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公之裔在膠東、派衍遼寧莊河

时间:2014年04月28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蕴公之裔在膠東
    從莆田遷文登西建立林村。的是蘊公的后裔時公。
    時公在南宋時官朝奉郎,生五子:質、釜、鋈、鎏、盘。他們列晋安第32世,文登舊譜則稱為晋安33世,原來舊譜把禄公之父穎公作為晋安一世。

    時公后裔分布于文登和膠束各地有1600余户。盤公為朝奉郎。釜公為資政大夫。

   

    派衍遼寧莊河
    遼寧莊河,位于遼東半島腹地,黄海北岸,沿蜿蜒的海岸線東西為縱,長二百余華里;南北為横,宽近百里。總面積三萬五千多平方公里。
    在迄廣袤的莊河大地上,到處都有林氏聚居的屯和散居户。以筆者住處南尖鎮鞠家村為中心,東南八華里處有南尖鎮的林家屯;北方約二十華里處则有栗子坊鎮的林家坨子;西去30華里又有鞍子山鄉的上、下林屯,稍北退有林家爐屯。但,這些林氏家族,大都素無往來,互不聯系。
    對于莊河境内的林氏氏族,筆者志在逐步深入調查和研究整理。不過,難度是很大的:一者俱無譜牒存證;二者高龄知情者在世無幾,而年輕一代又大都不太關心,道不出來龍去脉。怎么辦呢?筆者僅能在粗略調查的基礎上,結合本支系資料加以赘述。
    筆者幼年時聽父革講:莊河林氏是清乾隆年間由山東省登州府海陽縣雀咀子遷來的,速祖名叫林萬英。據講,萬英公在山東故里去世,系遗孀皮老太君携帶兩個幼子,長名延公年方九歲,次名延行年方七歲,從山東渡海來遼寧的。起初在莊河以東百華里的歪頭砬子山區定居下來。皮老太君即葬身于此,距筆者現在住處南尖鎮鞠家村约40余華里。記得幼年時,每逢正月十五到墳上送燈時,父親都是吃過午飯早早就走了,夜間很晚很晚才回來。延公、延行二公成家立業之后,復遷至東南方向40華里處之南長嶺子小川屯為人作佃户。此處離黄海只有八華里。后來,又遷居福益屯(现為南尖鎮興隆村),為許姓大户人家作佃户。此處離黄海只有三華里了。二公各單傳,長可發,次可财。大约在清末民初年間,長支可發公叉單獨遷往大洋河以東的安東縣(解放后更名為柬溝縣,現改為東港市)的黄土坎以南關家甸子定居,直至现在(可發公之孫鸿字輩又有兩小支遷往當時的安東縣其他各地。
    因為没有山東老家的譜牒作依據,在辈分只好按“延字輩”、“可字輩”、“文字輩”、“鸿字輩”、“輝字輩”稱謂,再往下就没編列字行了。筆者當時只有十六、七歲,考慮到向下延續,而又能使本宗系的名字統一,輩分不亂,即請啟蒙老師给找了二十個輩分的字。為了承前啟后,不使中間脱節,故將上輩用過的“文、鸿、辉”也編進了輩分序字里。二十個字是:“文鸿輝成德,羲普克紹先。世家永慶吉,福澤同海天”。當前,莊河林氏最高輩分為“辉”字革,最低輩分為“克”字革。
    解放后,莊河林氏有的參軍轉業。有的大學分配,有的外出工作謀生,故散居于北京、大連、本溪、大孤山等大、申、小城市的不少。
    莊河林氏如遡源尋根,當属福建莆田。前文述過:我祖系由山東海陽遷來莊河,而海陽又是文登派衍,文登林氏則由莆田玉公遷山東所傳。(見《比干文研》第三輯第76頁。)
    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隔海相望。明、清兩代,有的為了經商發财,有的為了養家糊口,有的為了逃荒避難,由山東半島跨海來到遼東半島。俗語叫“闖關東”。因此,大連、金州(從前叫全縣)、瓦房店、普蘭店(以前叫新金縣)、莊河,丹東(以前叫安东)等地的林姓,都是由山東牟平、海陽、威海、福山、青島等地遷入的。 由此延伸,而東三省(遼、吉、黑)幾乎是全部由山東遷入而追迹至文登,再这至莆田。
    據此,筆者立志:在有生之年,條件充足時(特别是財力),當走遍全莊河乃至大連轄内各市區,親自深入調查研究,希望能將遼東林氏的來龍去脉理出個頭緒來。

(作者:林樂志林英辉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比干文化编委会)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