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福州部分群英小传上

时间:2011年01月04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当年,在辛亥革命中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的福建福州籍革命志士甚多,除了在广州黄花岗起义牺牲的七十二烈士墓中安葬的林文、方声洞、林觉民等十九人外,还有不少人为革命前仆后继,有的领导、参与了长江流域的九江、镇江、福州、海军起义及援鄂、援皖、攻打南京等活动,为稳定辛亥革命大局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为了不让他(她)们的革命事迹泯灭,现将福州群英四十余人,以其卒年为序记叙如下,让大家记住辛亥革命中一大批为国家民族作出奉献的福州群英。
  林文(一八八七——一九一一),初名时塽,字广尘,号南散。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光绪十三年(一八八七)生。祖父鸿年,状元及第。林文少年丧母,由姐抚育长大。二十七年随父林晸官浙,进学堂读书,他聪慧有志,曾以「进为诸葛,退渊明」自许。不久,父逝。三十一年(一九O五)林文由姐帮助东渡日本,入成城学校学习,不久转入日本大学法科,专攻国际公法,与林觉民、林尹民过从甚密,且以激进知名,时称「三林」。
  林文目睹清政府丧权辱国,民族危机严重,在孙中山影响下,决心「舍身以拯危亡」,加入同盟会。随后担任同盟会十四支部畏(福建分会会长)、《民报》经理。多次参加同盟会发动和领导的武装起义,往来于香港、南洋,广泛开展联络工作,深为孙中山所器重,被誉为「林大将军」。
  宣统二年(一九一O),林文参加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返回东京。次年春,他病中忽接黄兴、赵声来信说「事大有可为,请偕同志来」,便立即联络福建籍同盟会同志三十余人陆续回国,并先后派林觉民、李恢返闽联络同盟会人员赴粤参加广州举义,他决心「担任革命军中的前锋,长驱扫穴,以光复神州」。于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四月二十三日)晚潜入广州,部署起义。
  当时广州因发生温生才行刺广州将军孚琦,清廷对革命党人防范严密,同时革命队伍又有内奸潜伏,起义前夕走漏消息,形势恶化。已到广州的革命党人见起义队伍尚未集中,军款又未运到,有的主张退却,有的主张改期,唯有林文与喻培伦主战最力。林文分析当时形势,认为「不但不能改期,且须速发,方可制人。」并代表福建全体同志,坚决主张立即起义。黄兴一向器重林文,遂当机立断,决定立即起义。
  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四月二十七日)下午四时,黄兴集合队伍作简要动员,即率起义军一百三十人,臂缠白布,脚穿胶鞋,整装待发。五点半左右,黄兴亲率百余人,从小东营出发,林文左执号筒,右夹小枪,身怀炸弹,腰披短剑,同黄兴在前指挥。顿时,林文鸣螺号,起义军向两广总督署发起总攻。黄兴、林文冲锋在最前。当逼近总督署时,将几名值班卫兵和管带金振邦当即击毙。冲入督府,见两广总督张鸣岐已逃走。黄兴、林文未搜到张鸣岐,便奋击而出,至东辕门外,与起来镇压的清军水师提督李准部相遇,双方激烈交战。冲在前头的林文因听赵声说过李准部下有许多自己人,便向李准部陈高呼:「同胞们,我等皆汉人,当同心戮力,共除异族,恢复汉疆,不宜自相残杀。」话音未落,头部中弹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四月初四(五月二日)革命党人潘达微把他遗体葬于黄花岗。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他列首名,并被推为「黄花岗福建十杰」之首。
  方声洞(一八八六——一九一一),字子明,侯官(今福州市区)人,生于清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五月。父家湜思想开明,对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十分不满,这对声洞及其兄弟姐妹皆有颇深影响。
  声洞幼年念私塾,后到汉口进新制学堂。他体格健壮,姿貌魁秀,生活艰朴。他认为「劳则习苦,俭则不匮,吾辈志吞逆胡……今而不自勖励,他日何能舆士卒忍饥劳涉险阻乎?」二十八年,东渡日本,进东京成城陆军学校读书。二十九年带头参加「拒俄义勇队」。三十一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声洞和其兄声涛、姐君瑛、嫂曾醒、郑萌,皆是第一批参加中园同盟会的会员。不久,他因母病逝返回福州,曾创办书报阅览所宣传革命思想。
  光绪三十二年,声洞再次赴日,投入成城学校继续学习军事,因日本将此军校改为普通中学,他便进千叶医专学校,志在研究化学制造炸弹。三十四年(一九O八)暑假,回国在汉口与王颖结婚,婚后一起至日本学医,并介绍她参加同盟会。他积极联络党人,秘密运送军火,因才华出众,被选为中国留学生总代表、福建同乡会议事部长等职。宣统三年(一九一一)春,孙中山将再次举行广州起义,同盟会十四支部(福建支部)支部长林文决定组织人员赴粤参加,自己先往参与筹划,派林觉民、李恢先后回国联络,声洞留日继任林文职务。
  同年二月,声洞运军火回国接济。三月二十八日到广州。在起义前夕,他给父母写了两封绝命书,他说:「夫男儿在世,当建功立业以强祖园,使同胞享幸福,虽奋斗而死,亦大乐也。」在给妻子的信里又说:「为四万万同胞求幸福,以尽国民之责任,……刻吾为大义而死,死得其所,亦可以无憾矣。」次日下午五时三十分,声洞在黄兴率领下向两广总督署发起总攻,后突围转战至双门底与防营相遇,因他们没有臂号,误为敌人,在防营还击中,声洞不幸中弹牺牲,时年二十六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亦为「黄花岗福建十杰」之一。
  林觉民(一八八七——一九一一),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闽县(今福州市区)人,光绪十三年(一八八七)生。十三岁时,他应考童生,只在试卷上写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便交卷出埸。觉民在侯官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全闽大学堂文科学习。随后他参加了福州革命团体「共和山堂」和「汉族独立会」的活动。
  觉民不满官立学堂的腐败,曾与学友在城北创办一所私立小学,又在城南创设闽报所,陈列各种革命书刊,宣传革命思想。三十一年,觉民与陈芳佩(字意映)结婚,婚后感情极为融洽。
  光绪三十三年(一九O七),觉民在全国高等学堂毕业后,自费去日本留学,并加入同盟会。他先学日语,次年补得官费生缺额,进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兼修英语和法语,并积极参加在日本的同盟会活动。觉民善演讲,他说:「吾辈既然以壮士自许,就应当仗剑而起,推翻清朝政府!」听者无不感动。他在东京与林文、林尹民同住一房,皆以激进知名,时称「三林」。有一次,梁启超在日本锦辉馆集会演说,宣传君王立意,举民等当场登台予以驳斥,大力宣传武装革命建立共和,博得听众掌声雷动,夺取了立宪派苦心经营的地盘。
  宣统三年(一九一一)春,同盟会加紧准备在广州举义时,十四支部(福建支部)议决积极参与,觉民奉派回福建联络福建同盟会革命志士参加广州起义,在福州停留十天,组织了几十人于三月十九日赴香港集中。三月二十六日晚举民给嗣父和爱妻写了绝笔书。他勉励妻子「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次日,在赴广州的船上激励战友说:「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使吾辈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宁有憾哉!宁有憾哉!」
  三月二十九日(四月二十七日)下午五时半,起义开始,林举民臂缠白布随黄兴攻入总督衙门,在激烈的巷战中,觉民不幸腰部中弹倒地而被捕。
  觉民被提讯于水师提督衙门。他镇定自若,侃侃而谈,大讲世界形势,宣传革命思想,表示:「只要能使国家富强,人民安乐,那么我死了也瞑目。」清官兵也为之动容。觉民被关押了几天,粒米滴水不进,以绝食抗议。赴刑场的时候,他面不改色,泰然自若,从容就义,时年仅二十五岁。后来他及这次起义的死难者七十二人合葬于广州黄花岗。后还被誉为「黄花岗福建十杰」之一。
  林觉民脍炙人口的《绝笔书》,于一九二四年春,由其嗣父可珊呈交林森摹印刊行,从而广泛流传,后编入学生课本,影响甚大,林觉民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精神代表。
  刘元栋(一八八四——一九一一),字钟群,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光绪十年(一八八四)生。元栋身材魁梧,性格豪爽,嫉恶如仇,又善拳术。他不满清廷腐败,丧权辱园,于二十六年(一九OO),加入反清复明的会党组织「复明山堂」,与林斯琛等人结为挚友。二十八年底加入统一的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共和山堂」,并成为其中的骨干。三十年(一九O四)该堂设立藤山文明社,以阅读书报为名,暗中组织革命力量。日俄战争后,传闻清政府「割闽易辽」,元栋和共和山堂其它领导人参加福州仓前山小岭益闻学堂集合,后被当局侦知,搜捕该堂骨干,藤山文明社被解散。元栋潜回祖籍长乐。返榕后,在古榕书院成立「汉族独立会」,元栋负责安全和发展会员的工作,曾多次单身前往乡下联络会党。每遇会员经济困难,他便解囊相助,甚至典衣物,亦毫不顾惜,因此被会友们成为「慷慨刘先生」。旅沪福建学生会在福州设支会,刘元栋也成为中坚。后全会加入同盟会。
  三十二年,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成立。元栋任总干事林斯琛的助手。后设「桥南公益社」,对外以发展体育,查禁鸦片和义务救火等公益事业等名义,内为同盟会支会领导机关。元栋被推负责救火会,他暗中发展了一批革命力量,并购置枪枝弹药积极准备武装斗争。
  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同盟会总部决定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元栋奉命四处奔波,联络各地的同志和自己的部属,准备分批赴广州参加起义。农历三月十九日,元栋等人带领第一批二十余人乘船首先出发,二十九日到达广州,在小东营集合处,编为第一路。由黄兴率领攻打两广总督署。下午五时半,起义队伍直扑总督衙门,元栋一马当先,沿途击毙了不少岗哨和卫兵。抵达督署衙门后,元栋又奋不顾身左冲右杀,迫使敌人弃枪投降。冲入督署后,他四处搜寻不见总督强鸣岐,知道张已潜逃,便转而进攻督练公所,至东辕门,遇水师提督李准率领的大队清兵。众人奋勇迎战,但寡不敌众,元栋在激战中头部中弹,他对起来抢救的战友说:「吾死,志也,不足悲,去图大志,勿念吾也。」说罢壮烈牺牲,时年二十七岁。元栋遗体后来葬广州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福建「黄花十杰」之一。
  冯超骧(一八八O——一九一一),初名敬,字雨苍、郁庄,原籍南平,光绪六年(一八八O)生于福州。相貌魅伟,善骑马,好打猎,十余岁为痒生。乡人称其「日后必成重器」。二十六年(一九OO),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清政府屈服求和,超骧十分愤慨,投笔从戎,考入南洋水师学堂,学习海军。当时,刚从南洋陆师学堂毕业的赵声闻超骧大名,结为挚友。不久超骧因病辍学回闽。
  光绪二十八年(一九O二)起,福州先后有益闻社、励志社、共和山堂、文明社、学生联合会、汉族独立会等组织成立。超骧积极参加活动,宣传革命道理。三十二年(一九O大)加入中国同盟会。随后他偕陈更新入闽江口长门炮术学校,学习成绩优良。毕业后,他与更新赴京参加部试,更新名列第一,超骧列第四,两人都得协军校。旋又归闽就职于闽江口炮台。宣统二年(一九一O)冬,商团公会组织抽选精壮人员到会训练,冯超骧等被聘为教练。
  辛亥(一九一一)春,孙中山先生将在广州举行起义,同盟会派林觉民回闽招募爱国志士前往参加,超骧不以母亲去世,父亲重病在床为念。毅然于三月十九日(四月十七日)与林觉民、刘元栋、刘六符等十余人第一批启程前往香港。行后数天,他父亲病逝,超骧中途闻此噩耗,一恸几绝呕血盈盂,悲痛之余,仍坚持赴粤。抵香港后,他见褚诸同志多旧友,均决心为推翻清朝统治而献身。
  三月二十五日(四月二十三日)晚,超骧和林文、林觉民、陈更新、陈可钧等人进入广州,着手筹备起义工作。二十九日(四月二十七日)傍晚五时三十分,黄兴率领爱国志士百余人向清总督府衙门发动总攻。超骧奋身搏战。陈伍冲入署内时,分头搜索,两广总督张鸣岐吓得越墙逃跑,众人甚愤,即奋击而出。这时,水师提督李准之兵,已数重包围署外,超骧与其它爱国志士一起勇猛冲杀,消灭大批清罩。时超骧身负重伤,鲜血倾溢,但仍左弹右枪,狠打敌军。刹那间,他胸部又中弹十余发,还挺立握枪扫射,最后面部又中一弹,牺牲于督署东辕门,时年三十二岁。四月初四日(五月二日),他的遗体安葬于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被成为福建「黄花岗福建十杰」之一。
  辛亥革命后,有关方面将超骧南平故居梅山寺所在的路改名为超骧路,以作纪念。
  陈更新(一八八七——一九一一),字铸三,又字耿星,号铁庵、汉郎,侯官(今福州市区)人。清光绪十三年(一八八七)生。早丧父母。十四岁入侯官高等小学堂,与同学陈与燊、陈可钧志趣相投,人稻「三陈」。稍长,阅《扬州十日记》和卢梭所著《民约论》,并在老师黄展云、方声涛影响下,萌发反清革命思想。加入革命秘密团体「励志社」。
  三十一年(一九O五)春,更新在福州加入反清秘密组织「汉族独立会」。同年,他以第一名成绩毕业,由学校选派东渡日本,入陆军大学速成班学习陆军,后进东京九段体育会,学习马术和兵操。七月,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积极宣传反清革命思想。
  三十二年(一九O六),闽县与侯官两小学合并,更新无处续领学费,不得已辍学回国。在福州城南小学任数学及体操教员。在教学之余,他与林觉民、陈兴燊等创办「爱国社」,大力鼓吹革命。翌年,更新考入「闽口要塞炮科学堂」。不久,与王碧结婚,次年生子。三年后毕业,更新赴京参加部试,名列第一,但清政府未给军职,仅授「协军校」衔。复回闽,任城南体育会教员,以职业掩护革命活动。
  宣统三年(一九一一)春,更新到桂林,与方声涛、何遂等相会,这时孙中山准备在广州举行第二次起义,号召各地革命党人参加。二月,更新带病与陈兴燊赴香港参加统筹部工作。三月二十五日,更新、林文、林觉民、陈可钧等人随黄兴潜入广州。他在起义之前,曾三次往返于粤港之间做起义准备工作,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广州起义爆发,更新参加先锋队(即敢死队),攻打两广督署。更新奋勇当先,首先击毙清军管带(卫队长)金振邦,继而跃登督署门楼,消灭兵勇十余人。在激战中,先锋陈被冲散或被擒捕,伤亡惨重。许多同志牺牲,更新孤身奋战三天三夜,不眠不食,弹尽力竭被擒捕。在审讯中,清吏看见更新眉清目秀,问他:「你年龄还不大,怎么参加造反?」更新厉声应道:「我们是起羲,杀身成仁,自古有明训。鼠辈宁知之,其速杀我。」同日被押赴刑场,更新神色自若,从容就义,年仅二十四岁。其遗体葬于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被誉为「黄花岗福建十杰」之一。
  陈兴燊(一八八八——一九一一),字愈心,侯官(令福州市区)人,生于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他秉性聪明,文笔快捷,且善口才。幼年由其父亲教读•十三岁入侯官高等小学,受师长黄展云、方声涛等人革命思想的影响,以推翻专制王朝,振兴中华为己任。他与同学陈可钧,陈更新相约以身许国,时陈「三陈」,后又成为「十汉团」成员之一,别名「汉新」 。
  光绪二十八年(一九0二),闽浙总督许应骙许法人来闽,开采邵武、建宁、汀州三府矿产,福州人民集会表示反对。兴燊首先登台,痛陈其害,激起群众的义愤。许应骙见众怒难犯,只好取消此议。兴燊曾为福建修筑铁路奔走筹款,后因官员腐败无能,未能办成,  日俄战争后•传闻清政府「割闽易辽」.福州各界在城内仓角头观我小学集会,兴燊跃上台演讲,慷慨陈词,声泪俱下,全场听众无不动容。因不满清政府腐败,兴燊和林觉民等创设「爱国社」,宣传革命宗旨。后又入报界,著论立说,抨击时政,言论激烈,被清政府勒令停刊。他加入「闽南救火会」,圭编《调查录》,
  光绪三十四年(一九0八),兴燊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时其父已死,舅父萨镇冰每月资助二十五元作为学费。此时,他加入同盟会十四支部•并草拟革命组织的章程制度。当时立宪派在东京锦辉馆机会,鼓吹君主立宪,兴燊和林觉民等相继登台驳斥立宪派粱启超的谬论,演讲中国非革命不可的道理•听众掌声雷动。  宣统二年(一九一O)夏•兴燊拟创办《天声》月刊•鼓吹革命并揭露贪官污吏,遇事中阻,未曾付印,其《天声出世宣言书》手稿,后由邹鲁影印行世。  三年初,孙中山决定在广州起义,兴燊不顾即将毕业,毅然返闽参加。二月上旬,他先往台湾募款三千元,以充军饷,有人以其体弱,劝其不要往广州参加起义,兴燊说:「事若不成,诸君死,我何忍独生?」三月廿九日下午五时三十分,他随黄兴攻入督署,后转战攻督练公所时,与清军水师提督李准部相遇,兴燊奋勇力战,不幸左目中弹,身也受伤,终因寡不敌众,力尽被擒,四月初三日就义于广州大码头,临死不屈,神色自若,时年二十四岁。他在入广州前夕所写的绝命书,文辞壮烈,丹心耿耿。遗体葬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被誉为「黄花岗福建十杰」之一
  陈可钧(一八八八——一九一一),宇希吾、少若,侯官县(令福州市区)人,生于清光绪十三年(一八八八)。幼失双亲,依靠姐姐抚养。后进侯官高等小学堂读书,受教师方声涛,林白水、陈舆年等革命思想影响。后入陕西大学堂就读。三十一年(一九0五)东渡日本,入弘文学院普通科。不久,他抵制日本文部省颁布《联缔清国留日本学生规则》,曾愤而归国。翌年•他又回到日本,入原校继续学习,毕业后报考第一高等学校,因身体不合格而黜落。
  宣统二年(一九一O)十一月,孙中山决定再次在广州起义,可钧得知后,立即报名参加。他看到资助革命经费的多是闽籍儒胞,无比感慨地说:「事起,我等倘不当先争死,匪特无以对我明季抗虏诸先烈,抑亦无以见吾闽助资之华侨也」。三年(一九一一)三月二十五日(四月二十三日),他和林文、林觉民、冯超骧等人先秘密进入广州,筹备起义工作。
  三月二十九日(四月二十七日)下午五点半,黄兴率领「选锋」(敢死队)百余人,向两广督署发起总攻,起义者冲到督署,可均和陈更新踪跃登楼,其它勇士也跟着上去,遍寻各处,不见两广总督张鸣岐,起义者奋击而出。这时,李准之兵已数重包围署外,在激烈的战斗中,可钧身负重伤而被捕。敌人审问他时说:「一个白面书生,何苦为逆以自残!」他愤斥道:「事所以未成,天之故也,然而只要能唤醒同胞,继我的意志起来奋斗,我也感到十分满足,你们这班人利禄熏心,血液已冷,哪能懂得遭些」。四月初一日(四月二十九日),可钧被押赴刑场,面无怯容,言笑自若,就义时年二十四岁,未婚。四月初四日(五月二日),烈士的遗体安葬在黄花岗。可钧为「黄花岗福建十杰」之一。
  刘六符(一八八七——一九一一),一名锋,字肩宇,长乐县潭头乡二刘村人,生于清光绪十三年(一八八七)。父字廉,钻研医学有声,六符为其第六子。六符从小任侠好正,以倜傥不羁名,精拳善剑,读书警悟过人,初入闽县小学堂,渐知时局危迫,外族侵凌,激于爱国热情,仰天叹曰:「非铁血无以自振」。后来,六符考入官立法政学堂。不久,讲武堂第三期招生,六符知不武无以自振,乃弃法政而入讲武堂。可是讲武堂因费绌停办,不得已,六符又回法政学堂读书。毕业后,他志仍在学武。宣统二年(一九一O)秋,闻保定招考禁卫军,他便北上参加考弑,但没有录取,后应募入福州新军,辛亥(一九一一)春,六符因马踬伤臂,伤情严重,只好退伍治疗。
  三月,孙中山准备在广州举行起义。中国同盟会十四支部长林文派林觉民回闽纠集福建爱国志士赴粤参加。六符不待臂伤痊愈,即束装就道,于三月二十八日(四月二十六日)抵港。翌晨偕来闽的爱国志士一起入广州,下午五时半,在黄兴率领下,攻击督署。六符奋勇直前,挥弹纵击,清军大溃,六符等爱国志士乘胜冲入署内,不见两广总督张鸣岐,击杀而出,这时,敌援兵至,包围数重,六符被重创,血流满衣,犹坚持战斗,力尽被捕。当时报载刘枕玉指的就是刘六符。
  六符在狱中,坚持斗争,英勇不屈。四月初三日(五月一日),他与陈兴燊、陈更新同时被害,临刑时,他站立不跪,从容就义,时年二十五岁,未婚。后葬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也为「黄花岗福建十杰」之一。
  林尹民(一八八七一一一九一一),字靖安,号无我,闽县(今福州市区)人,生于清光绪十二年(一八八七)。母亲早逝,从小习武,体格健壮,爱慕三国张飞为人,常以「猛张飞」自诩。
  尹民在学校与林文最好,光绪三十年(一九O一)林文到日本留学,他于翌年也赴日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尹民在校潜心研读兵书,努力掌握军事知识,成绩优良,毕业后考入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享受官费。
  但因不合自己志愿而叹息曰:「大丈夫此世当以铁骑五千横行天下,效檀、王、徐、常辈(皆明初爱国将领)驱逐胡虏,收复河山耳,何能终身伏案作博士耶?」他与好友林文、林觉民同住在东京「田野卢」,人们称其为「三林」。尹民最小为「小林」。尹民在「二林」的帮助下,决心参加革命,拯救民族危亡。有一次,梁启超到东京神田区锦町锦辉馆鼓吹君主立宪,尹民和其它革命派与其展开激烈论战。因立宪派分子捣乱,「猛强飞」尹民挺身而出,帮助革命派控制会场,声势大振。
  二年(一九一O),尹民由林文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同年冬,尹民回福州,家人要其成婚,他以身许国婉言推却。
  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初,尹民返回日本继续求学。三月,黄兴和赵声决定继续举行武装起义,致信林文称:「事大有可为」。尹民得知后,无比高兴,愉快地接受了运送军火任务,和其它几位同志随即携带六箱枪枝弹药回国,于三月二十六日(四月二十四日)抵达香港,第二天和林觉民等到达广州。
  三月二十九日(四月二十七日)下午五时半,尹民和来自福建、广东花县、四川以及海外华侨一百三十人,组成「选锋」(敢死队)由黄兴率领进攻督署。战斗中,尹民异常勇敢,冲锋在前,先后打死了数十个清兵,不幸被飞弹击中胸部,壮烈牺牲。是年二十九岁。后葬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也被称为「黄花岗福建十杰」之一。
  黄忠炳(一八六七——一九一一),字亦中,连江县人,生于同治六年(一八六七)三月二十四日。九岁入私塾读书,不久,因家贫改习农,农闲则入山采药。平日好拳术,长棍法,被称为技击家。他貌清俊,性忠实,处事任劳任怨,二十九岁时与本县林玉英结婚。
  光绪三十二年(一九O六),忠炳与曾守辉、郑瑞声、黄克安等秘密组织广福会,发展人员五十人。三十四年(一九O八)春,全体会员聚集透堡棋盘堂,杀鸡盟誓,决心推翻清朝统治,并将广福会改称光复会。次年春,同盟会员吴适由吴济经介绍与连江光复会发生联系,参与领导。自此起忠炳等与吴适一起积极发展会员,扩大和巩固光复会组织,揭露清廷专制腐败,宣传救国必须革命的道理。在光复会经费困难时,忠炳与曾守辉倡议会员献款献物,忠炳还把自己祖遗山田二亩、房屋一间卖掉,所得款目全部献给光复会作为革命活动费。他还组织会员练拳习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使光复会会员发展到二百多人。
  宣统三年(一九一一)春,孙中山决定在广州再次起义,同盟会十四支部长林文先后由日本派林觉民、李恢回福建,招募爱国志士前往参加,忠炳得知后,积极响应。三月二十五日(四月二十三日),忠炳等二十三人,在吴适的率领下到马尾搭船赴香港,三月二十九日(四月二十七日)早入广州,编入黄兴领导的「选锋队」。下午五时三十分,广州起义开始,黄兴率领「选锋队」百余人,由小东营出发,向总督署进攻,忠炳等冲入总督署,见两广总督张鸣岐已逃跑,即奋击而出,转战军械局,这时,遇水师提督李准卫队围攻,忠炳力战至翌晨,被执不屈死,时年四十五岁。四月初四日(五月二日),他的遗体埋葬于黄花同,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杨韵珂(?一一一九一一),字玉铿,闽县(今福州市区)人,生年不详。清光绪中,肄业于南京江南水师学堂。闻镇江象山炮台将举义参加革命,遂弃业入炮台。适台省推选征兵制,投充第九营督队官,与林述庆、柏文蔚等相知甚深,密谋在镇江起义,韵珂时隶炮兵营,旋迁第三营管带。
  辛亥革命爆发,九月十七日(十一月七日),述庆率新军响应,次日光复镇江,成立军政府,述庆为都督,以所部攻南京,韵珂受命攻雨花台,不克引还。此时各路援军集镇江,组成联军攻南京,与强勋战于孝陵卫,大败之。张勋退举城墙凭险而守,攻城受阻,众议应先争紫金山,韵珂奋然请行,与管带余长清率众深夜度岔路口,抵达紫金山,激战一昼夜,张勋宵遁,遂克天堡城。十月十一日(十二月一日),韵珂率众穷追,斩获无数。张勋力蹙佯请降,韵珂率数十众入其营,伏兵猝起,围数重击之,他身受伤十余处,还奋呼力战,忽枪中要害,当场牺牲,部属夺尸回。翌日,述庆克南京,江南大定。民国肇建,定都南京。后论克南京功,以韵珂为先,勒石纪功于天堡城。后与林述庆、陈子范并称为「辛亥福建三烈士」。
  黄锺瑛(一八六九——一九二一),原名良铿,又名鎏,字赞侯,闽县(今福州市区)人,生于清同治八年(一八六九)九月二十日。十四岁考入福建船政后学堂驾驶班。毕业后,曾在「靖远」、「威远」、「康济」各舰见习,后入刘公岛北洋水师枪炮学堂学习。不久,到「济远」舰当舰员。
  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六月下旬,「济远」等舰护运赴牙山,归途遇日舰。与日舰激战中,「济远」中炮,伤亡惨重,大副沈寿昌、左营守备柯建章相继阵亡,锺瑛毅然协助管带方伯谦指挥战斗,接连发炮重创日旗舰「吉野」号,给日军以有力回击。后随舰参加黄海海战与威海保卫战。战败后目睹清廷腐败,滥杀无辜,早萌革命思想。
  二十五年,锺瑛稠任「飞鹰」舰、「福靖」舰枪炮员。从二十八年起,历任「海琛」、「海天」、「海筹」各舰船械、驾驶、帮带。三十年,提升为「飞鹰」舰管带。三十三年,任「镜清」舰管带兼海军部参谋,不久调任「海筹」舰管带。他办事认真,心系官兵疾苦,深得人心。
  辛亥(一九一一)武昌起义后,清军大举南下,进攻湖北革命军;清海军统领萨镇冰率长江舰队进驻于武汉江面。因海军暗中酝酿起义。镇冰见军心不稳,遂以治病为名,弃舰赴沪,由锺瑛担任临时舰队司令。舰队驶至九江,经林森等人联络动员,锺瑛审时度势,率舰队起义,与九江陆军义军联合组织陆海军联合委员会,「共同商定了统一江西,和援鄂援皖等决策」,并且付之实施。
  这时江西黄焕章部数百人在安庆大肆抢掠。锺瑛率「海筹」舰载九江司令李烈钧率部队前往平乱。锺瑛镇守江上,数昼夜没有歇息,不久又前往大通(安徽铜陵)安抚军民。
  十一月汉口、汉阳相继失守,李烈钧与黄锺瑛率舰救援武昌。不久停战议起,各舰代表在上海选举程璧光为总司令,锺瑛为副司令。但璧光率「海圻」舰在英国未回,由锺瑛代总司令。
  一九一二年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后,任命锺瑛为海军总长兼海军总司令。锺瑛决心整顿海军,以与英、法、德、美、俄、日诸国抗衡。他支持李锺钰等成立随营宣讲团,并编辑出版《军中白话宣讲书》。
  南北和议后,北洋政府于三月三十日任命刘冠雄为海军总长,锺瑛仍任海军总司令。锺瑛提出辞职,于四月十一日免职,由李鼎新接任。
  十月二十八日,锺瑛突然吐血,至十二月四日逝世,年四十三岁。北洋政府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令按海军上将例优恤。
  一九二二年一月十二日,锺瑛灵柩由军舰运至福州。十九日在福州孔庙明伦堂召开追悼大会,国内各界知名人士送来了许多祭文、挽幛。孙中山以:「尽力民国最多,缔造艰难,回首思南都俦侣:屈指将才有几,老成凋谢,伤心问东亚海权。」联挽之。同年九月二十四日,锺瑛灵柩附葬福州西门外梅亭天财山其父母坟。
  林述庆(一八八一——一九二二),字颂亭,又作松亭。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光绪七年(一八八一)年。父耀源,在中法甲申(一八八四)海战中牺牲。
  述庆于二十八年(一九O二)进福建武备学堂。目睹清政府腐败,接受反清的革命思想。曾加入以林森为会长的革命团体「福建学生会」(设上海三山会馆),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全会加盟,他成为同盟会员。武备学堂毕业后,他先后任督操员、常备军帮带。三十二年(一九O六)冬,任第十七协三十四标二营管带。宣统元年(一九O九),调任十八协三十六标一营管带。武昌起义后,三十六标调往镇江,述庆暗中联络各营官兵,准备起义。九月十七日,述庆率新军在镇江京砚山下宣布起义。次日,镇江光复,成立军政府,他被推为都督。他曾派人劝说镇江江面数艘清军舰队起义。十月六日,述庆率镇军攻打江宁(南京),在进攻中,他亲临前线,观察地形,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于十一日占领天堡城。十二日,率军首先入城。几天后,镇军全部撤出江宁,北渡长江,开赴浦口,准备北伐,述庆被推举为临淮总司令。由于当时南方政府正忙于与袁世凯进行「南北和议」,军事行动暂停。述庆的北伐部队得不到支持和军费,只好返回江宁、镇江。这时革命阵营内部争权夺利,排挤述庆。镇江地方势力阴谋驱逐述庆的好友留守镇江的军政使郑权。述庆心灰意冷,于一九一二年一月八日通电下野,返回故乡,途经上海时,曾整理镇江起义笔记,成《江左用兵记》一书。同年九月,袁世凯授予他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十月至北京,任为总统府军事顾问,并被选为各团体联合国防会副会长,同时国民党亦推其为名誉理事。
  一九一三年,他参加国事维持会,并任理事。在京期间,看到袁世凯对革命党人步步进逼,十分气愤,三月二十日袁世凯派人在上海剌杀国民党理事长宋教仁。述庆完全看清了袁的反动面目,经常当众拍案叫骂,并表示要回南方召集旧部反袁复仇,因此深遭袁党的忌恨。四月十日,他赴袁的心腹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的家宴,被梁在酒中下毒。述庆回家后,毒性大发,经抢救无效,于四月十六日逝世,年仅三十二岁。后运回安葬于筹岐山,林森为书墓志。
  述庆有《江左用兵记》、《林松亭遗诗》传世。
  陈模(?一一一九一三),字勒生,号子范,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生年不详。早年家境贫困,入福建船政学堂肄业,因生活无着而辍学。经人介绍进芜湖江海关当文书,以文笔雄健被调上海税关任职。与林森、魏怀相识,结为挚友,因林森号子超、魏怀号子杞,遂有「三子」之称。清光绪二十九年(一九O三)旅沪福建人士组建福建学生会,林森为会长,陈模为学生会骨干,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三十一年(一九O五)同盟会成立,林森率会加盟,陈模成为同盟会员后,与陈其美交往甚多,以才识肯干为陈所重。宣统元年(一九O九)林森调九江关,陈模与其美交往更频,其美甚为器重。
  辛亥革命爆发,上海响应,陈模参其美帷幄之谋,当年九月十四日(十一月四日),上海光复。十六日其美为上海军政府都督。陈模以海军未举义,恐革命事终不济,遂自告奋勇赶往汉口,见形势不佳,出入锋镝,劝说闽籍海军将士反正,海军军心浮动,统制萨镇冰离队赴沪,「海筹」等舰队举义旗东行,至九江会林森,组成隆海军联合委员会,,实施援鄂、援皖行动,稳定辛亥革命大局,陈模功劳不小。
  民国肇建,陈模不居功,佣书如故。先是随张静江、张继游历,后潜心学习制造炸弹,资助革命。一九一三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七月十八日,上海都督陈其美宣布上海独立,后不久失败,其美将偕陈模避往日本。为刺杀助袁世凯、仇国民党者,其美使陈模制造炸弹已成,恰侦骑到,陈模本想掩蔽,不慎炸弹爆炸,身成糜粉。后葬于杭州孤山之岁寒岩,孙中山先生亲书「舍身为群」以颂,并亲题其墓。
  龚少甫(一八九一——一九一三),原名永图,辛亥革命时改名龚永,闽县(今福州市区)人,生于清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三月十七日。幼出继族叔为子,嗣母为魏瀚胞姐,家境贫困,靠龚易图接济生活。聪颖至孝。光绪三十年(一九O四)以幼童参加县试,文名躁起。科举取消后,入苍霞中学读法文,行为豪放,交游颇广。宣统元年(一九O九),往广州依舅魏瀚,结识了不少海军闽固籍人士及革命志士。三年春(一九一一)参与广州黄花岗举义失败,避往青岛。后往九江,结识林森、吴铁城、李烈钧等人,加入同盟会。武昌首义,十月二十三日九江警应,宣布独立。少甫任革命军参议,同林森等联络闽籍海军人士黄锺瑛等,使海军成功举义于浔阳,组成陆海军联合委员会。因炮台军官与舰队发生误会,少甫配合林森等以乡谊与大局使其释然。后海陆军联合援皖、援鄂,稳定辛亥革命大局,少甫之功不可没。
  一九一二年南北和局告成,李烈钧任江西都督,少甫随罩回赣,任支队长、副官长兼任稽助局局长,心萌功成身退出国游学之想,遂离赣赴沪,三月三十一日,江西都督李烈钧授给《为国宣劳名誉证书》。
  一九一三年七月十二日,李烈钧举兵湖口,宣布江西独立,组织「讨袁军」,发布《讨袁檄文》。「二次革命」风起云涌。少甫闻讯弃出国留学机会,赴赣相助,以参议职参与军事,战事失利,率两骑返榕图再举。八月九日,福建也取消独立。袁世凯派海军总长刘冠雄以南洋巡闽使名义,率舰处李厚基入闽。少甫见大势已去,决定带弟纬图同赴日本,临行前往仓山罗宅祝姨母生日,被暗探侦知受擒,追究「二次革命」事实,慷慨自承,痛斥袁世凯倒行逆施。当事者嘉其志节,颇欲经处,袁世凯严电处置,遂于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十二月十四日)被李厚基下令枪决于屏山之麓,年仅二十二岁。
  事后,方声涛曾秘密返闽慰问少甫家属遗孤。后遗孤由李烈钧抚养于广东。袁世凯帝制失败后,一九一七年四月少甫遗体遥葬于福州洪塘,李烈钧为之撰文立碑,誉之为「为国成仁」之士。
  饶怀文(一八六五——一九一八),字质瑾,闽县(今福州市区)人,生于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早年进天津水师学堂第二届驾驶班,毕业于清光绪十三年(一八八七)十月。服役海军,累升为「江贞」炮船管带。宣统三年(一九一一)简授海军副参领,改派任长江舰队「建安」舰管带。辛亥革命中率舰加入国民革命军。
  一九一二年九月七日,怀文被任命为海军部视察。十二月十九日补授军衡司司长。翌年五月十六日,海军部请准任南京军官学校校长。八月,临时大总统任命饶怀文署联系舰队司令。一九一五年五月,调任第二舰队司令。一九一七年六月任海军总司令。叙海军上将。一九一八年二月以对外关系,将海军总司令公署由南京下关移驻上海高昌庙。以长江防务吃紧,令长江上游舰队归第二舰队司令杜锡珪督率,安庆以下,派参谋长何品璋驻舰指挥。为了海军发展,怀文还派陈绍宽调查法国海军:技正郑滋樨办理炼钢事务。三月怀文病卒任上,终年五十三岁。
  方君瑛(一八八四一一一九三二),字润如,女,侯官(今福州市区)人,清光绪十年(一八八四)八月初三生于一个小官僚家庭。君瑛自幼随父至杭州、汉口攻读,学业良好,且善刺绣,人皆赞许。
  二十八年(一九O二),君瑛东渡日本,先补习日文,后考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不久,其弟声洞偕妻王颖,声涛偕妻邓孟勤均先后到日本留学,并参加在东京的同盟会。其兄声濂在上海暴逝后,其嫂曾醒亦由君瑛带往日本留学。君瑛举家留日,且参加革命时传为佳话。
  三十一年六月,清廷派戴泽等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部分同盟会员决定暗杀五大臣,推君瑛为专司暗杀部门的主持人,三十四年(一九O八)君瑛于喻培论、黄复生、汪精卫等人组成暗杀团,试制炸弹。后到香港,密设机关于黄泥涌道。
  君瑛由家庭包办的未婚夫王学文闻讯,大为不满。君瑛反齿说:「难道革命是男人专利的吗?」终于解除婚约。从此,君瑛抱独身主义,献身革命。
  宣统元年(一九0九)冬,君瑛所领导的暗杀团赴北京谋杀摄政王戴澧。次年事败,汪精卫等被捕。她与喻培伦等计划劫狱,未能实现。于是君瑛又回到日本。
  辛亥(一九一一)三月,广州起义前夕,君瑛致书父亲说:「儿等报国即以报亲。」她曾将军火装入棺材,自己伪装送丧,将军火运至广州。起义当日君瑛与胡汉民等人从香港往广州,到岸起义已失败,城门坚闭,设法潜入未成,只得连夜乘船返回香港。是役其弟声洞英勇献身。
  武昌起义,各有响应,福州光复,君瑛便带弟妹回来,被推任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数月后,为求深造,决定同往法国留学。君瑛便将校务移交邹萃英接任,仍邀其嫂曾醒同往。
  一九一五年,君瑛父逝世,她回福州料理丧事后,又往法国,入波尔都大学攻数理。一九二一年秋,荣获理科硕士学位。后在大学执教。同年底,政府邀请君瑛和曾醒回国主持执信学校校务。不幸回国前君瑛突在法国被汽车撞倒,额头受伤,神经受损,翌年十二月回国居上海。
  一九二三年六月十二日夜,君瑛神经疾病突然发作,吞下大量吗啡,抢救无效,于十四日逝世。时年三十九岁。其遗书云:「为国事累卵,居苦倒悬,而同志泄沓弗振,社会尤腐败之极,自恨不能力济,只有死耳。」
  黄乃裳(一八四九—一九二四),又名九美,字绂丞,号慕华,闽清六都湖峰乡(今坂东乡湖头村)人,清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生。家境贫寒,少年半耕半读且为人佣耕。同治五年(一八六六),乃裳受洗加入闽清基督教,他一面学中文,一面学英文。八年,乃裳被派往福州福音堂传教。他和薛承恩牧师合译《天文图说》,又与蔚利高牧师合译《大美国史略》。
  光绪三年(一八七七),乃裳中秀才,但积极提倡「格致」之学,认为此可振兴中国,后来在英华书院、福音书院任职。二十年,他中举人。同年,他的三弟乃模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殉国,他集国恨家仇于一身,寻求救国救民道路。二十一年,四月,乃裳到北京会试,曾参加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接受维新思想。二十二年,他在福州创办福建最早的报纸《福报》,鼓吹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二十四年初,乃裳应原福建学政王锡蕃经济特科之荐,入京应试,参与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百日维新」运动,戍戌变法失败后被立案究办,幸而逃脱回到福建。
  乃裳为远避清廷暴政,于二十五年(一八九九)九月,举家移民新加坡。经女婿林文庆推荐,任《星报》主笔。次年四月,乃裳来到英属沙捞越诗巫,认真考察地情后,五月,与沙捞越二世查尔斯﹒布律克爵士正式签订垦约十七条。他以「港主」的身分,承包这块土地的垦殖权。乃裳归国招募垦民时,途经新加坡结识了孙中山,认识到「非革命不足以救亡拯毙」,从此成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的追随者。乃裳率众垦殖时,因眷念祖国,拟议中的移民又是福州府属下的农民,所以把诗巫垦场称为「新福州」。约成之后,乃裳便在闽清、古田、闽县、侯官等前后招垦农三批一六00人左右到达新福州垦场。草创之初,环境恶劣,经三年多艰辛拓荒,新福州垦场的生产日益发展,初期种植甘薯、杂粮、蔬菜等农作物,后来大量引种橡胶,获得成功,垦农生活也日趋富足。后因垦区拒绝贩卖鸦片、开设赌场,触怒沙捞越政府。三十年,他被当局驱逐回国。后人为纪念乃裳功绩,将诗巫市(「新福州」)一条街命为「黄乃裳街」,该市还设立「黄乃裳中学」,并塑黄乃裳像。
  乃裳被「驱逐」后,乃裳到达新加坡,同《图南日报》创办人陈楚楠、张永福,切磋文字,倡言革命,并将邹容所著《革命军》,改为《图存篇》,翻印一万册。当年十月乃裳携带《革命军》五千册回国,在潮州、漳州、厦门、福州等地散发,传播革命思想,联络革命志士。三十一年,乃裳受聘主办厦门《福建日日新闻》,不久全国爆发反美华工禁约运动,该报发表许多专文,尖锐抨击美国歧视华工政策。三十二年六月,乃裳赴新加坡,谒见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成为南洋华侨中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之一。翌年乃裳参与筹划潮州黄冈起义。起义失败后,乃裳回归故里闽清县,创办教育会,并被推为会长。后又在福州创办简易师范学校,并担任福州英华、福音、培地三书院教务长。他还组织民船公司,从闽江上游运米来福州卖,缓解了福州粮食紧张。
  辛亥九月十九日(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九日),福州起义。乃裳发动英华、福音、培元三校学生组成炸弹队,参加起义斗争。福州光复后,乃裳出任福建军政府交通司司长。一九一二年,兼任筹饷局总办,向南洋福州富商募款一七0余万元,帮助军政府渡过光复初期财政难关。同年四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返广东,途中访问福州,乃裳亲到马尾迎接。一九一三年返回闽清。一九一四年三月,乃裳被袁世凯在福建党羽诬告「怂恿种植鸦片」,被捕入狱,定为无期徒刑,后迫于海内外舆论压力,当局于六月将乃裳释放。
  一九一六年,袁世凯病死后,乃裳又创办《伸报》,宣传革命思想。后来他一直在闽清从事兴办教育、兴修水利等公益事业。一九一八年,自撰《绂丞七十自叙》一书付梓。一九二0年,应孙中山邀请,赴广州任军政府(后改台湾省政府)高等顾问。一九二三年,任福建省署高等顾问。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二日,乃裳病逝于闽清县城,终年七十六岁。
  林斯琛(一八七0——一九二五),又名祥庆,字温如,闽县(今福州市区)林浦人。清同治九年(一八七0)八月十九日生。幼年学习经史,十五岁弃文从医,勤学医书,精通脉理,于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移居藤山清安境(今仓山下渡)开业行医,门庭若市。
  甲午战争失败后,斯琛对清廷的腐败无能深为不满。二十六年,加入福州反清复明的会党组织——复明山堂,任「圣贤」之职,负责与其它山堂联络。二十八年底(一九0二),他和邹燕庭创办统一的「共和山堂」,他任副龙头。三十年,他又与郑权、郑祖荫等人在下渡十锦祠成立「藤山文明社」,作为共和山堂的公开机关,暗中从事革命之活动。
  三十一年(一九0五)夏,「福建学生联合会」在小岭益闻学堂成立。斯琛等人倡议和学生联合会定期举行联谊会,以扩大力量,事为福建布政使周莲侦知,强令解散藤山文明社,斯琛避往厦门。不久,斯琛等革命骨干又返加福州,在仓前山古榕书院成立「汉族独立会」,作为革命党人核心机关。并在书院内设立「公益社」作掩护。三十二年,以林森为会长的「旅沪福建学生会」设支会于福州,斯琛为中坚,同年全会加入同盟会,转设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郑祖荫为会长,斯琛任总干事。以林雨时(泽人)创办的「桥南公益社」为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总机关。以办理社会公益为掩护,宣统二年(一九一0)设《建言报》,为同盟会喉舌,林泽人(雨时)任社长,斯琛任发行人。
  三年(一九一一)三月,孙中山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斯琛参与组织人员前赴广州,并筹划策应。广州起义失败后,斯琛痛失战友,更努力于革命事业,通过《建言报》制造舆论,支持湖广、四川人民的保路斗争。武昌起义后,斯琛于九月十一日返回福州,他和同志们自造炸弹,还筹备五万元经费。十六日,他和已加入同盟会的新军统领许崇智等人召开军事会议,研究武装起义计划,并且参加策反孙道仁的工作。成立革命军司令部。十八日晚福州举义,二十日福州光复。闽都督府成立后,斯琛先后任参事员和政务副院长。
  一九一二年,清帝退位,斯琛认为革命已成功,提出辞职,后被挽留。同年四月,辞去临时大总统职的孙中山路过福州,前往桥南公益社与众人会面,斯琛参与接待,众人还合影留念。不久,斯琛改任福建盐政监督。以后,斯琛又应邀两次到广州参加南方政府工作,一九二二年,许崇智率北伐军入闽驱逐李厚基,林森任福建省长,斯琛回到福州参与省政,二个月多就离职返乡。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四日病逝,终年五十五岁。
  刘尧宸(一八九四——一九二五),福清县人,生于清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早年就读于福州仓前山培元书院。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初,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在福州响应起义。此后,又先后入陆军小学、清河预备军官学校学习。一九一七年秋,考入保定军校第七期,骑兵科第三连。
  一九一九年秋,尧宸毕业后,被分配到福建李厚基部,任见习军官。后在福建靖国军方声涛部任上尉副官、连长等职。一九二0年,任粤军第六团团副、卫队司令部参谋长等职。一九二二年初,随粤军参加北伐,在江西赣州同直系军阀作战。六月,陈炯明在广州叛乱,反对孙中山。尧宸所部又奉命回师广州平叛,在韶关与叛军激战十余日,失败后撤至福建,改任营长。
  一九二三年冬.进驻福建的粤军改编为东路讨贼军,尧宸任第六旅第十一团第一营营长。东路讨贼军奉孙中山之命进军广东,讨伐陈炯明。第六旅战败溃散,尧宸收集旧部七百余人,重建十一团,任团长。不久,该团又因部队哗变及遭土匪袭击而溃散。
  次年六月,黄埔军校成立,尧宸被任命为军事教官。十二月,黄埔军校教导第二团成立,他任第二营营长。一九二五年二月,他率部参加第二次东征。六月,参加平定刘杨叛乱。七月,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第四团团长。十月十三日,在攻打陈炯明老巢惠州的战斗中,第四团担任主攻部队。尧宸指挥全国官兵,连续猛烈攻城,遭到敌军顽强抵抗,部队伤亡很大。在此危难之际,他亲率奋勇队攻城,不幸膀胱中弹牺牲;年仅三十一岁。
  东征军攻克惠州后,为尧宸和阵亡官兵召开了追悼会。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宣读祭文并发表演说。东征军总指挥蒋介石和苏联顾问也相继发表演说。苏联顾问切列潘诺夫在演说中指出尧宸的战斗功绩将载入中国革命史册,成为中国青年的典范。尧宸牺牲后,广东革命政府发布褒奖令,特发恤金五000元,并追赠为陆军中将。
  林长民(一八七六——一九二五),字宗孟,自号苣芩子,亦号桂林一枝室主,晚年号双栝(桔)庐主人。闽县(今福州市区)人。生于清光绪二年(一八七六),二十三年中秀才。二十七年(一九0一)他与林纡、魏易等主编《译林》月刊,二十九年译成《西方东侵史》一书。三十二年不久回杭州入东文学校,毕业后赴日进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法律,曾任留日福建同乡会长。宣统元年(一九0九)毕业回国后,任福建省咨议局书记长、法政学堂教习及教务长。后自办私立法政学堂,任校长。三年(一九一一)十一月,他代表福建省参加南京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
  一九一二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长民任内务部参事、法典委员,并被推为闽省代表,参与订议《临时约法》。同年二月与程德全等组织统一党,后与张謇等组建共和党。参议院北迁后任秘书长。翌年,当选为第一届众议院议员,任秘书长兼宪法起草委员。一九一四年任政事堂参议、参政院代理秘书长。共和党与其它保守派合并为进步党后,任政务部部长。一九一五年起,历任国务院参议、法制局局长,一九一七年七月任段褀瑞内阁司法总长,翌年任总统府外交委员会委员兼事务主任。后任国联同志会理事等职,发表《山东亡矣》一文,反对巴黎和会偏袒日本。一九二0年赴英国伦敦,与梁启超等倡组讲学社;次年五月被推为中国首席代表出席世界国联总会,同年十月回国。一九二四年,将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改为福建大学,任校长。一九二五年五月,任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长。后入奉军郭松龄幕,参与反对军阀张作霖。十二月十四日在苏家屯为流弹击中身亡。年四十九岁。
  林长民文章书法亦佳。著有《铁路统一问题》。所藏双栝庐图书,赠予乌山图书馆。女林徽因与冰心、庐隐并称「福建三才女」,有传。
  林万里(一八七四——一九二六),原名獬,又名白水,字少泉,号宣樊,又号退室学者、白话道人。闽县(今闽侯)青圃村人。清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生。幼承家学,稍长,拜名士高啸桐为师。他学识渊博,具有维新思想。
  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万里与高啸桐、林纡三人应杭州知府林启之邀,赴杭筹办新学,很快创办了求是书院、养正书塾、东城讲舍、蚕学馆四所新式学堂,万里曾任杭州求是书院总教习。
  二十七年六月,万里任《杭州白话报》主笔,极力宣扬新政,提倡社会变革,宣传禁烟,倡导破除迷信及妇女缠足等恶习。在他的影响下,杭州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女子放足会」。
  二十八年(一九0二)一月,万里返回福州,与表兄弟黄翼云、黄展云等人创办全省第一所新学——福州蒙学堂,并在校秘密组织「励志社」,传阅《扬州十日记》、《嘉定三屠记》等禁书,并宣传革命思想,培养了不少革命志士。后来万里又到上海与蔡元培、章炳麟等人在上海创立中国教育会、爱国女学社和爱国学社,出版《学生世界》杂志,「鼓吹反清革命,言论尤为激烈」。
  翌年,万里赴日本留学,参加了中国留学生的爱凰拒俄排满活动,并加入革命团体「军国民教育会」。同年夏天返沪鼓吹革命。他又与蔡元培等创办《俄事警闻》,同年十二月又自办《中国白话报》。他竭力宣扬民主,反对专制,鼓吹共和革命,乃至公开激励民众以暴力推翻帝制。三十年,万里出任《警钟日报》主编,在报上极力宣扬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被孙中山引为亲密同志,曾亲书「博爱」二字相赠。同年十月十三日(十一月十九日),他与万福华到上海暗杀勾结法、俄等帝国主义势力的前广西巡抚王之春,未果。遂与蔡元培等人商议,修改暗杀团规章,并改组扩大,定名为光复会,万里即为光复会早期会员之一。
  辛亥(一九一一)武昌起义胜利,各省纷纷响应,福建也宣告独立。万里即回闽,出任福建都督府政务院法制局局长和共和党福建支部长。一九一三年被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后被聘为总统府秘书兼直隶省督军署秘书长,次年袁世凯解散国会,万里回到福建。一九一五年再度入京,当时袁世凯阴谋称帝,万里附和撰表劝进,十月被袁世凯委任为参政院参政。帝制取消后,万里辞职,从此不愿做官,重操新闻旧业。
  万里与安福系王士激等创办《公言报》,由他任主笔,为段祺瑞「武力统一」服务,此报直到皖系失败,段祺瑞下野才停刊。一九一九年初曾一度在上海创办《平和日刊》,随着南北和平会议破裂,该报即行停刊。一九二一年春,他与胡政之在北京创办《新社会报》,自任社长,宣布该报要「树改造报业之先声,作革新社会之前驱」。以白水为笔名,发表不少政论文章,不断揭露军阀政客的黑幕丑闻,翌年,被当局查封,万里也入狱三个月。出狱后,《新社会报》改为《社会日报》出刊。一九二三年十月,因该报刊登万里揭露曹锟贿选总统的文章,报馆又遭封闭,他亦再次入狱。出狱后,仍不畏权势,继续战斗。一九二六年八月五日,他在该报登载《官僚之运气》一文,揭露潘复与张宗昌相互勾结,狼狈为奸的丑闻,当晚万里被军阀张宗昌逮捕,翌晨枪毙于天桥,时年五十三岁。
  北伐成功后,北平市特为邵飘萍、林白水两著名报人召开纪念会。后由林森等人资助扶柩回乡安葬,蔡元培为其墓碑题字。万里作品有《林白水先生遗集》传世。一九八六年国家民政部追认为烈士,其女旅美华人、美国国防大学教授林慰君捐资在故乡建立纪念堂、纪念碑。
  林葆怿(一八六三——?),字悦卿,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同治二年(一八六三)生。光绪六年(一八八O)考入福建船政学堂第九届驾驶班,毕业后于十二年(一八八六),派赴英国学习海军,回国后在北洋海军任职。
  宣统二年(一九一0),清政府向英国际摩士庄船厂订购「肇和」舰,葆怿为监造员。一九一二年九月,葆怿任海军部参事,不久授海军少将衔。一九一三年八月,他任第一舰队司令。一九一六年,孙中山发表恢复临时约法宣言后,葆怿等人发表宣言,宣布海军独立,通电护法。翌年六月,黎元洪下令解散国会,孙中山在上海组织护法运动。七月二十一日,程璧光、林葆怿通电否认国会解散后的政府,提出拥护约法,恢复国会,惩办复辟祸首等三项主张。二十二日,葆怿借舰队学习鱼雷为名,率「海圻」等十五艘兵舰赴广东护法。八月二十五日,南下的国会议员在广州开会成立军政府,葆怿被任命为海军总司令。一九一八年二月二十六日,葆怿任海军总长。四月非常国会通过军政府改组,实行所谓七总裁制,五月,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职务,陆荣廷等便把军政府改为七总裁制,葆怿被推选为七总裁之一。一九一九年二月,南方军政府和北京政府在上海召开会议。四月,葆怿与广东督军领衔发出「军人不干政」的通电,促进南北和谈。七月,葆怿与北京政府海军部代表商谈海军统一问题未遂。一九二0年十月桂军在粤桂战争中惨败,岑春煊与葆怿等以四总裁名义宣布撤销军政府,十二月,北京政府派人劝葆怿率舰北返,可任他当福建督军,此议遭到驻穗各舰的反对,他看到事已无望,弃职出走,一九二一年一月,广州军政府宣布葆怿等褫职
  葆怿返居上海,不再涉足政坛。一九二二年七月,北京政府授葆怿为将军府葆威将军,其卒年不详。
  陈天尺(?),原名韵琴,字尺山,号昊玉,别号莫等闲斋主人,长乐人,居福州,生卒年不详。清光绪间肄业于福建船政学堂,曾游学英伦,回国后居上海,目睹清廷腐败,奋起救国。清光绪二十九年(一九0三)加入以林森为会长的旅沪福建学生会,任总干事积极投身革命。三十一年孙中山成立同盟会,林森率会加盟,天尺遂成同盟会员。翌年,林森为组建福建支会,派天尺回闽,先设福州说报社,与上海遥相呼应,秘密传递革命书报,组织社员每周轮值宣讲时事,借以唤醒国人。同时他还联合桥南社、益闻社等组建同盟会福建支会,用「丙午俱乐部」名义成立于福州,天尺对此作出贡献。三十四年(一九o八)译俄国亚历山大﹒杜卢著《奈何天》成,由改良小说社刊行,
  辛亥革命后,天尺仍积极投身讨袁护法斗争,同郑祖荫到广州追随孙中山,致力革命。功成身退,以医自隐,在福州西门街悬壶济世,行医治人。其治病深入详审,下药主温暖,处方谨严有法度,成为名医。修合丸药如「肥儿丸」等甚有效验。后出任福建国医分馆馆长,兼《福建国医公报》编辑及《华报》主编。
  天尺行医之外,喜读书,工词章,常以笔墨自娱,曾搜采福州谚语,编成《闽谚声律启蒙》,并在报端连载,先后达十余年。另还创办《舞台报》,记评当时戏曲编演活动,成为颇负盛名的戏曲家。另外,还关注民间文学,撰述很多,有传奇《病玉缘》、笔记集《齐谐》等行世。晚年茹素奉佛。一九三三年国府主席林森返闽祭祖,还特到其宅拜访,欢叙昔情。后病逝,终年六十五岁。
  李恢(一八八六——一九三0),字仲谋,闽县(今福州市区)人,生于清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十一月二十二日。父怀奎赴台行医病逝,靠母抚育成人。早年入私塾,稍长入兄树藩任学监的湖南长沙实业学堂肄业。与宋教仁、黄兴二人相知甚深,后加入华兴会。光绪三十一年(一九0五)东渡日本,入东京庆应大学攻读,八月华兴会与兴中会合并为中国同盟会,旋被举与林文等人组织第十四支部(闽籍会员),一度担任同盟会机会报《民报》发行人。后赴闽、粤、滇、桂诸省联络同志。
  辛亥三月廿九,广州起义,李恢由广西前往参与,奋战于枪林弹雨之中。此役林文、方声洞、林觉民等同志英勇献身,他以「吾独不得与黄花终古」引为大憾。自此他益发致力于革命。武昌起义,李恢与福建革命党人起而响应,亲持械与满兵战。福建光复,任军政府公债局总理,为福建发展实业计,李恢遂赴南洋,募集公债百余万而归,众推为省实业司司长。
  一九一三年,袁世凯暗杀宋教仁,各地奋起发动二次革命。广东都督胡汉民数电李恢,谋联合东南各省独立。李恢努力促成福建独立,不久事败,他避赴南洋,筹资支持国内讨袁。袁世凯病死后,李恢赴北京,任财政部检查委员会委员,一九一七年,出为湖北印花税处会办。后北洋军阀穷兵黩武,直皖、直奉战争不断,李恢认为不去吴佩孚国难不已,遂北上活动而返。一九二四年十月,何遂任国民第三军前敌总指挥,李恢由水路往参其军,运筹帷幄,以五千之众挡十万之师,出力甚多,终使吴佩孚下野。因劳累过度大病,后归闽疗治,终至不起,一九三0年十月十日病逝,年仅四十四岁。其勇于谋国,而不善自谋,家计萧然,几无以举殓。遗著多散失,由其兄代为搜集。刘通、胡汉民、林森、张继、方声涛、何遂等十八人联合作《李君仲谋行状》以纪念。
  杜锡珪(一八七四——一九三三),字慎臣、慎丞,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生。少年时曾当过当铺学徒。后就学于南京江南水师学堂驾驶班。光绪二十八年(一九0二)毕业后,派赴英国见习海军。回国历任「汉圻」快艇驾驶、三副、二副、大副和枪炮大副,「辰字」鱼雷艇哨官,代理「建安」兵船管带、海军惊卫队管带、「江贞」舰舰长等职。
  宣统三年(一九一一)武昌起义爆发后,锡珪率「江贞」舰随海军提督萨镇冰溯江而上,参加攻打革命军的长江战役,革命军受挫,但在武昌战斗中,锡珪目睹革命军英勇顽强前仆后继,深为敬佩,而倾向革命。九月间,锡珪联络「海筹」舰舰长黄锺瑛密谋援助革命军,并力劝萨镇冰率海军起义,镇冰以年老推却离舰,因而黄锺瑛被举为临时海军司令,通电海军起义,驶归九江,组成海陆军联合会,参加援皖、援鄂行动。九月二十九日,锡珪与黄锺瑛率三舰驶低武昌下游青山,炮轰二道桥、三道桥,阻截清军退路,清军溃败,武汉三镇光复。后锡珪先后任「海筹」、「海容」、「肇和」等舰舰长。
  一九一四年锡珪任「海容」舰长,翌年二月,袁世凯特授予一等轻车都尉。一九一七年,任第二舰队司令。一九二二年四月直奉第一次战争,锡珪助直,派舰赴秦皇岛攻打奉军,奉军战败。次年十月,锡珪任海军总司令,获「瀛威将军」称号。一九二四年九月,直奉第二次战争时,奉胜直败,段褀瑞执政内阁易人,锡珪下台。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出任海军总长,还兼代国务总理,不久即辞去。
  是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锡珪与杨树庄密商归附南方。次年三月,海军正式宣告加入国民革命军。一九一九年北伐告成,全国统一,十一月国民政府特派锡珪为考察欧、美、日海军专员。他首先参观了日本各重要军舰,再赴美考察了檀香山、旧金山、华盛顿等海军设施,又到英、法、德等国认真考察、详细记录。一九三0年二月回国后,又奉令继续考察各国航空事业。返回后他即着手编纂《考察欧美日本海军报告书》,分十二篇,三十多万字,这对我国海军的建设起了一定的作用。
  一九三一年七月,锡珪以海军上将衔出任马尾福州海军学校校长(未就职)。次年一月应聘为国难会议委员。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锡珪逃往上海,十二月二十七日病逝,终年六十岁。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葬于福州西门外怀安村(今福建农学院校园内),墓志铭石现存福州文物管理委员会。
  杨树庄(一八八二——一九三四),字幼京,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生于清光绪八年(一八八二)三月二十四日。父建洛曾任「济远」舰二副,中日甲午海战中,英勇牺牲。树庄集父仇、国难于一身,入广东黄埔水师学堂等八届驾驶班学习。二十九年(一九0三)毕业,出任大副。辛亥武昌起义,海军归附民军,时树庄任「湖鹰」鱼雷艇艇长。一九一三年,刘冠雄为海军总长,初授树庄中校,再升上校,历任「永翔」、「楚观」舰长。一九一七年,树庄的岳父蒋拯为练习舰队司令(后任海军总司令),树庄转任「通济」舰长。一九二0年,升任「应瑞」舰长。一九二一年,进衔少将。一九二二年八月,督军李厚基弃福州出奔,其残部渡闽江时被树庄率舰截击缴械。
  一九二三年一月,树庄升任练习舰队司令兼闽江要塞司令。次年夏,王永率部由城门、峡兜准备逃往漳泉,树庄命驻闽江各舰及陆战队在福清、涵江截击,王部溃不成军。五月,以功晋海军中将。时李厚基残部臧致平盘踞厦门,胡作非为,树庄率「应瑞」、「海容」舰攻厦,迫使臧致平自动放弃厦门。海军占领厦门后,乘胜收复金门、东山、长乐、连江、平潭等地区,设立海军闽厦警备司令部,树庄任司令,是为闽系海军在本省壮大之始。不久,海军设立造币厂,铸造劣质辅币,所有税收和财政机构的主要人员,多由树庄亲戚担任,引起人们的不满。八月,江浙战争起,树庄奉命率闽厦海军舰队和陆战队参加淞沪浏河战役,大获全胜,并收降皖系海军「海筹」、「永绩」、「建康」三舰,统一了闽系海军。九月,北京政府授树庄为海军副总司令,海军中将、胜威将军,十月,奉直第二次战争爆发,吴佩孚失败,段祺瑞上台执政,杜锡珪因附直系被免职。段祺瑞为拉拢海军,树庄遂继任海军总司令。
  一九二四年一月,国共第一次合作。一九二六年七月,国民革命军北伐,中共中央特派员在上海工人举行第二次武装起义中,劝导树庄完全脱离北洋军阀,一九二七年三月十四日,树庄率领全体海军官兵,归附国民革命军,通电令各舰易帜。北伐军遂与海军合作,攻下南京,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分庭抗礼。树庄任国民政府委员、海军总司令兼福建省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海军特别党部主任委员。他设总司令行营于福州,控制了福州、厦门、莆田,仙游和福宁沿海各县,形成陆战队在福建的全盛时期。十月,树庄到南京参加国民政府第一次国庆活动。一九二九年四月,海军部成立,树庄任部长。
  树庄主持闽政,蒋介石放心不下,派四十九师师长张贞驻闽南监视。一九三0年一月六日,土匪出身、盘踞闽北的新编第二师师长卢兴邦之弟卢兴荣在福州绑架了六个省政府委员,图牟推翻树庄,改组省政府。此后,五十六师刘和鼎率兵击败卢兴邦部,卢兴邦送各委员求和。但各县财政多为地方割据势力把持,省府财政入不敷出。无法应付局面,树庄也不愿回闽。
  一九三二年一月,树庄免去海军部长职务,专任省政府主席。十二月,十九路军入闽,树庄专任国民政府委员,一九三三年,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树庄任审核福建党务委员。树庄前因得背疽疾,久治未愈,是冬,复得肺气肿逆症。一九三四年一月十日,因服过量安眠药逝于上海霞飞路住宅,年五十三岁。国民政府通令全国海军下半旗志哀三日,并下褒扬令,称其「十六年北伐之役,首率海军,响应义师,促成统一,嗣任海军部长,又主政闽省,宽猛得中,抚循著绩」,举行公葬典礼。
  树庄信仰佛教,素食念经,为鼓山涌泉寺一大施主。书斋名「耕心」,珍贵书籍后多赠予乌山图书馆。
  方声涛(一八八五——一九三四),字韵松,侯官县(令福州市区)人,生于清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五年)七月初六日,少年在天津水师学堂肄业,二十八年东渡日本入振武学校。翌年,参加留日学生拒俄义勇队,反对沙俄侵略我国东北。三十一年(一九O五)再到日本,入士官学校第四期炮兵科学习,同年与弟方声洞、姐方君瑛、嫂曾醒、妻郑孟勤先后加入中国同盟会,并结识李烈钧、唐继尧等人。
  声涛回国后,宣统元年(一九o九)任云南讲武堂教习。翌年,改任广西督练公署兵备处会办,兼学兵营管带。三年(一九一一)春,广州起义失败,胞弟方声洞牺牲,他更坚定了推翻清廷的决心。因广西巡抚对他生疑,将他免职,他便去四川任第十七镇正参谋。在四川宣告独立期间,他推动新军起义起了作用。一九二二年,声涛应李烈钧邀请任江西独立第三旅旅长。「二次革命」时追随李烈钧在江西湖口组织军队讨伐袁世凯,他任右翼军司令。讨袁失败后,流亡日本。一九一五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声涛从日本经香港、越南到达云南昆明,参加反袁护国运动,任靖国军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部第二梯团长。翌年六月,袁世凯病死,声涛被推为南北和议代表。不久,回广东任驻粤滇军第四师师长,驻扎广州。
  一九一七年,孙中山南下广州发动「护法运动」,任命声涛为广州卫戍司令。孙中山派李烈钧以征闽名义率滇军入闽,声涛任第六军军长,他欲乘机抢占地盘,派人联络各地民军,组织征闽靖国军。后因与陈炯明矛盾和内部杜起云叛变而失败。于一九一九年底去上海。
  翌年(一九二0),声涛在上海和张贞、黄展云等人组织福建自治会,鼓吹「闽人治闽」,并派人潜回福建组织自治军。一九二四年春,声涛在大田成立闽军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同年九月,孙中山在韶关誓师北伐,成立大本营,声涛赴韶关任大本营参谋长。一九二六年冬,北伐军攻克福州。翌年一月,福建政务委员会成立,声涛初任委员,后任代主席。九月,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后,国民党右派阴谋消灭共产党,声涛拥护蒋介石反对共产党。「四,二一」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七月初,福建省政府成立,声涛任省政府委员兼军事厅厅长,因主席杨树庄尚任海军部部长,常驻上海,声涛代理主席职务,总揽全省政务。
  方声涛主政闽省后,排除异己,拉拢地方实力派,收编陈国辉民军为省防军,派驻闽西镇压工农运动,让张贞控制漳、泉、永地区。声涛内外政策引起国民党中央及各方不满。一九二八年九月,福建省政府改组,声涛只当一个省政府委员,负气前往上海。一九三0年,声涛在奉命平息卢兴邦绑架六名省政府委员事件中有功,国民政府委派他为福建省政府委员兼保安处处长,仍代理省主席,并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监察委员。
  声涛再主闽政后,为解决财政困难,暗中通知各地民军放手种植罂粟,并捕杀福州流氓集团头子林梅生。一九三二年四月,红军攻下漳州,声涛赶到同安设立行营,意欲同红军对抗。同年夏,十九路军移驻福建,改组福建省政府,邀声涛任省政府委员,声涛意存观望,悄然赴上海。翌年,十九路军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政府,反对蒋介石。不久「闽变」失败,声涛意欲收容十九路军残部,再次插手福建政务。一九三四年一月中旬听到政治上的靠山杨树庄在上海病故,大失所望。当他赶到上海后,听到蒋介石已派陈仪为福建省政府主席的消息,更感绝望。七月四日,声涛在上海病故,年五十一岁。
  林翔(一八八一——一九三五),字璧予,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生于清光绪七年(一八八一),林则徐次子聪彝之孙,父庆褀以优贡任教谕、训导终其身.他童年丧母,自小奋发上进,成庠生后入福建法政学堂,旋东渡日本,获明治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在东京加入同盟会。林翔回国后执律师业,继在厦门地方法院及省高级法院任职。
  孙中山护法广东,一九一八年三月,林翔应召任大元帅府广东高等检察厅检察长,五月改任军政府总检察厅检察长。一九二三年九月任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审计局局长(翌年改审计处),后兼财政委员会委员。一九二五年六月三十日代大理院院长,七月兼任法制委员会委员、惩吏院(翌年改称审政院)委员,十月九日任特别刑事审判所所长,翌年兼法制编审委员会委员、司法行政委员会委员。一九二七年六月,任中央法制委员会委员,十月任军政厅军法处处长,面对立法委员刘三冤狱,他不顾蒋介石以刘三忤其意,欲置死地的授意,审时度势,据理脱刘于难,朝野震动。十一月五日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翌年十一月十三日擢任最高法院院长。林翔赋性耿介,急公仗义,不畏权贵,兢业唯谨,断狱持平。一九三三年三月三日,任考试院铨叙部部长,一九三五年七月五日因脑溢血卒于任上,年仅五十四岁。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下令公葬优恤,事迹宣付国史馆。  林翔笃奉佛教,曾与班禅厄尔德尼及戴傅贤(季陶)倡办「时轮金光法会」于杭州,祈祷世界和平,另还极力倡导禁烟戒毒,并刊行先祖林则徐《禁烟奏稿》、《信及录》,手迹《析产书》,《行与日课》、《金刚经》等行世。
  毛仲方(一八八二——一九三六),又名仲芳,字汉新,闽清县下祝乡杉村人,生于清光绪八年(一八八二),青年时就读于广东黄埔水师学堂,毕业后官费保送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大学深造,学成回国,在艋队服役,清末重建海军,清政府向英国订造「海圻」、「海筹」,「海容」、「海琛」、「应瑞」、「肇和」等六艘军舰,他奉派赴英接收舰只,回国后,于光绪一一十九年(一九olll)参加林森组建的旅沪藉建学生会,积极反清,后随会全体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参加上海光复,被阵其美委为沪军都督府海军部部长,
  民国成立,仲方任「应瑞」舰上校舰长,一九一三年七月授四等文虎章,后任海军部上海要港司令处正长,继在京师海军部任职。袁世凯窃国称帝。他忠于民国,力主共和,因此与陈其美、程璧光等三人同被监视。其妻魏淑姨察知京中情势险恶,劝他早日南下参加护法运动,遂微服离京,入天津租界转赴上海,护法之役,孙中山在广州组织军政府,他与程璧光将军毅然率「海圻」号等军舰南下抵粤,护法有功,被任命为海军司令部参谋长及元帅府参军。一九二二年六月,陈炯明叛变革命,孙中山蒙难,广州城内乱军当政,仲方被拘禁,陷入囹圄。后其妻伺机对看守晓以大义,诱以重赏,方获脱险,避居上海。  北伐成功,国民政府建都南京,一九三一年底林森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起用仲方于一九三二年九月二十六日任命为国民政府中将参军。一九三五年七月二十三日,仲方代国民政府参军处典礼局局长。一九三六年,因积劳而发胆疾,经名医沈克非手术治疗,已有起色,不幸复染疟疾,病情剧转,六月一日逝于任上,终年五十四岁。国民政府追赠为海军上将。
  黄展云(一八七五——一九三八),字鲁贻,祖籍永福县(令永泰县)白云乡,生于清光绪元年(一八七五)十二月初八日。其父为广西融县县尹。展云三岁丧母,十八岁中秀才,二十二岁得廪生,他立志教育救国,光绪二十八年与黄翼云、林万里(白水)在福州创办蒙学堂,与亲朋好友组织励志社,不久蒙学堂改为官立侯官两等小学堂,展云任校长,培养了黄光弼•陈与燊、严骥•蒲开泰•陈可钧、陈更新等爱国学生,为福建辛亥革命准备了骨干。
  二十九年,全国掀起拒俄运动,展云成立「海滨公会」,意欲组织义勇队响应拒俄,为清廷所阻。三十二年秋展云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师范系。次年八月,「共进会」在东京成立,他被推选为福建支部负责人之一。光绪三十四年(一九0八)秋学成回国,任法政学堂教员,兼福建咨议局文书,但暗中仍继续革命活动。曾与表弟林万里合编书十多种。
  宣统三年(一九一  一)三月二十九日广州起义时,展云任同盟会福建支部文书。武昌起义时,他参与策划福建响应计划,拟就都督府成立宣言与章则,在九月十八日(十一月九日)福州起义中,他参加于山战役,起草敦促旗兵投降书。十二月,福建都督府成立,展云任教育部长(后改为司长)。他破旧立新,整顿全省教育,并创办《福建民报》。不久因愤于袁世凯独裁而辞职,并以「鱼头」署名在《福建民报》上发表文章抨击袁暴政。一九一三年  「二次革命」时,南方各省纷纷起兵讨袁,他和许崇智策划使都督孙道仁宣布独立,失败后由上海赴日。
  翌年(一九一四),展云在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两年后回到上海,在中华革命党总事务所工作。一九一九年,奉孙中山之命回福建,任国民党福建支部长,并创办《福建新报》,抨击北洋军阀暴政,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再赴上海。次年,展云和方声涛、张贞等人组织福建自治会,鼓吹「闽人治闽」,并派人回闽组织自治军。一九二二年,被各路自治军推为总指挥。曾谋省长职,因孙中山属意林森未得,同年十一月任福建盐运使。不久,以与省长林森不治,参与「倒林拥萨」事件,受到孙中山严斥,使福州又沦入北洋统治,展云离职重往上海。
  一九二五年春,展云再度回福州筹办海滨中学。北伐军进驻福州后,他着手组织国民党福州市党部。福建政务委员会成立后,他担任常委兼政务委员和教育科长之职。一九二七年春,又被推选为福建省党部代主任兼党务训练所所长。他后任清党委员会主任,参与发动全国最早的反共福州「四﹒三」政变,并主持召开「护党拥蒋大会」。
  同年八月,展云任福建农工厅厅长,选择闽侯县营前村(二十三年九月划归长乐)作为推行农工政策的试验点。次年三月,亲率大批人马下乡,剑办学校,设立银行,建立民团,肃清土劣,力图建立廉节模范村向全省推广。不久,因厅长职务被撤而离闽。一九二九年秋,展云又回闽屈就营前村村长,成立营前乡自治筹备委员会,实行各项村政建设,并于次年五月写成《营前模范村概况》一书,宣扬乡村自治。但其模范村不能见容于当时的社会制度,不久就夭折了。  
  一九三二年十月,展云前往南京,任全国侨务委员会委员。一九三七年,他离开南京前往重庆,行至汉口染病在身,于一九三八年病逝汉口,终年六十四岁。友人特醵资在福州仓山设鲁贻图书馆纪念之。
  (未完待续,作者为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副会长,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理事)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福建林氏委员会官网)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