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中国传统之大同思想
孙中山先生是位杰出的革命先行者,其思想渊源正如其自述:”余谋中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注1]三个方面的综合融汇形成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革命主义。严格而论,孙先生道贯古今,术融中外,但他在承继中国传统方面——”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颇具真知卓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笔者认为其所谓”吾国固有之思想”是以《礼运大同》为具体代表,辅以《大学》的精华。大同篇阐述的是中国古代的伦理与道德,代表了孔子思想的整个脉络,其称羡”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推崇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是人类最幸福的境界。事实上,孙先生的一生常以阐扬大同篇为己任。简而言之,其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中均贯穿大同思想于其中。兹录孙先生亲书《礼记》礼运篇于下视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显见整个大同篇的内容架构具有共享性及共荣性的国家社会人本主义,是以无私的”天下为公”为基点,博爱为精神,中国传统的伦理哲学为根本。如今世上流传最多的孙中山先生墨宝也以”天下为公”、”博爱”为最多,多寡也能见孙先生所倡导的思想于一斑。其在《五族协力以谋全世界人类之利的演讲》中曾云:”今世界先觉之士,鼓吹大同主义者已不乏其人,我五大种族皆爱和平、重人道,若能扩充其自由、平等、博爱之主义于世界人类,则大同盛轨,岂难致乎?”
孙中山先生的大同思想可从民族、民权、民生三方面显现出来。
一、民族方面:孙先生认为民族是”自然力造成的”。其细析构成民族的五要素:一是”血统”,”血统的力是很大的”,”祖先是什么血统,便永远遗传成一族的人民”;二是”生活”,”谋生的方法不同,所结成的民族也不同”;三是”语言”,”语言也是世界上造成民族很大的力”,”如果外来民族懂得了我们的语言,便容易被我们感化,久而久之,遂同化成一个民族”;四是”宗教”,”大凡人类奉拜相同的神,或信仰相同的祖宗,也可结合成一个民族”;五是”风俗习惯”,”如果人类中有一种特别相同的风俗习惯,久而久之,也可自行结合成一个民族”。”这五种力,是天然进化而成的,不是用武力征服得来的。”[注2]而”强盛的国家和有力量的民族已经雄占全球,无论什么国家和什么民族的利益,都被他们垄断。他们想永远维持这种垄断的地位,再不准弱小民族复兴,所以天天鼓吹世界主义,谓民族主义的范围太狭隘。其实他们主张的世界主义,就是变相的帝国主义与变相的侵略主义。”[注3]
有鉴于此,孙先生认为民族问题的彻底解决,应以寻求民族自由与平等为起点,并以世界大同为目标。其剀切指出”民族主义乃本我先民所遗留者,改良其缺点。对于满州,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发扬吾国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注4]强调中国民族地位恢复及民族复兴后,要尽我民族天职,决不步西方帝国主义的后尘,”如果中国强盛起来……要济弱扶倾,才是尽我们民族的天职。我们对于弱小民族要扶持他,对世界的列强要抵抗之。”[注5]此中充分体现了孙先生将”大同”的民族意涵应用于当时的国际政治与外交,由”厉害关系”转移到”道义规范”的基础上,以利于彻底解决民族间相继不断的纠纷及磨擦与冲突问题,进而迈向世界大同。诚如其在《中国革命史》中所云:”世界大同是民族主义的最后理想。”
二、民权方面:中国两千多年前,孔孟两先贤便主张民权。孔子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孟子则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孙中山先生秉承孔孟遗志,弘扬中国固有传统民权思想,鼓吹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国。他指出:”……现在的潮流已经到了民权时代,将来无论是怎么样挫折,怎么样失败,民权在世界上总是可以维持长久的。”[注6]又云:”对国内的专制和不平,便要应用民权主义,提倡人民的权利。提倡人民的权利,便是公天下的道理。”[注7]其已将”民惟邦本”、”邦本固宁”视为民权的要义,并注重了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安全、平等与公道、民主与效能的调和,以及平衡、进步与和谐的精神,进而要以实行”全民政治”来取代”间接民权”,建立”万能政府”及”专家政治”。充分体现了”公天下”的大同世界的政治体制,即”全民政治”的理想。
三、民生方面:孙中山先生指出民生主义”即是大同主义”。[注8]且说:”预料此次革命成功后,将我祖宗数千年遗留之宝藏次第开发,所有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国家皆有一定经营,为公众谋幸福。至于此时,幼者有所教,壮者有所用,老者有所养,孔子之理想的大同世界,真能实现。”[注9]
孙中山解决中国民生问题方面的主张归纳起来有:养民为目的;均富为真谛;和平为办法;建立自由、安全社会。具体化的方法在于实业计划之经济开发;对可能出现的土地及资本问题防微杜渐;注重生产与分配。因而要贯彻实施: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节制私人资本;发达国家资本等,以期普遍满足民生食、衣、住、行、育、乐的六大需求,达到全民福祉的经济繁荣与平等。
孙中山先生在民族、民权、民生方面的主张无不充分体现”共有、共治、共享”的中国传统之大同思想。孔子”以仁爱为基础,以道德为规范,无仇恨、共患难”,具有”民胞物与,仁民爱物”的博爱精神,也是中国数千年来文化的结晶。孙先生主张国家建设的目的,不仅是对”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意涵的阐扬,而且对于当时救国、建国的理想也有所建树。此正是孙先生以孔子继承者自居之实。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人类最高境界的追求。孙中山曾云:”中华民族,世界之最广者,亦世界之至富者也。然而,以此至大至优之民族,据此至广至富之土地,会此世运进行之时,人文发达之际,犹未能先我东邻而改建成一富强之国家者,其何故也?人心涣散,民力不凝结也。”其忧国忧民至极至,对中国国情民意了解亦极深入,故其以天下为己任,以解救万民于倒悬,认定因袭中国固有思想——孔子的大同思想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圭臬,极力倡导”天下为公”、”博爱”,提出”共有、共治、共享”的利国利民主张,且身体力行之。虽然有历史的局限性,但已是十分难得,因而孙中山先生赢得身后天下亿万人的尊重,对今日两岸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孙先生能以孔子继绝者自居,且极力倡导大同思想,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见贤思齐,见贤思超,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力持与当时时代精神相结合,产生与时俱进的效果,正是我辈必须学习、秉承的方法。
注释:
1. 孙中山《中国革命史》,1923年1月29日。
2. 《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187—196页。
3. 孙中山《民族主义》第四讲。
4. 孙中山《中国革命史》,1923年1月29日。
5. 孙中山《民族主义》第四讲。
6. 孙中山《民权主义》第一讲。
7. 孙中山《救国救民之责任》,《革命军演讲》。
8.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一讲。
9. 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第五课。
上一篇:福建船政学堂与福州近现代人才
下一篇:孙中山先生奉安史实撷要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香港平潭同乡会成立
2016年6月6日,香港平潭同乡会成立......
-
纪念林则徐诞辰230周
纪念林则徐诞辰230周年大会在北京......
-
总会探讨助学济困事
本会讯7月21日,根据中华林氏总会......
-
泰国林氏宗亲总会举
11......
-
“唐甘露林”阙下林
“唐甘露林”阙下林氏祭祖仪式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