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陈宝琛谢章铤与白鹿洞书院

时间:2010年11月08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修复白鹿洞书院之名儒陈宝琛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福建福州闽县螺洲(今属福州郊区)乡人。曾祖若霖(官至刑部尚书)、祖景亮(官至云南布政使)、父承裘均进士出身。幼承家教,十三岁成秀才,同治七年(1868)中进士,历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之职,与学士张佩纶、通政使黄体芳、侍郎宝廷“好论时政,奋发言事”,号称清流“四谏”。
光绪八年(1882),陈宝琛出主江西乡试,旋授江西学政,他仰慕庐山白鹿洞书院之名,且为光大程朱理学计,至院巡视,见书院自道光重兴后又破顺不堪,遂着手修复,并延聘福建名儒谢章铤来院掌教,为白鹿洞书院重兴作出贡献。翌年,陈被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职,光绪十年(1884),陈由江西学政会办南洋,旋因荐人不当降五级,丁母忧在家守制。
自此起陈宝琛家居二十五年,醉心教育,致志育才。先至其母家乡尚干(民国同民政府主席林森、二七烈士林祥谦家乡)创“陶南书院”,以“陶冶南乡”悍俗。继修曾祖“赐书楼”,筑“沧趣楼”等,藏朽巨万(晚年赠协和大学与乌山图书馆)。后于闭门读书赋诗写字之余,课教弟侄辈,使其弟宝瑨、宝璐、侄懋鼎成同榜(1890)进士,其弟宝琦、宝瑄、宝璜均相继成举人,世人同钦。
光绪二十五年(1899),陈出任福州鳌蜂书院山长。该院是八闽有数的大书院,与正谊、凤池、致用齐名,规模颇大,藏书丰富。他以“培人才,广教育”为职志,全力以赴。继倡设东文学堂、创办师范学堂,资遣速成师范生赴日留学。科举废除,他复主持高等学堂,整顿学校,设科求实效,节约经费创办中学。继派法政商工农科学生留日,毕业归国任教,接着拓展法政学堂,创设商业学堂及全省中小学堂,提请规定欧美留学生官费名额,为福建培育了不少人才。以闽省办学成绩交部议叙。
宣统元年(1909),陈方起复,派总理礼学馆事宜。翌年,补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叠派举贡会考、优拔贡朝考、东西洋游学生廷试及北洋大学毕业生殿试阅卷差使。旋派充经筵讲官、资政院议员。辛亥五月,简授山西巡抚未到任,又派毓庆宫侍读,继授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弼德院顾问大臣、资政院硕学通儒议员、实录馆副总裁。他首发为“戊戌六君子”昭雪之议,提请降旨褒扬,朝野轰动。
民国间,他抱残守缺,持“忠臣不仕二主”之见,尽力维护废帝溥仪,受到谴责,病卒北京,终年87岁。伪“满洲国”晋赠“太师”、“太傅”,谥“文忠”归葬马尾君竹山。身后有《沧趣楼诗文集》、《奏稿》、《沧趣楼文存》等传世。
终观陈宝琛一生,少年得意,暮年欠明,中途颇符“清流”盛名。由其任江西学政,重修白鹿洞书院,延聘谢章铤掌教,至受贬返闽“培人才、广教育”,出任鳌蜂书院山长等教职,所作所为,可称得上师承朱熹,弘扬理学,广事教育,且有杰出成就者,尤其对福建近代教育的贡献功不可没。
陈宝琛修复白鹿洞书院后,曾书“作君子自辨义利始,举秀才须明经传人”[1]联以勉学子,亦可见其在理学教育方面的主张。

陈宝琛何以延聘谢章铤掌教白鹿洞书院

  陈宝琛平日以师执礼待谢章铤,认为他“于学无所不窥,少负奇气,自命李元礼、范孟博一流。会时多故,益肆力为经世之学,于时风众势所趋漠不为意,以是穷老不遇,成进士垂六十矣……方先生在都,宝琛以年家子数过从……及出都,则以‘独善兼善’之义抵书宝琛,且念吾数人苇荡之游,记客路荷花以示其倦倦国门,系情气类如此”[2]
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陈宝琛极欣赏谢章铤之学问、气节,故“提学江西,礼延先生……主白鹿洞学”[3]。陈宝琛认为“长乐谢先生复揭许郑程朱宗旨”[4],“而其居业则一以许郑程朱为指归,故治经重家法,讲学不立门户。其为教也,曰有耻、曰近情,曰有恒、曰不苟其肮脏之气,气深至之情纯,懿之养悉发之于文,使读者感激缠绵而不能自已。”[5]
再由陈为谢所撰诔文中,可见其对谢评价之高。“……五老香炉,一揩倦眼,于穆紫阳,洞规未刬。挹彼学津,植予教本。左海不嗣,闽学文芜。家法遑讲,躬行且疏。亭林有训,榜诸座隅手书:“治经宗许郑,制行准程朱”—联,有恒有耻,莞道之枢。及放于文,落落浩浩。五伦为心,世事为抱。毛诂郑学,马情班藻,朱高以还,兹焉深造……”[6]
另外,陈与谢有“初学诗于郑孝胥之父郑守廉,后谢章铤教他学高适、岑参……”[7]的师生之实,又有乡试同年之谊,正是促成陈延聘谢掌教白鹿洞书院的又一原因。俩人相知甚深,志趣相投,均有“倦息空山,勤勤为树人之计”,[8]又有“治经宗许郑,制行准程朱”的主张,方有延聘之事。谢在《将之鹿洞主讲留别陈伯潜同年》诗中曾写道:
纪群交谊在,设醴及迂疏。附汝青云后,嗟予白首初。求才期报国,立论可成书,方寸严泾渭,灵光不碍虚。……四海方多事,黄垆永恸余。……知君行役处,离梦到匡庐。[9]
以上所述,均可见俩人相知之情深谊重,以及谢之学问实堪主白鹿洞书院之教职,故有延聘之举。

掌教白鹿洞书院之名儒谢章铤

  谢章铤掌教白鹿洞书院之前,已先后主陕西同州、福建龙岩、漳州书院讲席多年,名声日著,“已德成文立,著作盈箧,衍南游岭南,逾太行渡河登华,弟子著录者数百人”[10]。
谢章铤(1819-1903),字枚如,福州长乐人。承世代书香,博学广识,名重榕城,惜仕途寒蹇,同治三年(1864)成举人,光绪三年(1877)方成进士,时年五十八岁。“廷试纵论交邻,恳款千百言,阅者持臆见,抑下等……故为中书舍人,遂挂冠归”[11],矢志教职,尽所学广育人才。光绪十年(1884)夏成陈宝琛聘,出主庐山白鹿洞书院教席,两周年后返闽,掌福州致用书院十六年至卒,享年84岁,“成就弟子有卓荦深于文者”[12],最著名的是清末任过北京大学监督的史学家张亨嘉。
谢章铤的学术主张:“为学宜宗经,治经宜识字。……真理学不在规行矩步,在以气节为归宿,教人以有耻力学为本”[13]“古文之道,结于篇幅者为气体,见于字句者为义法,诚能服膺古人而又好学深思,则气体未有不高,义法未有不精。”[14]“后人或恃质而失养,或误养而失质,恃则骄不能深造……误则歧不能中达……”[15]“其蓄之心也宁方勿圆,其托之笔也宁钝勿快。”[16]均为其提出的理学至理名言。
谢章铤一生除勤于教职外,著述甚多。已刊有《说文》、《闽音通》、《赌棋山庄文集》、《诗集》、《酒边词》、《词话》,《课余偶录》、《续录》、《围炉琐忆》、《藤荫客赘》《裨贩杂录》、《赌棋山庄余集》七十余卷,还有《<尚书>,<毛诗>、<春秋>毛本阮本考异》、《左氏传注疏》未刊。
谢在白鹿洞书院掌教两年中,以“读书明大义,立志期千秋”[17]、“学择汉宋之要,人以狂狷为归”[18]激励莘莘学子,与学生感情颇深。其在《将归自白鹿洞,洪生苕溪进谒,眷恋之情溢于言表,生美材也,作此与之,并语之曰:“学择汉宋之要,人以狂狷为归》诗中云:
象罔求珠满水滨,知途老马困劳薪。衰颓自愧平生业,崛起真须拔萃人。洒肉久疏无碍瘦,琴书犹在肯言贫,汉坟卒读空三叹,我比周磐更怆神。晦翁过化昔传经,牛女江山共一星。归沐久怜予发曲,嗣音长望子衿青。藏书地回迷精舍,仙乐风高下幔亭,珍重短筇凌五老,手携初日照沧溟。[19]
谢章诞掌教白鹿洞书院两年,时间虽短,但影响非浅,许多学子获益甚多。其离职时《袁生锦江泽新出笔求赠言》诗亦道出其对理学的真知灼见及对学生之寄望。诗云:
吾闻古男子,正气塞乾坤,义利辨行止,一明开众昏。猛进初恍步,旷览孤风蹲。外观岂无色,内省不敢喧。秋风起天半,江湖水吐吞。地远心则迩,不以别离论。丈夫贵自立,万派归一源,程朱须入室,枚马亦专门。[20]
谢章铤以年迈体弱离白鹿洞书院,取道武夷返闽,即“主致用讲席十有六稔,门下之盛与左海埒。”[21]卒于教所,可谓其终身教席,“勤勤为树人之计……所喜一二秦士及鹿洞高足亦不获,究其年与学求所为,四大弟子者尚不知何属。然则先生之志视惜囗何如耶?而其命又何如耶?而先生不衰益恳,月手一帙。危坐丹黄,而借书问字户外屡满。近以世交纷纭,文献散坠。课暇辄掇录旧闻以自托。于君平日忠言孝之义,冀于世道人心裨补万一……”[22]均甚为感人。

陈宝琛谢章铤成为清末福建理学名家与白鹿洞书院有关

  综上所述,陈宝成、谢章铤均可称清末福建理学名家,亦为闽理学末代代表。而他们师承朱熹,均可认为发端于分任重修、掌教白鹿洞书院之时,他们后来以重振闽省义风为己任,返闽后,分掌鳌峰、致用书院均达十余年,以“培人才、广教育”为职志。为广育人才作出贡献。复揭许郑程朱宗旨,“治经宗许郑,制行准程朱”,勤勤为树人之计,勉学子“学择汉宋之要,人以狂猖为归”,“读书明大义,立志期千秋”。提出“义利辨行止”,“作君子辨义利始”的主张,认为“真理学不在规行矩步,在以气节为归宿,教人以有耻力学为本。,均为两人所共识,因而,两人为忘年交,相知甚深,日后办均全力以赴去身体力行之。
纵观清末福建教坛,能著书立言,广以程朱理学教导学生且取得很大成就的,只有陈宝琛,谢章铤二者。此二人的确均与白鹿洞书院有不解之缘,认朱熹理学为正宗,接受其学术主张且身体力行之,对福建学坛影响甚大,起了重兴闽理学的作用。由于时代的前进,科举废止理学又趋衰亡。但是,无论如何,陈宝琛、谢章铤被称为福建近代理学名家、末代代表均是受之无愧的。究其由来,与理学圣地白鹿洞书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他们在修复、掌教书院之始均已矢志继承朱熹衣钵,重振闽省文风了,事实亦是如此,足见其体义精深,力行于不懈!

(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林伟功)

  注释:
[1]陈懋恒、陈懋咸《闽螺江太傅陈公年谱》。
[2][3][5][8][10][11][12][22]陈宝琛《沧趣楼文存•谢枚如先生八十寿序》。
[4][6][21]陈宝琛《沧趣楼文存.谢枚如先生哀诔》。
[7]韩肇民《我所知道的陈宝琛,(《福建文史资料》第五辑)。
[9][17][18][19][20]谢章铤《赌棋山庄文集》诗十三。
[13][14][15][16]陈衍《福建通志•文苑传》。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福建林氏委员会官网)
文章热词:福州 书院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