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当代名贤、 侨居海外名贤
林半觉(1907一1983年)教授。原名泉,字半觉,笔名白水。广西融安县人,金石篆刻家、文史专家。毕业于广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早年从事教育工作,历任师范讲习所教员,民众教育馆馆长,县教育科长,省教育厅科员,省立艺术师资训练班篆刻讲师,桂林美术专科学校金石教授。
半觉从小爱好篆刻,后结识徐悲鸿、马君武等名家,深受教益。1938年冬,郭沫若自武汉撤退赴重庆路经桂林,半觉向郭老求教甲骨文字,学识倍增,旋创办春秋书画印社。同年,文化界名人徐悲鸿、马君武、林素图等1人联名发表《林半觉先生篆刻启事》,大力推崇其篆刻技艺成就,称“半觉主人篆刻上师秦汉,采撷皖浙诸家之菁华而运之自家机杼,由奇而归平正,观其所治章印信足徵也”。从此,文人慕名索印的日益增多,社会影响日广,成为名燥桂林的篆刻家。他的篆刻刚劲、稳键、清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章士钊先生称为广西文化界的“一把刀”。
抗日战争时期,曾为徐悲鸿、马君武、马万里、张大千、林素图、林乐义、林砺儒、郭沫若、章士钊、梁漱溟和李济深等名人刻赠印章。
1940年2月,半觉由广西教育厅调任广西省政府编译室编审。他跑遍广西境內的桂林、阳朔、桂平、武鸣等60多个县市,历时五载,共得拓本一千八百余种,凡三千余帧,有唐、宋、元、明、清和近代的石刻、碑碣、造像、摩崖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尤为难得的是,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能注意到革命文物的搜集,将1934年底至1935年1月红军长征经过龙胜留下的三块碑刻拓下来。其中最大的一块是老百姓刻的,內容是:朱毛过徭(瑶)上,官恨吾心欢;甲戌孟冬月,徭(瑶)胞把家还。
黄孟矮已亥正月,时遇恩人朱德、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按:黄孟矮非人名是黄家寨、孟家寨、矮岭脚三村寨的合称)。另两块刻的是红军宣传标语:“红军绝对保护徭(瑶)民,红三宣”、“继续斗争,再寻光明,红三宣”。
1944年秋,日寇侵桂,桂林大疏散。在交通运输工具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半觉先生宁可弃身边财物,也要千方百计将历年搜集到的全部石刻拓本,共装20大10多担,雇乡人挑运带走保存。胜利后再搬运回桂,使这批资料免予损失。
解放后,林半觉在金石篆刻方面精益求精,真诚奉献。他对广西文物工作作出的特出贡献,堪载史册。
林 庚 字静希,国家一级教授。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一九一零年生于北京。他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林志钧是清末名士,博学而通达,工诗文、精佛理、长于书法,早年游学日本,曾任教于清华学国学研究院。家中浓厚的文化气氛,使林先生在耳濡目染之中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播下了诗的种子。一九二八年,林庚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出于对未来世界的追寻,他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两年后转入中文系。诗人的天分使他有一种充满活力的感觉,他很快就成为活跃于清华园中的校园诗人。他加入了朱自清先生指导的“中国文学会”,与诗友创办了中文系的刊物《文学月刊》。“九零一八”事变后,他为全校同学写战歌,唱九“为中华,决战生死路”的豪迈情怀。不久,又随请愿团赴南京要求政府抗日,曾绝食于南京。大学毕业后,他留校任朱自清先生的助教,并应郑振铎先生之约,任文学季刊》编辑。课余时间,他仍致力于新诗的写作.一九三四年春,他毅然离开清华赴上海,尝试专力写诗的生活。同年秋天,他在游历了苏杭之后返回北平。先后任教于北平民国学院、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这期间,他始终没有放弃对诗歌的追求,从一九三三年到三六年短短四年中,他先后出版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四本诗集。在以戴望舒等人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中,林庚清新的诗作独具一格。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庚先生辗转到了福建,任厦门大学教授。不久,又随厦大迁到闽西山区长汀。在那个与世隔绝的环境里,他一方面从事古典文学的研究,一方面继续新诗理论的探索。十年间,先后开设了中国文学史、历代诗歌选、楚辞、庾信、李商隐、文学批评、新诗习作等课程。在对诗歌发展史的回顾中,他更认清了新诗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九四七年,林庚回到北平,任燕京学中文系教授。两年后,祖国获得了解放,这使他无比喜悦。他第一次见到人解放军时,战士们健康红润的脸庞、昂扬的情绪、朴素的衣着,给了他全新的感觉,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与代表们一起赴东北老解放区进行了三个月的考察。一九五二年院系调整后,先生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此后数十年间,于教学的同时,又不断地在学术领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相继出版了《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天问论笺》、《西游记漫话》等多部专著,此外还有论文集《唐诗综论》、诗歌和诗论合集《问路集》。其中《唐诗综论》汇录了林先生五十年来唐诗研究的成果。《天问论笺》是《楚辞》研究中最具有突破性的重要成果。他还担任过北京市文联理事、《文学遗产》编委等职。
半个多世纪来,先生一方面从事古典文学研究,一方面致力于新诗的创作及新诗形式的探索.自选集《问路集》,清晰地展示了他新诗创作的发展道路和诗歌理论。(林清晖博士撰)
林基路 革命烈士,原名林为梁,是我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1916年生于广东台山县。1931年在任远中学初中毕业后,到广州、上海求学。1933年,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被组织派去日本留学。在日本他积极组织留日同学学习马列主义和革命文艺。1935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之后,又组织起中国留本学生委员会,并主编《东流》杂志,公开地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他回国到抗日革命圣地一一延安。1938年2月,他被党中央派到新疆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在新疆他先后担任过新疆学院教务长、阿克苏教育局局长和库车县县长等职,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实行教育改革。他提倡革命的“教用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反对资产阶级“学用不一”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他还针对当时新疆学院腐败颓废的校风,进行了整顿,确定以“团结、紧张、质朴、活泼”为校训。由于他日夜不懈的努力,新疆学院在短短的时间内面貌新,充满了革命的景象。
基路同志除担任学校的繁重工作外,在新疆还积极推行新歌咏和新戏剧运动。在他的倡导下,《我们在太行山上》、《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战歌曲响彻了天山南北。
盛世才害怕林基路同志在乌鲁木齐青年中传播的革伞思想影响日益扩大,即于1939年秋将林基路同志调去阿克苏任教育局局长,旋调任库车县县长。基路同志在库车任职后,以党的利益为重,想人民所想,帮人民所需。他亲自率领广大群众修桥筑路、建筑堤坝、疏河道、办学校,生产建设与文化建设并举。在短短的时间内使这座龟兹古城发生了巨大变化,深受各族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1942年,盛世才公开反共反人民,是年9月基路同志被逮捕入狱。在狱中.他经受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保持了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他的名著《囚徒歌》、《思夫歌》就是1943年3月在迪化第四监狱东院5号时,用香灰写成的。他的诗歌,充分表现出共产党员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慨,同时他的诗歌也成了同志们与敌人斗争的武器。
1943年9月,林基路同志慷慨就义。为各族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壮丽的青春,年仅27岁。(林孝达供稿)
林纪焘 教授,民族英雄林则徐玄孙,1919年生于福州。1944年私立福建协和大学西文系毕业。刚好碰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反守为攻的关键时刻,亚洲战场上中、英、美的军队正合力为打通进入中国大后方的唯一供应线而作最后冲刺。他应征参加盟军中的翻译工作,在缅甸的密芝那和八莫的美军前方指挥部中服务了约一年时间。次年胜利,在昆明得到光荣遣散。此后的两年多里,继续在多处担任教师和翻译。解放后自1951年直到1990年皆在本校(即福建师大和它的前身)的外语系担任教师和培养研究生的工作。在退休后的十二年里主要时间以阅读先高祖文忠公的著作以自娱。
林豫生 主任医师。福建闽侯尚干人,童年时,乡村瘟疫流行,死亡累累。他目睹此景,思想上萌发了治病救人的愿望。青年时,他到省城求学,先在光复中学、福州师范攻读,后考入福建省立医学院攻读医学。抗日战争爆发,激发了爱国热忱,他毅然投笔从戎。抗日胜利后,他回到母校一一省立医学院,刻苦勤学,精心钻研医学技术,成效显著。1948年毕业于医学院本科,以优异成绩留院工作。
新中国诞生后,原省立医学院改为福建医学院,他在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工作至今。他满怀热忱,为人民解除病苦,于1956年荣获福建省卫生先进工作者。1969年,被下放到闽北山区宁化医院工作,为山区人民排忧解难。1972年调回福州在福建人民医院任内科主任医师,医术高明,获群众好评。1975年,他服从组织挑选,参加福建省首批国家援外医疗队,到了终年气温在摄氏40度以上的塞內加尔。那里医生少,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夜间还经常出诊。两年时间,他节假日与星期天都没休息,一心扑在病房里。由于他发挥了国际主义精神,勤勤恳恳地工作,赢得了那里官员与群众的赞扬。称赞“勤学、刻苦诚挚的中国医生是可以信赖的。”为祖国争到了荣誉。回国后,他在协和医院担任內科主任医师,把长期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并吸收国內外学者的理论,为祖国医疗事业作出奉献1982一1983年连续荣获福州市劳动模范,1983年又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1984年被推选为福建省政协常委;又连选为人民代表。如今,他仍不服老,年逾古稀,不顾自己身体衰弱,仍在临床第一线忘我工作。(林希铭撰)
林世琨 常德许家桥中学教师,1921年生,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人。从小就接受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爱好读书,知书识礼。从青年时期起,兼做新闻工作,能仗义执言,为民喉舌。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年迄八十,犹任教于老年大学,风雨无阻。退休后以写诗为主,现为全国中华诗词学会、湖南诗词协会会员、常德朗州诗社编辑,并被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聘为特约顾问编委。为弘扬诗教,多方奔走,不遗余力。200O年9月,他已八旬高龄,不顾长途跋涉,应邀前往深圳参加全国第十三届中华诗词研讨会,迄今仍笔耕不辍,经常在国内各地报刊上发表诗作,有数百首诗词散见于国內各地报刊上。其生平事迹和诗词作品被载入《中华诗人大辞典》、《世纪诗词大典》、《中国当代诗词艺术家人辞典》、《中华当代诗词家人典》、《20世纪中华诗人传略》、《世界汉诗大典》、《世界名人录)以及《20世纪中华诗人代表作》、《新中国诗词大观》、《当代爱国诗词选》、《当代旅游诗词大观》、《中国当代山水诗词选)……很多部大型诗词辞典和大型诗词选集中,并曾多次获奖。他曾多次被邀请参加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笔会和研讨会,并接受多家电视台专访。个人诗词专《惜花轩诗集》已出版。
林 虎 全国政协常委,广西玉林市陆川县人,出生于钦州地区。十六岁从军,陆军大学毕业,日本仕官学校肆业,同盟会会员。初任统领,讨龙之役立功,继任江西混成旅旅长,南京卫戌司令,广东高雷镇守使,护国第二军长,广西边防陆军总司令,广东潮梅粤军总指挥兼军事政治干部学校校长,抗日军西康省主席,立法委员。解放后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代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在职病逝,享年七十四岁。(林国端撰)
林明广 研究员,男,1929年2月出生,海南文昌人,泰国归侨。1951年考入燕京大学政治系,1954年毕业于北京政法学院本科,分配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工作。1960年9月调回广东省事局,1981年8月归队,调回广东省江地区司法处,做法律人才培训与律师业务工作。退休后任亚太国际有限公司、中华成功者研究会的法律顾问,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当代改革发展理论研究中心等六个单位特邀研究员,中国庐山文化交流中心驻外教授级研究员。主要业绩:1987年3月30日至4月5日公开审理全国闻名的《黄贵潮诈骗案》,他和陈国伦、刘华律师顶住压力坚持为被告人之一冯钟岳做无罪辩护,该篇辩护词被编入《法庭上的演说词》续集、《中华名律师辞典》、《中国律师文书样本大全》等书申。他撰写论文《为海南经济腾飞献一策一一建议筹办海南华侨大学》,获得1993年11月在海口召开的第三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征文比赛二等奖,并获学术研讨会一等奖。《再从侨中谈到华侨教育》、《试谈发展科技教育挖掘人力资源促进知识经济》(获国际优秀奖)、《浅谈肃清腐败打击经济犯罪》(获优秀奖)、《当前国际形势与我们的对策》(获一等奖)、《200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获国际优秀奖)、《西部大开发与东西部合作》(获国际优秀奖)。业绩入编《中华名律师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世界优秀人才名典》和《世界华人专家名典》等40多部典籍。
林宏桥 经济学家,辽宁省康平人。1955年毕业于中央马列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历任辽宁省委讲师团讲师、辽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辽宁省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辽宁省社会科学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辽宁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答辩委员会主任委员。多年致力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主要论著有:《辽宁城镇集体经济》、《正确认识和对待城镇个体商业服务业》、《国家所有制改革探索》、《国家企业改革的新思路》、《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等。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专家。(林洪枢)
林海权 教授,男,汉族,1930年12月生,福建省惠安县螺阳镇前康村人。中共党员。1956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留校任教。后调入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授。曾任福建省语言学会理事、福建师大古代汉语教研室主任、福建省杨震、董仲舒研究学会副会长。现任中国李贽研究学会理事等职。
主要业绩:长期从事古代汉语和训诂学的教学与研究,主讲古代汉语训诂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等课程,并从事古籍点校和李贽研究等科研活动。出版有《诗词格律与章法》等著作6册。发表过《上古否定词“莫”字的词性研究》10多篇有影响的论文。论著材料丰富翔实,考辩精详,多发新见。《李贽年谱考略》被誉为是近年来李贽研究中一部“学术价值很高、影响很大”的著作。《诗词格律与章法》被认为是“同类书中最好的”一部。《杨时集》点校精确,解决了不少疑难问题。点校《小山类稿》被福建人民出版社列为该社的精品图书。《谈“何所”“……孰与……”的两种基本句式试析》、《“有以”、“无以”用法新探》、《论用在主谓之间的“之”字》、《论疑问句尾的“为”字》,回答并解决了目前高校教科书中没有说清楚的问题。《“有以”、“无以”用法新探》被评为“优秀论文著作”,选入大型工具书《中国教育大精典》系列丛书中。其诗亦清新可读。
林锦繁 字生雄,高级工程师。广西武鸣人,1931年生,自省立贺县高级工业学校毕业后,即投笔从戎,参加十万大山剿匪,立下功劳。肃清余匪后,参加地改革。后来调入广西公安厅工作。1952年又调到武汉工业学院进修。54年分配到沈阳电机厂任技术员,从事技术指工作。五八年调任江西重工业局任技术员,五九年晋升为南昌技工学院讲师。后又调任江西电机厂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一生把技术智慧贡献给祖国,在工业战线上颇有建树。今已休退安享晚年。(林益恭供稿)
林仲茂 教授,1932年8月生于南安水头溪南村。1956年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毕业,1963年在波兰科学院研究生毕业获科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会士,从事大功率超声波研究三十多年,科学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发明三等奖”等。现职称博士、教授、功率超声分会名誉主任、中国科联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泰国华夏国际交流中心理事、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委员。
林长华 教授,男,1933年8月生于福建省南安县大盈溪南。1953年就读厦门大学政治经济学系,毕业后在高校从事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历任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编委会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华东地区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厦门大学职称评审经济学科评委、校文科评审委员会评委。现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从事台湾经济专职研究。
独立和合作出版的学术专著有:《台湾省经济关系研究》、《战后美台经济关系概论》、《劳动力商品理论与现实》、《“资本论”研究与运用》、《战后台湾经济》、《经济资讯大全》、《中国自然资源丛书。台湾卷》等七部。其中《中国自然资源丛书。台湾卷》1996年获国家计委机关科技进步特等奖。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有许多篇为《资本论研究丛书》、《新华文摘》、《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及菲律宾《世界日报》所转载。
林广兆 中国国际银行副董事长,平和县崎岭乡人,生于1934年4月。一生勤奋好学,办事认真,作风扎实,事业有成。五十年代参加工作,成绩显著,被提拔为漳州市人民银行副行长、行长。六十年代被委派到香港,先后任香港新华银行工商服务部副主任、主任,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业务部总经理、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副主任、中国银行总行董事;中国香港银行企业协会执行董事及金融行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香港宝生银行董事长、集友银行副董事长。被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现担任中国国际银行公司副董事长。
广兆心系国家和人民,情牵桑梓,为祖国和故园的四化建设作出了贡献。数十年来,他为祖国各地区引进外资数十亿美元,投建二千余个项目。他促成香港招商局、香港中银集团等五家金融集团联合举办的招商局漳州经济开发区,投资建造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大型商港一一漳州港。他联系促成香港中南银行贷出巨款投入324、319国道线现代化公路改进和漳州至厦门,漳州至福州部份高速公路建设。他广交朋友,宣传发动友好人士,为漳州地区公益事业投资,并带头慷慨解囊,资助兴建漳州大学图书馆、平和县图书馆、小溪新星幼儿园、顶寨小学、金华小学等。为了增进乡亲情谊,促进故里各项事业的发展,广兆宗贤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乡亲联谊活动,被推选为香港漳州同乡总会会长。通过各种会议,向港、澳、台亲朋好友乃至世界各地宣传漳州市、宣传平和县作了量有益的工作。(林坤厚撰)
林玉石 研究员,男,汉族,1935年10月出生,福建省晋江人。1964年于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曾任地矿部(现国土资源部)岩溶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副书记、纪委书记,广西地质学会理事、副理事长。
主要业绩:早期从事秦岭、神农架、黄陵地区的变质构造与矿产研究,深入研究鄂东长江中下游铁铜矿床的控制构造,合作“河南西峡一内乡基性超基性岩的控制构造”、“神农架地区地质构造与铁铜矿”、“鄂东铁铜矿床的构造控制及隐伏矿床预测”,获省级一等奖、部级二等奖。1978年以来,从事区域岩溶和洞穴研究。在湘西洛塔和广西桂林岩溶发育规律研究中,对岩溶作用机理和表现较深刻认识,合作“湘西洛塔岩溶发育史”、“洛塔岩溶及其水资源评价与利用的研究”(获部二等奖)、“桂林岩溶建造的分析”、“岩溶交代改造断裂构造岩”、“桂林岩溶与地质构造”(获部三等奖)等论著。之后,在湘鄂西、广西、贵州岩溶和洞穴研究时,详细研究了洞穴及其沉(堆)积建造,积累大量成因类型、组合、时序、年代资料,为全球气候变化与预测研究,填补岩溶记录的全面信息,以岩溶记录重建古气候环境,积累了系统的实践经验和基础理论,合作“桂林盘龙洞石笋地质时代与环境”、“湘西保靖圹口湾水库岩溶渗漏分析”、《中国岩溶形成与环境变化预测研究》、《桂林2。万年石笋高分辩率古环境重建》、《贵州荔波洞穴志》等论著。曾获宜昌市和湖北省学毛著积极分子、桂林市优秀党员、中国地质科学院模范工作者称号,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获证书。
林国勇高级工程师,男,壮族,1936出生,广西南宁市郊区人,中共党员。1956年毕业于成都气象学校,1979年于南京气象学院进修班毕业。历任技术员、副站长、站长、县气象局局长,曾任武鸣县七、八、九届人大常务委员,广西和南宁地区气象学会理事、武鸣县气象学会理事长等职,享受南宁市特殊贡献待遇,现退休。
主要业绩:参加工作四十年中,一直从事气象部门基层单位的科技和领导管理工作,长期进行天气预报业务。先后获得县、地(市)、省(区)、全国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工作标兵、优秀科技成果、优秀知识分子、优秀中共党员等称号,获奖励57项次。1978年获全国、广西科学大会优秀科技成果奖。创制的县站天气预报《综合要素时间剖面图方法》,获全国和广西“优秀科技成果奖”。参与编著的《武鸣低温阴雨、大暴雨预报方法》、《广西气象剖面图预报方法》等专业书,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1979年编著的《县站预报方法》曾在桂林市向非洲九个国家气象专家访问代表团的学术交流会上作学术报告,受到好评。1982年主要负责编写的《武鸣县农业气候区划报告》,获国家气象局授予“县农业气候区划成果”三等奖。参与编著的《武鸣县志》、《武鸣县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报告集》已出版发行。主编著作:《武呜气候手册》、《简易测天》、《农村气象员手册》等。主要论文有:《局地大暴雨预报模式》、《武鸣水稻生产中的主要气象问题》、《武呜寒露风天气特点》、《谈武鸣早玉米适宜播种期》、《气象为农业服务浅见》、《武鸣人工降雨业务试验研究》等20多篇。其中《人工降雨业务试验研究》获广西“科学进步”一等奖。(林锦柏供稿)
林 兆 字仁民,高级工程师。生于一九三六年七月。中南矿冶学院(现为中南工业大学)采矿系毕业后,分配到云南省易门铜矿任技术员,从事采矿工作。一九七一年三月调回广西南宁专员公署,初任工交计划组长,后任重工业局、矿产冶金化工局、地质矿产局科长、副局长、局长、党组书记等职。一九八五年三月获高级工程师职称。林兆四十年如一日,献身于中华矿产资源的开采事业。(林益恭供稿)
林 燕 字长俭,教授,广西武鸣林圩(太平镇)街人,1939年生。一九六六年毕业于广西大学化工系,六八年任广西藤县化肥厂副厂长。一九八。年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他在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中,通过长期实践,创立了具有我国特色城市地球环保化学及“生态环境地质学”建立起新的科学理论,专著有“环境水文地质”、“南宁环境地质综研究”、“医学环境地球化学”、“生态环境地质学”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地矿部科学进步奖。他还被选为广西地区人大代表。 (锦柏供稿)
林清奇 教授,男,生于1941年10月,山东省鄄城县人。现任山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会员,山西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老教授协会会员,山西省教育家、科学家、企业家协会会员。1993年10月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1966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山西省忻州地区工交委工作。1974年1O月调到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中文系主任;1989年3月调到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任校长;1994年6月调到山西经济管理学院,任副院长;1997年12月起任山西财经大学副校长。
在高等学校工作二十八年。主讲过文学概论、美学原理等课程,给研究生主讲过文艺批评学、中国古代美学等课程。主要论著有:1、学术专著《美与艺术》1995年获山西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主编《青年美学》、《中文自学手册》、《财经实用写作教程》、《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教程》等著作6部;3、撰写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一哲学)手稿美学思想探讨》、《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文艺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文艺美学发生论纲》、《关于美学原理体系的构想》、《中国戏曲与中国美学》等学术论文40余篇。同时对学校建设、学校管理、教育与教学改革等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事迹被收入《中国当代教育名人大辞典》、《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世界名人录》等名典。(林化福、林清禹、清印供稿)
林时昌 教授,男,汉族,1942年6月出生,福建省晋江市人。1965年福州大学物理系毕业。
1965一1985年在航天工业部空间线电技术研究所任工程师,参加并完成多项国防科研任务,其中450一1频率综合器、高稳定晶振等五项主研成果,分别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四等奖,航天工业部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1984年因在完成国防科研任务中作出重大贡献,荣记三等功。
1985年后调四川教育学院物理系任教,历任高级工程师、副教授、教授职务。有三项科研成果获成都市和四川教育学院科研成果奖。
发表论文(独著)2O余篇;合作出版专著《振荡器频率稳定度及其对电子系统的影响》(北京:宇航出版社,1990年),编著《家电常用高频电路》(四川民族出版社,1995年);2001年受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聘任,主编教科书《数字逻辑电路与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将出版。还参加翻译《龙骨》一书,由华西都市报连载。
林再学 男,教授。1933年12月生,福建南安诗山人。家贫而知奋学,在声东小学和永春第一中学上学时,总是名列前茅。1956年上海交通大学铸造专业毕业,主动要求到西北786厂工作。后因工作需要调入西北工业大学任教,兼任铸造教研组党支部书记,系党总支委员,该教研组曾多次被评为红旗单位,并曾被评为航空部的先进单位。
1979年10月,调入南昌航空工业学院任教,曾任铸造教研室主任、人事处副处长、院长助理等职。先后兼任院学术委员会和院学位委员会委员、院职改领导小组成员、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专家组副主任、院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兼任省高校高级职称评委、省高校科技成果评委、省优秀教材评委、省铸造学会副理事长、航空航天部科技成果奖评审委员等职,1989年晋升为教授。他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四十多年,对工作勤勤恳恳,曾先后担任砂型铸造工艺学等五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主编《轻合金砂型铸造》和《现代铸造方法》两本书,均由航空工业出版社出版,参编《铸造名词术语》和《铸造工艺学》两本书,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和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四十多篇,主要有“铝合金铸件易割冒口隔片材料热物理系数的测定及应用”、“保温易割冒口的应用”、“泡状铝合金的应用”等,研究成果已应用于生产实际。
担任院长助理时,他深入实际,了解情况,起草制定了《南昌航空工业学院课时津贴暂行办法》等多项教学管理文件,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为了取得硕士学位的授予权,他想办法出主意,为学院的硕士点建立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指导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已在教学、科研、生产和党政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他主持和参加了十多项科研课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保温冒口研究”1978年获陕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980年获第三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铝合金砂型铸造工艺CAD研究”,1993年获得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由于科研成果显著,贡献突出,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本栏中部责任编辑:陈思超)
侨居海外名贤
林金聪 爱国侨领。于1929年诞生于新加坡一贫寒家庭,自幼随父耕作、种菜、养猪、养鸡。十六岁时迫于生计,他当起菜贩,每日运菜往返于坡底。50年代始,他学做建筑小工(学徒)。后改做大工,进而承包了一些小工程.
艰辛及拼博的人生使他练就一身坚实的筋骨及坚强的意志。60年代起,他开始在马来西亚发展房地产,当标下发展的地段后,他亲自选地,精心施工,保质保量。进入7O年代,他根据国家发展的政策,开始买地,由原先的承包商一跃成为发展商,位于杨厝港的顺利花园,就是他投资建造的。进入80年代,他将自己的建筑业与政府的组屋兴建工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除兴建组屋外,他还开拓工业大厦好几座,如顺利工业大厦、有利工业大厦等。随着新加坡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他的发展目标也越来越大。1997年,他以一亿及二亿余元标下加基武吉和武吉巴督的两块工业发展地段。他将发展的触角伸进了钻石工业、船泊业及房地产业,新加坡著名的“钻工业”、澳洲的救生船厂,就是他新的业绩。
鉴于他对马来西亚的杰出贡献,马来西亚苏丹亲自赐封金聪为马未西亚D.P.M.J.即马来西亚拿督。
金聪在经济发展之后,积极投身于社会福利慈善事业。1996年,他因长期而忠实服务于圣约翰救伤队而受英女王伊丽莎白封于荣衔S.B.S.T.丁.,以肯定他在社会慈善方面的又一出色功绩。
他不但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做善事,在他的家乡中国南安以其父“利成”命名献捐了一所规模宏大的学校,这所学校设施齐全,可容纳上千名学生,还建有教职工宿舍,学生大礼堂,现正增建幼稚园。
1996年国庆庆典,金聪宗长荣膺新加坡总统赐封“公共服务奖章”P.B.M.,消息公布后,凡林姓族人,莫不欣跃。 1997年6月,拿督金聪在乌鲁班丹民众俱乐部于威信大酒店举行的盛大筹款晚宴上献捐巨款一百万元,作为该民众俱乐部筹建经费。拿督金聪的义举,新加坡特委部长、武吉知马集选区议员林文兴给予了极高的褒扬,他说:“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像林金聪这样的仁翁善士。”金聪的成功,乃林氏族人的荣耀。
金聪于1950年代加入林氏大宗祠,一九九四年他当选为会长。他在百忙中拔冗组织并策划大宗祠的各项会务活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林氏十八家公会能大团结。对此,他不懈地努力。1994年11月,在他的大力倡导及支持下,新加坡各林氏宗团联合组团出席了菲律宾马尼拉召开的“第五届世界林氏恳亲大会”。1995年4月12日,他再次组团对砂劳越、太平、吉隆坡和马六甲等地的林氏宗团进行友好访问。
在他任会长期间,林氏大宗祠无论在组织结构还是在活动上都发生了空前未有的大改变。首先,大宗祠打破了以男性一统天下的格局而组成了妇女活动组;其次,为广纳接班人,增添会馆的活动活力,成立了青年团。每年都举办促进宗谊的活动。在谈到林氏大宗祠近期发展目标时金聪宗长表示,他希望能在林氏家族大团结的基础上为公会建一房地产,开财源而养会,这样,‘宗团’才能长远地生存下去。
林建达 (1901—1981)华社会长,祖籍中国福建南安诗山登科头乡,早岁渡洋往印尼实叻班济,后定居新加坡,创组德成电池有限公司,经营电池业及汽油供应。
先生为人笃诚兼爱,敦厚正直,明礼义,重言诺,一生热心服务社会慈善公益,数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未尝稍懈。扶弱济困,急人之急,主持公义排难解纷,尤为社会人士所敬佩。
对慈善、教育、社会公益事业,无不热烈推动,诸如筹建倡办光华学校,倡办南洋大学,发展会馆属下五校,推行集团结婚,修建庙宇及福建公冢等,贡献殊多,深受社会各界所敬佩。
1963年荣膺新加坡元首颁赐公共服务银星奖章,表扬其热心为国家社会服务功绩。先生历任甚多社团要职,为林氏宗族最敬重之长者。 自1959年到1981年连任林氏大宗祠九龙堂家族自治会会长及名誉会长。
林秉懋 (1884—1960)企业家,祖籍福建省龙溪县(今属龙海县)。幼年来新,受中英文教育。1904年与兄林秉祥创办和丰油厂及和丰米厂。四年后又创办和丰轮船公司。1911年投资合并和丰轮船公司为和丰轮船有限公司。1914年,和丰油厂购下滨登油厂。此时和丰轮船有限公司已拥有三艘二三千吨级远洋轮船及二十余艘小型轮船。
1917年又创立和丰银行有限公司于新加坡,成为马来西亚纯属华资经营的规模宏大银行,分行遍布全马城市及香港。1927年于马来亚创办和丰肥皂厂有限公司。后和丰银行与华侨银行及华商银行合并,组成华侨银行有限公司。1936年又集资金,重新命名为和丰(中国)有限公司;1935年8月又与妻舅同创娱乐公司,控制香港九龙的娱乐事业。
林文田 (1873一1943)华社领袖,祖籍广东省台山县。十六岁南来新加坡,初为当铺店员,后创办泰生当,继而在马来亚巴生、芙蓉、麻坡设店,在新加坡又开泰来当、泰和当及泰安当,先后捐资数十万元救赈贫困,为新马各界人士所敬重。
林师万 (1886一1953)金融家,祖籍广东省大埔县,年幼入私塾,十三岁随父南来。初在砂劳越古晋习金匠业。十五岁来新加坡,在爪哇街与叔父合资创办咸丰银店。1904年因生意不佳收盘.遂就业于南京街刘和兴号。积蓄多年后,再与叔父于南京街三十一号赁得仁和堂药肆之一半,合创林盛丰万记银铺。1914年改营金饰,日渐兴隆。1934年独办禧街林盛丰万记金庄,盈利逾四万。又创林盛丰分行并扩展营业,设万福当、万禄当、万寿当、为新加坡金银业之巨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任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人客帮分会主任,并因此曾遭日军监禁年余,受尽酷刑,蒙亲友营救而出狱。
1949年创办启发学校,后又创办中正中学,并出资创办武吉知马产科医院。
林邦彦 经理,祖籍福建省永春县,中国出生。幼年受私塾教育,南来新加坡后就读道南学堂。十五岁回中国入南京暨南学堂,十八岁返新,弃学从商。1935年组织联合烟草有限公司,担任经理。“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协助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举行义卖献捐等义举。
林伯炎 (1903一1990)国术师,别号伯叟,祖籍福建省龙岩县。1903年11月18日出生。自幼嗜好武术。曾就读于厦门集美师范,后赴上海进入中央精武体育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上海精武体育会、上海同济大学、汉口精武体育会等处担任国术教师。1940年南来新加坡,任中正中学国术教师。1952年赴吉隆坡任雪兰莪精武体育会太极拳教师及尊孔中学华文教师。1958年于林氏大宗祠九龙堂家族自治会开设九龙堂太极健身班。1967年成立伯炎太极健身会于九龙堂,传授太极及螳螂等武术。
林作谋 历任泰国林氏宗亲总会首一、二、三届理事及副理事长,第三届会长会主席与永远会长。一九六二年,本会兴建大宗祠时,任建祠委员会副主任兼署计划组,对寻求宗祠建祠蓝本图案与策划施工而底于咸,出钱出力,厥功至伟。且建议修编林氏西河族谱,主张采用合谱联修,历二年而成一巨册,保存数千年之谱牒文献,作为后代宗亲之参考,对本会贡献匪浅。
林联三 自泰国林氏宗亲总会立会开始参加理事,一直升至副理事长及会长会主席。廿九年来视会如家,出力出钱,关注我会发展比关注其他社团发展著力更多,贡献更大。本会第九届改选,第一批领导人决定让贤,其时有意扶持联三宗长出任理事长职,但其谦恭大度,另行支持炳南宗长,并向炳南理事长提出新届新猷,应以倡设奖助学基金为号召,且与炳南理事长协议,“你一百,我八十”,如是在其二位引领下组织奖助学基金,并一直关怀基金发展及颁发状况,关心清寒宗亲子侄向学,并不断输助奖助学基金已达一百五十万铢。
林赵璧芝 (国长夫人),自其接任故名誉会长国长宗长公私职务以后,对于泰国林氏宗亲总会之支持,表现出更大的心力与物力的贡献,于第八届建设九龙山庄期间,即行捐赠大礼堂一座,耗资时值一百零五万铢。此后本会组织奖助学基金,捐助四十万铢,而于此后逐年拨助直至现在的一百二十万铢。值得一提的是,赵璧芝会长十佘年来因其业务重心放在台北,但在本会召开会员大会同时颁发助学金,以及每年冬祭大典同时举行学硕博士庆贺会此二重大项目,多数时间放弃其台北重大职务而返泰参加二大仪典,足证其对会关怀备至,无以复加。
林炎炮 其会籍原名林志诚,在未参加泰国林氏宗亲总会理事会前,于二五二一年捐助奖助学基金十万铢而现其诚意,第十届选为理事,其磊落大方及宽宏大度引起理事会青昧,于十一届时直升至出任副理事长职,配合当届理事长林建明展布新猷,由于职务地位关系,更能发挥所长,为全体长老辈及理事辈所敬重,于十三、十四届出任理事长职,其所领导理事会之团结合作,和衷共济,有眼共见。在组织世林第一次恳亲大会之圆满成功,为我泰国林氏争取高度荣誉,功不可没,且在加强与内地各府联谊等工作也作莫大贡献,其所捐奖助学金之积累至今也超一百万铢,贡献至深且巨。
林学舞 曾任泰国林氏宗亲总会第五届会长会主席,二五一O年捐助建祠基金五万铢。二五二。年捐助九龙山庄牌楼廿二万铢。捐助奖学基金四十万铢。于二五一九年,泰华各姓宗亲总会发起筹建皇储医院一座,价值一百三十万铢。任副理事长时他代表本会主持宗联值月会议,即席以个人名义献资二十万铢,以完成此项社会福利事业。卅多年来,出钱出力,功绩卓著。
林炳煌 为泰国林氏宗亲总会注册人之一,曾任第六届会长委员会主席。二五一0年,捐助购地建祠三万五千铢。二五二0年捐助九龙山庄食厅十万铢。捐助奖学基金一百万铢。卅多年来,爱会护会,出钱出力,任劳任怨,功绩卓著。
林文辉 在任期间,领导泰国林氏宗亲总会理事会及宗亲完成建设大宗祠后厝包(本人捐资一百五十万铢),不辞辛劳,使大宗祠结构完整,焕彩生辉。此外,开展国內东北、泰北、中部三大部域宗亲代表联谊会,健全组织,加深全国宗谊,是一大创举,功绩卓著。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七日甲戌年冬祭联欢大会上,由永远会长来荣宗长以隆重仪式颁授钻石金质特等奖章。
林胜隆 在泰国林氏宗亲总会任职期间,出钱出力,领导理事会及宗亲创设“西河山庄”,三年辛劳,以身作则,并捐建山庄牌楼六十五万铢。宗长一贯热心会务,于二五三五年赞助建设大宗祠“兰桂轩”四十万铢,赞助本会奖助学基金四十万铢,素来热心社会慈善福利事业。此外,多次率团赴中国河南谒祖及世林恳亲大会,增进宗谊。还亲自组团参加全国四人部域宗亲联谊大会,指导充实会议內容,加深宗谊,促使宗亲大团结。同时健全各府宗会组织,贡献极大,功绩卓著。
注:泰国林氏宗亲总会褒奖十一位贤达,除来荣、炳南、建明三位事迹已刊于《海内外林姓源流》外,作谋等八位贤达事迹,我会原文刊载。
林积艾 爱国侨领。闽清县坂东镇麟田村人,生于1931年2月7日,1938年随父林坤煌旅居马来西亚砂罗越。现任砂罗越西河林氏公会主席、砂罗越林氏宗亲会名誉主席、世界林氏宗亲总会副理事长、比干纪念会名誉会长等职。他自幼聪慧过人,思维敏捷,中学毕业后即步入社会自行创业。旋与杨月娥女士结成连理。婚后育有二男二女。子女均毕业于英国著名大学,获得高级学位,受聘任职于医务、科教、政府等部门。他在古晋市经营电器兼木材加工等业务多年。由于经营有方,水准高超,信誉远扬,为同行所尊崇,被选任为砂罗越电器公会主席,以及荣任林氏公会要职,深受各界赞扬。
1983年起,积艾宗亲参与砂罗越西河林氏公会执委会工作,任劳任怨,慷慨捐资,功绩卓著。随后,当选为该公会副主席、主席,并受砂州各省林氏宗亲推举,出任砂罗越林氏宗亲总会会长,继而,膺任世界林氏宗亲总会副理事长。任职期內极力推动会务,勤为宗亲办实事.1988年承办第二届世界林氏宗亲恳亲会,与会的有海内外宗亲团体53个1500多人。1993年率领砂罗越林氏宗亲代表团参加中国卫辉市举行的纪念比干公诞生3085周年盛典,并受聘比干纪念会名誉副会长。1996年再次率团参加比干纪念会庆典,慷慨捐资兴建比干庙十二柱双重纪念亭一座,应聘任名誉会长。为了弘扬敦亲睦族精神,他于1996年4月假古晋市主办西河林氏公会成立40周年庆典。同时,举办世界第一届林氏宗亲高尔夫球锦标赛,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泰国、汶莱、印尼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代表参加,盛况空前,庆典与赛事均圆满成功。
他一生遵循敬老尊贤和克己奉公的传统美德,在砂州每年都举办家庭日、敬老晚会和春祭(清明祭祖)等活动。1997年3月,闽清县林氏联谊会聘他任名誉理事长,他欣然接受即加倍努力,为祖国、为家乡的各项事业,作出新的贡献。(林而严供稿)
林吉祥(1941一)马来西亚民主行动党秘书长。1941年2月20日生于柔佛州咨株巴辖。1976年经考试获伦敦大学荣誉法学士学位,获伦敦林肯法学院律师资格。1959年在新山任教师。1961年在新加坡《海峡时报》当记者。1965年参加政治活动。1966年民主行动党创立后任该党秘书。1969年任该党秘书长,参加全国大选并当选为国会议员。“五一三事件”后据內部安全法令而被捕入狱。1970年1O月无罪获释。1973年1月被选为国会反对党领袖。1974年再次当选为国会议员,并被选为马六甲州议员,尔后连选连任。1976年11月起再度出任国会反对党领袖。1979年12月蝉联民主行动党秘书长。1987年10月政府以违反内部安全法令将他拘捕,1988年1月按社团注册法失去党秘书长职务。1989年4月获无条件释放,重新担任民主行动党秘书长职务。他多次代表民主行动党出席国际会议。
林晃升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主席、企业家。吉隆坡尊孔中学毕业。早年在吉隆坡协助其父经营矿业和从事矿苗研究,曾以锡矿副产品矿苗中提炼出稀有元素,受美国原子能研究局的重视。他是锡云父子有限公司、富顺信贷有限公司、联丰盛有限公司董事经理。还是林晃升控股私人有限公司、达利锡矿私人有限公司、利亚实业私人有限公司和马来西亚稀有元素私人有限公司的主要股东。主要从事采矿、矿产加工和出口、橡胶种植等业务。60年代后期已是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主席,一直为维护华文教育而不懈工作。1987年11月因支持华校反对不谙华文者任华校行政高级职务而被政府当局逮捕。1988年2月被迫辞去华校董总主席职务。6月当局以未经批准不得更换住处为条件释放他.1989年7月再次被推选为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主席。他是独立大学有限公司主席,尊孔独立中学董事长和雪兰莪尊孔校友会执行委员。1983年4月被选为雪兰莪州中华总商会副会长。
林亚礼(1941一)马来西亚劳工部长,马来西亚华人公会副总会长。生于彭亨州关丹(现改称德伦敦),祖籍福建莆田。留学澳大利亚,获商学士学位。1974年起连续4届当选为彭亨州州议员,并被委任为主管新村和地方政府事务的行政议员,是关丹区会主席兼彭亨州联络委员会署理主席。1989年3月升任马华公会副总会长兼彭亨州联络委员会主席。同年4月辞去州行政议员职务,参加文冬区国会议员选举并当选为国会议员。1989年6月出任劳工部长。
林玉静(1936一)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署理会长、富产机构副主席兼董事经理、企业家。祖籍中国福建永春。1965年8月与友人合资创办富产渔网织造有限公司。1967年12月转为公众公司,主要经营渔具生产和销售。1983年转向多元化经营,先后开设免税仓库,成立具有高度科技的工业锅炉及有关配备的私人有限公司等,组成了产业集团的富产机构,他自任副主席兼董事经理。1985年富产机构收购了拥有52家快餐店的肯特基控股有限公司,并在2年內把快餐店发展到92家,被人们称为“新马鸡王”。1987年他又收购马来西亚唯一生产白水泥的温利活性白泥制造有限公司,自任经理。1988年富产机构到中国设立代表处,合资经营北京哈特工程有限公司、天津福建家禽联合有限公司等。他曾任雪兰莪巴生港口中华商会会长,后成为吉隆坡及雪兰莪中华工商总会会长和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署理会长。1988年9月还被推选为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会长。1990年5月又当选为雪兰莪中华大会堂会长。
林金瓯(?一1942年) 华社侨领。清光绪年间生于安溪县龙门乡(今安溪龙门镇龙门村)。壮年往缅甸谋生,在商场当店员。他勇于开拓奋进,有一定积累后,即在仰光唐人坡开设“协定”号商店,经营日用杂货。由于经营得法,热情服务,顾客盈门,业务蒸蒸日上。经过多年的奋斗,金瓯事业有成。
他平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慷慨捐输。如见贫病,心存惻隐,必予温恤救助。他为人正直,诚实守信,赢得商界人士的赞誉,曾被选任仰光兴商总会总理之职,连任数届,功绩卓著。
1920年旅缅安溪会馆创建,金瓯给予鼎力支持,为会馆的主要创办人之一。创建会馆需要大笔经费,他本人首捐建筑费1000盾缅币,并担任仰光坡的募捐董事,大力劝募,得到旅缅安溪乡亲的积极响应。1922年,他被推任副会长。1928年1月被推任会长。他领导有方,得到乡亲的信赖和拥戴。在后来进行第二、三两届换届选举时,他连选连任会长。
金瓯热爱祖国,爱憎分明。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嘉庚先生发起组织“南侨筹赈总会”,发动华侨捐资支援祖国抗战。金瓯积极响应号召,大力筹募捐款,并深入到各阶层,进行抗日宣传,呼吁华侨各界人士,坚决抵制日货。1942年5月,日寇南侵,缅甸沦陷,金瓯因年龄较大,行动不便,未能返回祖国避难。日寇闻知金瓯乃侨界抗日的中坚人物,将他拘禁,严刑酷打。数月后,见他伤势严重,生命垂危,方准予保释。金瓯获释后,不久即与世长辞。当地华侨闻讯,无不义愤填膺,痛恨惨无人道的日寇。金瓯被日寇严刑酷打致死,他的家人也不能幸免,其儿子林福盛被日寇抓去拘禁毒打,然后放逐边远,卒于放逐途中。
当我们缅怀爱国华侨林金瓯时,应不忘日寇摧残华侨的滔天罪行。
林成隆 (1917一1995)华社理事长。惠安县洛阳镇东莲村人。他家侨居缅甸经历三代。20世纪初,祖父林总带其父银水往缅甸谋生,历尽苦辛。1919年,成隆随父母返回洛阳。翌年时疫流行,父母不幸相继去世。4岁的成隆由祖母照料,在苦难中遨煎。1928年,叔祖父林子琼见怜,带他回缅甸栽培。18岁时,成隆到爱德勒创业,经营土特产,从缅南把鱼干、虾米运来,又把缅北的豆类和土特产运回缅南,生意做得很兴隆。20岁那年,两位叔祖父要回中国颐养晚年,他被调回仰光总公司任职,管理5家分公司。
1942年日军侵缅后,成隆夫妇被迫携带两个年幼女儿经陆路辗转6个多月回到故乡。抗战胜利后,咸隆经泰国又返回仰光,赤手空拳,在一家百货店当了三年半经理。1952年,成隆应聘到哈吉。稣利曼有限公司任职。这是印度人开办的全球性公司。成隆到职后勤奋好学,很快熟悉了各项业务,为公司赚得了许多利润,很受公司的赏识。1955年,林成隆自己创办一个公司一一东亚贸易代理公司,代理中国货及日本三井公司的产品,事业蒸蒸日上。
1963年缅甸实行国有化,咸隆的工厂被收归国有。1967年“6.26”事件时,成隆与杨老清、王思华等人被捕,经多方营救释放。中国《人民日报》称赞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女,是全体海外华侨的好榜样”!
1973年,缅甸政府对国有化政策进行了调整,放宽对私人工业的限制,对被收归国有的私人企业予以赔偿。咸隆重新开展商贸业务,主要代理缅甸的土特产品,在艰难中发展。1988年,缅甸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政策。隆抓住机遇,率先成立了瑞绵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使缅甸土特产打进国际市场。
成隆曾任缅华商会总会干事、缅华救济委员会(后改名缅华慈善会)主任、仰光九龙堂理事长、福建同乡会副理事长、华侨中学、南洋中学董事长。
成隆一贯爱国爱乡,从1951年起,先后9次回国观光,捐助惠安县、洛阳侨联会及本村公益事业。1981年应我国外交部邀请回国参加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1995年,成隆病逝于缅甸,享年78岁。
林鉴生 缅名“宇登温”,企业家、慈善家。生于1942年5月21日,祖籍南安市梅山镇林坂村。父亲林昌居,兄弟姐妹六人,鉴生居长。9岁重返缅甸读书,初中毕业后,转入仰光进修高中至1962年完成学业,在仰光中华中学当教员。1965年华文学校关闭,鉴生转业就商。为求生活转机,他艰辛努力,由小生意逐渐发展为经营轮胎、汽车买卖的生意。他经营有方,联络外国商人,创设国际贸易。1990年,缅甸政府经济对外开放,他组织“瑞丹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经营各种电器、汽车业务,承包政府出产的轮胎、电器等,井代理泰国象标水泥,供应国內建设需要,从而成为资力雄厚的企业家。
1979年,鉴生加入缅甸国籍,把缅甸作为自己生根、发展的地方而热爱这个国家。他本着“取之社会,用于社会”的原则,在缅甸兴办了许多公益事业。
1999年,他用地33亩,投资1.6亿元缅币独资献建仰光市郊区南直贡地区养老院,环境优良、清幽,设备完善,堪称为东南亚各国之中条件最好。紧接着又用地46多亩,投资缅币1.9亿元,在曼德勒捐建养老院。他还捐建了3座学校(中学2座、小学1座)。 自1995年至2000年12月,鉴生共捐资于缅甸公益事业的款数已达18亿多元(缅币)。此外,还捐献黄金80多公斤,增添维修缅甸最著名的名胜古迹一一仰光大金塔(瑞大光塔)等项目之用。鉴生这种热心缅甸公益事业的义举,受到了缅甸联邦政府的多次表扬,并颁发给奖状和特殊功勋章6枚。
鉴生现任缅甸福建同乡总会名誉会长,缅甸华商商会顾问、缅甸仰光九龙堂副理事长、缅甸南安同乡会和洪门青年联合会顾问等职。
林文猛 别号“大圆”,企业家。1958年出生于南安市水头镇土林村。早年随父出国到缅甸学商。他机智勤奋,艰苦创业,先后在云南瑞丽和缅甸曼德勒、仰光等埠购置业产,建立“一条龙”的商业机制,进行开创性的国际贸易活动。由于他经营有方,事业蒸蒸日上,不断向多元化发展,成为缅华社会知名的青年企业家。他创办的木姐云烟宾馆、缅甸的红云进出口公司、福兴兄弟有限公司,都是资金雄厚的著名企业。
他为人豪爽,慷慨大方,谦恭有礼,乐善好施。1998年中国长江发生特大水灾,他慷慨解囊,捐献巨资,帮助救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受灾群众。尤为可贵的是他深知中文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主张华侨华人子弟要学习中文和华语,即捐出巨资支持当地的华侨佛教学校,使它成为一所设备完善、拥有学生1000多名的华文学校。1998年9月,他又在仰光首倡发动创办九龙堂天后佛教华文补习班。在他带头捐资和推动下,林氏宗亲热烈响应,纷纷解囊,在短短数月内就集资缅币800多万元,供作教学经费和办学基金。同年12月初,这个拥有300多名学生的华文实习班正式开学。这种开创性的义举,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满足华人子弟学习华文的需要,具有深远的意义,得到当地乡亲们高度的赞扬。 文猛对祖籍地也非常关心,捐资新建上林小学教学楼,铺设上林村环村水泥道路、修筑溪堤、修建大道牌楼、重修祖祠等,做出很大贡献。
文猛现任缅甸福建同乡总会常务顾问、缅甸华商商会顾问、缅甸南安同乡会副理事长、仰光九龙堂林氏宗亲会副理事长、九龙堂天后佛教华文补习学校董事长、木姐华侨佛教学校董事长;并受聘为中国云南省德宏州福建商会永远会长。其父林承款现任曼德勒福建同乡会副会长。
林荣木 华社理事长。祖籍安溪县蓬莱大墘村,1931年出生于缅甸礼低埠。初在该埠任商店职员,后移居于首都仰光,在华南商店当职员。经过二十多年锻炼,于1967年在仰光开设吞帕贸易公司,经营土特产,业务蒸蒸日上,事业发达。为人忠厚诚实,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深受华侨华人和当地人民的拥护与信任。1989年,荣木任缅甸安溪同乡会第三十九届理事长,鼎力发展会务,联络乡谊,做好福利工作,成绩卓著,贡献殊多。因此连任数届会长。1994年在祖籍地安溪县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安溪同乡恳亲大会、1999年在马来西亚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安溪同乡恳亲大会,他均担任团长,受到各地乡亲们的赞扬。
他现任缅甸安溪同乡会理事长,缅甸福建同乡总会常务理事兼调解组主任,仰光和胜总社右堂,仰光九龙堂林氏宗亲会副理事长及九龙堂天后佛教华文补习班董事等职。
林友金 又名顶伦,企业家。祖籍安溪县官桥镇赤岭村。1948年出生于家乡,来缅后就读于曼德勒华侨中学,毕业后随其父经商。现在仰光棉渊镇勃因商业区开设珊礼经纪公司,经营土特产,获利颇丰。为人和蔼,待人有礼,热心于缅甸和华侨华人的社会公益事业,贡献良多。他捐献缅币3450万元,参加修建仰光瑞敏达佛宫。对华人社团和华文教育也慷慨捐资,深受乡亲们的赞扬。他十分重视中华的传统文化教育,带头把自己的子女送回厦门大学深造。他积极参加华侨华人联谊活动,1999年9月,担任缅甸福建乡亲代表团副团长,参加在泉州举行的第三届世界福建同乡恳亲大会。
现任缅甸福建同乡总会顾问、缅甸安溪会馆副理事长、仰光建德总社协办、仰光九龙林氏宗亲会福利组及缅甸华商商会商务组等职。
林清吉 旅缅安溪会馆副理事长。194O年生于缅甸勃生埠,祖籍安溪县官桥镇莲美村。其父林梧桐早年来缅,在勃生埠经营土特产与杂货生意,颇有建树。清吉早年就读于仰光华侨中学,毕业后考入仰光大学化学系深造,是化工研究生。后继承父业,在勃生埠经营土特产及油厂。1966年移居仰光,开设进出口贸易公司,业务发展,与马来西亚、印尼有关商团联系密切,并活跃于缅华社会。为人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缅甸政府重修仰会的公益事业也很热心,深受各界赞扬。
现任缅甸安溪会馆副理事长、缅甸洪门青年联会总会副会长、缅甸食油商会副会长、缅甸华商商会常务理事、缅甸福建同乡总会名誉顾问、仰光九龙堂林氏宗亲会外文秘书、勃生埠九龙堂总顾问等职。
林.维克托(1923一)菲律宾工商协会主席、企业家、教授。1923年11月13日生于马尼拉。1948年获菲律宾大学采矿工程学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采矿工程硕士学位。195O年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学习。1951年获机械工程师资格。历任共和公司、投资公司董事长,菲律宾煤气公司、地方政府第一投资公司、菲律宾东方海外服务公司、斯特林人寿保险公司、泛菲人寿保险公司和菲律宾诺贝尔股份公司、菲律宾玻璃有限公司董事。还曾担任刹拉大学、阿典尼奥大学亚洲管理学院教授,菲律宾机械工程师协会主席,东南亚联盟工商协会菲律宾分会理事,菲律宾艺术和贸易学院董事,菲律宾与日本经济合作委员会、菲律宾贸易理事会、国家人力和青年理事会理事。1980年任菲律宾一一日本协会副主席,1990年任主席。是菲律宾工商协会创始人之一。
林东源(1933一)南朝鲜外交安保研究院院长。1933年7月25日生于平安北道。1957年陆军士官学校毕业。1961年汉城大学文理学院哲学系毕业。1964年汉城大学行政大学院毕业。1964一1969年任陆军士官学校副教授。1973年任参谋长联席会议战略企划处长.1976年任步兵联队长。1977年任陆军本部战略企划处长。1980年转入预备役,少将。1980年在外务部任职。1981年任驻阿尔及利亚大使。1984年任驻澳大利亚大使。1988年3月任外交安保研究院院长。
林达光 加拿大著名华裔教授。广东新会县古井镇烟管咀村人。其父林佐然于1897年渡洋赴加拿大谋生,家境殷实。达光是在良好家庭教育申成长的。1938年,他中学毕业时参加省试名列榜首,荣获奖学金升入卑诗大学攻读人文科学,以成绩优良荣获省督颁发的纪念章。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及密芝根大学外交学院学习法律及《国际法》,完成硕士、博士学业。其间参加学生运动,反对美国参加中国內战。
1949年新中国诞生了。达光从传媒获悉,共产党人刻苦朴素,为政清廉。为了研究中国的历史,于当年与夫人陈恕和两个孩子乘船抵达中国,原想在大学里教授《国际法》。但中国和西方的教育方针不同,没设立这一课程未能如愿。他便写了这方面的文章供报刊取用,引起媒体的注意而进入了新闻界,担任了英语广播员,继而任周总理的秘书.反右斗争时发表了政见,被下放劳动一年。1964年,经宋庆龄的沟通和周总理的同意,回到了加拿大温哥华。初任卑诗大学讲师。一年后转往魁北克省满地可任麦基尔大学历史教授。1980年赴澳门任东亚大学校长,1988年返回温哥华任卑诗大学荣光大金塔时,他慷慨捐资助修。对缅华社誉教授,兼任亚洲研究所中国发展综合研究室主任,中国论坛学社社长。他把从中国取到的“经”,为登上大学讲台提供活生生的教材,远近扬名。
达光博览藏书,眼光敏锐,擅于分析世界局势。他对来访的记者说:“世界银行认为中国在2020年的总资产会赶上美国,这样的经济发展是了不起的。”他认为届时中国成为世界大国,这是加拿大华人共同向往的目标。
达光从小就受到父亲爱国思想的影响,他在教会中学教书时,便感受华人没有政治权利,不能担当较高层次的职业,华人学生受辱,时有所闻。九十年代初,他在卑诗大学论坛发表政见说:“加拿大立国及团结的基础,不单单是英法两族裔,其中亦有华裔移民卓越的贡献。”这是他对种族平等问题,加拿大团结统一问题著名的论述。
达光的卓越的见识得到公众的赏识。1998年,加拿大联邦总督府向林达光颁发加拿大勋章(RDER OF.ANADA)。这种勋章是加拿大的最高奖赏。他另一荣誉是加拿大亚太基金会选他为对促进加拿大与亚太关系有贡献的十位人士之一。
达光是加拿大宋庆龄儿童基金会的创会之一。该会今年庆祝成立20周年,他夫妇捐款支持该会,发挥国际互助合作的精神,促进社会人士发展中加两国儿童教育、保健及福利事业,重点为中国偏远贫困地区提供急需的援助。该会前时已资助宁夏、河北、安徽等地办学,并与中国教育机构合作设立长期奖学金。
不久前,林达光度过了金婚之年。目前他在进行著作工作,继续为华裔增光。(《独联侨刊》供稿)
林华安 二战时反法西斯战士,旅加工程师。原籍广东省新会市古井镇人。1919年出生于加拿大温哥华的一个华侨家庭,父亲是一位医生。华安中学毕业后,其父送他到美国加州攻读航空工程学。学成后在温哥华航空公司修理飞机。
1943年,世界大战已进入生死决战的关头。华安应召参军,被编入皇家装甲兵团服役,与西人一起接受军训,派往远东抗日。经历战火的洗礼,华安更加成熟了。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华安以自己的经历,认识反侵略战争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战后,华安当机械工程师,直到1986年退休。退休后他仍热心为社群服务,被选任街坊互助会长,加拿大华裔海陆空退伍军人会会长。十多年来孜孜不倦地工作,支持华埠文化中心兴建博物馆,及其他各项公益事业。他还被聘任为林氏西河总堂所顾问。堂所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图片展览会,有他参战的事迹。
在加拿大华侨和华裔的心中,林华安是一位备受尊敬的长者。 (林达天据资料整理)
上一篇:反帝斗争三英杰、愛國詩人林樹梅
下一篇:穿越历史的文化人——林少川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香港平潭同乡会成立
2016年6月6日,香港平潭同乡会成立......
-
纪念林则徐诞辰230周
纪念林则徐诞辰230周年大会在北京......
-
总会探讨助学济困事
本会讯7月21日,根据中华林氏总会......
-
泰国林氏宗亲总会举
11......
-
“唐甘露林”阙下林
“唐甘露林”阙下林氏祭祖仪式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