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位文武状元

时间:2014年04月28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宋乾道武状元林宗臣(1133-1189) 字景何,晋江安海前林人。出生于武林世家。少时气质非凡,膂力绝人。在家庭薰陶下,自幼开始习武。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应武试,骑射策问皆第一,荣膺武状元。初授襄阳(今湖北)机宜官,后擢阁门宣赞舍人。为人忠诚正直。朝廷论对时,他言辞激烈,指出泉州、漳州、汀州经界不行之弊。他愤激深切,敢于指责奸臣,得到理学家朱熹的称赞。出知广西钦州时,对边境进行详细考察,几经论证,上奏朝廷,为宗廷加强边备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淳熙九年(1182年)任军器制监,协助黄定监制兵器,以供军用。淳熙十四年,宋高宗赵构卒,宗臣力陈抗金方略,并陪同陈亮视察江淮前线要塞,精辟分析金国现状上奏孝宗。力陈金国内部矛盾激烈,政局不稳,建议朝廷积极备战,准备北伐。他的主张遭主和派反对,故没法施展抱负。淳熙十六年(1189年)卒于任上,终年56岁。《八闽通志》有传。


  宋淳熙武状元林  字琪中,福清城关东塘人(今瑞亭村)。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甲辰科正奏武状元。 有文才,中状元后曾任广西柳州、梧州、潮州三州知州。为官公正清廉,善于体恤民情,爱民如子多有惠政。《大明一统志》说:“林 知潮州,爱民如子,州有白丁钱,民坐是失产,奏罢之,又置田得税,以充养士之费。构济川以便人之往来,惠政甚多。” 忠于职守,鞠躬尽瘁。辞世后,御赐祭祭,葬于仁寿里锦屏山下(今海口镇)。其墓曾被列入《福建名胜志》。瑞亭村林氏后裔以林 为玉亭林始祖。在东塘建有“武状元坊”。明代,东塘曾建有“文武传芳坊”,是后人为纪念武状元林 、武解元林良宠等人而建造的。
  《永乐大典》及《广东通志》、《潮州府志》等史书收录他的《题西湖山岩(二首)》、《登潮阳东山》、《九日题潮阳县斋》、《重辟西湖(二首)》等6首诗作。据《宋史·艺文志》记载,林 著有《永阳志》三十五卷。


  林 生两子:长子叫林茂,字仲秀。

    宋进士,官河南归德府知府。元兵攻城,矢志不肯降元,乃与其长子林延南归,居九龙山下的上迳前泽。


  宋绍熙武状元林管 藻溪镇林坳人。自幼博文精武,智能双全。南宋光宗绍熙四年参加朝廷武科考试,得廷对第一,中武状元。被朝廷授枢密副使的官职。
  由于当时金国占领宋朝国土后,仍然要南下吞并南宋,为了国家安全,不受外敌侵略,收复失去河山,一心尽忠报国的林管,主动请求带领部队,北上抗击金兵,但是当时的朝廷当权者害怕战争,仍然屈膝求和。林管的请求没有被答应,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还受到投降派的排挤。不久,林管带着遗憾被迫离开朝廷,回归故里,在林坳建了自己的状元府。
  林管虽然身在家乡,心里仍然牵挂国家军事和朝廷政事。由于忧国忧民,最后积劳成疾,在老家病逝。死后,后人把他安葬在藻溪九堡村。
  林管一生爱国忧民,不忘抗击侵略者,受到后人的景仰。


  宋庆元武状元林仲虎 字景瞻,号定窗,福建宁德人。自幼喜读兵书,嗜好弓马、刀枪。成年后,他先以武魁漕选,宋庚戌科应试中武举。六年后,再应试,终于如愿以偿,成为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武状元。
  嘉定初定林桷出使北国,以林仲虎为部属。金人相邀与其单独会见,他竭力与金人周旋,毫不惧色。后来,林仲虎上书言攻守之计,与当权派意见相左,被排挤。后来,由于他前次出使北国的杰出表现,宰相又举荐林仲虎作为使者与金人议和,并任他为右骑尉中郎将,充通谢副使。到了潍阳,听说潍西已经失守,遂放弃北上。林仲虎虽是武举出身,但他文笔极好,擅长作文,尤长于写诗,有《百将诗》、《杂诗》传世。《宋诗纪事补遗》收录他的诗。


  宋嘉定武状元林汝浃 字伯深,福州长溪(今属福建省)人。南宋宁宗赵扩嘉定四年(1211年)辛未科武举第一人。该科共录取武进士40人。据《万历福宁州志》记载,林汝浃曾任詃门舍人,历知四郡。


  宋绍定文状元林壮行 字君用,闽侯陶江人(陶江林十二世禹臣之弟)。年十二举神童科。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年)殿试,钦点为状元,授迪功郎之职。


  陶江林自唐末建基以来,孙枝骏发,枝荣叶茂,英才辈出,科第蝉联。追随孙中山先生搞民主革命的国府主席林森,即闽侯陶江人。“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谦亦闽侯陶江人。
  宋绍定武状元林梦新 浙江温州府平阳县人。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壬辰科武状元。其生平事迹极少记载,《弘治温州府志》仅说他任过知州。


  宋咸淳武状元林时中 浙江温州府平阳人。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辛未科武举第一名。据《弘治温州府志》载:“咸淳辛未林时中中榜。林时中,状元。金行、甫乙、朱永玉、陶起潜、陈郁、郭钦夫、黄梦龙、焦绍祖、郭拱辰、蔡南、曾肖望、陈斌、朱梦桂、林雷震、程一飞、林师吕。以上均为平阳人。”林时中生平事迹不详。


  元至元文状元林济孙 字石友,号凤梧,福建仙游县仁德里(今莆田仙游龙华)人,莆田九牧林后裔。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年)入京应试,登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后升任侍讲。先后上《治安十策》和《治河十策》。顺帝称他为“江南豪士”。诏与欧阳元、吕修议修宋、辽、金三史。后又诏与总治河防使贾鲁同治黄河水,以八月之功,塞北河,通南河,使河复故道,任河北六府通议官,因母病逝,回家守丧三年。守孝年满,值朱元璋义军反元,他见元廷祚终,无意为官,结庵隐居于家乡宝幢山下,龙华万寿禅寺左侧,焚香讲“易”,以终天年。


  济孙之子居于仙游县仁德里灵化寺前。明初,其孙赐高带族丁来晋江永宁(今属石狮市)安仁里守卫城。见该处地灵人杰,乃定居于鳌城秀山铺。不久,其昆仲赐峰,逢原也移居永宁,称鳌西林,传二十余世,族裔分派石狮长福、曾坑、莲埭东堡(一部份)和南安官桥、篮桥等地。
  元至正文状元林亨 初名條,字蒙亨,仙游枫亭麟山人。少年时聪明好学,知识渊博,天文、地理、文章词赋、理学皆精。家贫,亲属族党中无官僚可依靠。虽才华横溢,然时运不佳,屡试不第,作《螺江风物赋》。以执教为生。元至正三年(1343年)上京应试,殿试第一,时年53岁,官朝奉大夫(从六品)。顺帝因其知天命之年,仍效忠朝廷,赐他返乡“跑马圈山,谷皮镇海”为辖权,作为晚年俸禄。六年后辞归故里,隐居龙华宝幢山下至寿终。明知县为其建状元坊,并建祠奉祀。
  《螺江风物赋》中有“一飞而天可冲,有大摧折必有大成就”之名句。显示林亨在受挫折时仍信心百倍,其百折不挠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明永乐文状元林环(1375-1415) 字崇璧,号纲斋,莆田城内赤柱(今城厢区英龙街)人,出生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系唐端州刺史林苇的后裔。他自小聪慧过人,能阅书成诵,尤精伏氏经方。明永乐四年(1406年)三月廷试第一,钦点状元,授翰林修撰。一年后升为侍讲,预修《永乐大典》,为《书经》总裁官。《永乐大典》是一部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百科全书,它的编纂方法是集经、史、子、集、百家之书分类汇为一编。全书22877卷,写有凡例、目录60卷,约3.7亿字。这部工程浩大的特大工具书,是明成祖永乐年间编纂成书的,编纂这部特大型工具书,先由修纂人员按分工范围搜集文献资料,然后依韵目编排连接起来,经校对、谱写后上交各组负责人层层审定。所采书籍自先秦迄明初,达七八千种,里面有很多宋元以前的孤本秘籍。
  《永乐大典》的编纂工程浩大,编纂人员虽多,但福建只有4人,除林环任命为总裁之外,另外三位均是副总裁,分别是长乐的王恭、永福(永泰)的王称和侯官(今闽侯)的王褒。


  林环曾两次任礼部会试官,他举贤荐能,在朝中很有声望,同时负有才学,晓畅世务,很受明成祖的器重,每次出巡都让他随从,故而其时的儒硕也对他刮目相看。但林环只活了38岁,留下《纲斋诗文集》22卷。林环善诗文,著作颇丰。后人赞其诗“清思异质,藻而不浮,朴而不枯,极诗家音色之妙。”林环又工书法,擅长狂草。《纲斋集》为后人所珍视。清代著名学者李清馥对林环有“当时宿望,稽经核行,具有师承”的赞语。


  明宣德文状元林震 字敦声,又字起龙,长泰县城人。生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十一月初一。他年幼丧父,事继母至孝,家庭生活贫困,但贫不移志,坚持刻苦读书。经多年苦读,他学问渊博,文章超群。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林震参加乡试,考中第六名举人。对此,胸怀大志的林震并不满足,再历十年刻苦学习。明宣德五年(1430年)林震进京会考,获第15名进士。据传林震参加殿试时,宣德皇帝出《月中丹桂第一枝》题。林震才思敏捷,即赋:“骑鲸直上九天台,亲见嫦娥将桂栽;幸得广寒宫未闭,待臣连月抱归来。”皇帝闻之大喜,御笔圈定林震为新科状元,大魁天下。此科榜眼为建安(今建瓯市)龚锜,探花为莆田林文。福建省囊括榜首前3名,闽中一科三鼎甲,至今仍传为佳话。


  林震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兼国史编修。他居官八载,担任文学侍臣。曾主持编修《明实录》。林震出身清寒,淡泊明志,不愿浮沉宦海,乃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称疾告归”。林震回乡后,闭门读书,以诗史自娱。他谦恭礼让,待人接物从无疾言遽色,非因公事不至郡邑之庭。林震居家之时,广东布政曾两次聘请他赴粤主持乡试。林震慧眼识人,选拔了不少优秀人才,受到士林的赞誉。
  林震是漳州府历史上唯一的状元,漳州(今芗城区)塔口庵及长泰县城南门,各建立状元坊以示彰扬。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林震在家逝世,享年61岁,葬于长泰县钦化里(今属武安镇)康林山,坟墓未立碑石。林震元配薛氏,继室黄氏,传有三子一女,其后裔一部分传衍外县及台湾等地。朝廷曾颁旨,敕封林震继室黄氏为安人,今圣旨保存在长泰博物馆。
  林震富有文才,写下不少诗文,惜多已散失。今存有《儒学科贡题名记》、《林氏族谱序》等文章以及《紫极宫》、《春日偶成》、《归省》、《元宵》、《题苏步坊》等30多首诗。长泰县仍存有林震生活、读书、墓葬等文物遗址。位于长泰县城状元巷的状元井,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有关林震的民间故事,脍炙人口。这些故事世代流传,表达了百姓对状元林震的崇敬。


  明嘉靖文状元林大钦 原名大茂,字敬夫,号东莆,广东潮州海阳县(今潮安)东莆都金石镇人,生于明正德六年(1512年)。幼年家境贫寒但聪颖好学。十一岁时父因瘟疫身亡,母子无依,流落他乡(福建永定西陂乡),获林祥瑞援助,得以入学就读。他对苏洵的《嘉佑集》爱不释手,日夜研读。接着又熟读了苏轼、苏辙的文章,深得三苏笔法,以至“操笔为文,屈注奔腾”,气势宛如三苏。在族伯的扶持下,在老师的指导下,他饱览万卷藏书,得以“博通子史百家”。嘉靖十年(1531年),刚满十九岁的林大钦,在府试中初露锋芒,使有关官员“相与叹赏”,预言他“必大魁天下”。同年秋,林大钦赴省参加乡试,得中第六名举人。越年春,林大钦抵京城参加会试,得中贡士,取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
  科举应试文章,历代相沿,早有定式。当时,主考官礼部尚书夏言格遵程式,一再告谕诸生,不可标新立异,并据此选定了孔、高二生之卷,以备御览。血性方刚的林大钦不管这一套。他毅然突破成格,一口气写下了洋洋四千余言的《廷试策》。都御史汪宏阅后,大为惊叹,推荐给大学士张孚敬,并呈明世宗亲裁。殿试时,他“咄嗟数千言,风飚电烁,尽治安之猷,极文章之态”,终为嘉靖皇帝所器重,御擢第一。并赐御制诗一首:“林姓富贵胜中华,三状四眼六探花。五会七解八宰辅,九尚十侍作行家。进士三百腰金带,举人一千帽乌纱。贡监生员难屈指,郡州府县水堆沙。”史称林大钦“年二十二,就夺取了举世瞩目的状元桂冠,这在中国历史上确属罕见,所以四百多年来,备受称道。


  林大钦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高中后他请假回乡拜祖。为报答西陂林祥瑞培育之恩,在村南田洋溪坝中,建一座七层宫殿式印星台(今天后宫)称状元塔。
  大钦忠于明室,又尽人子之孝。以母老乞归,结讲堂于桑浦华岩山,与乡子弟讲贯六经,究性命之旨。嘉靖十九年(1540年)母逝,因哀伤过度,大病一场。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葬母于桑浦山之麓,在归途中病卒,终年34岁。著有《东莆先生文集》。时人赞曰:“幼敏绝伦,作文奇岩,京都景仰,世家相承。”


  清顺治武状元林本直 江苏上元人。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庚子科武举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武状元。该科武会试主考官是黄机、张士甄。清初,武科考一直都是试外、内三场。清顺治二年规定:头场试马射,二场试步箭,再试开弓、舞刀、掇石等技勇。三场试策二篇、论一篇。到了顺治十七年,朝廷在武试中曾停试技勇。林本直顺利通过各场考试,荣登榜首,一举夺魁。顺治十七年,顺治帝谕兵部:“武进士林本直、黄建中、武灏、谢文、王鼐、茶昶、孙万茂、耿念祖、马成龙、张鸿元、杜量谦俱经朕屡试弓马,才技堪用。著照例随侍卫学习骑射。”康熙十一年,据《大清会典》记载,太原镇这一年始设总兵官一人,以前曾设副将,后设参将。林本直为清朝首位出任山西太原镇的总兵官,驻扎在乎阳府。康熙三十六年,历官至湖广提督。


  清康熙钦点武状元林德镛 字白庵,广东揭阳(今揭西)棉湖镇米德人。生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家贫失学,父早逝,生活艰苦。为糊口度日,德镛到棉(湖)榕(城)渡头当船工。开始时,他所撑的船破旧,船客大多不喜欢坐他的船,故此林德镛的船常因侯客而慢开,经常“包尾”。然而,德镛力大手快,开船后即奋力前进,一舟追过一舟,有如飞凤腾江,常常是:慢开渡先到城,慢离城先回镇,快速冠群。时人皆称赞他的船为“飞凤渡”,称他为“林飞凤”,自此,名扬榕江。德镛自小习武,猛力似虎,耐力出众,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正值大比之年,有学之士皆纷纷上京应试,德镛也随之上京。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应试结果,获武闱第二名。康熙六十年(1721年),德镛参加辛丑科会试,获武进士第九名。殿试时康熙皇帝见林德镛年青力壮,一表人材,武艺出众,钦点为第一名状元及第。又见他对答如流,为人忠诚爽直,遂封为二等卫士,乾清门行走,加哈哈珠子扈。德镛及第之后,在揭阳县城西门街中段建造状元府,今榕城西门虎头宫路巷,称“状元巷”。德镛由于受到皇帝的器重,故经常出入皇宫和御街。潮汕籍在京城任职的官员和做生意的乡亲也经常到状元府探访林德镛,时至今日,潮汕地区民间还流传着“御街旦白话”的俗彦。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皇帝驾幸热河,林德镛以待卫伴驾随往,据《清史稿》载:十月癸酉,上幸南苑行围。嗣后,德镛不幸遽卒,年仅36岁。


  清乾隆武状元林天滮 浙江江山(今浙江金华)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辛卯科武状元,授一等侍卫。该榜榜眼是薛殿元,直隶容城人;探花是郑敏,汉军镶蓝旗人;均授二等侍卫。林天滮连中会元、状元,是为数不多的两元状元。
  据史志载:乾隆三十六年十月,策试天下武举于太和殿前。乾隆皇帝依例三御紫光阁,阅中式武举骑射,亲定甲乙。赐中式武举一甲林天滮、薛殿元、郑敏三人武进士及第,二甲何永清等五人武进士出身,三甲利振纲等四十二人同进士出身。赐一甲一名林天滮等50人武进士及第。林天滮曾任江西游击,与上一届己丑科武举探花林天洛为一家,均住在江山县大东门。


  清道光文状元林召棠(1786-1872年) 字爱封,号芾南,谥文恭,吴阳(广东吴川)霞街村人,父泰雯,任东安县教谕。召棠少年随父教馆攻读。清嘉庆八年(1803年),17岁为秀才,学使姚文田称赞为“海滨俊才”。嘉庆十七年,学使程国仁评阅其考卷,认为极有前途,选拔为贡生。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状元及第。皇帝阅其卷批曰:“今科得一佳元,一字笔误偏旁,非关学问。”授职翰林院修撰。道光五年(1825年),因父丧返家丁忧。道光八年返京供职。道光十一年,任陕甘正主考官,此次选择举人65名,其中呼延甲、张芾(曾任广东巡抚)、牛树梅等11名,后皆中进士,颇有成就。次年,他深感官场污浊,以奉母为名告假还乡。
  道光十三年(1833年),召棠受聘肇庆府端溪书院主讲,连续15年,弘扬文化,培养不少人才,为教育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如顺德罗淳衍尚书,高要冯誉骑侍郎等都曾受过教诲。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来粵查禁鸦片,与召棠书信来往,咨询谈论民生吏治,并赠召棠一联:“彩衣荣似三公衮,珂第祥留五色云。”


  林召棠为人尚气节,淡仁宦,爱廉洁,重工农,怜贫苦。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同年翰林黄广荫就仕,召棠辞谢。黄广荫复书中有:“圣眷方殷,臣心似水,问高尚若是!”黄素知召棠生活淡泊,从京都领取吴川盐围补给银寄与召棠,他不受,此款存省多年,后托翰林陈荔秋送返朝廷。在村中首创“义仓”,救济贫民。为县倡议举办“宾兴”(奖学基金会),并作《吴川宾兴刍议》文。


  林召棠59岁母丧丁忧,从此,居家不出,在村边“金莲庵”旁作“寄庐”,题曰,“四十树桃花禅室,”结茅布石,种花植树,每当春和景明,潮生月上携杖徜徉林霭间,或邀朋约友,载酒莲塘,吟诗梅下。暇则焚香静坐,观书临贴,意趣超然。著有《心亭居诗存》、《文存》等书传世。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农历十二月,林召棠逝世于家,终年87岁,葬于吴川浅水镇双塘。


  清道光文状元林鸿年(1804-1886)字勿村,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道光十八年(1838年),奉旨为册封琉球国王正使,赐一品服,代表清廷谕祭故王,册封新王。在琉球160天,摒绝馈赠、禁止随从人员携货勒售。拒绝接受琉球国送给使者的“宴金”。归国后,著《使琉球录》。道光二十年(1840年),出任山东乡试副考官,继任国史馆协修、文渊阁校理、方略馆纂修等职。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任广东琼州(今海南省)知府。任上,重视文教,充实琼台、罗峰两书院图书设备,增加学生的津贴费,文风大振。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护理雷琼道,招抚海盗,平定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刘文楷之乱,人民得以安宁。咸丰二年(1852年),丁忧回籍,以在籍官员身份参加办团练有功,实授道衔。咸丰九年(1859年),授云临安府知府,政绩显著,先后擢按察使、布政使。同治三年(1864年),任云南巡抚,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同治五年(1866年),以“畏寇逗留”革职回里,受聘为正谊书院山长,审校道光《福建通志》,并亲自作序。
  鸿年掌教正谊书院(当时全闽最大书院)十九年,成绩卓著,造就了陈宝琛,陈衍、吴曾祺等英才百余人。著作有《使琉球国录》、《松凤山馆诗抄》等。
  鸿年为官近三十年,未贪一文钱。《清史稿》本称赞他“品行峻洁”。他在朝廷任官能励精图治,尽心尽责。在地方任官则肃匪安民,强调教化,安抚地方。回乡主持书院则启迪民智与道德水准。故其晚年(光绪八年)得以奉旨嘉奖,以“经术表湛,品行竣洁”特赏三品御衔。
  值得提及的是:鸿年擅长书法,道光皇帝十分赏识,故经常奉旨书御用折扇。
  注①:晋安郡王祠悬掛“林士章状元匾”。经查林士章祖籍地漳浦乌石乡,回应称,士章乃探花。
  注②:网络上有人称林宣德(广东人)乃文状元。经查文献,没有实据,估计指的是明宣德年间林姓一位状元。
 
 

(作者:比干文研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比干文化编委会)

上一篇:当代明贤续编

下一篇:清代及近代名贤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