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 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
越南
林嘯溟(1884一1980) 越南南方華僑教育家、藏書家。字少鳴,生于福建厦門。20歲左右赴越南定居堤岸。20世紀初,孫中山到越南宣傳反清革命時?參加同盟會,曾任西堤直屬支部委員負責人。長期從事華僑教育,創辦嘯溟學 校,為本世紀30一40年代西堤著名華僑小學,任校長。平生喜好藏書,多年搜集、珍藏各種巨著的不同版本、秘本、绝版本。其藏書為西堤僑界之冠。對僑社文教福利事業多所贊助。曾倡建九龍堂林氏宗親會,60年代后期擴大為五幫西河堂林氏宗親總會,任名譽會長。
林修德(1916一) 歸僑黨政、僑務工作者。原名刑谷橋。海南文昌人。少年時僑居越南,1937年到上海暨南大學附屬中學讀書,1939年肄業于上海大同大學,參加革命活動。1941年進入蘇中抗日根據地,先后擔任中共蘇中第二地委委員、社會部長、縣委書記、蘇北兩淮市委副書記、蘇州市委副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共福州市委副書記、厦門市委書記、福建省委書記處候補書記、福建省政協副主席。1964年任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1978年任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1985年起任全國僑聯顧問。曾任全國政協第四届、第五届常委。
缅 甸
林振宗(?一1923) 緬甸華僑工商業家、新學創始人之一。祖籍同安灌口,生于仰光。曾留學英國。他繼承父業,在仰光唐人街設協德號,專營代理英資緬甸石油公司的石油和蠟燭。后代售外輪客貨票兼承包批發業務。清末事業發達,自營協德輪船公司,開辟緬甸至新加坡、香港、汕頭、厦門航纔,與英國輪船公司相抗衡。后因缅甸石油公司收回總代理權,遂聯絡僑胞募集資金,自行開井采油,與英國公司競争。并修建從緬甸西波樂美直通仰光一條長500英里的輸油管,工程艱巨,耗費極大。因英國殖民政府的吱視政策和英商巨大資本的壓迫,力量懸殊,致石油經營事業遭到慘敗。此事使他受到刺激太深,于1923年11月病逝。振宗熱心教育和社會福利事業,辛亥革命前后,積極倡辦新型中西華校。1905年被聘為中華義校西文監學,并獨資創辦林振宗中西學校。1909年任缅甸福建女子學校首届董事長。生前曾在仰光郊區燕子湖畔修建一座華麗的中國式園林一一協德園,其中“振宗宫”層樓叠閣,共有五層。今已被辟為招待外國賓客的迎賓樓。
林環島(1902?一1941) 華僑報人、革命烈士。生于浙江洞頭。曾就讀于暨南大學。后曾在上海、厦門等地工作。1928年因逃避政治迫害而移居缅甸。不久主持缅華文化促進社。經常用凡朵、束山、束海、束珊、環濤、雲濤等筆名在《仰光日報》、《緬甸新報》等緬華報刊上發表評論文章。曾參加創辦《如是周報》和《興商日報》。1930年在缅華書記公會發起創辦《新芽小日報》,并任编輯,每日發表評論一篇,關心中國政局。1931年1月,被英國殖民當局逮捕被遣配出境。回國后改名林束海,回家鄉结婚,不久在上海創辦革命性刊物《南聲報》、《現實周報》。后又到厦門任《星星晚報》主编及《星光日報》编輯。繼而轉到汕頭任《星華日報》编輯。抗日戰争爆發后,率領厦門兒童抗日救國團到越南演出,積勞成疾,病逝堤岸。1964年中國政府内務部正式追認為革命烈士。
新加坡
林光銓(Lim Kong Chuan) 新加坡華人學者兼出版家。字衡南。祖籍福志》,熱心于華人社會和華文教育的改革,是新加坡中華女校的創辦人之一。他積極參加創辦華人商業銀行和華僑保險有限公司,墾殖馬亞來的橡膠園。歷任新加坡市政局委員、立法會議華人議員、内務部顧問,以及中華總商會副會長等職。1900年孫中山因宫崎案在新加坡被捕,赖他代為疏通而獲釋。1906年加入中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1912年應聘出任南京臨時政府内務部衛生司司長。1921一1936年任厦門大學校長,并兼任該校國學研究院院長。太平洋戰争爆發時退休在新加坡。著有《從内部發生的中國危機》、《東方生活的悲劇》、《新的中國》等,英譯屈原《離騷》。
林秉祥(Lim Peng Siang,1872一1944) 新加坡華人富商。生于福建龍溪。青年時移居新加坡,在黄明公司、豐源航務局任職。后創辦新加坡林記環球航運銀行、怡和輪船公司、和豐輪船公司、和豐米廠、和豐洋灰廠、和豐油廠、和豐銀行等。1913年創辦華商銀行任經理。1918年在家鄉創辦建祥織造廠及火力發電廠。捐资在家鄉興辦中學,獲福建省政府頒给三等嘉禾章。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與李俊源合赠戰斗機一架给英國,受封太平局紳。曾當選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及龍溪會館會長。
林義順(Lin Nee Soon,1879一1936) 新加坡華僑富商、僑團領袖。字發初,號蔚華。祖籍廣東澄海,生于新加坡。8歲喪父,由外祖父撫養成人,自幼受華、英文教育。1903年為其舅父張永福籌辦《圖南日報》而出力。1906年入中國同盟會,被推選為交際股主任。1907年7月,新加坡同盟會機關報《中興日報》創刊,任司理。次年,受孫中山委派,與陳楚楠等先后到馬來半島各埠及緬甸仰光等地,創建同盟會分會。后經營農場,種植橡膠及菠蘿,成為與陳嘉庚等齊名的巨富。歷任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潮州八邑會館主席、英殖民政府農林委員會委員、鴉片限制委員會委員等職。1927年被聘為南京國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1932年應聘為國民黨“國難會議”委員,并參加洛陽會議,旋返回新加坡,多次電促南京國民政府抗戰圖存。1936年病逝于上海。
林金殿(1879一1944) 新加坡華人富商、社會活動家。生于同安馬巷井頭。11歲往西貢,1892年轉赴新加坡,隨父從事駁船業致富。1928年至1941年任新加坡駁船業公會會長。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兼營珩山稼圃、橡膠及匯兑等。1934年投資于馬來亞黄梨種植聯合罐頭制造有限公司,出任董事。他熱心新加坡的社會福利事業,1925年捐獻5座房屋作為南洋商業補習學校校產,1928年1930年任該校董事。1938年參與創辦中正中學,并捐助新加坡九龍堂林氏祠堂房屋附設商業補習夜學。他對家鄉教育事業有貢獻。1920年捐叻幣5000元贊助同安縣發展教育事業,同時在馬巷井頭獨資創辦兩所學校。1928年,他與新加坡閩粤林氏僑領發起组織林氏大宗祠一一九龍堂。1931年,與陳延謙等發起组織新加坡同安會館,任常務委員。1931年,英殖民當局委任他為華人參事局局長。同年被選為馬華運動大會選手委員會主席。1933年,任新加坡首届華僑運動大會主席。1936年率領新加坡華僑體育代表隊參加在上海舉行的第五届全國運動大會。1944年在香港病逝。
林慶年(Lim Keng Lian,1893一1968) 新加坡華人企業家。生于福建安溪虎邱鄉,自幼接受家學,長大后就讀于北京大學。1925年移居馬來亞,在吉隆坡開設分店。翌年在新加坡創立總行,以經營茶葉為主,兼營匯兑業,宏圖大展,商務擴展至金融、橡膠等業,遂成為新加坡富商。1929年起任新加坡華文小學會考委員會主任。1934一1935年當選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并任南洋女子中學董事會主席20余年。1936年被推選為參加南京國民大會的南洋四名華僑代表之一,并任外交協會新加坡分會籌備主任及經濟建設委員會委員。抗日戰争爆發后,他積極捐款支援祖國抗戰。1941年協助林謀盛招工修築新加坡防御工事,直至淪陷前夕,才經緬甸轉至重慶,任國民政府參政員,并創立大同銀行。1946年返回新加坡,創立馬來亞中南興業有限公司,代理上海招商局船務。1947年回中國任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委員長。1948年辭職再返新加坡經商,并積極參加南洋大學和聾啞學校募捐籌建工作,任新加坡南洋大學執行委員、華僑聾啞學校董事長。1955年以后,歷任新加坡中華總會董事、會長;茶商公會主席;新加坡安溪會館常務委員、名譽主席;九龍堂林氏大宗祠會長等職務。1968年12月5日在新加坡病逝。
林惠祥(1901一1958) 歸僑人類學家。又名聖麟、石仁、淡墨。福建晋江人。1926年畢業于厦門大學社會學系。1928年畢業于菲律賓大學研究院人類學系,獲人類學碩士學位。1929年和1935年曾兩次冒險進入日本占領下的臺灣,從事高山族的民族調查工作,寫成《臺灣番族之原始文化》。1931年任厦門大學人類學社會學教授,后兼歷史、社會學系主任,還兼任中央研究院特約研究員。1938年到新加坡當中學教員,次年任檳榔嶼鍾靈中學校長,還從事南洋民族問題研究,并積極支持祖國抗日戰争。太平洋戰争爆發后,避居鄉間務農為生。戰后,在新加坡參與《大戰與南僑》的编輯出版工作。1947年回厦門大學任教授,從事人類學考古學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倡辦厦门大學人類博物館,任館長。兼任厦門大學歷史系主任、南洋研究所副所長、厦門市僑聯副主席。1957年參加中國共產黨。著有《羅羅標本圖說》、《民俗學》、《文化人類學》、《世界人種志》、《神話論》等18種,論文翻譯有78篇。
林謀盛(Lim Bo Seng,1909一1944) 新加坡和馬來亞華人抗日斗争領導人。林路之子,生于福建南安。幼年曾在鼓浪嶼英華書院上學,1925年移居新加坡,畢業于萊佛士學院后入香港大學商科。1929年父親逝世,返回新加坡繼承福安有限公司產業。曾當選任新加坡中華總商會理事、新加坡華僑建築商公會會長。1937年后積極參加抗日活動,與莊惠泉等發動馬來亞龍運鐵礦華工4000余人罷工。日本侵占新加坡-后,他秘密逃出,輾轉返回重慶。6月被派往印度加爾各答任中國留印戰時工作隊總務组長。1943年1月,根據中政府協議,成立特遣部隊,林謀盛由中國政府任命為馬來亞區華人區長,負責在印度、錫蘭訓練馬來亞華人青年在馬來亞空降,從事敵后工作。同年11月奉命與英國軍官潜入馬來亞霹靂邦,轉入怡保市,化名陳春林負責地下工作。1944年3月,事泄被日軍逮捕,6月遭殺害。中國政府追贈陸軍少將銜。1953年,英國政府在新加坡建立林謀盛紀念塔,1954年6月落成,英國駐東南亞高級專員麥克唐纳主持奠基禮。
林有福(Lim Yew Hock,1914一)
新加坡首席部長。祖籍福建,生于新加坡。畢業于萊佛士學院。1947年赴英國留學,研究職工運動問題。回新加坡后創建新加坡職工總會,并任新加坡職員聯合會秘書長。曾代表新加坡職工總會出席國際勞工组織亞洲籌備會議。1948年代表勞工為立法會議議員。曾參加新加坡進步黨,后任新加坡工黨主席。1954年7月,與戴维。馬歇爾合作創建勞工陣纔。1955年勞工陣纔在大選中獲勝,馬歇爾任首席部長,他任副首席部長兼勞工部長。1956年馬歇辭職,他繼任首席部長。1957年3月率代表團去倫敦同英國政府談判新加坡自治問題,翌年達成協議。1959年勞工陣纔分裂,另组新加坡人民聯盟黨。1963年后退出政壇。
林金山(Lim Kim San,1916一)新加坡政界領導人。祖籍福建,生于新加坡。1939年畢業于萊佛士學院,獲經濟學學士學位。1940年起經商,曾任華聯銀行有限公司董事、咎株巴轄銀行有限公司和太平洋銀行有限公司董事主席。1959一1963年,先后出任新加坡公共服務委員會委員及副主席,兼任建屋發展局主席及經濟發展局副主席。因在住房建設中作出重大成绩,1962年獲新加坡總统頒發國家最高勛章一一淡馬錫勛章。1965年又獲菲律賓政府頒赠麥格賽賽總统獎章。1963年起當選新加坡國會議員,并任發展部長。1965年起任財政部長。1967年起任内政及國防部長。1970年任教育部長。1972一1975年任環境發展部長。1975一1978年任國家發展與交通部長。1979一1981年任總理署部長。1981年退休后,留任新加坡港務局主席。1988年任新加坡報業控股公司董事會執行主席。
林文鴛(1928一) 祖籍南安榕橋。旅居新加坡后經營“和成發”五金業,經多年努力,成為新加坡五金業子。他兼營房地產和多家公司,成為新加坡知名企業家。他積極參加社會活動,被選為新加坡南安會館主席,多届連選連任。1987年3月主持南安會館創建60周年、鳳山寺建寺150周年慶典,邀請亞洲各地南安社團代表出席盛會,促進了海内外南安鄉親的大團结。近年多次回鄉投資開發,并捐建榕中、小學校舍,譽揚海内外。
林時熊(1933一) 歸僑國畫家。出生在新加坡,少年時回南安官橋黄山。畢業于東北工學院建築藝術專業,爾后又考取北京中國畫研究院,攻讀研究生,跟齊白石、李可染、李苦禪、蔣兆和、陳半丁等國畫大師潜心學畫,繼承諸大師的藝術精髓,融中西、南北畫派為一體,形成自己獨特的畫風,成為一位有成就的國畫家。1957年,時熊僅2歲便在北京舉辦個人畫展,震動了當時晝壇。國畫大師齊白石给予很高評價,特地題上“時熊作晝,大有筆材”,隨后還為他刻了一方鈐畫印章:“閩南林時熊也”,寄予很高的期望和鼓勵。李苦禪和蔣兆和也分別為他題字。原北京中國畫院院長陳半丁在他的一幅仕女畫題上“翠袖春風倚莫寒”,给予很高的贊譽。是年,林時熊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并榮膺“青年國畫家”稱號。此后,他遗多次參加國内外畫展和個展,作品大量流入港臺、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英美等地,并被海外一些美術館、博物館及收藏家所收藏,在海外享有很高的聲譽。他出版過《白描花卉集》、《中國畫技法新探索》以及《林時熊畫集》等畫册。他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閩南國畫研究會會長、黎明大學教授、建築藝術系主任,其芳名载于《世界著名畫家名人辭典》。
林秀梅(1937一) 建築業行家:尚干洋中厝人,出生于上海,1948年往香港后,即轉往新加坡定居,與父母兄姐等一家骨肉團聚。1956年高中畢業后,前往澳大利亞德雷特大學攻讀建築學,成為這所大學有史以來第一位攻建築的亞洲女生。勤奮好學,1963年以優异成績獲得大學畢業文憑。同年二月,與旅澳建築師王鼎昌结婚。1965年同夫婿回到新加坡,在工藝學院建築系當助教。1967年隨夫往英國工作。1969年回新加坡,在一家外國人開辦的建公司工作。1993年1月兼任新加坡南洋女中董事會主席。1993年9月,其夫當選為新加坡共和國總统。她曾于1993年6月,陪丈夫王鼎昌(當時任總理)來我國訪問,并回到福建閩侯參觀、考察。1995年8月21日,王鼎昌统應國家主席江澤民的邀請,前來中國為期8天的國事訪問。在促進中新兩國人民友好,她積極獻力。
馬來西亞
林連登(Lim Lian Tean,1870一 1963) 馬來亞華人富商。生于廣東惠 來。幼年受私塾教育,16歲開始務農。 1893年移居檳榔嶼,旋往吉打邦經營 農業。1901年開始經商。1905年起經營 木薯及橡膠種植業,逐渐致富。1910年 創辦釀酒廠,擁有橡膠園工萬余英畝. 1923年回國觀光并考察實業。1935年 赴日本及歐美各國游歷考察。1946年 回家鄉投资興建隆江新市場,并承建潮 普惠公路。他熱心教育及其他公益事 業,1919年在檳榔嶼創建韓江小學,并 在家鄉修建醫院及孤兒院等。1949年 馬來亞大學創建時捐資5.5萬元。1950 年捐资25萬元創建韓江中學,校内建 有銅像以為紀念。1953年向南洋大學 捐資50萬元。任檳榔嶼潮州會館主席 20余年。1934年倡组馬來亞韓江公會 聯合會,當選首届主席。1938年受封吉 打邦太平局紳,1940年又受封檳榔嶼 太平局绅。1958年獲馬來亞國家建設 功臣勛銜。
林温雅(1898一1973) 馬來西亞 著名畫家。字致如,號蔚人,福建閩清縣 人。1919年進上海美術專門學校西洋 畫系深造,后在閩清縣文泉中學、南平 樟湖坂學校、福州英華中學任美術教 師,馳譽畫壇。1930年旅居南洋,初在 沙胳越詩巫各中學任美術教師,后在北 婆羅洲亞庇山打根、斗湖各華校任教。 1952年,受聘為斗亞蘭肯特師範學院 藝術科講師、主任。他在沙胳越時曾舉 辦過個人畫展。1962年由亞庇英國文 化協會主持,再次展出他創作的中國山 水畫和水彩油畫,其中《三徑菊松》頗得 各界人士佳評。温雅一生不僅擅長畫 畫,且工詩賦,早期著有《林蔚人詩畫 集》一册。1963年秋,又與其父鏡秋合 著《瀛海樓父子詩畫集》3卷,筆觸精 细,富有詩情畫意。游恩齊先生為畫集 題詩曰:“畫里有詩徵技巧,詩中有畫見 才華;王维運筆神何妙,不愧今時一大 家。”1973年10月病卒,终年76歲。
林連玉(Lim Lian Geok,1901一 1985)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家。生于福 建永春蓬壺,乳名皇敬,字采居。幼年受 私塾教育,1919年考入集美學校師範 部文史地專業,勤奮攻讀,畢業考試成 績優异,被聘留校擔任國文教員。1925 年渡洋至馬來亞,不久轉至印尼爪哇中 華學校任教,被聘為校長。1931年轉往 馬來亞巴生市共和學校任教,改名連 玉。1933年因母喪回家鄉,1935年重返 馬來亞,在吉隆坡尊孔中學任教。1941 年日本侵入馬來亞時參加馬來亞保衛 戰,任救護隊員。日占時期隱居巴生市 郊,養猪為生。戰后連玉出錢出力,終于 把尊孔中學重新恢復起來。1948年他 以尊孔中學為基地,倡議组建吉隆坡華 文學校教師公會籌備會,在第二届會員 大會上被選為主席,一直蟬聯至1960 年8月。 華文教育是廣大華人為争取民族 平等,使華族子弟能受到母語(華文)教育,并使華文列為當地國家官方語文的 重要問題。連玉多年來一直為之奮斗。 1955年,馬來亞即將獲得獨立前夕,以 束姑為首的聯盟(巫统)為争取華人的 選票,邀請連玉等華人代表给予支持。 連玉等提出以華文作為官方語文為條 件幫束姑獲勝。聯盟執政后,教育部長 拉薩在教育報告書稱:“最后目標”,“馬 來語將為所有學校主要的教學媒介”。 連玉認為“這是華文教育的生死關頭。” 經交涉,拉薩私下表示,公布正式的教 育法令時不把“最后目標”寫入。1961 年,拉薩出任馬來亞政府副首相背弃信 義,連玉憤慨异常,公開了拉薩以前的 允諾。兩日后,連玉被剥奪了公民權并 吊銷了教師注册準證。這一沉重的打 擊,使他生活陷入困境,此后24年來只 好靠親友和社會人士熱心支持勉强過 活,但他始终不屈不撓。1985年11月, 他在臨終前揮筆寫丁《駁束姑》一文,堅 定地說:“争取民族的權益是神聖的任 務,我們永遠不會屈服”。12月18曰, 連玉在吉隆坡逝世。全馬來西亞15個 大華(裔)社團為追念其功績。悼念期 間,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各階層人士前來 向他鞠躬致意。出殯之日,萬余人的送 殯隊伍,行程5公里,備極哀榮。治喪 后,華人各界社團踴躍捐款創立林連玉 基金會,1987年定其忌辰12月18日 為“華文教育節”。
林怡玉(Lim Ee Ge。k,1915一 ) 馬來西亞華人企業家。生于福建長 樂。幼年受私塾教育,14歲輟學幫助兄 長種田。1936年隨叔父移居馬來亞霹 靂邦,在自行車店當學徒,后到安順一 家公司任職,不久自己經營自行車店。 日本占時期,與友人合營大束亞食堂。 因其弟參加抗日活動,懼怕受牽連,遂 逃往怡保市與友人合營汽車零件公司。 曾被日軍逮捕,不久獲釋。戰后遷居檳 榔嶼,創建萬豐公司,經營汽車零件及 缝紉機等。1972年在檳榔嶼創辦馬來 西亞缝紉機制造廠有限公司。1965年 曾獲馬來西亞最高元首頒賜國家建設 獎章。1974年受封太平局紳。1978年受 最高元首賜封建國有功人士。1979年 又獲檳榔嶼州長頒賜建國有功勛章。曾 當選馬來西亞福州社團聯合會副主席、 名譽主席等。 林江石(Lim Kang Sek,1916一 1942) 馬來亞共產黨领導人。原名黄 伯遂,綽號老黑。生于廣東增城。少年隨 母到馬來亞霹靂邦布先埠。在益智小學 畢業后,因家貧當錫礦工人。1937年加 入馬來亞共產黨,積極領導抗日救亡運 動和罷工斗争。1939年前是馬共霹靂 州地委委員,馬共第六次中央擴大會議 上被選為中央委員,1939年6月調任 雪蘭莪邦地委書記,194。年末調任新 加坡市委書記。1941年秋在新加坡遭 英國殖民政府逮捕。太平洋戰争爆發 后,新加坡英國當局與馬共達成共同抗 日協議,1941月12月20日獲釋。12月 31日,陳嘉庚召開抗日動員大會,成立 新加坡華僑抗敵動員總會,林江石任民 眾武裝部主任,主持建立新加坡華僑義勇軍,曾為保衛新加坡而同日本侵略軍 浴血奮戰。新加坡被日軍占领后,江石 與林亞當等偷渡柔佛海峽,準備與馬來 亞人民抗日軍第四獨立隊開展抗日武 装斗争,被叛徒出賣,在偷渡海峽途中 被捕。1942年7月18日在獄中犧牲。
林梧桐(Lim G。h Tong,1918一) 馬來西亞華人企業家。生于福建安 溪。家境貧寒,16歲喪父。1939年到馬 來亞吉隆坡謀生。先在其叔父經營的伐 木場當學徒。日占期間當熟食小販,靠 積蓄開辦小店鋪,買賣廢舊金屬。1950 年開始從事建築業,創辦建發建築工程 公司,承包修建吉隆坡至八打靈的公路 及金馬侖高原水電站工程,在建築界漸 露頭角。1957年馬來亞獨立后,承建檳 城大型水壩工程。1965年經馬來西亞 政府批準,以60萬馬元購買珍丁(雲 頂)山,創辦雲頂高原開發有限公司,將 珍丁辟為旅游區。區内建有3座五星級 飯店,一座擁有2400個座位的會議中 心,以及球場、游泳池、兒童游樂場、夜 總會、賭場和各式餐廳。1987年與澳大 利亞公司合作,在悉尼、西澳大利亞、南 澳大利亞開設賭場。有“賭場大王”之 稱。林梧桐以其發達的事業于1975年 獲馬來西亞最高元首賜封拿督,1979 年獲太平局紳勛銜,曾被評為馬來西亞 十大最佳企業家之一。他熱心公益事 業,曾任雪蘭莪福建會館名譽會長、馬 來西亞福建社團聯合會名譽顧問等職。
林蒼佑(Lim Chong Eu,1919一) 馬來西亞政界領導人。祖籍福建厦 門,生于檳榔嶼。曾在檳城大英義校學 習。1944年畢業于英國愛丁堡大學,獲 醫學士學位。旋即在英國參加盟軍,任 英國空軍上尉軍醫,隨軍到中國重慶和 緬甸。1950年回馬來亞,在檳城開業行 醫。1951年任檳城海峽殖民地議員。 1958年3月當選馬來亞華人公會會 長,主張馬來亞各族平等,確保華人生 活方式和華語,维護華文學校。在6月 大選中,要求華人在馬來亞國會工04個 席位中占40席,未獲馬來民族统一機 構同意,遂辭去馬華公會會長職。1960 年12月退出馬來亞華人公會。1962年 4月創建馬來亞民主聯合黨,當選副主 席,1966年任主席。該黨自稱為非種族 性政黨,不久分裂。1968年參加創建馬 來西亞人民運動黨(簡稱民政黨),任副 主席。1969年起連任4届檳榔嶼州首 席部長。1969一1980年當選民政主席, 后任名譽顧問。
林通光(Lim丁'oong Kwong, 1933一) 馬來西亞報業聞人。祖籍廣 東平遠,生于森美蘭邦。1959年畢業于 新加坡南洋大學中文系。后任教師4 年。1963年起任《星洲日報》記者,后任 采訪主任、编輯、主筆等職。1974年隨 馬來西亞總理拉扎克訪問中國,采訪馬 中建交會談。1979年起任《馬來亞通 報》總编輯。1982年獲馬來西亞最高元 首頒賜為國服務五级勋章。 林敬益(Lim Keng Yaik,1936一) 馬來西亞政界领導人。祖籍福建,生 于霹靂邦怡保市。畢業于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獲醫學士學位。1965年回 馬來西亞,在太平市醫院服務,后自己 開業行醫。1968年加入馬來西亞華人 公會。1971年當選馬來西亞國會上議 院議員。1971一1972年任馬來西亞華 人公會霹靂州聯委會主席,并當選馬華 公會中央委員。1972年任馬來西亞政 府特別任務部長,負責新村事務。1973 年5月加入馬來西亞人民運動黨(簡稱 民政黨),當選該黨署理主席,1980年 當選主席,1984年和1987年蟬聯主 席。
林良實(Ling Leorlg Sik,1943一) 馬來西亞政界领導人。祖籍福建,生 于霹靂邦瓜拉江沙。1966年畢業于新 加坡大學,獲醫學士學位,成為私人開 業醫生。1971年加入馬來西亞華人公 會,后當選為該會中央委員,兼檳城馬 華公會聯络委員會訓練局主席。1974 年當選國會議員。1976一1977年被任 命為國會駐地方政府與聯邦直轄區政 務次長。1978一1982年任新聞部副部 長。1982年起任財政部副部長。工985年 當選馬來西亞華人公會署理會長,并先 后任馬來西亞政府教育部副部長、交通 部長。1986年9月當選馬華公會總會 長,受封拿督。曾任聯邦皇家軍事學院 校友會主席、馬來西亞橄欖球協會主 席。
印 尼
林采達(Lim Tjay Tat) 華文馬 來文學者兼翻譯家。生卒年不詳。生于 福建永春。1867年移居印度尼西亞巴 達维亞(今雅加達)。1878年在當地编 寫出版華文馬來文詞典《通語津梁》: 1889年前遷往新加坡,與友人合作創 立集文齋印務館,同年在新加坡出版 《通語津梁》第2版。1896年翻譯出版 《朱柏廬先生家訓》。其父為眼科醫生. 故林采達亦精研醫學,并著有《眼科指 南》、《銀海精微》等醫書。集文齋曾代荷 蘭人律師翻譯處理荷屬束印度(今印度 尼西亞)各地訴訟案件。
林天佑(Liem ThianJoe,1895 一 1962) 印度尼西亞華人記者、歷史學 家。生于中爪哇帕拉坎。幼年先后在中 華會館學校和荷蘭文學校受教育。1920 年開始在三寶壟馬來文報《综合新聞。 任職。30年代初任《中爪哇日報》编輯: 1931年三寶壟華人公館將撤銷時,他 在該館發現許多華人社會的檔案史料. 遂以馬來文编寫《三寶壟歷史》一書,并 于同年3月至1933年9月在《中爪哇 評論》連載。1933年底出版單行本: 1937年编輯出版《三寶壟中華商會三 十周年紀念册(1907一1937)》。1938年 起任《馬來論壇》月刊主编,兼雅加達 《新報》(馬來文版)特約撰搞人。還编著 有《華人的遗產》和《建源(公司)簡史 等。
林群賢(1896一1952) 印度尼西 亞華人新聞工作者、中華黨創始人。出 生于束加里曼丹,幼年曾在荷華小學讀 書,因受欺辱而輟學當徒工,自學荷蘭 文和馬來文,與報業结下不解之缘。1917年自辦馬來文周刊《書林報》。 1918年出任巴東《蘇島之光》報總統 輯。1932年當選為亞洲人團结行動委 員會主席,反對荷蘭種族歧視。同年S 月創建印度尼西亞中華黨。日本占領印 尼后,被送進集中營。1945年3月,任 印度尼西亞獨立調查委員會委員。1950 年3月加入印尼國籍,主張華人人籍與 印尼人民一道建設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1952年病逝于棉蘭。
林鐵垣(1903一1989) 印尼華文 教育家。乳名玉象。出生于晋江馬平西 坑村。小時家貧,盼升學而力不從心。幸 而晋江行實小學校長林登賓惜才,鼎力 資助,于1917年秋升人泉州私立中學 讀書。翌年春因品學兼優被保送他人集 美師範深造。1922年畢業后,他應聘在 晋江馬平巴厝啟蒙小學任教。時政府當 局腐敗,强摧殘教育,他被迫于工925年 出國,先旅居菲律賓,3年后轉印尼巨 港中華學校任教,1942年日軍南侵,巨 港學校全部關閉。他帶妻子避入内山。 1945年8月,日軍投降,嗎老赖埠僑校 復辦,鐵垣被委任主持。越年,應友人邀 請回巨港中華學校主訓育。不久,學校 改组,分部治校,他任第一小學校長。為 巨港華文教育作出貢獻。1952年9月, 他滿懷建設新中國的壯志,携帶妻子回 國。送行時,學校赠送一枚“勞苦功高” 的紀念金章,教育工會也赠给“誨人不 倦”的金章,教委會贈送一面錦旗,上書 “把專業樂業的精神服務于祖國的人民 教育”。愛國華僑楊逢年說:“你要回去 這正是時候,我有五億元(折合人民幣 50000元)就托你去用在祖國的社會事 業上。”他不負重托,籌辦了“泉州華僑 補習學校”,成績斐然,1954年易名為 “泉州華僑中级文化學校”。他出任副董 事長。1958年,泉州市人民委員會贊鐵 垣先生“熱愛人民教育事業,成绩顯 著”,發给獎狀。他繼續獻力,籌資擴建 校舍,搞校慶。1980至1984年,當選為 市政協委員,參政議政。晚年寫了自勉 詞:“勿因老朽愁難用,至死應為促進 人”。
林慶和(Liem Khing ftoo,1905一 1942) 印度尼西亞土生華人作家,筆 名羅曼諾。生于束爪哇威令宜。早年在 中華會館主辦的中華學校受教育,懂華 文、英文。對道教哲學、孔子學說、佛教 教義、基督教聖經、伊斯蘭教古蘭經及 近現代東西方思想家叔本華、達爾文、 甘地,及中國的辜鴻銘等甚感興趣。20 年代開始寫作和翻譯。擅長寫馬來文 長、短篇小說,大多發表于文學雜志《自 由》、《言情小說》。1933一1934年12月 任上述兩種雜志主编。加入兄弟會。日 本占領時期被關押在集中營,遭嚴刑拷 打后死于醫院。其較著名作品有《格魯 德火山的爆發》、《神仙們》、《人類》等; 并將《三國演義》、《西游記》等譯成印尼 文出版。
林瓊光(Liem Cheun Kong, 1906一1975) 印度尼西亞華僑新聞工 作者。生于廣東蕉嶺。中學畢業后考入 北京大學深造。后轉學并畢業于南京中央大學政治系。1935年赴印尼,任《天 聲日報》编輯。因政見分歧,不久即離職 返回廣州,參加中山大學法學院院長錢 端升指導的市政建設研究班。上海八. 一三抗戰后,轉往梅縣和香港,任雅加 達華文《新報》特約撰稿人。1940年再 赴印尼,任《新報》编輯。曰軍占领印尼 期間,避居農村。戰后,任《新報》副總编 輯,主编印尼新聞版兼譯電訊及撰寫社 論。1952年后,曾任雅加達中華僑團總 會華文秘書、華僑公會副主席等職。 1954年回國觀光。1960年3月《新報》 被迫停刊后,任中華僑團總會文化部主 任。同時,創辦華文報《首都日報》,任總 编輯。1965年九.三0事件后,《首都 日報》停刊,不久舉家回國。1967年任 香港《經濟導報》编輯。
林绍良(1916一 ) 印尼華人大 企業家。名蘇托諾。沙林,祖籍福建福 清市海口鎮。1939年到印尼爪哇謀生, 初當店員和小販。1945一1951年經營 丁香業。1952年開設自行車輪胎廠、肥 皂廠和紡織廠等,至60年代前期發展 成擁有37家企業的三林經濟發展公 司,任董事長和總經理。1960年3月, 他創立“中央亞細亞銀行”,成為印尼金 融界的巨頭之一。1975年3月與印尼 “銀行奇才”華人李文正合作,使中亞銀 行獲空前發展。1977年,“中亞銀行”榮 升印尼外匯銀行。嗣后组建“第一太平 洋集團”,并在香港、美國、荷蘭、中國内 地及東南亞各地興辦了一系列公司與 企業。到1988年,“第一太平洋集團”的 總資產就達30億美元之巨。在汽車業 方面也占有重要地位。1981年他與人 合作建立了“印多汽車有限公司”。該公 司先后代銷和组裝生產了“沃爾沃”豪 華轎車,日本的“鈴木”、“日產”、“馬自 達”等轎車。1992年,“印多汽車集團” 每年制造摩托車10.8萬輛,汽車18.64萬輛,成為印尼第二大汽車企業集 團。美國《公共機構投資者》雜志曾公布 世界最富有工2家銀行名單,印尼中央 銀行列第6名。而林紹良資本達70多 億美元,被譽為“亞洲洛克菲勒”。他雖 然長年身居印尼,但對祖國及故土有着 深厚的感情,他多次捐资在故鄉福清市 及其他地方興辦工廠企業、學校、碼頭、 公路及各種文化福利事業。在印尼,他 曾撥款八百萬美元幫助經濟有困難的 印尼人民。
林水龍(1931一 ) 歸僑僑務工 作者。祖籍福建龍溪,生于印度尼西亞。 畢業于雅加達巴城中學。1953年回國。 1953一1966年,在中央華僑事務委員 會一司、中國駐印度尼西亞大使館工 作。1966一1980年,在中僑委國外司、 外交部领事司工作,任中國駐菲律賓大 使館领事部二秘、一秘、主任。1980年 以后任國務院僑務辦公室處長、國外司 副司長、僑辦副秘書長、副主任。1990 年在全國僑聯四届一次會議上當選為 全國僑聯副主席。1991年任香港中旅 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林慧卿(1941一 ) 歸僑乒乓球 運動員。廣東新會人,生于印度尼西亞。1957年畢業于雅加達巴城中學。1950 年回國,入上海乒乓球隊。1960年入選 國家乒乓球集訓隊。在第28届、31届 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為中國隊主力隊 員,獲女子團體冠軍、亞軍。并獲28届 世乒賽女單亞軍、女雙冠軍(與鄭敏之 合作)、混雙亞軍(典張燮林合作),又獲 31届世乒賽女單、女雙(與鄭敏之合 作)、混雙(與張燮林合作)三項冠軍。 1962年獲運動健將稱號,曾三次獲國 家體委頒發的體育運動榮譽獎章。1979 年任中國乒乓球協會副主席。全國僑聯 第二届副主席。當選為第四、五届全國 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國政協委員。
林水鏡(Liem Swie King,1956一) 印度尼西亞著名華人羽毛球運動員。 祖籍福建莆田,生于中爪哇古突士羽毛 球世家。1974年在國立高中讀書時,參 加三寶壟全國羽毛球錦標賽,獲男子單 打冠軍。1976年蟬聯冠軍。在歷次全英 羽毛球賽中,1976、1977年獲男子單打 亞軍,1978、1979、1981年獲男子單打 冠軍。1978年獲曼谷第八届亞運會男 子單打和雙打兩枚金牌。1980年獲京 都世界杯羽毛球錦標賽男子單打冠軍。 1982年獲吉隆坡世界杯羽毛球錦標賽 男子單打冠軍。
文 萊 林清注(Lim(;heng Choo,1906 一) 文萊華人富商。生于福建小金門。 10歲隨父移居文萊。16歲起在甲必丹 王邦文商行任職。26歲與王邦文長女 结婚,任王邦文商行經理。曾任文萊中 華商會首届會長、中華中小學董事長 等,并受文萊素丹委任為文萊樞密院議 員兼顧問。1952年受封拿督。1969年受 素丹頒賜文萊國家榮譽勛章。 林德甫(1910一 ) 文萊華人甲 必丹。生于福建金門列嶼。祖籍同安馬 巷田邊,肇基祖勤公,乃九牧二房嶺南 節度使藻公之九世孫,北宋時從晋江馬 平遷入田邊,稱龍田派。德甫于1927年 移居文萊,初在其表兄店中任會計,后 自營美成號商店,漸致富。1946年起當 選為文萊中華商會副會長、會長。1958 年被文萊素丹委為華人甲必丹。1962 年在新加坡創立友利行。1970年在臺 灣、香港等地創設船務和貿易公司,成 為文萊首富。熱心華文教育事業,曾任 文萊中華中學董事長多年,捐資數百萬 元資助文萊學校。曾任文萊交通部委 員、文萊佛教會主席等職。
菲律賓
林合(Marian。Limjap) 華裔富 商。生卒年不詳。其父林光合生于福建, 是富裕商人,曾與陳謙善等前往香港向 清廷外交使臣請願,要求在菲設立领事 館。林合繼承父業,擴大營業範圍,經營 馬尼拉至達古潘的鐵路线。其公司為檳 榔嶼建源保險公司的代理商,還代理香 港保安與財安兩個海運保險公司的業 務。后來又成為菲律賓銀行董事之一。 1896年8月安德烈斯。波尼法秀和艾 米利奥.哈串托為了争取富商和知識分子參加革命,曾經偽造了文件,說他 們支援卡提普南,林合也被列入名單而 被西班牙當局逮捕,幸未被處死。后來 參加菲律賓革命運動。曾任馬洛洛斯革 命政府的國會議員兼三人貨幣委員會 委員,負責簽署共和國纸幣的發行。
林文質(一1925),字代彬,南安 石井奎霞人。家貧,幼年喪母。少年時經 常肩挑海產販賣于永春、德化等地,以 苦力賺微薄錢養父。十九歲時到菲律賓 當店員。時英商渣甸公司在馬尼拉設糖 廠制煉白糖,文質常與聯系,通過交易, 逐漸發展獨立經營,成為華僑社會中的 知名人士。文質熱心公益事業。在菲律 賓如有急事相求,他都盡力予以幫助。 清光绪庚子年家鄉五里石橋崩塌,文質 與蔡資深等人邀集僑商勸募,集資數萬 元修復之。越年,泉郡霪南成灾,南安、 溪美及安溪的仙苑一帶被洪水淹没。文 質聞訊倡捐一千元,得僑商響應,籌集 資金救濟灾民,郡守賜给“樂善好施”區 額。隨后,華北旱灾文質首捐二千元,眾 急其義,一日間集資數萬元賑之。厦門 英華書院、航海學校等到菲律賓募捐, 文質大力協助,募得數十萬元。文質對 家鄉奎霞小學更是盡力贊助,對造就人 才貢獻巨大。1915年,文質響應國民政 府號召,購買巨額公債,得到財政部獎 狀,薩鎮冰贈给“熱心公益”區額。1925 年,文質在菲逝世,閩粤華僑自動參加 執紼,挽詞數以千計。
林景書(1882一1946) 傾家 助革命的愛國華僑。生于晋江馬平巴 厝。青年時旅菲經商,略有粒積。時值孫 中山在海外發動革命,赴菲募捐。他多 次拜訪孫中山,傾談投機。孫先生慷慑 陳述三民主義之要旨,鼓勵華僑萬眾一 心,為革命效勞俾得早日推翻清朝,既 振興中華,亦提高華僑在僑居國之地 位。景書深為感動,毅然傾資助革命,拒 獻辛勤粒積的五十萬銀元(而自己却停 寄家費三年)。他還四出勸募,獲五十萬 元,全部交孫中山作革命經費。孫中山 深為嘉許,特赠给獎章一枚、獎狀一張: 景書萬分珍惜,將獎章装入小盒内,每 次往返中菲均隨身携帶。迨歸國休養 時,特將獎品與孫中山合影照片,装入 鏡框懸挂于書軒内。他熱心公益及教育 事業,對西濱學校、乳山、鸛頭、巴厝宗 祠修建,都盡力捐獻。1919年在巴厝賃 資創辦“啟蒙”學校,為家鄉培養人才献 力。
林文彬(1912一1989) 旅菲愛匡 華僑。祖籍晋江永寧西門人(今屬石狮 市)。因謀生不易,舉家移居石獅曾坑 村。青年時迫于生計,飄洋過海到菲律 賓謀生。簞路藍縷,歷盡苦辛,積以时 日,終于奮斗有成。他由做小生意到办 廠,有道得財,終于成為馬尼拉市的糖 果大王。在八十年代,馬尼拉華人若办 喜事,都争着購買由他開辦工廠生產的 糖果。晚年,思念家鄉。1988年回鄉探 親,流露捐資在家鄉辦公益事業的意 向。1989年4月,馬平昭格堂落成慶 典,邀請他參加,他欣然應允了。誰料.人有旦夕禍福,啟程回國之前他病倒了。臨終時囑其兒子,拿出一百萬港元 在家鄉辦公益事業。經聯系,其兒子將 一百萬港元捐建泉州圖書館大樓。1990 年9月,在泉州圖書館前樓底層西側影 雕其遗像,并鐃刻如下文字:“
林文彬先 生(1912一1989年),泉州晋江縣人,僑 居菲島,愛國愛鄉,其家族為繼美前徽, 弘揚中華文化,播譽歷史名城捐建斯 樓,功垂桑梓,謹勒石志謝”。 林樹益(1916一1992) 旅菲華僑 社團領袖。福建晋江巴厝村人。1930年 旅菲謀生。1941年冬日寇入侵,他奮起 抗日,在物資上支援菲律賓抗戰部隊, 被菲華馬京退伍軍人總會選為會長。他 艱苦奮斗,在事業有成之后,本着“取之 社會用之于社會”的精神,積極參加社 團活動,初任馬平聯鄉會理事長,倡導 集資建會所,以出租之人息充作會費, 自是组織日益健全,其聲望益顯,獲信 任而連任。1957年參加六蘭堂宗親會, 連任理事長。繼而參加旅菲西河林氏宗 親總會,捐資獻力,榮任常務理事、名譽 理事長等職。他熱愛家鄉公益事業,六 十年代為建南中學校獻力捐資。1975 年回鄉時,見鄉眾治病需長途跋涉,即 倡建衛生院,承擔基建費的一半。1988 一1989年,兩次捐獻人民幣14萬元, 續建南中校舍,并主持慶典。1991年我 國安徽地區遭特大水灾,他慷慨捐資救 灾,我駐菲大使館發给感謝信,致以謝 忱。晚年,從資產中劃出二百萬菲幣,作 為辦公益事業之用。1992年農歷六月 初不幸中風,彌留之際,囑咐兒子完成 其未竟事業。現在,其子榮川已專程回 國認捐菲幣一百萬元擴建南中校舍。子 遵父囑辦教育,在僑鄉傳為佳話。
林谷峰(1920一1988) 菲華民主 人士、文藝工作者。名是梧。生于福建晋 江。幼時在家鄉讀小學。九.一八事變 前后,移居菲律賓,在南洋中學讀書。抗 日戰争爆發后,投身于菲律賓華僑抗日 救亡運動。日軍占領菲律賓后,轉入地 下,成為菲律賓華僑青年抗日反奸同盟 (青抗)的领導人之一,并奉命潜赴米 骨、怡朗、描戈律等南方地區開展抗日 活動。1943年重返馬尼拉,協助健全菲 律賓華僑青年學生抗日反奸同盟等组 織,擴大抗日陣營。第二次世界大戰结 束后,一邊經商,一邊從事文化教育工 作,曾任聯合中學董事,并先后组織菲 律賓華僑青年文藝工作者協會、民主促 進會、中華文學研究會、菲華文聯等,傳 播中華文化。1975年中菲建交后,從事 促進中菲友好事業。
林健民(1914一 ) 菲華作家、詩 人。出生于泉州市浮橋鎮霞洲“宋九牧” 林家,11歲即為生活所迫渡洋到菲律賓當學徒。抗戰初期,回到中國參加抗 日工作,抗日勝利后才又返菲律賓從 商。他艱苦奮斗,白手起家,經營紗廠廿 余年,终于家道漸殷。他涉足文學生涯, 有其特殊原因。17歲時,他回國就讀于 泉州黎明高中,有幸受惠于巴金等名家 教澤和影響,開始了文學的起步。返菲 謀生后即堅持業余創作,創辦了“黑影 文藝社”和《黑影文藝》、《天馬》、《海風》等刊物,在菲華各報刊發表了大量詩 歌、散文、論文、譯評和翻譯作品。他一 直參與领導菲華藝文聯合會,兼任《藝 文》月刊主编等多種要職。已有三部著 作譯作同時在中國和菲律賓出版。《菲 律賓不流血的革命》則是他的代表作。 這部嫗歌菲律賓人民1986年“二月革 命”歷史風暴的現代史詩,在菲華文學 史上矗起了一座豐碑。由于他的卓著貢 獻,曾榮獲菲律賓“歷史巨著”獎,被推 為“全菲杰出作家”。1991年,又榮獲菲 律賓人作家聯合會詩人獎,是一位深受 人民愛戴的作家。
林志中 旅菲華僑企業家、慈善 家。晋江縣池店里厝人。3歲丧父,6歲 那年被土匪绑架。寡母賣掉所有田地, 歷盡多少曲折,才把他贖了回來。為了 安全,他不得不出逃南洋,直至9歲才 回國入學。15歲那年就乘風破浪到菲 律賓,先是當學徒,后是當店員。幾年之 后,稍有積蓄,即與人合辦糕餅廠。由于 缺乏經營經驗,初出師就受挫。吃一塹 長一智,他學會了掌握商情。一次,他看 好丁買賣稻谷的行當,就把全部積蓄投 入。這一炮打響了。從此,邁開了走向事 業成功之路。他開辦了碾米廠,又擴建 了餅干廠。經精心管理,事業更加發展。 1976年,他第一次回到了故土。目睹家 鄉的貧窮,即捐了1萬多元,修建了一 條鄉村道路,購買了拖拉機、抽水機赠 送給鄉親。返菲后,動員同鄉會捐資40 多萬元修建母校校舍。緊接着,他慷慨 捐資二百多萬元興建晋江第二中學校 舍。1988年春節,他回國探親,到醫院 探望病人時,見到一位被疾病折磨非常 苦楚的兒童,頓然心如針刺。原來他在 事業低谷時,年幼的兒子突然發高燒: 他掏盡身上所有,還不够上醫院的車 費,只好用冰塊為病兒退燒,幾經折騰. 才化險為夷。他發誓要蓋一座兒童醫院 造福兒童。離開醫院后,他决心履行誓 言,捐資一千多萬元在泉州建造一座兒 童醫院。他還有一個願望,為家鄉父老 鄉親脱貧盡心。于是,他毅然在洛陽江 畔投資工億元創辦嘉禾食品有限公司 和嘉泰制造有限公司,决定將公司盈利 的20%無償地用于社會福利。
林玉燕 旅菲華僑女企業家。出生 于石獅市塘邊村的“九牧林家”,自幼接 受中華文化的熏陶。1957年在石光中 學畢業后,她隨母親去了香港。1959 年,與菲律賓華僑唐文良先生喜结良 缘。她胸懷大志,1972年,一個偶然的 機會,終于圓丫她的“創業”夢。一天,丈 夫任職的木材公司放弃洽談一項房地 產開發項目。玉燕聞訊后,毅然與丈夫 商議:“我們自己干。”她取出了家中全 部積存,又向銀行和親友籌借了一筆資 金,注册成立丁“虎豹房地產公司”。緊 接着,她在馬尼拉市郊買下丁19公頃 土地,進行房地產開發。經努力,她終于 有了一個豐收的金秋。公司建成1OO座 平房銷售一空。初戰告捷,玉燕的創業 信心倍增。她擴大投資規模,成立了“燕房地產公司”。還在馬尼拉辦起了銅廠、 印染廠等企業。經過20余個春秋的拼搏,她成為一個享譽菲島的女企業家。 玉燕夫婦熱愛故鄉。深知家鄉要騰飛, 必先振興教育。1985年在石光中學捐 建了一座五層教學樓一一“玉燕樓”。她 丈夫的家鄉唐厝村,道路泥濘,她急鄉 親之所急,捐資修建了一條寬7米、長 2.1公里的環村水泥大道,繼而捐建一 幢高二層的幼兒園一一“育英樓”。一座 高三層螺峰小學教學樓一一“良燕樓”, 一座氣勢雄偉的大禮堂一一“文玉樓”, 一棟教工宿舍樓,一個燈光球場等。福 建省人民政府兩次為玉燕夫婦頒發了 “樂育英才”的牌區、金質獎章和證書。 在菲律賓,玉燕還是一位社會活動家。 她任菲華商會理事、旅菲各校友會總會 常務理事,還當選為福建省海外婦女聯 誼會常務理事。1996年11月25曰,應 邀訪菲的江澤民主席接見了60多位旅 菲華僑、華人代表,并合影留念。她作為 4名婦女代表之一,榮幸地參加了這一 終身難忘的接見。當晚,她沉浸在無比 幸福之中,腦海中一個堅强的信念:倍加努力,造福桑梓,報效祖國!
日 本
林太卿(1572一1645) 日本住宅 唐人。字楚玉,福建福清人。因避戰亂于 1609年7月到日本鹿兒島暫居,娶筱 原氏之女為妻。1619年遷居長崎。入籍 后仍稱林氏。1644年捐建崇福寺海天 門,親書《海天華境》匾額,馬崇福寺開 山第一施主,對該寺籌建貢獻甚大。
林時亮(1598一1683) 江户時代 (1603一1868)日本政府任命的第一批 6名唐年行司之一。字公琰,生于福建 福清。1623年渡日,娶杵郡大村森氏之 女為妻。1628年獲準為住宅唐人,移居 長崎。自1623年起任唐年行司長達48 年。歸化入籍后,仍稱林氏。其子林道榮 時曾用官梅姓氏,因有一支姓官梅。
林仁兵衛(1610一1694) 日本江 产時代(1603一1868)唐通事。本名守 殿,小名福官,字大堂,法名性英。生于 日本鹿兒島。1619年隨父林太卿遷居 長崎。1640年任唐小通事。1641一1662 年任大通事,在任期間從中國延聘工匠 營造崇福寺山門,1644年親書《崇福禪 寺》匾額。1654年捐建中國式石拱 橋一一中川橋。1669年入黄檗為僧。 1678年捐造長町八幡町德苑寺。
林三漁(1898一1987) 旅日華僑 社團领袖。生于浙江青田,1914年從上 海束渡日本。初在皮革作坊做工,后在 東京經營餐館。曾任浙江同鄉會副會 長、日本東京華僑總會理事。1961年首 次回國參加國慶觀禮,至1987年已回 國47次。先后馬家鄉捐建水電站工座, 大小橋梁6座、凉亭4座,山口至仁莊 公路工條,捐赠醫療器械及拖拉機等項 目多達17項。尤其樂為桑梓培育人材, 在温州大學、麗水師專、青田中學設立 振興中華獎學金,資助青田中學建造容 纳1600人的大禮堂。1987年捐贈上海 師範大學實驗小學教學大樓工幢及教 學設施。1982年6月束京華僑總會表 彰他:“熱愛祖國,為维護華僑正當權益,團结廣大僑胞,促進祖國统一,發展 中曰友好作出巨大貢獻”。
林巳奈夫(1925一 ) 日本著名 教授。出生于神奈川縣藤沢市的一個知 識分子家庭。父親是一位哲學家。在其 父親的影響下,年青時的林巳奈夫就對 人文科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并立下了 遠大的奮斗目標。1947年4月,他以優 异成绩考入了日本著名的最高學府 一一京都大學,攻讀考古學專業。1950年畢業后又考上了研究生,入京都大學 繼續深造。50年代初期,新中國的各種 考古新發現深深地吸引着這位才學横 溢的青年,并使他認識到日本古代文化 的根就在中國。為此,他下决心研究中 國考古學,作為他畢生奮斗的目標。 1953年研究生畢業后,他供職于平凡 社,從事研究和出版工作。1957年被調 回母校京都大學,人選在京都大學人文 科學研究所工作。1959年至1962年, 他曾先后三次赴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 坦等國進行學術調查和考古發掘,并用 日文、英文及法文發表丁多篇論文和學 術報告,研究範圍涉及中國、日本和西 亞等古史問題。由于成绩顯著,1968年 他被提升為副教授,翌年又被任命為京 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主管。他因研 究浙江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曾多次 訪問杭州。我國把楚幣稱為“郢爱”,他 却首先考證為“郢再”。本世紀三十年代 流入美國的一種玉器,以前誤認為“漢 玉”或“三代之器”。而他于1981年就以 敏銳的眼光和超人的膽魄,將其年代提 前到原始社會晚期的良渚文化。他的著 作甚豐,已出版學術專著11本、编著 1O本、譯著3本,發表學術論文108 篇,書評及其他文章34篇。研究範圍涉 及到中國的史前、三代及至秦漢時期的 青銅器、玉器、陶瓷器、金文、帛書、畫像 石、車馬器、銅鏡、旗幟、儀禮、服飾、飲 食、生活、造型藝術、雕刻及鑄造工藝、 鬼神崇拜、文化编年、文明起源以及天 文、地理、氣象與哺乳動物群等問題。许 多著作被英、美、法等國家譯成英文或 法文遠播于國際史學界。
林同春(1925一 ) 日本華僑企 業家、社團领袖。生于福建福清。1935 年隨母到京都會父。1950年在神户独 立經商,獲得成功。后在大坂設立專营 進口商品的林商社,兼營不動產、制药 和飯店,是日本關西地區有實力的企業 家。積極推進中日友好,為僑胞謀福利. 為家鄉培育人才。1985年捐資人民翠 50萬元在福清柬游建一所小學,并籌 立福建同鄉育英基金會,資助赴曰留季 的八閩子弟,曾獲福建省人民政府頒發 的“樂育英才”區額。曾任神产華僑總拿 副會長、神产中華總商會副會長和福建 同鄉會理事長等職。
林麗韫(1933一) 日本歸國華 僑、黨政工作者。臺灣臺中人。太平洋尋 争爆發前夕,隨家人由臺灣移居日本神 产,在神产小學、神户中華同文學校、兵 庫縣凑川高校學習,曾任神产中華同文 學校教師。1952年回國,畢業于北京大 學牛物系。后到中國人民俣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中日友協、中共中央對外聯络 部工作。1978年后,任中共河北省廊坊 地委副書記、全國婦聯書記處書記。 1981年后,任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 會理事、常務理事、會長,全國婦聯副主 席,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 職。中共第十至第十五届中央委員。第 四至第七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 委員。
韓 國
林 干 高麗國輔臣。肅宗朝登文 科,官至司徒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宗崇 寧五年(公元1106)睿宗欲成肅宗遣志 將伐束女真,發兵七十萬,以尹灌為元 帥。公從往,擊敗一百三十五屯,開拓六 鎮,遂築九城。公作記勒其功于英州廳 壁,又立碑于公險鎮以為界。事载勝覽 及《北關;志》。卒縊貞平公。 林 完 中國宋代文人。生卒年不 詳。后入高麗定居,并供職,初任禮部員 外郎,后升任國子司業。曾上疏高麗仁 宗禁止權貴“挾權恃勢,剥削誅求”,勸 國王勿使“勞民動眾,百姓怨咨”。
林允華 韓國佛教高僧。早年出家,拜龍城震鍾大宗師(水原后人,白龍 城)為師,法號佛心,法名道文。他數十年如一日,專注學習佛教經典,精心研 究佛學,苦心修練,被尊為釋迦如來付囑法第70世、菩提達摩大師傳法第43 世,成為韓國佛教界高僧,出任大韓佛 教曹溪宗大覺會大覺寺祖室兼住持、還 任修行道場金鱉山中高位山天龍寺祖 室、佛柳佛教初傳法輪聖地昌源市鳳林 山鳳林寺址祖室,新羅佛教初傳法輪聖 地牛眠山大聖寺祖室兼住持,信徒日眾。為弘揚佛法,他率信徒去印度朝聖, 被授為世界佛教聖地保存會永久指導法師,在全球佛教界享有盛譽。林允華 祖輩漠學淵深,保存韓國林氏祖源資料,故得知海東林氏始祖入及公于唐末 《福建彭城渡海漂泊有幸在新羅國江華 灣登陸,栖身于平澤縣,歷一千余年,派 衍韓國漢城、鎮川、扶安、醴泉、安束、慶 州和釜山等地,總人口120萬。中韓建 交后,他以完成尋根任務為主旨,先后九次组團來華,在武榮殷比干文化研究 會會長林榮田、《比干文研》主编林樹 丹、秘書長林金錶等多次陪同下,走訪 了彭城和林姓發祥地,圓滿地完成尋根任務。1996年9月,他根據武榮殷比干 文化研究會贈送的宗譜,组織力量编纂 從八及公到蕴公一一禄公一一堅 公一一比干公一一黄帝的韓國林氏淵 源譜。他發動韓國林氏宗親捐資在福建 南安官橋内厝興建比干紀念堂。1997 年農歷10月25日组團主持紀念堂落 成典禮,并以韓國的儀禮祭拜比干公。 他熱心地、竭誠地傳播友誼,是傳播中 韓友誼貢獻最大的使者。
(按:“僑居海外諸名賢”專題除 《比干文研》已署名的外,其余為華僑大 學華僑華人研究所林少川、沙翎搜集整 理。
(作者:比干文研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比干文化编委会)
延伸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香港平潭同乡会成立
2016年6月6日,香港平潭同乡会成立......
-
纪念林则徐诞辰230周
纪念林则徐诞辰230周年大会在北京......
-
总会探讨助学济困事
本会讯7月21日,根据中华林氏总会......
-
泰国林氏宗亲总会举
11......
-
“唐甘露林”阙下林
“唐甘露林”阙下林氏祭祖仪式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