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景熙籍贯考
籍贯,据新版《辞源》:“祖居或出生地。籍,祖先户籍;贯,乡贯,如言某省某县某乡人。”古代“籍”与“贯”是不同的,我这里所谓籍贯,是今天的习惯用法,只相当于古代的“贯”。
林景熙是平阳人,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只要读一读他自己写的《故国子正郑公墓志铭》、《平阳县治记》以及他的同邑同时代人章祖程《题白石樵唱》、郑禧《书白石樵唱注》,就明明白白,毋庸考证了。
林景熙是哪一乡人?刘绍宽纂修的民国《平阳县志•林景熙传》:“林景熙,字德阳,号霁山。世居亲仁乡之坳中,实林坳。在“坳中”下有个注,说明是据《霁山集•送松存弟序》。检《霁山先生集》卷五《送松存弟序》,是这样说的:
林氏自闽徙居平阳之坳中,至予十二世。系益蔓,岁合族亡虑数
百人。叙拜行酒,少长秩如。予以奥里第二支,松存为伯仲行。别二
十年,更陵谷。君自湖海归省,调为录,而予隐州郭。于是相见,白
首怆道武林旧事。
刘绍宽说林景熙世居坳中,确有根据。但坳中(即林坳,据吴承志考)属亲仁乡,在《送松存弟序》中是没有提到的。我遍检隆庆、万历、康熙、乾隆时纂修的四种《平阳县志》,都有林景熙传,又都没有记载林景熙的里居;而民国《平阳县志.建置志之一》亲仁乡二十六都下最后有个按语:“案旧志有浦边、繁枝、下湾、林坳、楼石五村.....惟林坳无考。”原来刘绍宽说林坳属亲仁乡。
1988年4月,《处士林君墓志》在今苍南县繁枝乡坡南村拖山出土,便解决了这个问题。《处士林君墓志》:
有宋嘉定十一年三月壬申,林氏之孤应龙,奉考妣之柩,葬于
本乡西洋上奥之麓.......先君讳己千,字仲能。其先居闽,八世祖庈徙
温平阳,乡曰亲仁,里曰林坳。
根据《处士林君墓志》,林坳属亲仁乡是毫无疑义了。同时也说明西洋上奥也属亲仁乡。
刘绍宽据《送松存弟序》说林景熙“世居亲仁乡之坳中”,却忽略了下文“予以奥里第二支,松存为伯仲行。别二十年,更陵谷......而予隐州郭”这些很重要的话。这里说得明明白白,林景熙在宋亡后隐居平阳城西(所谓州郭,平阳县于元成宗元贞元年升为州)之前,他是居住在奥里。
《处士林君墓志》“葬于西洋上奥”,墓志出土地点是今坡南村,可见今坡南村宋元时即名上奥。所谓“西洋上奥”的“西洋”即西洋坡,今坡南自然村属西洋坡片村。坡南村之西紧邻一个村今名丁岙。岙系嶴字的简化字。浙江、福建等沿海一点称山间平地为岙。岙本作隩。通奥(释为“深”义,才通奥。但地名对意义的要求,往往不是太严格,有时要雅化)。丁岙历来未闻有丁姓人居住,丁岙应为“顶岙”。苍南县讲闽南话的人说“顶”意同“上”。如距丁岙不到15公里有地名“上林”、“下林”(今均属灵溪镇境),讲闽南话的人说是“顶林”、“下林”。又“楼上”说“楼顶”。顶岙即为上岙,今丁岙村与南山村,宋、元时即名上奥。
为什么叫顶岙呢?因为附近有中岙、内岙、温州岙等地名。今中岙、内岙、温州岙与龙门、宫仔头、五个小自然村,合称三岙村,都讲闽南话,而历来不叫三岙而叫岙裏。此即林景熙所说“予以奥里第二支”的奥里(裏作里,或雅化,或因简便,都有可能。如苍南有地名湖裏,已见苏伯衡《平仲集》,今作湖里,属金乡镇)。
现在留下唯一问题是:林景熙说“林氏自闽徙居平阳之坳中,至今十二世”,坳中即林坳;又说“予以奥里第二支”,已考知“奥里”即今三岙村,而奥里与林坳是一地异名呢,还是有别的原因?据清乾隆辛亥年(乾隆五十六年)林坳重修《林氏宗谱》,林遇厚撰重修谱序载:“(林)护公徙居温之横阳,船次楼石(今流石)江中.....遂家于山之麓 ,村名墺里,社号林坳,科名鹊起,代有文人....”
几年后,我在三岙村发现一本民国初年的手抄本,才完满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种手抄本是世代传抄的,祖本抄于何时不得而知。抄本无名称,农村叫作“家礼”,其内容很象交际大全之类书。其中有订婚时用的龙凤帖、称谓、各种祭文等等,都十分古老。其中有《元宵祝文》,使我眼睛一亮。原来三岙村有个雅山殿,祭祀“林泗大帝”离三岙村约1.5公里的繁枝地方,有个福兴殿,也祀“林泗大帝”。每年元宵,繁枝人必抬林泗大帝“出巡”,当抬到三岙村时,即迎入雅山殿。村民请褫公(道教正一派俗家道士,以替人打醮、收妖、驱鬼等为职业)主持法事,上香、上供叩拜,然后诵读祝文。《元宵祝文》:
火树灿银花,同乐恩光之被;星桥开铁锁,咸蒙慧照之施。
时际元宵,欣逢佳景。
今据中华国浙江省温州府平阳县二十六都林坳里岙里堡居住沐
恩弟子囗囗囗暨合社众等,为元宵佳景,恭迎林泗大帝忠烈候王......
褫公为人做法事,“通词”时用的都是古地名,好像神都是“厚古薄今”。这篇专场专用祝文用的就是古地名,三岙村古名林坳里岙里堡。宋时的“里”是颇大的,岙里堡是林坳里一部分。至此可证,请平阳县学训导,吴承志考坳中即林坳,不错。民国《平阳县志.建置志一》说“唯林坳无考”,现在已有着落。林景熙说先祖迁徙坳中,又说居住奥里,并不矛盾。那么。可以肯定林景熙是居住在平阳县亲仁乡林坳里奥里地方,即今苍南县繁枝乡三岙村。
[附记]
1981年,从平阳县析置苍南县。八十年代,平阳、苍南两县都开始纂修县志。在历来比较闭塞的原平阳县,林景熙是顶尖的人物,县志自应为他立传。今平阳县还顶着老平阳县的名,算是“正宗嫡亲”,即使人物志收入苍南人,也还有理可说,而林景熙在宋亡后也确是隐于州郭——平阳县城白石巷和城西雅山赵奥麓别业。但《苍南县志》就必须以今苍南辖境上溯历史,严格收列出生于今苍南境内的人物。在两县修志之前,对林景熙的里居就有争论。前几年,承纂修《平阳县志》的朋友的好意,命我写篇林景熙籍贯的考证,而我作为《苍南县志》的一个编写人员,有这个责任,也有这个必要。不然古往今来,考证名人的籍贯文章不少,一般考出哪一县人也就够了,谁还耐烦这么烦琐地考出某县某乡某里某村人呢?
写考证文章,必须事事有据,不比文艺作品,可以凭供想象。严格是它的本分,克己是它的美德。我想了一想,可利用的资料,无非如下四种:(一)传主人著作。(二)当时有关金石文字。(三)同时代人记载。如果作者与传主有很深关系,是有相当价值的。(四)传主的家谱。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情况不一,有的很不可靠。家谱印本少,系私家收藏,最易受兵、火、水、虫四厄。造谱先生少有博学的人,断残处任意修补,弄得“假作真时真亦假”。还易患两大毛病:一是攀附名人。李唐王朝以天子之尊,还硬拉太上老君为自己的祖先。苏洵是通人,他在《(苏氏)族谱后录上篇中说,“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即传说中古帝颛顼,你看扯到哪儿去了。二是连宗。君不见《红楼梦》第六回,王夫人通过周瑞家的告诉凤姐,刘姥姥女婿的祖上与王夫人的祖上因在一处做官,连了宗的。凤辣子说:“怪道既是一家子,我怎么连个影儿也不知道!”
因此,我这篇文章只利用第一种第三种资料。或许有人认为我居然使用文字通假和方言,岂非荒唐可笑?但利用文字学语言学正是历来考据家的重要手段,人家利用的是书本上语言,我据调查所得利用一些方言口语罢了。地名的雅化,是很普遍的问题。鲁迅就说过,北京的丞相胡同原为绳匠胡同,高义伯胡同原为狗尾巴胡同。距三岙村不远有个集镇,清代还叫“燥溪”,约在民国初年,雅化为“藻溪”,然而口语依然叫“燥溪”,害得有些人把杜甫诗“江山故宅空文藻”念成“空文燥”了。
上一篇:南渡耀孤忠千古大义士
下一篇:新发现的中日甲午战争史料及思考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香港平潭同乡会成立
2016年6月6日,香港平潭同乡会成立......
-
纪念林则徐诞辰230周
纪念林则徐诞辰230周年大会在北京......
-
总会探讨助学济困事
本会讯7月21日,根据中华林氏总会......
-
泰国林氏宗亲总会举
11......
-
“唐甘露林”阙下林
“唐甘露林”阙下林氏祭祖仪式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