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探骊

时间:2014年04月28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博  陵  在  哪  里?
    博陵在河北。據《辭海》地理分册(歷史地理载):博陵為郡國名。東漢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今蠡縣),建安末廢。西晋置國,治所在安平。轄境相當于今河北安平、深縣、饒陽、安國等縣地。(史廖)

    下邳今何在?
    下邳在歷史上均為獨立建制。漢置下邳國,管轄睢寧等縣。隋、唐、宋、元、有邳州、下邳縣等名稱。明初,下邳縣南部,下邳城西部劃入睢寧縣。清康熙七年大地震,下邳城徹底毀壞。時黄河决堤,下邳古城被冲倒塌,夷為平地,人民大量死亡,僅有極少數逃入城西側睢寧境内高埠處避。水患后,下邳縣治北遷90里(今邳州市艾山脚下)重建。抗戰期間,我黨武裝在睢寧、邳縣之間建立邳睢縣。1953年5月,邳睢縣撤銷,分別劃入邳縣、睢寧和銅山縣。睢寧縣城北25公里處,有一座歷史悠久的重鎮一一古邳鎮。該鎮古迹甚多,有張良為黄石公拾鞋的“進履石”和圯橋;有曹操、劉備、孫權的三雄衙;有石崇墓;還有“晋帝衙”。西晋末年,司馬睿任平東將軍,留守下邳三年,后移鎮建鄴,建興五年稱帝,即晋元帝。他在古邳遺留的府衙,后人稱為“晋帝衙”。
    福建林姓祖先林禄曾隨司馬睿鎮下邳。下邳的一部份即在睢寧境内,今日的古邳鎮即當日的下邳治所。(史志)

    《百家姓》刊載的“林氏堂號”  注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發行的《新百家姓》和《古今日用大全》等書均载有林氏堂號,以歷史年代列序為:西河衍派(林堅)、問禮家聲(林放)、九龍衍派(林皋)、濟南衍派(林摯)、下邳輝澤(林穎)、九牧傳芳(林披)、露烏孝瑞(林纘)、梅鶴風標(林逋)、忠孝傳家(林悦)。
    有人間,這些堂號各有什么含義?筆者根據歷史資料作注釋如下:
    西河衍派
 
    吾太始祖比干公遇難時,正妃有嫣氏甫孕三月,恐禍及,遂携婢女四人避難於牧野長林之中,及期于石室中產一男取名泉。周武王得天下,旌表比干忠烈.召其夫人及遗孤。因泉生于長林石室,賜姓林名堅,拜為大夫,食采清河。后命為三監,移封博陵公,子孫昌盛,支派播及九州。堅公涎于淇水,地處古黄河之西.該地古稱西河。故吾林郡望為“西河”,稱西河衍派,社團组織稱“西河堂”。
    堂聯:西林誕育  存孤實抗回天義
    河朔受封  報國常懷貫日忠

    問禮家聲
    受姓始祖之裔孫林放,字子丘,乃孔聖弟子。勤奮好學,問禮之本,孔子稱之,列為七十二賢。自春秋歷秦漢、三國、兩晋至南朝,均尊為名賢,從祀孔廟。盛唐時,玄宗賜號西河伯,宋高宗時加封為長山侯。放公子孫蕃衍,支派播及九州.忠臣孝子,文德武功,蘭熏桂馥。放公派下稱“問禮家聲”。
    堂聯:問禮深知務本
    傳家注重詩書

    九龍衍派
    戰國時,放公之孫皋,字伯聞。初仕周室,后任趙相。夫人胡氏生九子:仁、年、升、旭、文、曜、岳、佐、衛,皆稱賢,俱登膴仕。皋父子皆積善行仁,國人稱之。號曰“九龍之父,十德之門”。閩、浙、贛、湘、桂、粤、瓊、臺諸省及僑居東南亞各國之林氏,凡屬皋公華裔,均稱“九龍衍派”(九龍堂)、“十德流芳”(十德堂)。
    堂聯:十德堂中深樹德
    九龍門内再騰龍

    濟南衍派
    皋公四世孫摯,與興漢三杰蕭何、張良、韓信共同匡扶高祖劉邦,建立功勛.漢高祖七年被封為平棘侯。摯公之子辟疆,隨孝景帝經略齊郡(后改稱濟南郡),遂定居于齊地,子孫蕃衍,成為濟南望族。濟南乃吾族發祥之地,族人知其源者乃稱“濟南衍派”(濟南堂)
    堂聯:濟美衣冠承聖哲
    南疆開發涌群英
    下邳輝澤

    西晋時,禮公由濟南徙籍下邳(今江蘇睢寧縣境内),生一子名穎。穎公于晋愍帝時任黄門侍郎,生二子:長曰懋,任下邳太守,有六子皆賢,時號“六龍”;次子禄,佐晋元帝登基,后出任晋安郡守,為“閩林始祖”。宋仁宗為林族題譜,有“長林派出下邳先”之句。閩林興盛乃承輝澤于下邳,故族人以“下邳輝澤”為堂 號。
    堂聯:派出下邳聲望遠
    支分八閩澤绵長

    九牧傳芳
    閩林十六世披公,天寶十一年登第,官臨汀别駕,有德政名聞闕下,御史李栖筠奏授太子詹事。披生九子:葦、藻、著、薦、曄、蘊、蒙、邁、既,皆登第,均任刺史,世稱“唐九牧”。九牧派英才輩出,敕封為天妃的林默姑、扳倒嚴世蕃的御史林潤、民族英雄林則徐,均九牧華裔。宋代,尊公九世孫杞,生九子皆登第,俱任知州,世稱“宋九牧”。閩林披公、尊公派下,均稱“九牧傳芳”。
    堂聯:唐代兄弟九刺史
    宋朝父子十知州

    露烏孝瑞
    閩林十七世尊公,官产部郎中,生三子:松、栩、櫂。攢于唐貞元四年任福唐尉。聞其母病即弃官歸,孝養于家。母亡,攢水漿不入口者五日,率子侄築廬于墓右守制。旬日,甘露降而白烏來翔。州上其狀,福建觀察使李若初遣官往驗,甘露再降,白烏回翔。貞元十三年,唐德宗詔賜築雙闕于墓前,予以旌表(事载《唐書。孝友傳》),故尊公之派世稱闕下林家,堂號為“露烏孝瑞”。
    堂聯:露烏呈瑞驚明主
    雙闕賜修頌孝臣

    梅鹤風標
    閩林四世鄱公,于束晋時舉孝廉,居錢塘,子孫蕃衍于江浙。歷隋唐、五代至北宋,其苗裔林逋,字君復,隱居杭州西湖孤山,賞梅養鶴,終身不仕不娶,時人稱之為梅妻鶴子。及卒,宋仁宗賜謐“和靖先生”。林和靖工詩詞,《山園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黄昏”是古今傳頌之名句。和靖無子,其宗支由其侄嗣承,以“梅鶴風標”為堂號。
    堂聯:撫摩白鹤翔霄漢
    植養梅花噴异香

    忠孝傅家
    北宋嘉佑六年,侍御史林悦(原名英,因避諱而改名)乞歸祭掃祖墓。仁宗皇帝問曰:“卿乃殷太師苗裔,家乘可得見乎?”悦呈譜以進。帝閱后龍顏太悦,盛稱殷太師比干忠烈,侍御史盡孝。即御書“忠孝”二字于譜首。鈐以御寶,并贈詩二章,贊吾林“古今無數子孫賢”。林氏稱“忠孝傳家”(忠孝堂)源于此。(丹誠)
     
     在河北做官列祖名讳与长林64世谱图吻合
    據方誌記載,林氏列祖在河北做官的不少,僅錄幾例:
    林  纂:字雉龍,(长林39世),西漢惠帝元年授中山郡太守,郡治在盧奴(今河北省定州市)。
    林丞:字延覽,乃憑公(长林50世)后裔。東漢光武帝建武31年為散騎常侍,遷冀州刺史(州治在今河北省高邑縣東)。
    林逢勛:字公績,(长林60世),晉武帝泰始七年為博陵郡(今河北省安平縣)太守。

    林  顯:字仲宗,逢勋公之子,(畏林6工世)。晉武帝太康三年為安定、博陵、山陽三郡太守。
    上述所列纂公、丞公、逢勋公、顯頁公皆長林64世譜圖中列祖名諱,它印證了长林64世譜圖是可信的。

    禄公追封為晉安郡王有佐證
    佐證之一:清道光丁酉歲,林則徐任湖廣總督時為湖南常德林氏撰寫的《西河郡林氏族譜序》稱:“晉元帝渡江南延,禄公扈從,除征南將軍,遷合浦太守、晉安太守,卒于官,享壽六十九,葬泉州府惠安縣陳同關九龍岗。子孫相繼遂居于閩,自成桑梓。唐討漳南蠻,公顯露助戰,殲梟渠魁,郡守疏奏朝廷,追封為晉安郡王。妣孔氏,追封魯國夫人。”
    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林公則徐在撰譜序時,特提及禄公追封為晉安郡王之事。這說明禄公被追封為晉安郡王有文獻記載,身為湖廣總督的则徐公,如没有文獻根據,決不會信口雌黄的。
    佐證之二:《永定西陂林氏譜》載:禄公以功“遷招速將軍、散骑常侍,任合浦太守。太寧三年詔還奉敕守晉安郡,北掃温麻諸縣蠻洞,南服新羅縣畲苗,馳驅盡力,卒葬九龍岗。唐討漳南蠻王.公顯露助戰,殲厥渠魁,陳守上疏奏請敕封晉安郡王,妣封魯國孔氏夫人”。
    海外三胞景仰的晉安郡王陵
    在古陳同關遗址的南邊,福厦公路146公里處的西側,有一座寬15.4米、長50.8l米的束晋古墓,它的規制比唐末廣武王王潮墓還大,故引人注目。造就是载入《泉州府志》的林氏始祖晋安郡王林禄之墓。
    林禄,字世蔭,西晋太康十年(289年)出生于下邳梓桐鄉(系殷太師比干第48世孫)。晋惠帝時任琅琊王府參軍,佐司馬睿鎮守下邳。永嘉初隨司馬睿移鎮建業,任给事中。永嘉五年(311年)以戰功授招遠將軍。晋室束遷,匡扶元帝司馬睿即位建康(今南京),任黄門侍郎,散騎常侍,旋出任合浦太守。明帝太寧三年(325年),奉敕守晋安郡(郡治在今福州),遂携眷居晋安,為開閩林姓始祖。成帝咸和二年(327年),蘇峻、祖約之亂,勤王平叛,建立殊勛。综其一生,披肝瀝膽匡扶晋室,為元、明、成、康、穆五朝良佐。東晋永和十二年(356年)九月初九日卒于官,終年68歲,追封為晋安郡王,葬于惠安涂嶺九龍岡,穴名“龍馬毓奇”。
    此墓形制巍然,誠如《泉州府志》所載:“(墓在)惠安縣龍頭嶺下,有石三簇,嵯峨秀异。前有石冠、石笏,后有石羊、石馬。諸峰盤旋,形勢奇特。”墓左側有石刻兩方:一方為宋理學家朱熹所書的“長山世譜”四個大字(按“長山”指的是孔門弟子長山侯林放,林禄乃其后裔),另一方為顧道人題詩一首:“遠上關山片月斜,白雲長護帝王家,九龍自是神仙窟,地認女郎奸也不差。”由于族眾景仰,此墓代有维修。明嘉靖四年(1525年),刑部尚書林俊重立了墓碑,上書“莆林始祖晋安郡王禄公墓”。明天啟七年(1627年),惠安縣教諭林齊聖會同舉人林徽龍再次維修,立“龍馬毓奇”碑于墓前。清乾隆廿四年(1759年),惠安縣教諭林清標邀集興、泉、漳諸族人集资大修,建石坊一座,上書“閩林始祖”四大字。
    墓側建有晋安郡王祠,祠共三進,堂中奉林禄神位,東西壁懸狀元牌八塊,祠内雕梁畫棟,石刻泥塑皆出自名匠之手。廳堂秀雅,遐邇聞名。建成后中經清嘉慶進士林啟運、道光狀元林鴻年、民國臺灣名流林爾嘉、新加坡僑领林路四位族賢捐貲修葺,尤見壯麗。
    在“文革”期中,此墓也難逃浩劫,郡王祠與石坊被拆毀,墓地也鞠為荒草。港、臺及海外族人聞訊莫不痛心萬分。1981年,印尼西河社僑領林元贰回國,即向縣、地、省政府申請重修,并列為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3月,經惠安縣文管部門批準,成立了“閩林始祖文物古迹重修董事會”,推舉省民革主委林夢飛為董事長,着手修復。經印尼、馬來西亞、港澳林氏宗親捐貲修復晋安郡王墓,泰國林氏宗親捐貲修建墓后水渠
暗涵,旅菲林氏宗親捐貲重建墓前石坊,現整個墓地已恢復了舊觀。
    晋安郡王墓和石坊修復之后,港臺及海外族人聞訊均歡欣雀躍,奔走相告。泰國僑領林作謀、菲律賓西河堂理事長林王琛、新加坡九龍堂林振民等先后率團前來謁祖,印尼首富族人林绍良也派代表前來祭墓。景仰崇拜之盛,不遜于遠赴河南朝拜林姓始祖比干廟。尤以臺灣林氏宗親謁墓之舉更為動人:1985年的一天,兩位臺胞作為臺灣190萬林氏宗親的代表帶着《林姓大宗譜》來到涂嶺九龍岡,他們邊翻閱着始祖墓圖,邊仔細核對,待確認無誤后,興奮得連聲大喊:“没錯,没錯,找到祖墓了!”隨即將《林氏大宗譜》贈给董事會。海外龍的傳人如此緬懷祖先,心系故土,情切意誠,感人至深。
    鑒于林禄墓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且在海外同胞和港臺同胞中有很大的影響,惠安縣人民政府于1992年11月5曰公布該墓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并于1993年4月3曰舉行了閩林始祖墓文物保護揭碑儀式。閩林始祖文物古迹重修董事會同時也隆重地舉行始祖陵石坊重立揭彩儀式。來自新加坡、菲律賓、臺灣、香港及福建各地的林氏宗親代表近千人參加了典禮。世界林氏宗親總會監事長、臺灣省林氏宗親會理事長林阿仁在會上講話,表示要為修復晉安郡王祠及有關配套設施奉獻力量。
    林禄后代,瓜瓞绵绵,歷經南朝隋、唐、兩宋、元、明、清而至近世;支派不惟遍及八閩,而且分布到浙、赣、湘桂、粤、瓊、臺諸省及東南亞、日本、歐、美各地。林禄是閩、臺林姓的共祖,也是東南亞、日本等地林姓華僑的共祖。將林禄墓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不但便于林姓三胞回鄉尋根問祖,而且可以激發他們的愛國愛鄉熱情,積極投資家鄉建設,促進泉州和福建的經濟繁榮和旅游業開展。正如世界林氏宗親總會謁祖團的一位企業家所說:“一旦海峽兩岸直接通航,九龍岡將是臺胞旅游的熱點。從這個熱點向北輻射,林姓三胞來九龍岡謁祖,可以順缓去莆田湄洲拜媽祖姑,去福州參觀民族英雄林則徐紀念館。”新加坡九龍堂家族自治會代表團團長林振民也說:“海外林姓華僑和臺灣林姓宗親的根在福建,可選擇一個適當的時機,在閩南一個具有接待能力的城市,舉行世界林氏宗親懇親大會。會議期間,安排經濟開發懇談,讓林姓三胞為建設泉州、開發閩南、振興福建奉獻更大的力量。(林樹丹)
 
(作者:比干文研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比干文化编委会)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