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灣名將林賢、開發臺灣諸名賢
在封建社會,四世一品是令人稱羡的殊榮。誰家獲過這一殊榮呢?一一南安草厝田頭。
草厝田頭林氏的基祖是宗輿公。其曾孫名直齋。直齋生一子名得所。得所生一子名茂田。茂田生三子:長名質,次名略,三名賢。
林賢,字克希,號尊一。青年時從戎福州,領新設水軍于上竿塘擒獲章元勛等,擢任援剿左鎮。未幾,從提督萬正色平厦、金兩島,授海壇總兵官。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因功加左都督,正一品。收復臺灣的澎湖之役,他率右隊挺進,受敝船環攻。林賢身中兩箭仍堅持指揮戰斗,鏖戰歷三個時辰,終于打開局面,盡殲圍攻之敵,首登澎湖島。施琅將軍上疏康熙帝報記首功。平臺班師后,論功加世職,封榮禄大夫。赴京受獎后,林賢隨康熙帝束巡,譽揚京都。清康熙二十六年,林賢病故,贈太子少保、御祭葬,墓在南安康美,今墓園尚存。
林賢封榮禄大夫,正一品,其父、祖父,曾祖父均恩赠榮禄大夫,正一品時稱“四世一品”。
關于“四世一品”,田頭譜對詔書原文均一一記载。概括地說:康熙二十二年十二月廿四日,清聖祖恩贈海壇總兵官左都督林賢之曾祖父林直齋為榮江大夫,正一品。與此同,另兩份詔書恩贈林賢之祖父林得所、父親林茂田為榮禄大夫,正一品。
林賢生三子,長子林達出承其兄杠質為嗣子。林達亦奮發有為,官黄岩總兵官,開府署事,林賢在任海壇總兵時也開府署事,時人贊之為“父子開府.:上述的官爵、封贈均立匾額,懸挂于晉江霞殿宗祠内。
霞殿為什么也分享這一殊榮呢?原來田頭開基祖宗輿公是霞殿移居南安的。宗輿的父親德進,屬霞殿二房;祖父季厚公,乃霞殿開基祖。
如今霞殿宗祠内有兩副對聯,贊揚了林賢父子的事迹。
第一副聯:霞燦束征立戰功,讓寶島回歸祖國;殿前受獎封宫,保護康熙巡視邊疆。
第二副聯是:季厚開基,華裔稱賢,祖孫均一品;輿公徒籍,扔孫顯達,父子府同開。
林賢任海壇總兵時,顯祖榮宗,在霞殿林氏的祖籍地馬平,興建大宗祠名昭格堂。昭格堂内留有林賢父子顯達時所樹的匾額,“四世一品”懸挂在最顯著的位置。
(林樹人 廈門醫科所副主任醫師、中國未來研究會國際經濟委員會高級顧問)
開發臺灣諸名賢
鄭成功收復臺灣后,福建、廣東居民渡臺的與時俱增,他們為臺灣的開發作出杰出貢獻。林姓也涌現出許多名賢,他們是:
林圮,(?一1662)福建同安人。早年投軍鄭成功麾下,后因屢立戰功,升為參軍。一六六一年(順治十八年),同鄭成功一起,渡海趕走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平定后,鄭成功實行寓兵于農政策,他奉命到濁水溪畔之斗六一帶墾荒,墾區一直延伸到水沙連(今南投埔里鎮),為開發臺灣立下功勞。后因當地居民不理解,多次前來攻襲,不幸被殺。后人為紀念他的功績,將其駐軍之地命名為林圮埔(今南投縣竹山鎮)。
林鳳,鄭成功部將。福建龍溪人。一六六一年(順治十八年)隨鄭成功渡海收復臺灣,趕走荷蘭殖民者。平定后,率所部在臺南曾文溪北屯田,后人為纪念他開發臺灣的功業,將其住地命名為“林鳳營”。一六六五年(康熙四年),荷蘭殖民者又據鷄籠(今基隆),想卷土重來。嗣王鄭經命令他為先鋒,率軍北上驅敵,在戰斗中陣亡。
林文察(1828一1864) 字密卿,臺灣彰化大里栻(今臺中縣大里鄉)人。原籍福建省平和縣。早年,曾參與鎮壓小刀會和戴潮春農民起義,由此被擢升為總兵。他曾先后兩次奉調到福建,參與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再升為福建陸路提督,并獲樟腦專賣權,由此發展為臺灣巨富之一。林文察卒后清同治皇帝贈太子少保銜,準建專祠賞騎都尉世職。
林朝棟,文察之子。自幼習武,襲世職后當上中軍统领。清光绪十年(1884),法軍侵犯臺灣基隆,他從霧峰率鄉勇二千多人開抵臺北,參加保衛臺灣的戰争,擊敗法軍立下了戰功。欽加二品銜,賞戴花翎。臺灣建省后,他任撫墾局局長,招撫山地同胞成績卓著。清廷嘉其功,賜勁勇巴圖魯徽號,命统領全臺營務。光緒十四年又以軍功賞给黄馬褂。卒后光绪帝賜林文察、林朝棟建“宫保第”。朝棟第三子祖密,在臺灣經營產業,成為巨富。日本侵略者多次以高官厚禄相誘,均被他拒绝。1904年,他以奔父喪為名,舉家遷居厦門鼓浪嶼,投巨資開發漳州。1907年,慷慨捐五萬銀元賑濟漳州水灾灾民。他還積極支持孫中山领導的國民革命,在近代,是個知名人物。
林朝崧(1875一1915) 宇俊堂,號痴仙,又號無悶。臺灣臺中霧峰人。福建水師提督林文察從子,人稱“隴西將種”。一八九五年(光绪二十一年)日本侵占臺灣后,避亂福建晋江,曾轉游滬上,遍訪名山大川。后回臺灣,于一九0二年(光绪二十八年)與赖绍堯、蔡振豐等創立礫社,提倡詩學,為社中骨干。晚年,在霧峰詹厝園築“無悶草堂”以居。一生立志匡復河山,并為此作丫多方努力,可惜只活厂四十一歲,壯志未紆,于一九一五年八月二十九日抑鬱而終。其詩語含悲切,揭發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暴政,抒發了自己愛國情懷。著作有《無悶草堂詩存》。
林豪(1831一1918),清著作家。字嘉卓,號次逋。金門人。幼承家學,少有文名。同治元年(1862)8月,應淡水族人之招赴臺灣,居艋胛(今臺北萬華)。游府城(今臺南市),因就見聞所及,撰《束瀛紀事》2卷。在臺灣四十年,除撰《束瀛纪事》外,遗著有《淡水廳志》、《澎湖廳志》和《金門志》。光绪二十八年,連城縣學教諭,以年老不就,繼續寫作。遗著有《誦清堂文集》、《誦清堂詩集《誦清堂别集》、《海東隨筆》、《可炬集《清風集》、《潜園詩選》、《閩南俚諺偉句》、《陶園求是錄》、《瀛客讀》、《星洲見間錄》等。
林平侯 名安邦,號石潭,字平侯原籍福建龍溪,清乾隆、嘉慶、道尤時人。十六歲隨父去臺灣淡水,在米商鄭谷家幫傭。幾年后,以自己的積攒,在鄭谷資助下,自行經纪,辦理全臺鹽務.販運南北,發展成為數十萬家資的巨富四十歲時,曾一度到廣西任通判、同:等職,后因病回臺灣,恰遇漳、泉人械斗,便將家從淡水搬到大嵙以(今大溪鎮),建屋築墉,墾田開圳,致力拓殖.成為當地的大財主,歲入租谷數萬石.田莊遍及淡水、噶瑪蘭。他熱愛鄉里,思念祖籍地鄉親貧困者,乃仿效北宋范仲.淹義莊之法,于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在祖籍龍溪縣白石保過井社建慈善機構一一永澤堂林氏義莊,越兩年落成。義莊占地12畝多,建有三座并排進大厝,中座大厝后建一座兩層樓房。東西兩側建相向護厝,莊前鑿魚池。莊后建花園,圍拱義莊,整齊寬敞,古雅大:方。
為一代繼一代维持下去,林平候設立瞻賑基金,“將淡水自置海山保水三四十三甲八分四厘(折合637.9畝),充為原籍本族義田,年收佃租院完供耗外,實收谷一千六百石,按年寄回内地龍溪縣白石保吉上村、潭頭村,贍给同宗族人貧乏之用”。(此段文字勒石.現碑文仍存義莊)贍賑具體實施辦法:由義莊“廷請族中誠實心正兩人經理其事”,
林平侯的后裔遵照規定,認真執行。
林國華(?一1857) 字樞北,號本記.林平侯之子。原籍福建龍溪,先住臺化淡水,大嵙崁。一八五三年(咸豐三年)與弟弟林國芳一起從大嵙以遷到臺北板橋,兄弟同產共業,始號“本源”。地募佃拓墾,家業進一步發展,年收租谷達幾十萬石之多。一八五七年(咸豐七年)死后,林本源家業由林國芳及國華二子维讓、维源繼承。林本源產業后來朝兩系發展:直系企業以經營房產地、信托為主,具有地主經濟色彩,其旁系企業是曰據時期廣泛投資于近代化企業及華南銀行、南洋倉庫會社等。因此.整個林本源產業,兼有地主、民族資本和買辦資本的性質。
林維源(?一1905) 字時甫,林國華次子,臺灣板橋人。一八五七年(咸豐七年)其父去世后,繼承林家產業,苦心經營,歷五十年寒暑,使林家成為臺灣首富,田園數量也居全臺第一。一八七七年、一八七九年、一八八四年(光绪三年、五年、十年),多次捐獻巨款,用于建筑臺北府城,充作中法基隆戰争的軍費,被清政府封為太僕寺少卿。他充任臺北建城董事、墾務兼團防大臣,幫辦全臺撫墾局,全力支持劉銘傳設防、撫番、清賦等項措施,并率先示範,使各項計劃得以完成。一八九五年(光绪二一年)“臺灣民主國”成立時,被推為“議院議長”,他辭而不就。后内渡祖國大陸,定居福建厦門。一八九八年(光绪二十四年),日本人一時無法對付臺灣人民接連不斷的抗日斗争,準備將臺灣標價出賣,他聯络臺灣巨富,準備捐資贖回臺灣,因李鴻章梗阻,才無结局。一九0五年六月病卒。
林爾嘉,字叔臧,又作菽莊,別署百忍老人。祖籍龍海,曾祖應寅遷臺灣,他出生于臺北板橋。父親维源,乃臺灣首富。少年時代,他懷濟世之志,磨礪成才。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日本侵占臺灣后,不願作日本順民,與父親及弟妹一起内渡大陸,回居原籍,后定居厦門。其時,清廷因北洋艦隊重創,殘存無幾,議重建海軍,但苦于國庫匱乏。爾嘉激于愛國義憤,慷慨捐銀二百萬兩,助清政府重建海軍。清廷褒獎為四品京堂,派為厦門保商局總辦兼商務總理。民國初期,被選為國會議員,任福建行政討論會會長。段祺瑞執政時,被聘為華僑總會總裁。居鼓浪嶼期間,興建菽莊公園,并捐資重修閩林始祖禄公墓和祠宇,蜚聲海内外。1945年臺灣光復,他策杖還鄉,回到闊別五十年的臺北板橋,重振家業。1951年11月病逝,享年77歲。爾嘉善詩文,作品有《頑石山房筆記》四卷。1973年,其子又出版《林菽莊先生詩稿》,選登其詩作311首。
林景仁(1893一1939) 菽莊主人林爾嘉之子。字健人,號小眉。臺灣板橋人。原籍福建龍溪。一八九五年(光绪二十一年)日本侵占臺灣后,隨父親、祖父内渡,居于福建厦門鼓浪嶼,常向詩人施士潔問學。一九一一年后赴英國牛津大學留學,精通英、法、曰及荷蘭等國文學;一九二。年隨父回臺灣,四年后又重返厦門。不久,侍父漫游歐美,回國時遍歷祖國名山大川。作品學貫中西,情韵并勝。著作有《摩達山漫草》、《束寧草》等。卒年四十七歲。
林熊征(1889一1948) 字薇閣,臺北板橋人,林爾昌嗣子。一八九五年(光绪二十一年),剛七歲就隨父親、祖父内渡大陸,居厦門鼓浪嶼。后曾加入同盟會,捐巨金支援黄花崗之役。一九。八年,任剛成立不久的林本源制糖會社副社長;一九一一年林本源家族分家,遂于一九一二年回臺灣繼承事業。先后任内外制糖株式會社董事長、太永興株式會社社長、林本源制糖株式會社社長、華南銀行總理、臺北廳參事、大稻埕區長、臺北州協議會員、臺灣總督府評議員等職。一九二四年,曾同辜顯榮等一起组織臺灣公益會。臺灣光復后,任臺灣省商業聯合會理事長等職。
林熊祥(1895一1973) 字文訪,號宜齋,别署大屯山民。臺灣板橋人。其母系福建閩侯陳寶琛之女,自幼受到外公的培養。一九一七年赴日本束京學習院高等科專修哲學,一年后回臺灣主持建興株式會社,一九二二年主持大有物產株式會社。在這前后,曾任北京圖書館助理研究員、福州臺灣公會會長等職:臺灣光復后,先在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工作,主持《臺灣通志稿》,遗著有《史略)《哲學》和《書學原論》。
林柏壽(1895一) 字季丞,臺北人,林本源后代。英國倫敦大學經濟學院、法國巴黎法文學院肄業。歷任臺灣銀行監察人、第一銀行常務董事、臺灣電力公司董事、臺灣水泥公司董事長和最高顧問、臺灣電視公司董事長和名誊董事長、“中國國際商業銀行董事長”啟業化工業公司董事長等職。此外.還在中華红十字會臺灣分會、博物院管理委員會、中山學術文化基金董事會等機構中任職。著有《蘭千山館硯譜》、《中華古瓷目錄》等。
林衡道(1915一) 臺北市板橋鎮人。林熊祥之子,出身于封建世家。從小在日本受教育,后入日本仙臺東北帝國大學經濟系。畢業后回臺灣,先后任高:雄醫學院講師、臺灣大學副教授、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和主任委員文化學院、淡江文理學院、淡水工商團校教授等職。一九八二年退休后在東海大學執教迄今。他對日本殖民统治的惡果有比較清醒的認識,通過對臺灣鄉二地理、歷史、文化、史迹、風俗、習慣等三:研究,得出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一部:分的结論,具有一定的民族愛國思想著作有《臺灣古迹概覽》、《臺灣夜譚《臺灣一百位名人傳》等十幾種。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香港平潭同乡会成立
2016年6月6日,香港平潭同乡会成立......
-
纪念林则徐诞辰230周
纪念林则徐诞辰230周年大会在北京......
-
总会探讨助学济困事
本会讯7月21日,根据中华林氏总会......
-
泰国林氏宗亲总会举
11......
-
“唐甘露林”阙下林
“唐甘露林”阙下林氏祭祖仪式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