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朝在贵州毕节做官的外省籍林氏

时间:2011年03月22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云、贵、川三省交界处,距省会贵阳243公里,321和326国道在此交会,面积3414 .91平方公里,人口1,078,406人。
  毕节之名,始于元代。历史上毕节曾被今四川、云南、湖南、贵州行省领属。周为卢国南境,战国属牁牂国西北境,秦属巴蜀郡东南部,汉置平夷县,唐置羁糜州,宋置羁糜禄州,亦称“罗氏鬼国”,元置比跻驿,朝廷敕驿令达,“比跻”系彝语,取汉文“毕节”。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二月,明建毕节卫,辖前、后、左、中、右五所及七星关守御千户所。康熙二十六年六月十四日(公元1687年7月22日),清裁毕节卫改建毕节县。1993年12月10日撤县设市。现为毕节地区行政专署、毕节市人民政府驻地,是黔西北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毕节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市,境内居住着汉、彝、苗、仡佬、土家、满、蒙古、朝鲜等23个民族。汉族由中原地区迁入毕节可追溯到秦汉时期,此后逐渐增多,而迁入人口最多的是明清两朝,他们主要从河南、陕西、南京、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川、广东、广西等省迁入,或镇守兹土,或安抚黎民,或耕织务农,或贸易经商,与当地少数民族共同开发建设毕节。
  林氏进驻毕节,始于明洪武初年。洪武十四年,林秀(原籍湖南长沙府善化县,今长沙市南、湘潭、湘乡、株州、醴陵、浏阳等地)随明颖川侯傅友德征进云南(一说林秀由湖南长沙府善化县先迁入今四川省富顺县,后随傅友德征进云南),克普定、曲靖。洪武十五年正月林秀拔守乌撒(今贵州省威宁县,时隶云南),三月拔守乌撤卫后所(今云南省宣威市)。洪武十九年五月二十二日,林秀钦升明威将军毕节卫世袭指挥佥事而镇守此地。此段史实可从《明太祖赐毕节卫都指挥林秀敕》(“壁”字玖佰玖拾伍号)找到依据。毕节林氏尊林秀为人黔始祖,至今共传27世,历610多年,裔孙聚族而居,播及云、贵、川三省。
  七星关  在贵州省毕节市西南45公里的七星山上,因七峰绵延挺拔状如北斗而得名。下临乌江上游六冲河,地处险要,当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通要郡。相传诸葛亮率军南征,在此祭旗。
  随着明、清两朝西南地区改土归流政策的不断深入,汉族官员充任流官者便逐渐增多,外籍林氏亦受委来毕节就职,任满而去,由于他们后裔多已不在此地,更兼关山远间,岁月流逝,要想查证有关史实便极为不易。今考之毕节地方史志,将明清两朝在毕节做官的林氏史实录列于下,以便热心者作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明道员
  林茂竹  字修甫,莆田人。正德十六年进士,嘉靖十二年屡官贵州副使,整饬毕节兵备。为政存大体。时值芒部①乱,井邑凋残,茂竹加意抚宇,由计弥防,民得安堵。及其去也,疮痍顿起,人思之不衰。(见《毕节县志稿•职官》、《威宁县志,宦迹志》)
  明通判
  林宗  永嘉人。举人。(见《毕节县志稿•职官》)。
  清守备
  林必达  字洞秋,福建侯官人。康熙二年以武举官毕节卫守备。正经界,均赋役,以才干著,且好学能文,尝建义学c,为士所重。(见《毕节县志稿•职官)》《毕节县志稿•艺文》载其诗<七星关》一首:“西南形胜古荆梁,天险都从此地藏。关似玉门多部落,桥如栈道渡羊肠,祀星谁洒残碑泪?筑垒徒邀夜月凉。不尽波涛频作号,只今金锁把南荒。”诗中抒发了作者勇于正视现实,迎难而上,坚定自信的豪情壮志。
  清知县
  林雨  岳阳人。光绪三十四年至宣统元年任毕节县知县。(见《毕节县志》)林雨与毕节林氏交往至密。当时毕节林氏正倡修毕节《林氏族谱》,林雨应族人邀请而为该谱作序一篇,勉励族人奋发向上。序中自称系“岳阳武公裔孙”,且将武公之子钜忠列入该谱。据该谱记载:“武公之子钜忠,明天启恩赐守永宁卫(今四川叙永县)协镇,未归福建。”民国六年,毕节林氏重建人黔十二世祖林生松墓碑,林雨登临毕节林氏祖山,并作《生松祖墓序》以叙木本水源之思,此墓序至今仍清晰可见。相传林雨在任时还赠送毕节林氏一套精美的瓷器,年长者至今仍乐道不衰。外籍林氏与毕节林氏的交往之密,由此可见一斑。
  林尧俞  (1558 - 1626),字咨伯,福建莆田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谥文简。(见《妈祖文献资料》)明末,毕节卫经天启、崇祯之乱而史籍散佚,毕节方志没有记载林尧俞的经历而只存其诗一首,且诗名为“闻黔中平志喜”,表明此诗系林尧俞在天启年间喜闻贵阳平定安邦彦、奢崇明的叛明事件而作,并可推知林尧俞即使没有在贵州或毕节做过官,但他身为礼部侍郎,肯定与贵州或毕节官员(含外籍林氏和毕节林氏)有一定的联系和交往。
  明清两朝,福建籍经商业户亦入毕节,他们各按原籍组成同乡会、行会等团体,以联系乡谊,资助同乡,慈善救济为宗旨,然后扩大经济实力,修建活动场所,形成会馆。清雍正年间,福建籍客商在今毕节南关桥修建天后官,设计精巧,建筑壮观,内祀护海女神妈祖。该会馆中不少林氏会员重大节日也与毕节林氏进行宗谊联系活动。令人遗憾的是,该会馆在城市建设中没有保存下来。
  清朝中后期,湖南衡州府衡山县两头塘有一支林氏也来毕节做官,后经商。昭穆为“学、贡,自、来、商,铭、丛、积、善、扬,继、承、业、念、本,用、克、焕、前、光。”“商”字班入毕节平寇,现传至“继”字
  ①  芒郡  路、府名。元至元年间置路,治所在今云南省镇雄县北(明迁今镇雄县城),辖境约当今云南镇雄、彝良、威信等县地。明初改为府,嘉靖初改名镇雄府。
  ②  林必达尝建义学  《毕节县志》载:“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守备林必达在城内(今松山路口)倡办义学并担任义务教师,兼收少数民族学生。”班,约150年左右。该林氏未回原籍,裔孙俊秀,与毕节林氏合睦相处,其先祖去世后可归葬于毕节林氏祖陵,宗谊融融。若有知情者,请向笔者提供湖南衡山县两头塘林氏的联系地址及姓名。
  林氏渊源,如川之流,千支万派无不朝宗,如木 之长,一枝一叶悉由根生,诚望海内外林氏多查证历史资料,多传递信息,广播宗情宗谊,以利宗史文化之研究。

  林登宏
 《林氏研究》第六期(1999.9.10)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福建林氏委员会官网)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