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亲族及资助出国人员传略
林森属尚干陶江林氏32世裔,原名天波,按族中昭穆,其字长仁(长为辈字),号子超(各种记载字子超,均错),1923年起自号青芝老人,其生于清同治七年(戊辰)正月十八(公元1868年2月11日),卒于1943年8月1日。
林森在其一生中与尚干族中人士关系密切者(多已物故),计有林雨时(族曾侄孙)、林元铨(族弟)、林叔向(族侄)林志棠(族曾侄孙)、林葭蕃(志棠胞弟,台湾大学教授)及林启濂(族侄,闽海关监督,末立传)等。另与族侄孙林希岳(赴台,将林元铨在上海托交的林森遗物一箱自留,后印成《林子超遗墨集》)、林其珪(尚健在徐州)有较多通信。他还资助了两位年轻人林修灏(元铨长子),李景禧(叔向外甥)出国留学。另外在其逝于重庆时,奉调守灵的亲族还有林大沾、林启正、林修璘、林成根、林秉珠、林成本、林振声、林其华(尚健在沪)、林朝绥、林元坤、林迈陶等11人。
根据《福州市志•人物志》立传标准与原则,笔者作为人物志主编广泛调查收集史料,撰写了林雨时、林元铨、林叔向、林志棠、林森嗣长孙女林娜及林森资助留学回国作出贡献者林修灏、李景禧传。以飨读者。
林 雨 时
(1881 -1957年)
林雨时,原名景清,字祥云,号泽人,医名济生,闽县(今闽侯)尚干乡人,清光绪七年(1881年)正月二十六日生于福州。七岁入塾读书,十五岁投考福建船政学堂,不久考入英华书院。目睹“清政不纲,外悔日亟”,遂积极参加反清活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曾赴台追随林森,不久返闽。后加入上海福建学生会,按会长林森指示.在福州设立益闻报社,以开民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四月为首创办桥南公益社,密谋义举。后全会加入同盟会,设机关于社内。雨时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六月又创办福州闽南救火会,任会长,暗中训练民众。曾就天安寺教案,奔走呼吁,力争主权。后联合各公益社团设立福州社会办事处,以调解外交纠纷。当选为福建去毒总社社长,福州总商会议董、商事公断处评议员等。同盟会福建支会成立后,参与党务,并任机关报《建言报》社社长兼体育会会长。辛女广州起义时留闽参予筹划福、厦两处响应,事败后操办抚恤拯救等事宜,并派人分赴沪汉联络,以谋再举。所有机密文件、印信、枪弹均藏家里,秘密会议也在他家举行。还组织体育会青年编练炸弹队参加福州起义。
福州光复,雨时宣告桥南公益社解散,出任福建军政府保安会会长,亲率商团、警察及消防队巡逻维持治安,闽督授予特等奖状。后委为福建银号总理,筹划度支,制止了滥发军用钞票之弊,并平息了钱庄挤兑风潮。心力交瘁,十上辞呈得以离职。孙中山护法广州后,雨时任广州军政府特派员。民国8年(1919年),以诗“寂寞珠江春雨里,旌旗黯澹泪成行”祭奠黄花冈七十二烈士墓,怀念战友之情溢于言表,称七十二烈士“恰比孔门贤者数,来争黄帝子孙光”。其后他任福建靖国军总司令部参议,广州元帅府大本营建设部顾问、福建省长公署特派员。在福建禁烟委员会常务委员任上,认真负责,为肃清烟毒作出贡献。民国15年受林森之托,在青芝山为其筹建藏骨塔,翌年林森让雨时在他购置营建啸余庐的山地“陶江界”内,也建坟一座,以待日后泉下相伴,雨时自请林祥熊题屏。并同林森议修《陶江林氏族谱》。
民国21年(1932年)11月12日,雨时任国民政府秘书(1941年7月9日免)。抗日战争爆发,任福建省赈济会委员,华侨难童教养院院长。后任中央赈济委员会委员,林森派他返闽赈济救灾。抗战胜利后,他自立传以示后人,并茹素念佛。闲暇自习歧黄之术,著有《备用单方秘集》一书(未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雨时以“辛亥革命老人”被聘为省文史馆馆员。1957年10月病逝,享年76岁。
林 元 铨
(1888 -1950年)
林元铨,字长铨,号山佐,闽县(今闽侯县)人,生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三十三年毕业于福建船政后学堂驾驶班,旋与马尾张云英结为伉俪,翌年(1908年)在“通济”舰任帮带。武昌首义,受族兄林森影响,积极参加革命。民国2年(1913年)授海军上尉。9年,升“楚有”舰中校舰长。
民国16年,元铨等代表杨树庄与北伐军司令部商谈易帜有关事项。3月14日,海军正式宣告加入国民革命军。4月17日,元铨率“楚有”舰进攻敌方炮台,被大炮击中舰首右舷,下舱进水,且已着火。元铨指挥猛烈还击,终于脱险。5月11日,元铨奉命选派精锐,登陆龙梢港驻守。在舰队紧密配合下,北伐军连获胜利,“楚有”舰独授“悬灯申祝”的殊荣。随后,“楚有”等舰以英勇善战奉调进驻南京下关,拱卫京畿。8月28日,“楚有”等三舰配合增援陆军,向占据大河口龙潭之敌猛烈轰击。龙潭战役胜利后,国民政府授元铨“干城”奖章。10月,国民政府下令讨伐唐生智,“楚有”舰仍为旗舰,率队西征。灰河、土桥两役均获胜利。民国18年3月,“楚有”舰再次率队西征,攻打桂系部队,桂系溃不成军。元铨又率舰西上宜昌,打破对方,遂以军功擢升“应瑞”巡洋舰上校舰长。
辛亥革命志士海军中将林元铨
民国21年1月,淞沪战争爆发。元铨奉命率“应瑞”舰在南通江面防守。日舰见势不敢贸然溯江而上。此时,其留法学医药的长子修灏手术后回沪养病,他即促其参加抗日救亡,修灏即到战地救死扶伤。民国23年2月,元铨等23位舰长反对海军大学聘请日本教官,认为这是与虎谋皮。翌年2月,元铨调任海军军械处处长。到任后,即着手调整所辖修理枪炮部门和火药库等工作,很有成绩。民国26年2月,受军事委员会传令嘉奖。
“七•七”事变后,上海形势紧张,元铨受命阻塞日舰西入江阴航道。与此同时,他加强南码头、高昌庙、江南造船所、海军所属机关防空措施,确保军火弹药安全。他移高射炮于地面,以防日机偷袭。13日,日机轰炸海军司令部,高射炮立即还击,敌机惊逃。接着,元铨奉命阻塞长江口,他将废船凿沉在黄浦江南码头以上的渡口要道,阻敌深入。为了免致资敌,元铨将军械处械件及江南造船所器材撤退入川。此时,海军军械处改为修械所,他任所长,立即派员沿川江检查各要塞炮台,修理炮械。其后,各炮队及“永绩”、“中山”等舰员兵均撤退木洞镇,集组特务队,元铨兼任总队长。
民国30年9月19日,元铨调任国民政府参军处参军。民国32年5月,林森中风,元铨任主席保健委员会委员兼办事处主任,朝夕随侍。8月1日林森逝世,蒋介石继任主席,他仍在参军处供职。抗战胜利后,随国民政府返都南京,民国35年Il月16日授海军少将衔。民国37年5月升海军中将,任总统府参军处参军。
民国38年(1949年)1月,蒋介石辞总统职务,代总统李宗仁请元铨出主海军事,他以高血压婉辞,旋返沪闭门不出。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参军处备专轮载运总统府人员去台,屡电促元铨上船,他以病坚辞不往。将船位让与族人林希岳,托带林森遗物一箱交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后希岳据为已有,编《青芝老人遗墨集》)。
上海解放,元铨留居上海,积极准备参加人民海军工作。1950年11月,他决定前往北京担任海军部顾问工作,突然头疼昏迷,于当晚11时逝世,享年62岁。
林 叔 向
(1890 -1961年)
林叔向,原名林荣,字发运,号得时,闽县(今闽侯)尚干风港人,生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二月,12岁人村塾,后到尚干陶南书院、福州明伦堂小学、法政学堂学习。宣统元年(1909年),加人同盟会。武昌起义后,福建响应,叔向加入敢死军炸弹队,参与于山助战。福州光复后,叔向参加学生北伐军,转入陆军预备学校,再入保定军校步兵科第三期。
陆军中将参军林叔向戎装像
(长子:林雪生 提供)
民国4年(1915年),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叔向潜回福建,联络讨袁,袁世凯死后,他返校复学,毕业后南下回乡,任凤港小学名誉校长。
民国10年,叔向投奔广州,任总统府副官。是年,孙中山北伐,叔向随行,负责军队给养。后任北伐联军稽查处长、大元帅随员招待所所长。民国15年,叔向任许崇智援闽粤军支队司令,他在闽组织民军攻福清,截击张毅残部,收容数百人,后编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三师步兵第三团,叔向任团长,率团进驻泰顺,北军哗变,全团瓦解。后到广州,任黄埔军校步兵科教官。民国17年,出任中山陵警卫队长,并任迎榇副官,随林森等专员北上迎榇。
民国22年,叔向随林森返福州尚干祭祖拜祠后留榕。“闽变”发生,叔向被任命为福建省水上公安局局长,十九路军失败而去职。民国24年,叔向任马(江)连(江)罗(源)公路局长,负责修筑公路。翌年,任国民政府参军处总务局第一科科长。民国30年9月19日,任国府参军处参军。民国32年5月林森病重,他任林主席康复委员会委员,主持官邸一切事宜。林森逝世后,他负责吊祭,建陵、奉安等事务。
民国33年,叔向代表福建,参与召开国民党革新会议。民同35年11月16日叔向擢任少将参军,遵照林森遗嘱筹办尚干职业学校。民国37年3月22日升中将。后因不满蒋介石发动内战,翌年申请退役回闽。他见族人地下游击队员林依恰等19人被捕,危在旦夕,遂冒风险出面设法予以保释,还营救抗粮被捕群众7人,以及制止宪兵镇压尚干浦里民众反抗闽江下游轮船公司接管民间汽轮的行动。
1950年,叔向参加组织民革会议,后因历史被管制,1957年恢复民革关系。有关部门拟让他出任省政协委员,以言论受批判而作辍。1961年4月21日中风病逝,年71岁。1981年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省政协为其平反,追认为“辛亥革命老人”。
林 志 棠
(1878 - 1951年)
林志棠,字祥登,号明犀、铭西,又号恭新,闽县(今闽侯)尚干人,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十月十七日。进士履端之三子。幼承家学,为邑附生,后进福建武备学堂正科第一期。目睹清廷腐败,投身革命,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春林森组织福建学生会,志棠立即加人。同盟会于三十一年(1905年)成立,学生会全体加盟,志棠从此成为同盟会员。学业结束时他以优等成绩毕业,到保定士官学校任见习教官,非常赏识学员王冷斋(七七卢沟桥事变当事人,时任专员兼宛平县长),并将长女琇贞许配之。返闽任福建陆军小学校监督。暗中积极参与福建同盟会活动,训练革命党人。辛亥革命发动,参加敢死队,撞开福州城门,从此他以”戆马三”名扬榕城,为福州光复作出贡献。遂出任福建全省水上警察厅厅长。不久去职,任保定军校教官,朱绍良、陈长捷、吴石等出其门下。
民国6年(1917年)冬,志棠不满北洋军阀统治,南下广州追随孙中山,任黄埔海军陆战队步兵二营营长,后任驻闽海军陆战队步兵第一独立营营长,旋升混成旅第一团团长。民国15年7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誓师北伐,志棠率兵肃清闽南北洋军阀残部,后同海军第二舰队水陆并进,围击堵截溃败的北洋福建陆军第一师张毅部.在闽侯峡兜发生遭遇战,志棠身先十卒,击溃张毅,阻止了该部企图占领福州的行动,使榕城免除兵燹之灾,功绩镌刻于福州南较场“乌龙江战役纪念碑”之上。遂补授陆军步兵上校、漳厦海军警备司令部军务处处长。旋任福建省政府参议,于民国23年(1934年)10月奉命到长乐“清乡”。民国25年6月9日派任福建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晋升少将军衔。民国27年9月9日转任第一区专员兼保安司令。不久,以年老退休,专任省府参议。
民国30年(1941年),福州第一次沦陷,志棠未及离榕,日寇胁迫他出任福州维持会警察厅厅长,他坚持民族气节毅然拒绝.脱逃避往南平。民国32年,以年高体弱,辞去本兼各职。民国38年(1999年)1月,学生朱绍良任福建省主席欲请他出任要职,以年老坚辞。尚干乡中械斗即将发生,他出面制止,避免了一场血战。福州解放前夕,朱邀他赴台,同样坚辞。1951年10月逝世,享年73岁。
林 娜
(1931 - 1994年)
林森长孙女,全国政协委员,“科技出版界女铁人”林娜。
(1992年5月16日林伟功摄于北京福州会馆)
林娜,女,闽侯县人,民国20年(1931年)12月3日生于北平(北京),民国国府主席林森嗣长孙女。民国26年其父林京抗战殉职后,随母陈少华,与兄林平、弟林良流落北平。后在北平入学。抗战胜利后,到南京如意里林森故居居住,继续入学,后考入福州大学化学系。1959年大学毕业,分配至扬州财经学院任教。翌年9月调中国科学出版社,主要从事化学图书编辑工作,历任助理编辑、编辑、副编审。先后编辑出版图书120多种,经管过6种期刊。在化学科技图书编辑中,造诣颇深,所责编的《中医肿瘤学》被卫生部列为重点书目,与人合编的《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和发展》,获新长征科普作品二等奖。
1977年11月,林娜在编辑《化学发展简史》辛劳中,忍痛带病参加审稿会,经确诊为晚期卵管癌,手术中发现癌细胞扩散转移至淋巴,大网膜,在医疗中她仍念念不忘工作。1979年3月,她重新回到编辑室,要求继续工作,领导因她体弱、路远,再三劝其多休养,她以时间不多执意要上班,最后只同意她每周2、4、6上半天班。但她仍勇挑重担,保质保量超额完成任务。翌年她丈夫瘫痪在床,面对困难,她坚持边治疗、边工作、边照顾病人,至1987年的八年间,共编书30余部,500多万字,被誉为“科技出版界的铁人”。1984年3月12日《光明日报》在第一版介绍她“把自己的宝贵年华献给科技出版事业”的事迹。由1982年起她连续四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直到退休。
1987年,林娜以无党派人士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人民政协报》给予专门报道。1993年3月,她再次当选为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并担任妇女青年委员会委员。1994年5月19日病逝北京,终年63岁。
林 修 灏
(1908 -1991年)
林修灏,字发浩,闽县(今闽侯)尚干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四月初一生于马尾,海军中将林元铨长子。早年入福州海军艺术学校,民国9年(1920年)转英华书院求学,后随父赴上海,就读于震旦大学(法国教会学校)预科博物科(生物学)。思想追求进步,民国16年参加收回教育权学生运动,被校方除名。在族伯林森资助下,与堂兄修藩同赴欧洲留学。他先入比利时鲁汶大学,后转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医科,因生活艰苦及学习紧张,致胃出血、穿孔,经两次手术抢救挽回生命,身体衰弱,改学药学。民国26年暑期回国养病,恰逢上海“八•一三”事变发生,十九路军英勇抗日,他奉父命不顾病体毅然参加抗战,任上海红十字伤兵医院药剂部主任,冒枪林弹雨在战场抢救伤员,多次劳累昏倒。十九路军被迫撤退后,修灏只好再度出国完成学业。翌年,他同时修完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两个专业,并获得药学博士学位(中国第一人)。
为报效祖国,挽救危亡,修灏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立即回到上海,入国立上海医学院(今上海第一医科大学)任药科讲师,不久升副教授,任药物学教研室主任。创办《上海药讯》、《中华药学杂志》。他努力开展中国药物研究,《何首乌之研究》等论文被载人美国《化学文摘》。还先后在中法大学药科、中央大学化工系任教授、系主任。抗战胜利后,在国防医学院(今第二军医大学)任检验系主任、教授,兼中央药物食品检验局技术室主任。他参加民主科学社等进步社团,后转为九三学社成员,民国37年(1948年),接受中共地下党的指示,设法阻止药物食品检验局迁往台湾,他组织员工成立应变委员会,使所有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及绝大部份人员留下。上海解放,修灏任上海药物食品检验所代所长,接管了全国美援最先进设备,并说服所有直系亲属留在大陆。他还兼第二军医大学、上海医学院筹备委员等职。
1950年夏,修灏遵照中央指示,将所里人员、设备迁往北京,着手组建中央药物食品检验所,并任第一副所长、技正(总工程师)兼技术室主任、生药科科长。不久,曾奉派安徽农村任土改工作队长。1955年,他作为医药卫生界代表随邓小平等中央领导赴四川等省检查西南地区工作。多年为国家药物食品检验工作,为培养各地及朝鲜、越南等国药检人才作出贡献。同时创办《中国药讯》刊物,并任《中药通报》常务编委、北京药学会理事、北京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分社学习委员等职。
1958年,修灏下放调任贵州省中医研究所教授、药物研究室主任,并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贵州分院特邀研究员,贵州省卫生厅学术委员,医药卫生委员会常委,药学会主任委员、顾问,贵州省政协委员,常委等职。虽然在多次政治运动中受到不公正待遇,他仍全身投入于中国药物科研事业,为其发展奠定基础,并做到鞠躬尽瘁。他主编有《贵州野生植物图说》,《贵州民间药物》,还是《贵州植物志》,《贵州中药资源》编委,还翻译了《光化学分析》、《中医针灸学》等书及许多英、德、法国科技文献。“文革”结束后,组织上要为他落实政策调回北京工作,他以已享受厅局级离体干部待遇婉辞。积极为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出力,向国外介绍中药和针灸等研究成果、推销中国保健产品,引进国外珍贵、优良植物品种及法国草莓,并教授和指导青年学习法文等等,荣获贵州省“老有所为奖”他还是九三学杜贵州分社常委、顾问。 1991年10月15日.修灏因病逝世于贵阳,享年83岁。
李 景 禧
(1912 - 1995年)
李景禧,闽县(今福州市区)人,生于民国元年(1912年)。早年就读于北平朝阳大学,获法学士位。因林森与其舅父林叔向(孙中山副官、国府中将参军)族叔侄关系,知其留学费用无着,慷慨解囊资助。景禧赴日留学,入东京帝国大学,为民法研究生。后目睹日本侵华日甚,愤而回国。
景禧先任中山文化教育馆副研究员。抗日战争爆发,随国府西迁重庆,曾任《星渝日报》主笔,《法律评论》主编。先后完成《法学通论》,《中国法学论文索引》、《抗战必胜论》、《封锁海岸与对策》等著作。民国35年(1946年)后,历任朝阳大学教授、金陵大学社会福利系教授、中央军校政治部法学教官,最高法院民事庭推事。他目睹民国法制腐败,弃职返闽,出任福建学院法律系教授兼系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院校调整,景禧任厦门大学法律系教授至终身。他潜心于民法学研究,先后发表了一大批论文和译述:《法学方法论》,《近代法的姓名权》、《近代法的成年制度》、《制定法的缺陷性》、《法史学的重要性》,《物权行为论》、《罗马十二铜表法》,《战争与法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契约》、《英美法的特征》、《苏联继承法之变迁》、《中民法需要建立消灭时效制度》、《具有中同特色的“民法通则”》、《涉外经济合同的实践》、《“三角债”清偿的解决途径》、《消费者保护法的对象和特徽》,《“民法通则”与保护消费者权益》、《台湾民法的一大变革》、《台湾公司法的特色及其配套立法》、《台湾票据法的运转机制及其国际化走向》、《立法与执法应同步前进》,《必须纠正“以罚代刑”》、《宪法的规范力和宪法意识》等。内容论及法学方法、法学史,民法、宪法、立法、司法,为法学的教学与研究,为国家的立法与司法作出贡献。
1983年起,景禧连续当选为全国第六、七、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5年,在大会上提出《民法典是国之必备》的立法建议。翌年以学者身份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阐述《民法通则》的立法精神。其在《中国法学》上力主民法需建立的消灭时效制度,为全国人大会立法所采纳。其后他在健全法制方面还提出“刑法典应增加通奸罪的规范”、“冤案赔偿法”、“廉政必须立法”、“国家对外资企业不实行国有化”等颇有份量与见地的建议与意见,为大会所重视与采纳,为健全国家法制作出贡献。景禧还是民革中央委员、中央监察委员,福建省委委员,并为全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法学会顾问、福建省法学会副会长。他为教育事业、健全法制建设、参政议政作了大量工作。1995年12月6日,景禧逝世于厦门大学,享年85岁。全国人大常委会,民革中央等上百个单位与个人发来唁电或献了花圈。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何少川代表福建省委慰问了其亲属。
上一篇:林森与“倒林拥萨”事件
下一篇:林森家族世系源流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香港平潭同乡会成立
2016年6月6日,香港平潭同乡会成立......
-
纪念林则徐诞辰230周
纪念林则徐诞辰230周年大会在北京......
-
总会探讨助学济困事
本会讯7月21日,根据中华林氏总会......
-
泰国林氏宗亲总会举
11......
-
“唐甘露林”阙下林
“唐甘露林”阙下林氏祭祖仪式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