奸笑地說:“林會長,你唯一出路是 下令工人趕快上工,否則,你性命就難 保丫。”祥謙横眉怒視。張厚生命令售(手在祥謙左肩上砍丁一刀然后說:到 底上不上工?”在敵人淫威下,祥謙堅 不屈說:“我頭可斷,血可流,工不三復!”張厚生下令殺害了他,年僅卅一 歲。其弟元成也在這場斗争中犧牲。不 久,其父又被工頭迫害而死。1928年芸 妻陳桂貞携女漢玉和遣腹子冠康護送 烈士遺骨返鄉安葬。1958年在枕峰山 麓興建了宏偉壯觀的“祥謙陵園”。1963 年祥謙烈士遣骸遷葬于祥謙陵園,郭沫 若為“‘二.七’烈士林祥謙之墓”書碑. 朱德委員長手書“二七烈士永垂不朽!。”
 
 
    林育英(1897—1942) 又名敏英. 號仲丹,化名張浩,湖北黄岡人。1922 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漢口 市委書記、中共湖南省委書記、中共滿 洲省委常委、援西軍政委、八路軍129 師政委、中共中央職工運動委員會副書 記,出席過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 于六届六中全會被選為中央委員。1942 年3月6日因病去世,毛澤東、朱德、葉 劍英、陳雲等中央領導人參加遗體告別 儀式,毛澤東親筆寫了挽聯:“忠心罵 國,雖死猶榮”,并題寫了“張浩同志之 墓”的墓碑。
 
 
    林 畿(1897一1951) 我國近代 法醫學奠基人,法醫學家。閩侯人。北京 醫學專門學校畢業后,赴德國维爾茨堡 大學攻讀法醫學,獲博士學位。任柏林 大學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回國后創辦法 醫研究所。歷任北平醫科大學、北平大 學醫學院法醫科、中央大學、南京大學等校教授。畢生從事法醫學、犯罪心理 學研究,辦理法醫疑難檢察案件,培養 法醫人才,對我國法醫事業的發展作出 貢獻。主要著作有《最近法醫學界鑒定 法之進步》、《醫師用簡明法醫學》、《疑 難鑒定實例》、《二十年法醫學之進步》 等。(《福建名人詞典》第287頁)
 
 
    林育南(1898一1931),又名毓蘭, 號湘浦,湖北黄岡人。1921年7月加入 中國共產黨,參加“八.七”會議,歷任 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長、全國蘇维埃準 備委員會秘書長等職。
    1931年1月17曰,林育南在上海 東方旅社被捕入獄,同年2月7日與何 盂雄、李求實等二十多人被殺害于龍 華,犧牲時年僅33歲。
    1945年,中共中央在《關于若干歷 史問題的决議》中,對林育南等犧牲的 烈士實事求是地作丫结論:
    “林育南……等二十幾位黨的重要 干部,他們為黨和人民做過很多有益的 工作,同群眾有很好的聯系,并且接着 不久就被敵人逮捕,在敵人面前堅强不 屈,慷慨就義。”這個决議,系毛澤東親 筆修改定稿,已载入史册。
 
 
    林散之(1898一1989),原名以霖, 號散之。祖籍安徽和縣,生于江蘇江浦. 擅長書法、繪畫、詩詞。早年曾從張青甫 學工筆畫,從範培開學書法,從張粟庵 學詩文,從黄賓虹學山水畫,后人江蘇 國畫院,從事書畫創作。書法諸體皆工, 尤長草書,圓轉深雅,奇逸流暢,自成格 局,有當代“草聖”之譽。作品多次參加 全國書法展,或在報刊發表,或被美術 館、博物館收藏。出版有《林散之書畫 集》、《林散之書法集》、《林散之詩畫選 集》、《林散之書毛主席詩詞》、《江上詩存》等。生前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常務理 事、名譽理事、江蘇國畫院畫師、南京書 畫院院長、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政協 委員。(倪文束主编《中國現代書畫家印 款辭典》,世界圖書出版社1998年3月 1版第190頁)
    林風眠(1900一1991),廣東梅縣人。擅長中國畫、油畫。1918年參加勤 工儉學到法國和德國學習繪畫。回國后 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后又創 辦國立杭州藝術學院,任教授和校長。 創作以中國畫調和西畫,以西畫調和中 國畫,人物、山水、花鳥、静物皆長。一生 對中國傳统繪畫極意鑽研,吸收油畫、 水彩、水粉等畫種之長,融會貫通,自創 新格,形成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早年 即受蔡元培器重,并在中國畫界和國外 享有聲譽和威望。其繪畫創作到老彌 堅,堅持不懈。作品多次參加國内外展 覽及在報刊上發表。出版有《林風眠畫選》、《林風眠畫集》等。生前為中國美術 家協會上海分會名譽主席、上海市文聯 委員、上海中國畫院畫師。(倪文束主编 《中國現代書畫家印款辭典》,世界圖書 出版公司1998年3月1版第190頁)
 
 
   林朝素(1900一1993)女子教育先 行者。石獅市永寧人。父林登賓,貢生,思想開明,在他創辦的“行實小學”兼收 女生。朝素受家學熏陶,萌生追求男女平等的民主思想。1916年,剛小學畢業 就協助其父創辦晋江第一所女校一一 競新女學。“五四”運動后,出任校長,把 女校辦成宣傳婦女解放中心。1922年 考入集美女師,畢業后被聘任在集美小 學任教。1927年,不顧世俗議論,以一 個未婚女子與女友王清理赴菲為倒閉 的女校勸募,受到青年詩人、書法家李 根香的愛慕。1928年,競新女校舉行新 校舍落成儀式,同時為李、林结婚典禮。 她在競新女校任校長長達24年,培養 了成千名僑鄉新年婦女。晋江著名華僑 女活動家鄭衍藩就是其中佼佼者。抗戰時間,她在晋江沿海、泉州紫南小學任 校長,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抗日宣傳活 動,唱抗日歌曲,演話報劇,辦講演會, 為前纔將士獻金,成為僑鄉知名的教育 家。她教子有方,三個子女都受良好教 育,是海峽兩岸高等學府的教授、副教 授。長子李亦園,是臺灣中央研究院院 士。1982年以來,出席《現代化與中國 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與我國著名社會 學家費孝費、雷潔瓊作過學術交流,并 多次來泉州講學。1988年,泉州市政協 和社會賢達為朝素女士舉行九秩壽慶, 海峽兩岸知名人士潑墨寫詩填詞祝壽。 1993年,朝素女士走完近一個世紀的 人生歷程,安然謝世。花圈、挽聯、挽幛, 來自政界,來自海峽兩岸最高學府、著 名人士。《福建僑報》撰稿寫道:“海峽兩 岸許多科研機構和眾多學者共同來悼 念一位女教師,在泉州歷史上是绝無僅 有的”。 朝素女士生前被選為泉州市政協 委員、泉州市女三胞委名譽主席,退休 教師協會顧問。1991年,泉州市人民玫 府授予“教育世家”的光榮稱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雷潔瓊稱朝素女士 為“女子教育的先行者”。
 
 
    林巧稚(1901一0983) 厦門市人: 婦產科專家,我國現代婦產科醫學的開 拓者。
    少年時,林巧稚就讀于鼓浪嶼女子 師範學校。上手工编織課時,老師夸獎 她“這么巧的手,將來當外科大夫頂合 適!”后來,林巧稚考取了協和醫學院: 畢業時,她以優异的成績,被留下當協 和醫院的第一位中國醫生。
    在外國人辦的協和醫院里,林巧稚 抱定一個宗旨:“我是中國大夫。他們不 管,我管;他們不救,我救!”無論白天黑 夜,嚴寒酷暑,不管是什么身份地位的 患者,只要有人求診,她總是有求必應。
    1932年,林巧稚被派往英國倫敦 醫學院和曼徹斯特醫學院進修。在途中,她接到要她改學公共衛生的通知,她氣憤地把那份電報撕成碎片,抛入多瑙河。她堅持選修婦產科,决心為中國婦女争一口氣。1939年,她再一次遠渡 重洋,到美國芝加哥醫學院當研究生:幾年之后,由于她醫術精湛,被提升為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
    太平洋戰争爆發不久,協和醫院被 迫關門,林巧稚在北京弄堂小胡同十號租了幾間房子,開辦了一家私人診所:為了拯救婦女和孩子的生命,她仍然義無反顧地履行醫生的職責。她有一個特 珠的出診包,包里總帶着現錢,對于貧病交困的病人,不收分文藥費,還予以資助。許多患者為此流出感激的熱泪。
    北平解放前夕,林巧稚拒绝接受觀她離開祖國的機票,她認定“我是中國 人,我要和我的事業共存。” 解放后,在黨的關懷下,林巧稚决心在新社會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她經常帶領醫務人員深入農村、城鎮考察 婦女和兒童的疾病。為了降低我國嬰兒 死亡率,防治婦女宫頸癌,她撰寫了婦 幼衛生科普通俗讀物《衛生顧問》等書,受到千家萬户的歡迎。
    20多年前,我國還没有治療新生兒溶血症的成功經驗,林巧稚邀集有颶專家座談,終于創造了臍静脉换血治愈新生兒溶血症的新方法,填補丁國内這方面的空白。她用一雙靈巧温暖的手,迎接丫五萬多個小生命來到人間。許多父母因為她從死亡绕上搶救了自己的嬰兒,就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念林、愛林、敬林、仰林等等。
    林巧稚目光遠大,放眼祖國未來的醫學事業。她傾注畢生的心血為首都醫 院和全國各地培養了大量婦產科專門人才。她和她的學生們對染色體的遣傳學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做了開拓性工作。這為后來她的學生攻下绒癌的難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晚年,林巧稚不顧病魔纏身,仍抱病和學生們通力合作,經過四年多的努力,于1980年8月完成了一部51萬字的巨著《婦科腫瘤》。
    林巧稚是我國婦女界的一面旗幟,是女科學家的杰出代表。她歷任全國人 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全國婦聯副主席。由于她在醫學上的成就,還擔任了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首都醫院婦產科主 任、北京婦產醫院名譽院長、中國科學 院第一個女學部委員、中華醫學會婦產 科學會主任委員等重要職務。
    林巧稚逝世后,人民為了永遠紀念她,在她的故鄉厦門鼓浪嶼為她設立了 纪念館。(載《福建現代科學家》)
 
 
    林 鎔(1903一1981) 植物學 家。字君範,江蘇丹陽人。曾任北京大 學、中法大學、西北聯合大學、西北農學 院、厦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輔仁大學 等校教授,福建省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 研究員、所長,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 研究員。解放后,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 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科學院生物 學部委員、副主任。1956年加入中國共 產黨。早年在國外從事真菌學研究。歸 國后從事種子植物分類學研究。對菊 科、龍膽科、旋花科植物以及福建省植 物作了深入研究,積累了大量資料,寫 有專著和論文,為我國植物學的發展作 出了貢獻。建國初期曾组織并參加黄河 中上游水土保持調查和植物资源開發 利用工作。晚年主持《中國植物志》的编 纂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國北部植物圖 志》第二册、《中國植物志》第七十四和 第七十五卷、《中國新見或未得悉之菊 科植物》等。(錄自《辭海。百科增補本》)
 
 
    林承志(1904一1989),別名伯繩, 祖籍福建同安。1938年從日本束京明 治大學經濟系學成回國,先后在南京、 上海、桂林、大田等地從事教育行政工作。1941年至1945年進省驛運管理處 任科長秘書。抗戰勝利后,在厦門主持 救濟總署工作期間,他廉潔自律至今還為人所樂道。1947年出任南洋保險公 司經理,1948年進入集友銀行任協助, 協助經理陳厥祥先生(陳嘉庚之子)工作。解放后,集友銀行總行由厦門遷往香港,陳厥祥往港主持,厦門集友銀行 由他負責。建國初期,他利用自己的金 融知識和海外關系,團结廣大華僑,多 方争取僑匯,成绩顯著,深受金融界和 政府有關部門的好評。五六十年代陳嘉 庚先生的全部流動資金全權委托他管理,不少華僑、華人在國内投資興辦公益事業也都請他經手。其理財能力,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公私分明,克己奉 公的品德作風深得陳嘉庚先生、集美校 董會和海外華僑的信任和贊揚。
 
 
    林承志在“文革”中雖受冲擊,但他 擁護黨的领導,熱愛社會主義的信念始 終没有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會以來, 擔任厦門市人大代表、省、市政協委員、市民革顧問、市僑聯顧問、市殘疾人基 金會名譽理事、集美校委會顧問。他積極參政議政,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為落實僑務政策作出貢獻。對集美學校建設,他更是傾注心血。1980年被委為厦 門市建設發展公司副董事長,他精神焕 發,忘我工作,廣泛聯系海外三胞,牽線搭橋,交友聯络,促成一批投資貿易項 目,為發展厦門特區經濟作出了貢獻 林承志還出任閩林始祖文物古迹 重修董事會副董事長。他在百忙中審閱 《閩林開族千年譜》的藍本,指導撰修 《閩林開族簡史》。
    他一生熱心公益事業,先后為家鄉 劉五店小學籌集資金三次,為幫助殘疾 人基金會兩次赴港籌資,最后一次赴港 已是85歲高龄,回來后半個月就去世。
 
 
    林楓(1906一1977)黑龍江省望奎 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 北京市委書記、山西工委副書記、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織部部長、晋绥分局副書記等職。解放戰争時期,歷任中共中央 東北局组織部部長、副書記,東北行政 委員會主席,東北人民政府副主席。建 國后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國務院第二辦公室主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人大 第二、三届副委員長。在黨的第七、八次 全國代表會上均當選為中央委員。1977 年逝世,享年72歲。
 
 
    林夢飛(1909一1994):別名子暉:出生于臺灣,1913年由父母帶來厦门定居。1926年考入黄埔軍校,從軍救 國,接受進步教育。1928年又考入南京 軍官學校。抗日戰争時期,曾任永春少 校軍訓教官、晋江南安抗敵自衛團二團 上校團長、福建省保安二團團長。1944年 11月,他毅然辭去團長職務,走上從商之路。然而,商途也不平坦,當他遭受 挫折,處于極端混亂和矛盾時,由好友張聖才介绍參加中共華南局領導的厦 門地下黨组織“現代化促進會”。從此走 上革命道路。
    林夢飛秘密參加地下组織,但公開 身份是晋江行署專員兼少將保安司令, 1948年又任少將參謀長。在厦門解放 前夕,他曾營救上百名中共黨員和革命 群眾,協助策動國民黨325師起義,接 受“民聯”组織和中共華南局的指令,為 迎接福建解放做了許多工作,后來,由 于行動暴露,他轉移到解放區。
    厦門解放后,他協助公安部門向金 門、臺灣等地的國民黨軍隊做宣傳工 作,1950年加入民革组織。1953年,他 毅然創辦“厦門照相化學工業社”,攻克 技術上的難關,終于制造出厦門注册商 標為“飛天女”的照相纸。1956年,又在 上海創辦新達照相材料廠。
    1981年,夢飛應聘為厦門經濟特 區顧問、外經辦顧問组组長和特區建設 發展公司副董事長,直接參與引進外資 和臺資工作,引進并負責簽訂厦門改革 開放后引進外資的第一號合同。接着, 他又介绍弓!進美國柯達公司先進技術 設備,為厦門“福達”感光材料公司生產彩色膠卷及照相纸作出貢獻。
    他先后多次出訪香港、日本等地做 親友和一些旅居海外的臺灣有關人士 的工作,積極奔走,為“三引進”作出卓 著成绩。據不完全统計,經林夢飛直接 或間接引進的外資達二億多元。
    林夢飛擔任民革中央監委會常委、 民革福建省主任委員、省政協第六、七 届副主席,還出任閩林始祖文物古迹重 修董事會董事長,團结董事會成員與海 内外宗親辦了大量好事。
 
 
    林  林(1910一) 中國詩人、翻 譯家、文化工作者。筆名蒲劍。1933— 1936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系 學習,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束京分 盟,開始寫作和翻譯。1937年一1941年 在郭沫若任社長的《救亡日報》社工作。 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到菲 律賓辦報。太平洋戰争爆發后,轉入地 下活動,主管過《華僑導報》和青年工 作。1947年冬到香港,在《華商報》编副 刊“筆談”,并在達德學院、南方學院任 教。1955一1986年在外事部門工作,曾 任中國駐印度大使館文化參贊,對外文 化聯絡委員會亞非司司長、中國人民對 外友協副會長等職,還擔任全國政協委 員、中國日本友好協會副會長、中國日 本文學研究會會長。著譯有《印度詩 稿》、《扶桑札記》、《日本古典俳句選》、 《海與船》等。
 
 
    林李明(1910一1977)海南文昌人。 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上 海閘北區區委書記,中共滇桂黔邊區黨 委書記兼邊區縱隊政治委員,中共雲南 省委组織部部長,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副 書記,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廣東省副 省長、代省長等職務。在黨的第十次全 國代表會上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1977 年去世,享年68歲。
 
 
    林傳光(1910一1980)植物病理學家,福建閩侯人。曾獲美國康奈爾大學 研究院博士學位。歷任金陵大學教授、 北京大學農學院植病系系主任兼教授、 北京農業大學植保系副系主任兼教授, 并當選為中國植物病理學會和中國植 物保護學會常務理事。留學期間,專攻 真菌孢子萌發的能量問題,所著論文受 到國際同行的重視。在北京農業大學期 間,致力于馬鈴薯病毒性退化及晚疫病 的研究。他以生態學方法來處理馬鈴薯 與病毒的關系。闡述馬鈴薯病毒性退化 的理論及防治的原理,并較早地提出基 尖培養脱毒的設想和研究;對馬鈴薯晚 疫病提出了中心病株的觀點,作為流行性測報的依據等。著有《普通植物病理 學》、《真菌學》等。
 
 
    林  一(1911一) 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有機硅 研究室主任。福州市人。
    少年時期,林一在福州格致中學求學。1931年畢業于福建協和大學,得理 學學士學位。留校任助教兩年后,轉赴燕京大學進修,得理學碩士學位。1935年返回故里,先后任福建省煉油廠廠長、總工程師,福建省研究院副研究員、 研究員,液體燃料試驗室主任,工業研究所所長。
    在抗戰的艱難歲月里,為了給民族工業提供燃料,林一克服重重困難,潜心研究從松根里提煉出代汽油、代柴油,并以桐油聚合成代機油。后來他又輾轉于福建的建甌、沙縣、將樂和三元 等山城創辦煉油廠,為福建省的水陸交 通提供了液體燃料。在工業研究所任職時,他還從事福建造纸原料的研究,但在舊中國,他的抱負無法變成現實。
    1947年,林一赴美國。1951年,他 獲得賓夕尼亞大學博士學位。1952年 至1955年,他受聘為美國國際電阻公 司研究室高級化學師兼有機化學和高 分子组组長。在這期間,他領導碳膜電 阻的改進和電阻包封材料的研制,并取 得良好的效果。
    1956年回國后,林一先后擔任中 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有機硅研 究室主任,兼中國科技大學高分子系教 授,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化學部副主 任。五十年代后期,我國有機硅工業還 處在初創階段。他领導有機硅研究室的 同志積極研制有機硅油、樹脂、橡膠和 乳液等產品,取得了研制成果,并投入 了生產。他用自己杰出的才華為我國有 機硅工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载《福建 現代科學家》)
 
 
    林一山(1911一)山東文登人: 1934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膠 束軍政委員會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安束 省委書記兼軍區政委、第四野戰軍南下 工作團秘書長、中南軍區軍政委員會委 員,農林、水利部部長等職。 林一心(1912一)中國黨政、僑務 工作者。福建永春人。1927一1930年在 福建莆田中學讀書,參加中國反帝大同 盟。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一 1938年,在上海從事中國共產黨的黨 務工作。1938一1939年,在浙江任中共金華縣委書記、省委候補委員等職。 1939一1945年在延安工作。1945一 1949年作吉共黑龍江省委委員、省軍 區政治部主任等職。1949年以后較長 期在福建省擔任黨政领導工作,曾先后 擔任中共厦門市委書記,省委组織部部 長,省委副書記、書記,省政協副主席等 職。1965一1966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 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1979一1984 年任國務院僑辦副主任。曾當選為中國 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 一、二、三届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國 政協委員。
 
 
    林默涵(1913一),原名林烈,曾用 筆名默涵、雪屯等。福建武平人。早年 從事革命活動。1935年去日本東京新聞學院學習,后到香港擔任《生活日報》 副刊编輯。抗日戰争爆發后到延安,進 馬列學院學習。1940年協助艾思奇编 輯《中國文化》,后參與编輯《解放日報》 副刊。1944年冬到重慶《新華日報》工作,后任《新華日報》副刊编輯。1946年 到上海參加编輯《群眾》周刊。1949年 任職于香港《華商報》,同年秋到北京, 當選為全國文聯委員。1950年8月任 政務院文教委員會辦公廳副主任。1953 年lO月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會理事。 1959年9月升任國務院文化部副部 長。1964年當選為第三届全國人民代 表大會代表。現任文化部顧問。著作有 雜文集《獅與龍》、文藝論集《在激變 中》、《浪花》等。(《中華文化名人錄》第 725頁、李立明《中國現代六百作家小 傳》第212頁)
 
 
    林月琴(1913一),安徽金寨人。 1929年參加革命工作,1983年被選為 全國人大第六届常務委員會委員。她是 羅榮恒元帥的夫人,一個不為名利,在 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成績的巾幗英雄。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軍主力被 迫從鄂豫皖根據地轉移西進,在西進途中,林月琴當過宣傳員、醫院護理員。 1933年春,红四軍建立川陝革命根據 地,月琴成為婦女工廠的干部,當上婦 女工兵營營長,領導三百多人,缝軍衣、 编斗笠、抬傷員、運糧食。1935年,红四方面軍長征,林月琴出色完成運輸任務。1936年7月,月琴又被調到著名红 軍醫生傅連日章领導的衛生所做護理工作。在長征路上,她精心護理過的有红 軍參謀長劉伯承,红二方面軍政委任弼時,红四方面軍副總指揮王樹聲和從蘇 聯回國的張浩同志,以及許許多多普通的红軍戰士。
    1937年,月琴在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任機要干部。1938年,月琴調到晋 東南,在區黨委辦的黨員訓練班當班主任。1940年2月,月琴與羅榮恒、陳光 等幾位參謀,帶着一部電臺,在青紗帳掩護下與日寇周旋,在艱苦斗争中,月琴鎮定自如,毫無懼色。
    1947年東北解放后,月琴曾兩次 接受任務,组建四野子弟和部隊干部子 女學校,為革命培養后代,在這兩所學 校學習過的學生,有一大批進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和其他院校,都成為國家 建設,特別是科技戰纔的專家、學者。
    1937年5月16日,月琴與红軍后 方政治部主任羅榮恒在延安结婚,婚后 兩個月,羅榮恒調任红一軍團政治部主 任,前往陝甘寧邊界的正寧縣。不久,被 任命為八路軍115師政治部主任,率部 開赴山西抗日前纔。
    1942年,羅榮恒積勞成疾,得了腎 病,經常尿血。但因形勢需要,羅榮恒經常在擔架上指揮戰斗,此時,月琴承擔 一項特殊任務,每天用瓶子為羅榮恒取血尿,配合醫務人員,對症治療,精心護理,從而讓羅榮恒指揮好戰斗,并在抗戰勝利后率山東軍區主力進軍東北。
    1946年8月,羅榮恒經蘇聯醫生 診斷為腎癌,在蘇聯治病的十個月里, 月琴既當秘書,又當護理員。
    建國后,羅榮恒先后擔任總政治部 主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政治局委員、 人大副委員長,并獲元帥軍銜,成為黨、 國家和軍隊的領導人。為了讓羅榮恒在 有生之年能為黨為人民多作貢獻,月琴 放弃發展自己的機會,一心一意當好羅 榮恒工作、生活上的助手,默默地作出奉獻。
 
 
    林汝楠(1914一1974),莆田人。 1939年1月加人中國共產黨。在民主 革命時期,歷任中共厦門大學支部宣傳 委員、閩南縱隊第一支隊政委、中共林 (閩侯)永(永泰)閩(閩清)中心縣委書 記、閩南特委調查研究部副部長、中共 閩中地委副書記、閩中人民游擊隊副政 委等職。1949年10月后,歷任中共晉 江地委常委、專署副專員、中共永安地 委常委、永安專署專員,福建省统計居 局長、福建省教育廳廳長:黨组書記、華 僑大學副校長、黨委委員,厦門大學黨 委副書記、革委會副主任,福州大學黨 委副書記等職。1974年4月8日病故: (《福建名人辭典》第382頁)
 
 
    林乎加(1916一)山東長島人: 1938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曾任山東人、 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一路指揮部大 隊政治委員,膠東區黨委青年部部長、 魯中泰安地委書記、中共浙江省委宣傳 部部長、省委書記處書記、上海市委書 記、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北京市市長等職。黨的十二大當選為中央委員。
 
 
    林乃清(1916一)安徽金塞雙三 人。1930年參加革命,曾任福建、江三省軍區副司令員(少將)。
 
 
    林  浩(1916一),山東牟平縣人: 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 争時期任中共濟南市委書記,中共山天 省工委宣傳部部長,中共山東省委宣傳 部部長。1938年參加领導山東徂徠山 起義。抗日戰争時期,任八路軍山束從 隊第四支隊政治委員兼中共山東省委 组織部部長,中共魯中區委書記兼膠杗 軍區政治委員,中共膠東區委書記兼曆 束軍區政治委員。解放戰争時期,任華 東野戰軍第九縱隊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 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 學院政治部教育部部長兼訓練部副部 長,政治部宣傳教育部第一部長,政治郭副主任,高等軍事學院政治部主任、 副政治委員,政治學院院長。1955年被 授于少將軍銜。他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 會議第六届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 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林蘭英(1917一),女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17年出生在福建莆 田一個書香門第。她天賦聰明,刻苦好學。1940年,她以優异的成绩畢業于福 建協和大學物理系,留校任助教,后晋升為講師。
    1948年,林蘭英遠渡重洋到美國 狄金遜學院攻讀數學,她的數學才能受 到教授們的稱贊。爾后,蘭英又前往美 匐賓州大學改學固體物理。1951年,她寫了《氧化鋅的電學性質的研究》的論 文,獲得賓州大學固體物理學碩士學 位,1955年,她又完成博士論文《氯化 鉀的輻射引進缺陷的研究》,獲得了物 理學博士學位。畢業后,應美國斯盆尼 公司之聘,出任高級工程師。她在那里 開始對硅、銬等半導體材料電學性質的 研究,并取得顯著的成就。其中《硅的歐 拇接觸的制備》和《銬和硅的截流子抽 出的電極的制備》兩項研究成果,在美 國獲得了專利。
    1957年,林蘭英響應祖國的號召, 放弃在美國優裕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冲 破重重阻攔回到祖國。當時,我國在制 定十二年科學遠景規劃,蘭英帶着一班 人,苦干加巧干,幾個月后,我國第一只 單晶硅問世了。這一成功消息,震驚了 中外科技界。隨后,我國單晶材料迅速 地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在林蘭英的领導 和具體指導下,我國研制出一批硅單晶、銬單晶,并用于制造晶體管。
    1978年在林蘭英的领導下,我國 成功地研制出水平法低位錯參碲(或摻硅)GaAs單晶,指標趕上日本先進水平,這項成果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在銬單晶的制備及其參數測定,砷化嫁單晶的制備及其電學、光學性的研究,高纯銻化錮單晶的制備、銻化錮熱處理的研究等方面,她都作出卓著的成績。她领導的高纯高電子遷移率的砷化嫁汽相和液相多單晶的制備、纯度及電子遷移率等科研項目,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林蘭英回國后任中國科學院半導 體研究所副所長,當選為全國人大第三届常委,第四、五届全國人大代表。她現任中國科技協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學術委員會 主任委員、中國電子學會電子材料學會 主任委員等職。她多次主持或參加國内 外的重要學術會議。
 
 
    林誠致(1918一1995) 祖籍福建 安溪赤嶺。早年僑居印尼,后往新加坡 經商,抗戰期間,回國參加抗日救亡工作,抗戰勝利后到香港經商。
    50年前,林誠致和長兄林樹彦、弟 弟林誠章在安溪駟馬山南的赤嶺鎮創辦了藍溪中學。半個世紀桃李芬芳,春華秋實,為新中國的建設培養大批人才。50周年校慶之際,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葉飛為藍溪中學題寫校名著名科學家盧嘉錫、林一心、莊炎林等 在京的閩籍领導欣然命筆,為藍中校慶題詞祝賀。
    誠致先生不僅在内地辦學,還是香 港福建中學的創辦人之一。而且對體 育、南音活動也盡心竭力加以扶持、獎掖。他多次率香港福建體育代表團、籃球隊、南音社團到内地比賽、交流,泉州僑鄉體育協會授予他名譽理事長。 林誠致是個企業家,任香港僑信五 金鋼材等幾家公司的董事長,同時,也 是福建省政協委員、華僑大學董事、香 港中華商會常務董事,并且出任閩林始 祖文物古迹重修董事會副董事長。他非常關心晋安郡王禄公奉安1630周年和 媽祖姑升天一千周年紀念,為邀請海内 外林氏宗親回國參加纪念活動,他從設 計請柬到具體聯系,嘔心瀝血。至今,八 閩林氏宗親還深深懷念他。
 
 
    林海音(1919一),女。作家。原名含英。原籍臺灣苗栗縣,出生于日本,長于北平。北平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后,即進北平《世界日報》當記者。1948 年,與夫夏承楹(何凡)往臺灣。同年12月,任《國語日報》编輯。1951年9月, 任《聯合報》“聯合副刊”主编。1957年11月,任《文星雜志》(月刊)编輯。當過 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4月創辦 《纯文學》,任主编。1972年創辦純文學 出版社,出版“純文學叢書”。1976年11月4日,世界中文報業協會第9届年會 在香港召開,她以代表團團員出席,并 發表演講。擅長寫長篇小說及散文。作 品有《冬青樹》、《绿藻與咸蛋》(1957)、 《曉雲》(1959)、《城南舊事》(1960)、《婚 姻的故事》(1963)、《燭芯》(1965)、《春 雨麗日》(1967)、《孟珠的旅程》(1967)、 《林海音自選集》(1975)、《窗》(與何足 合著)。(李立明《中國現代六百作家小 傳》第206頁)
 
 
    林墨卿(凌 青) 中國著名外交官、曾任中國駐聯合國首席代表。凌青 原名林墨9即,系民族英雄林則徐的第王 世孫。早在抗日戰争時期就讀于燕京大 學里就參加地下黨活動,1942年轉移 到延安時,為安全起見而將名字改為凌青。
    凌青于1945年在延安中央軍委外事组任職以來,即獻身于國家的外交事業。最值得他引為自豪的是,作為林則徐的五世孫,在經歷100多年喪權辱國 之后,在他的手上將收回香港主權白: 《中英聯合聲明》親自遞交聯合國。時在 1985年6月12日。凌青回憶這段歷史 時說:1OO多年前林則徐禁鴉片而眼睜 睁看到香港被割讓给英國,而1OO多年 后則由林則徐的五世孫把中國恢復芝 香港行使主權的勝利结局向國際社會 作了莊嚴宣告。這是千百萬中國人民. 包括中國共產黨人長期流血流汗、頑強 奮斗的结果,這也是中國國家领導人英 明决策所作出的貢獻。完成登記手續只 是一瞬間的事情,但它的意義是永恒 的,它在中國人民收復失地的斗争吏 上,留下了一個永不泯滅的印迹。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前夕,為了中缅懷先高祖林則徐和歡慶回歸,凌青寫了一首七绝古詩和一首《浪淘沙》詞:
    七.  绝
    粤海銷烟揚我威,
    但悲港島易荚徽。
    國耻家仇今盡雪,
    只缘華夏已腾飛。
     浪  淘  沙
    一炬震千秋,圖解國憂。烏雲滚滚北風道。空有雄心驅虎豹,壯志難酬。
    風雨撼環球,崛起神州。京都決策有宏猷。聞報明珠歸故主,喜泪飛流。
   
    林虎(1927一)山東招遠縣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華北軍區航空處飛行中隊長、空軍混成4旅飛行大隊長、志願軍空軍三師九團團長、解放軍航空兵十八師師長、空軍第七軍副軍長、廣州軍區空軍副司令員、解放軍空軍第三副司令員。1988年晋升為空軍中將。
 

    林基貴(1930一)山東牟平縣人。194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并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志願軍空軍四師飛行中隊長、代大隊長,空軍第六軍團長,航空兵24師師長,蘭州軍區空軍副司令員、司令員,濟南軍區第五副司令員兼空軍司令員。1988年晋升為空軍中將。
 

    林克漠(Liem KekHan,1932一)香港小提琴家、指揮家。祖籍福建省,生于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馬辰。6歲開始學習小提琴。1948年入荷蘭皇家音樂學院,向奇勒和巴克兩位教授學習。1951年畢業,獲獨奏文憑。曾3次代表荷蘭參加國家音樂交流會,赴巴黎、布魯塞爾、德國等地演出。后在巴黎國立音樂學院深造,向著名小提琴家班立狄弟、德治學習,向比高學指揮。旅歐期間,曾任荷蘭交響樂團團長,到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學習,與當地樂團合作,以演奏巴格尼尼及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聞名于世。1959年后在北京中央音樂學院任教,在中央樂團任小提琴獨奏者。1968年調上海音樂學院執教,任上海交響樂團小提琴獨奏者。1971年移居香港。從事小提琴教學工作,曾在香港管弦樂團任指揮、小提琴獨奏者。1978年组成林克漢管弦樂團公開演出。曾多次舉行音樂會,節目有大型交響樂、歌劇選曲、圓舞曲、流行音樂,并致力于介紹以現代手法改编的中國作品。
 

    林祖賡(1934一),著名電化學家,厦門大學校長,福建泉州人。1956年畢業于厦門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專業,并留校任教。林祖賡教授長期從事物理化學和電化學的教學工作,較早就開始從事電化學研究工作。他積極與田昭武教授合作,把厦門大學電化學建設成為全國主要電化學研究中心。為確立厦門大學電化學研究方法在全國的領先地位和厦門大學在全國能源電化學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作出貢獻。
    早在五十年代中期,他就致力于電子技術在電化學研究中的應用,并參加建立了我國第一套電化學測量系统一一電化學综合測試室(1965年)。其中,選相調輝電極交流阻抗測定法,可測出毫秒级電極阻抗變化,仍是迄今為 止文獻上響應速度最快的電極阻抗測定方法。在電化學综合測試儀基礎上,他參與研制的DHZ—1型電化學综合測試儀產品,已在國内100多個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廣泛地應用。
    六十年代開始,林祖賡即進行化學 電源、空氣電極的研究。在國内最早做 出雙層结構防水型空氣電極,全噴涂式 高性能多孔氣體擴散電極和鋅一一空 氣二次電池。對空氣電池氣室中氣相傳 輸過程的研究,是迄今為止能見到的較 為詳細深入的研究。在氧電還原的鈷尖 晶石催化劑穩定性研究中,提出了氧還 原中間產物與催化劑穩定性的關系。他 所领導的研究组已經成為我國化學電 源基礎研究的主要基地之一。他多次應 邀在全國化學與物理電源學術年會和 空間能源委員會學術年會上作專題報告。
    1979年以來,林祖賡教授先后五次出席在美國、英國、西德召開的國際電化學和國際化學能源方面的學術會讓。1982年7月至1984年7月在英國 The City UniV,London當訪問學者兩年。此期間,他勤奮工作,開展多項科學研究,完成了六項研究工作。其中,一項 獲得歌德公司表揚;一項申請專利,為此記者對他進行采訪,在英國泰晤士報上作出專題報道;一項在35届國際電化學會上發表,獲得國際同行的好評。
    近年來,林祖賡教授又致力于把光 學技術引進電極過程研究而發展起來 的分子水平電化學的研究。建立起我國 國内第一套激光掃描微區光電流譜現 場電化學研究方法。
    林祖賡教授專長于電化學研究方 法和能源電化學。在國内外學術刊物上 發表有關電極過程動力學、電化學研究 方法和能源電化學方面的論文六十余 篇,有六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和省級獎 勵,為電化學學科的發展和四化建設作出丫積極貢獻。科學研究有力地帶動了 教學水平的提高,他所在物理化學學科,首批成為國家重點學科。改革開放 以來,他已培養近二十名碩士研究生, 還培養兩名獲博士學位。現在他還指導 四名攻讀博士的研究生。
    由于林祖賡教學、科研成就突出, 在國内外有較高聲譽,他先后被推選為中國化學學會電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部物理化學學科評審组成員,他還兼任電子工業部電源專業情報綱特邀顧問,高等 學校化學報编委、化學物理學報编委。
    林祖賡教授在學術上是我國優秀 的專家,在高等學校的改革和管理上也 是一位優秀的校長。他從厦大地處經濟 特區、與臺灣一水之隔的區位出發,充分發揮综合性大學學科齊全、師資隊伍雄厚的優勢。明確提出面向21世紀初,把厦門大學建設成國内一流、國際先進的综合性大學的奮斗目標,積極探索特區大學教育發展的新路子。采取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學科建設,提高教師素質,增加經費投入,加强社會參與,提高教育質量,注重辦學效益的發展戰略。他對學校學科進行了结構性的改革,突破了原有文、理科综合性大學的辦學模式,形成包括自然科學、技術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管理科學等學科門類較為齊全、内容比較先進的教育體系。現在已有7個國家重點學科、18個博士點、4個博士后流站、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1個國家重點專業實驗室,并且,化學學科、生物學科和歷史學科已成為人才培養和科研基地。這些學科都具有國内先進水平和形成自己的特色。
 

    林東海(1937一)人民文學出版社编審。福建南安榕橋(今溪美鎮三堡村)人。1966年畢業于復旦大學中文系研究生院。現為人民文學出版社審编室主任、中國作協會員、中國李白研究會理事。主要著作有《詩法舉隅》、《古詩哲理》、《詩人李白》(日文版)、《江河行》、《紀游詩選》、《唐宋律詩選講》(合作)、《郭沫若紀游詩選注》(合作)、《文言小說名篇選注》(合作)等十多種,以及《說與象》、《樂與詩》、《辯秦王》、《論詩詩論》、《謝眺評傳》、《沈佺期評傳》等論文百余篇。他也是李白崇拜者。60年代初在復旦大學研究生班學習時,曾在劉大杰教授指導下研究過李白。他說:李白生前“才名塞天地,身世老風塵”。考察李白游踪,是開辟古典文學研究的新途徑。1980年冬,人民美術出版社林文碧同志約束海编撰中日合作出版的《李白畫傳》。這本畫傳,是太白游踪和太白所咏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實况圖片。如要拍攝這批圖片,必須進行實地考察。這真是任重道遠。當時,束海正當年富力强,有駱駝精神,能耐得跋涉之勞苦,因而欣然接受。1981年4月,在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邵宇同志的直接領導下,由束海、林文碧、徐震時(攝影師)和陳建根等人,组成“李杜游踪考察攝影小组”。從5月3日至12月27日,先后離京外出考察攝影多次,在外奔波時間將近一年,考察地點涉及14個省份和直轄市,走遍了長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搜集并拍攝了大量可资參考的材料和圖片。束海完成拍攝考察的首期工作任務后,即着手撰寫太白傳略,并選出近300幅彩色圖片,编成《詩人李白》一書,分上下兩册,由中國人民美術出版社與日本國美乃美出版社合作以日文形式出版。《太白游踪探勝》由全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題字,是林束海的一本李白游踪考察記。考察記以夾叙夾議的方式,介紹考察情况,以及在考察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并談了作者的體會和看法。書中還選錄200余幅彩色和黑白圖片,使讀者更好地了解太白游踪今日之風貌。《太白游踪探勝》廣泛發行之后,日本學者中島敏、松浦友久和西凱夫先生,盛贊東海等人歷盡千辛萬苦追踪訪古的堅毅精神,异口同聲地稱束海為“當代徐霞客”!
 

    林銘森(1943一)愛國愛鄉港胞。福建省閩侯縣上街鎮浦口洲村人。為人聰敏謙恭有禮,器宇非凡,志向遠大。1960年,年僅18歲的銘森就離鄉背井 到香港謀生。先后在染織廠、紗廠當工 人,在藤器廠任職員,在玩具廠當管理 員。1971年,銘森看準香港玩具行業市 場的發展潜力,與同事合資創辦了“昌 明”玩具廠,產品很快打人海外市場。 1977年起,銘森又先后與香港、臺灣、 日本等工商界朋友集資創辦丫昌華、南 森、亞僑、福益、冠球、福萬等多家公司, 經營旅游、飲食、房地產、制藥進出口貿 易等多項業務,業绩斐然,得到了香港 商界的擁戴。先后被推選為香港港東國 際獅子會會長,香港政府中西區政務處 上環分區委員會副主席,香港中華總商 會會長,福州十邑旅港同鄉會監事長、 理事長,成為僑界、工商界的知名人士。 第三届“世福”大會在福州召開,他被推 選為世界福州十邑同鄉總會副主席。銘 森熱心興學育才。1986年,在家鄉創建 占地134平方米兩層“念慈”幼兒園一 座,贊助浦口中心小學人民幣25萬元, 為中國兒童福利基金會、福州市文藝界 與市、縣僑聯等許多公益事業捐獻了資 金,捐10萬元给閩侯縣海外聯誼會,對 百六峰詩社也捐獻了資金,博得鄉人贊許。
 
 
     林樹哲(1947一)旅港企業家。福 建南安市官橋人。少青時在泉州七中求 學。六十年代末上山下鄉,在貧困山區 大田縣與農民一起辛勤勞作。艱苦的環 境,激發他為改變祖國落后面貌的决 心。往港定居后,樹立了興實業報效祖 國的宏志。1980年,國門剛敞開,他率 先越過羅湖在南安官橋創辦南豐針簣 廠,被譽為“閩南第一枝報春花”。
制定 經營管理規程,設工業訓練中心,不拘 一格用人才,提高產品質量,打入國際 市場,一步一個脚印走出一條適合在中 國大陸投資辦廠的道路。十六年來,樹 哲先生不負南益集團吕振萬董事長的 重托,由一家來料加工小廠逐步發展. 繼而創辦丫南華、南興、南泉、南晶、南 發等企業,并在蟠龍進行成片土地開 發,建立了福建省第一個综合工業開發 區,用地1800畝,南星、華紡、南益纺 織、南泰、南榮、環球花卉等公司相繼成 立。還在泉州市區創立南海、南建、南 洋、南新、南明等企業,并創辦開發公 司,占地1500畝建寶珊花園,擬建高級 海景別墅11OO棟。在樹哲先生和各公 司經理的共同努力下,南益集團由單項 投資發展為多元化經營,成為擁有40 多家企業,經營範圍涉及針織、制衣、漂 染、工業機械、汽車修配、房地產、倉儲 運輸、花卉和娱樂等行業,員工逾二萬. 總投資逾20億港元,年營業額達25億 港元的跨國經營的集團公司。針織制衣 產品暢銷歐美、日本等國際市場。南益 集團取得成功之后,樹哲積極支持吕振 萬先生斥資興辦祖國文教科技事業贮 義舉,先后捐資1億5千萬港元,在福 建各地興建大中小學、幼兒園147所. 還興建體育館、游泳池。1996年向龍岩 灾區捐贈羊毛衣6000件、人民幣10萬 元。
遗捐資100萬元在泉州七中建立教 育基金。樹哲先生愛國愛鄉,團结旅外鄉親支持家鄉建設,為香港回歸祖國奉獻力量,受公眾愛戴,他當選為南安公會會長,當選為南安市政協副主席、泉 州市政協常委、福建省政協委員,泉州市僑聯副主席。在成绩面前,他倍加努 力,期望家鄉繁榮,期望祖國昌盛。他常 說:“祖國的强大,是全球華人的共同心願”!
 
 
    林慶雄(1958一1994)出生于福建 平潭縣平原山顯美,畢業于福州大學。 歷任福大研究生系學生會主席、副系主 任等職,曾出席全國學聯第二十届二次 會議。
從事化學分析研究工作,發表過 四篇論文,受海外同行器重。西班牙一 位教授特地邀請他赴塞利维亞大學合 作研究化學。事后又發表五篇高質量論 文,參加英國倫敦和西班牙寄爾多 市 舉辦的西歐化學論文研討會。其論文被 编人世界化學論文集,兩次獲得西班牙 安得魯西亞獎金。為攻讀博士學位, 1993年2月考入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 化學、工業化學系,從事新能源礬電池 研究,獲得突破性進展。1994年3月在 悉尼因交通事故不幸遇難,年僅37歲。 我國駐悉尼王朝忠领事主持追悼會。澳 華學人協會主席朱柏濂教授送挽聯曰:
    品學兼優英才突出人稱秀,
    師生共贊礬電研究眾曰奇。
(作者:比干文研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比干文化编委会)
文章热词:代名

上一篇:1、周秦漢至西晉名賢

下一篇:美国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