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组织的福建学生会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

时间:2011年01月10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林森组织的福建学生会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

1903年,林森在上海三山会馆组织“旅沪福建学生会”革命团体,当选为会长,积极联络海内外闽籍志士开展革命活动。 (林伟功 摄)

  结束中国二千馀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距今已经七十五年了,国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首辛亥革命的历史勋业,不能不对敢于推翻清朝统治,动摇封建根基,而前赴后继的先驱者产生由衷的敬仰之情。在史料的海洋中,在下初履浅滩,肤浅地认为本籍众多英烈的事迹,多较他籍冠冕。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应在历史上占有较今评价更高的地位。可能由于历史、地域的偏见和各种原因却使其蒙尘,因而必须很好地发掘史料,恢复历史的真面目。为此,在下不知深浅,想就民国首任参议院议长,民国国府主席林森所创办的“旅沪福建学生会”(下简称学生会)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作点探讨,请方家不吝赐教。
  学生会是林森“目睹清政之腐败,愤国事之日非,哀同胞倒悬,民穷财尽,生灵涂炭;国土日削,民族危亡!”[1]于1903年春[2]在上海“偕潘祖彝、江屏藩、陈模(子范)、林述庆、史家麟、郑仲敬(权)、李树藩诸同志等首倡,筹设于上海”[3][的。林森“众望所归,被选为会长。会中之笺纸不用满清年号,而用黄帝纪元以明其志。且联络海外同志,鼓吹革命。”[4]此会较黄兴等组织的华兴会(1903年11月)、蔡元培等组织的光复会(1904年11月)均早。1905年,“同盟会成立,林森与学生会会员均人会”[5]成为一股组织严密,纪律鲜明,活动活跃堪称同盟会中坚的革命力量,为辛亥革命事业作出不容低估的贡献!
  林森早在1895年就“以身许国”,“在台北策划抗日”,“参与台湾救亡运动。他奔走沪、粤及日本各地,联络革命志士,并与中山先生取得联系。”“先后在台六七年,结交台湾志士对辛亥革命曾作出不少贡献”[6]台湾嘉义市为纪念林森在当地的贡献,特于1947年修建“青芝亭”,碑文中就有林森“民国前十四年春为革命渡台……翌年春应总理召返国”的记载。林森只比孙中山小一岁多,他们意气相投,均以抗清救国为己任。两个早有来往。“从他们的来往信札中,可以窥见彼此乃以平辈论交。他也是最早参加中山先生革命运动之一人。”[7]可以说,林森是孙中山先生的战友,奋战于国内的核心人物,他较之许多著名党人多避身国外进行活动更为出色。
  学生会成立后不久,就“同闽籍留日进步学生林文、方声洞等建立了联系。”[8]“同时又计设福建学生会分会于福州。”[9]许多闽籍优秀青年都加入学生会。著名的黄花冈烈土“林文、林觉民、方声洞等均为福建学生会会员”。[10]“福建三烈士”林述庆、陈子范、杨韻珂也是学生会会员。林森以所服务的江海关为通讯处,与国内外革命党人进行联络。他自25岁丧妻后,终生不娶、全力以赴开展革命活动。在沪9年“所得薪给,多花用于革命宣传工作。每逢例假,就购买报纸带往郊外各地,借群众阅览,并作通俗演讲,藉以传播民族革命的思潮。”[11]“在长江一带他又结合了很多在海关服务的爱国志士,参加革命组织。他们每聆时事,愤恨太息,兴革之志更切。”[12]“南洋英、荷两属各埠闽人所设华侨学校,延聘教员,多由此学生会介绍之。藉向海外华侨灌输爱国思想。”[13]同盟会当时在国内还是秘密组织,对外公开活动多用学生会、书报社等团体名义。林森派陈天尺回福州设立支会,并“设福州说报社”,使与总会遥相呼应,凡有宣传革命之书报,皆寄由该社秘密散布。社员每星期轮值讲时事,藉以唤醒国人……聆者莫不深为感悟。”[14]与此同时还“联合其他社团如桥南社、益闻社等组织同盟会福建支会。用丙午俱乐部的名义成立于福州。”[15]郑祖荫为会长,林斯琛为总干事。
  由于学生会(亦是同盟会)活动突出,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07年,黄乃裳在秘密组织同盟会数十人欢迎林森回闽会上致词:“林君在沪,组织福建学生会,聚东西洋及省内外福建学界名人于一堂。共同研究政治、社会、文化事业,为改革中国之准备,其旨趣实堪为世人所崇拜。其关怀公益,嘉惠后进,其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尤属难能可贵。”[16]正是对林森组织学生会进行各种活动的真正评价。
  林森领导的“学生会对于凡有关外交事件,发生势将丧失利权与玷辱国体者,皆出为力争。”[17]光在福建方面就有:废除法国人之延、建、邵三府的矿约;阻止英领事馆谋夺福建矿权;阻止法国人魏池贩卖华工;破除日人经营自来水的侵略阴谋;严责日商“三五公司”侮辱华民事件等。在革命活动中,林森以富有战略的眼光加紧争取多为闽人的清海军工作,不断加深乡亲、宗亲的和洽感情。基本上完成了“与海军革命派声气相通”[18]的工作,为以后策动海军起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09年,林森调九江关任职,除继续领导着学生会的工作外,还就开拓九江革命局面,花费了不少精力。他。与吴铁城等设立浔阳阅书报社宣传革命,还著手创办商团,举办军事训练班和进行联络新军的活动。”[19]当时以武力革命推翻帝制的形势已届成熟,林森“乃决定在九江组织商团,事前先成立军事训练班,拉拢五十三标的新军军官当教练。并藉此和新军往来……训练班……毕业后,便开始办商团,以便适时策应长江流域的革命行动。”[20]
  林森在九江进行上述革命括动外,还组织了一场抗英运动,因为国民余程发无辜被印度巡捕伤毙,英国领事草菅人命不予处理,企图不了了之。林森为此出面活动,找德化县令高彤(闽人)让他派人验尸备案;接着又派陈子范去芜湖请一美籍医生来验尸。再派邱于寄赴沪聘美国礼明律师起诉,英领事极力袒护印捕,以证据不足将案注销。林森等人为此有辱国体的事振臂高呼,长江沿线国民对英商、英轮公司采取了大抵制活动。与此同时,继续向英伦敦法院上诉,终获胜诉。惩办了凶手领事,此事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大灭了英国侵略者的威风。为此,林森与浔阳阅书报社声誉日隆,名重长江上下游。
  “1911年春辛亥黄花冈起义之前,同盟第十四支部林文曾与林森密商,欲率所部精锐参襄大举。由林森介绍向台湾林薇阁(福建学生会会员)募捐旅费日金三千元。他们方得成行”[21](此款林文派陈与燊、王孝总往取)。于是林文“遣林觉民……由东京返福州,与在榕同志率所部三十馀人赴粤……及败,林文及陈与燊、林觉民、林尹民、陈更新、方声洞……等……悉殉焉……是役代表人物……林文烈士尤其冠冕。”[22]“辛亥黄花冈一役,七十二烈土之中,福建省占十九名,其死难者大都属于福建学生会。”[23]后来林文、方声洞、林觉民等十人被称为。黄花十杰”。由林森刊行的《黄花冈烈士事略》及《黄花碧血集》、“林觉民绝命书”传播全国,影响极大。其他学生会会员为英烈的牺牲更加紧了起义的准备工作。
  “鉴于南方起义一再失败。(同盟会中部总会)极力主张将革命重心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中部地区发动起义。”[24]位于战略要地的九江的起义准备工作日臻完善,林森还“与上海的陈子范、湖北的詹大悲建立联系。”[25]武昌起义的炮声一起,江西巡抚冯汝骙奉命调兵遣将集中九江准备乘船赴鄂镇压,为大局计,林森一边暂缓了九江举义,一边组织人员大事宣传武昌起义的意义。彻底动摇了冯军军心,士兵拒绝登船,且撤回南昌,为保护武昌作出贡献。[26]冯军一退,林森“便立即策动九江的新军标统马毓宝于10月23日宣布独立。随后成立九江军政府。”[27]是举兵不血刃,是全国最成功的起义,也足见林森等人的功绩。九江起义,使下游各地陆续响应,形势大好。受策动的江西南昌新军也于31日起义。且成立了江西军政府。 在沪的学生会中坚陈子范等人也积极协助陈其美。11月6日于上海举义成功(其美克上海,模参帷幄之谋。[28])且按林森布署,与江道淇等人组织敢死队,筹饷,准备炸弹驶援镇江,帮助林述庆举义。也是学生会要员的林述庆方由江阴移营到镇江。“因地势未熟,又虑实力不足,犹迟疑不敢举事。”[29]这时林森急遣会员林知渊往促,会员林之夏(知渊胞兄)亦“秘密往来江宁、镇江、上海间,赞划革命,促旧部林述庆及时响应。”[30]林述庆事后自述:“知渊言‘得上海消息,冯国璋由秦皇岛用兵舰运军队入长江,上驶湖北,若镇江举事,可由炮台毁其舰,否则大局危险。明日陈君子范、江君道淇自上海送银一万五千元,并具文告,偕敢死队40名,挟炸弹来。’翌日江道淇依时到达。经密谈,乃决定响应。”[31]11月7日,林述庆与郑权等举义成功,林自为镇江都督,率部最先攻入南京。杨韻珂在攻克天堡城时献出生命。福州在郑祖荫等人的策动下,于9日举义成功。九江、镇江、上海的举义,使长江上下游连成一气,有力地声援了武双。由于萨镇冰奉清政府急电“星夜率舰赴鄂……乘《楚有》舰率舰队溯江兼程前进,助清军……攻陷汉口。”[32]汉阳危急,林森亲赴前线,协助黄兴策划军事。”[33]陈子范“以长江天堑,所以限南北,事终不济。因请行,既至汉口,事方急,模出入锋镝,说海军将士反正。”[34]“海军奉命炮击武汉之时,军中爱国分子不忍革命军受伤害,酝酿反正。萨镇冰见军心摇动,悄然弃舰出走。萨氏部下知林森为同盟会的要员,驻节九江。遂由《海筹》舰长黄锺瑛,担任临时舰队司令,率领《海筹》、《海琛》、《海容》与《江贞》,《飞鹰》等舰及《湖鹰》,《湖鄂》等鱼雷艇驶至九江。”[35]“林森、吴铁城、(龚少甫)等人登舰”“与海军官兵晤面,诸舰……排队吹号相迎。经晤谈,诸舰官兵表示决心反正,离舰时又隆重欢送,鸣炮十七响致敬。”[36]登舰人中,以林森发言最多,重要决定为组织陆海军联合委员会,各选派委员5人,假招商局客厅为会所……第二天晚上……宴会时,林森因见早晨发生炮击《海容》之事足以破坏合作,贻误大局,力言海陆军应协力同心,勿滋疑贰,言次痛哭失声。”[37]“一场风波,卒告平息,以林森斡旋之力为多。”[38]最后“均以迅图挽救当时已呈危象之武汉战局为言。”[39]“其时,清军攻下汉阳,局势转紧,居正和詹大悲由武汉乘小轮到九江,请求出兵援鄂。安庆方面亦求援助。”[40]于是海陆军军事会议“共同商定了统一江西,和援鄂、援皖等决策。”[41]“派李烈钩赴安庆援皖,汤芗铭领率海军舰队援鄂。”[42]
  由安庆、南京下行的清舰艇13艘也在镇江经林述庆命党人许崇灏“登舰说以利害,晓以大义……一致赞同归服,于是革命末费一弹竞得军舰十馀”,[43]计兵舰《镜清》,《保民》、《楚观》、《联鲸》,《江元》、《江亨》、《建安》、《通济》、《楚同》、《楚泰》、《楚谦》十艘与张字号鱼雷艇一艘。(《飞鹰》已在九江起义,后亦下驶归队。)
  至此,清朝苦心经营的巡洋舰队、长江舰队中的主力舰“三海”、“四江”、“六楚”全部在学生会同人的策动下加入革命。他们选在九江、镇江举义绝非偶然,而是早与林森领导下的福建学生会声气相通,由学生会组织的九江、镇江、海军起义及援鄂、援皖行动,稳定了长江起义的全局,使溃退武昌的军政府得以脱危,“功莫大焉”。[44]为奠定辛亥革命胜利、民国立国之基,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正如吴铁城回忆,九江起义对革命大局有多方面的影响:
  ●九江是紧接武汉的大商埠,为军事重点.也是江防重镇,武汉得此响应,成犄角之势,顿增声威,扬子江下游各地,多藉九江方面互通声气。
  ●当清廷增援鄂境,武双一隅,寡不敌众。等到汉阳复失,情势更险,九江乘机出兵,南昌、安庆相继反正,下游接续响应。
  ●海军方面,因九江光复,所有海军舰队前来合作。从而海陆军联合力量,以援鄂、援皖,促成革命大局的奠定。[45]
  林森组织的福建学生会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中,是同盟会里的中坚。无论在日本、南洋、福建、台湾、上海、江苏、江西各地,学生会成员均团结一致,积极为革命出力、出钱,直至献出生命。黄花十杰林文、林觉民,方声洞、林尹民、陈与燊、陈更新……“福建三烈士”:“论克南京功居最”的杨韻珂、孙中山题墓“舍身为群”的陈子范、孙中山“屡称镇江响应有旋转乾坤之力”[46]的林述庆……都是辛亥革命的佼佼者。学生会同人在广州黄花冈起义,九江、镇江、上海、南京、福州、武汉等及海军舰队举义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作出很大的贡献。
  林森少年负笈于福州英华书院,“当参议院成立之初,留学生竞选议长者大有人在,先生(林森)之所以能当选……因…深为国父之所赏识,亦为众望之所归,因而被选任。”[47]也正是他“为台湾省的建立立下功勋,所以被推为参议院院长。”[48]当时,自然不是爵以酬功,但由林森在17省43名与会代表的选举中能膺任参议院议长.亦可看出他在辛亥革命党人中的威望及历史功绩的一斑。在模仿西方议会制中,他能当选决非靠学历,而是为革命的勋绩及组织能力。林森当日的地位亦可约略看出他组织、领导下的福建学生会在革命中的贡献与地位。不庸讳言,学生会在同盟会中虽是地方性小组织团体,但其纯洁、团结,富有战斗力,是人员复杂的光复会、华兴会等团体所望尘莫及的。福建学生会人员素质在同盟会中可称为高。武昌首义之时,孙中山尚在美国,黄兴亦在香港,林森作为同盟会要员指挥若定,战斗在最前线。稳定全局的关键人物亦是林森与学生会里的中坚陈子范、林述庆等人。”九江商会特制——‘功在民国’的匾额表彰林森”,[49]多少也可说明其勋绩。因而,在下认为奠定民国之基,动摇清朝之本的殊功,应有福建学生会一份。由历史的勋绩来看,应该不以团体大小来衡量,而应以贡献来评价。所以,在下不畏人微言轻,就史实要为林森组织的福建学生会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发出呼吁:历史界应重新确定其作用与地位,给予公允的评价。让发动九江、镇江、海军起义及援鄂、援皖,稳定大局的林森与福建学生会应有不亚於其他辛亥革命领导人与团体的历史地位。

林森组织的福建学生会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

三山会馆戏台

林森组织的福建学生会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

三山会馆于1927年成为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指挥机关,列为文保单位。

  [1] 《福建先贤传》第1集,130页。
  [2] 《福建文史资料》第6辑,131页。
  [3] 《福建先贤传》第1集,130页。
  [4] 《民国人物传》第4卷,119页。
  [5] 《林森与辛亥革命》(《大公报》1981年9月下旬连载)。
  [6] 《林森与辛亥革命》(《大公报》1981年9月下旬连载)。
  [7] 《林森与辛亥革命》(《大公报》1981年9月下旬连载)。
  [8] 《民国人物传》第4卷,119页。
  [9] 《福建先贤传》第1集,130页。
  [10] 《福建先贤传》第1集,130页。
  [11] 《林森与辛亥革命》(《大公报》1981年9月下旬连载)。
  [12] 《林森与辛亥革命》(《大公报》1981年9月下旬连载)。
  [13] 《林森与辛亥革命》(《大公报》1981年9月下旬连载)。
  [14] 《开国文献》(上文引)。
  [15] 《林森与辛亥革命》(《大公报》1981年9月下旬连载)。
  [16] 《开国文献》(上文引)。
  [17] 《林森与辛亥革命》(《大公报》l981年9月下旬连截)。
  [18] 《福建文史资料》第六辑,第188页。
  [19] 《民国人物传》第四卷,第119页。
  [20] 《林森与辛亥革命》(《大公报》1981年9月下旬连载)。
  [21] 《林森与辛亥革命》(《大公报》1981年9月下旬连载)。
  [22] 《林森与辛亥革命》(《大公报》1981年9月下旬连载)。
  [23] 《林森与辛亥革命》(《大公报》1981年9月下旬连载)。
  [24] 《民国人物传》第一集,第39页。
  [25] 《林森与辛亥革命》(《大公报》1981年9月下旬连载)。
  [26] 《林森与辛亥革命》(《大公报》1981年9月下旬连载)。
  [27] 《林森与辛亥革命》(《大公报》1981年9月下旬连载)。
  [28] 《福建三烈士传》。
  [29] 《林森与辛亥革命》。
  [30] 《福州地方志》下,第159页。
  [31] 《林森与辛亥革命》。
  [32] 《民国人物传》第四卷,第70页。
  [33] 《林森与辛亥革命》。
  [34] 《福建三烈士传》。
  [35] 《林森与辛亥革命》。
  [36] 《辛亥革命回忆录》六,第109页。
  [37] 《林森与辛亥革命》。
  [38] 《辛亥革命回忆录》六,第109页。
  [39] 《辛亥革命回忆录)六,第109页。
  [40] 《林森与辛亥革命》。
  [41] 《民国人物传》第四卷,第119页。
  [42] 《林森与辛亥革命》。
  [43] 《辛亥革命》第七册,第469页。
  [44] 《福建先贤传》第一集,第130页。
  [45] 《福建先贤传》第一集,第130页;《林森与辛亥革命》
  [46] 《福州地方志》下,第159页。
  [47] 《福建先贤传》第一集,第130页。
  [48]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七辑,第193页。
  [49]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七辑,第193页。
  作者林伟功简介:1947年生于江苏扬州(父林朝绥于林森病逝重庆时,以亲族奉调守灵、操办丧事),民革党员,编审,中国现代史人物研究会副秘书长、海外联络部长,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客座研究员,中华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副主任,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最资深(1989年创会至今)副会长兼林氏委员会会长,福建省青芝山林森文化研究会会长、福州大学闽商文化研究院兼职教授。原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民革中央孙中山学会理事,民革福建省委祖统委副主任、联络处负责人、调研员,福州市志人物志主编等。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福建林氏委员会官网)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