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捷评日藏甲午战争秘录

时间:2010年07月19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的时间仅一年四个月,资料却浩如烟海,中文有档案、纪略、纪闻、笔记、见闻、时论、方志、日记、文集、年谱、函稿、诗词、碑文、书信、时画等,其中部分单独刋印,有的则先后编成两套中日战争丛刊(计19册)出版,日文的有《日本外交文书》以及谕旨、晓谕、告示、实记、对策、报告、日记、传记、照片、时画、图表、讲演录等资料。此外当时报刊也载有专文、通讯等较全面地反映甲午战争的前因、经过与后果。日本是战争胜利一方,又加当时日本重视战争记录以及技术较为先进,所以相对而言日本保存、积累、整理出版的资料较多。尤其一些秘藏的第一手资料,长期陈封在一些档案馆、图书馆或私人手中,这些资料往往是最珍贵的。
  林伟功研究员会同米庆余教授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觅得之日藏秘录《征讨清国策案》与《甲午海战记事》等资料,并将其整理、翻译出版,实属贡献非凡。
  《日藏甲午战争秘录——〈征讨清国策案〉与〈甲午海战记事〉》一书,于2007年由香港中华出版社出版。该书由米庆余教授撰写的《日本“大陆政策”与“甲午战争”》为代序,并亲自翻译日本参谋本部的《征讨清国策案》和日本海军军令部的《黄海战役附表、附图、附表图》,海军大本营的《有关〈甲午海战记事〉》以及海军大尉木村浩吉的《黄海海战中松岛舰内状况》,书后有林伟功的后记和附录《黄海海战彼我阵形略图解》(第六号)、《黄海海战两国舰队队形图》(第七、八号)构成。
  米庆余教授撰写的代序,运用大量实证资料,以简练的文字概述了日本“大陆政策”与“甲午战争”的关系,诸如甲午战争是日本“大陆政策”的行动选择,使用了日本天皇《外交布告》、《敕谕》、《宸翰》以及参议木户孝允、西乡隆盛,外务少丞佐田白茅、森山茂,外务大丞柳原前光等之上言、文章、著述等第一手资料,论述日本侵占朝鲜,染指中国,挑起侵略中国战争的根本原因和性质;代序还揭示了日本对华战争的一系列准备,诸如日本扩充军备、改革军制、修订《征兵令》、制造舆论、炮制侵华《策案》、《对策》以及《施政方针》等原始资料,指出日本挑起对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鉴于代序以确鉴史实为依据,得出任何人无法辩驳、推翻的结论,就是日本一贯主张甲午战争为突发事件,是保卫主权线和利益线,是文明对野蛮战争论者也束手无策,毫无还手之力。
  书中收入五份秘笈原件并译成中文,为甲午战争研究者提供了实证材料。
  第一份为影印参谋本部《征讨清国策案宗旨书》原稿并译成中文。这是十分有价值的作法。从《策案》中起码看出三个问题:第一,供出策划侵华时间是“明治二十年二月”,即1887年2月。说明日本在挑起甲午战争的7年前就蓄谋侵略中国了。第二,《策案》出于日本权威人士之手——日本参谋本部管西局长小川又次,他在两次秘密侦察中国大陆和听取谍报人员的报告后,写成《征讨清国策案宗旨书》。第三,《策案》是从中国实际制定的。日本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特别是军事了如指掌,如所记“清军防勇、练军兵力表”比较符合实际。   
  《征讨清国策案宗旨书》攻击策案共分三编,第一编彼我形势。陈述制定进取计划之必要与胜利之可能性。首先主张分裂中国,认为日本要“伸张国威,进而巍然立于万国之间,以保持安宁,则不可不攻击支那,将现今之清国分割为若干小邦。”(见该书影印28页,下同)其次认为中国落后,中国“自尊自大”,“傲慢不挠”,“优柔寡断”,应“断其四肢,伤其身体,使其不能活动,方可保持我国之安宁”(30页)。再次中国陆军徒有虚名,认为中法战争之后,中国兵力约有117万人,但军中供给不足,“弊习百端,何事难为之事……实乃是有名无实之兵员”(35页)。第四中国海军互不应援,认为中国虽有四支海军,却“虚势眩惑”,官兵“乏于学术”,“皆以利己为目的”,“相互不能应援”(39页)。第五中国人缺乏忠君报国精神(42页)。第六公开宣扬“让诸宽仁,实非国家之良策”(42页)
  第二编作战计划。计划中论述了日本必胜之要领:首先确定击败中国海军后“攻陷北京,擒拿清帝”为目的(42页);其次欲达上述目的,详细部署了陆军进犯中国的准备、步骤;再次刺探到中国防勇、练军的兵力为431400人,列表叙述(44~45页)。但这些数字与《清史稿•志一百七、兵三》卷132、川崎三郎的《日清战争》、《日清战争实记》记载不同。《清史稿》记为36万余人。川崎记驻各省绿营即达42万余人、乡勇约32万人、八旗兵达25万余人,总计达100万人。第四认为对清朝的马贼、白莲教、捻匪余党、长发贼余部、哥老会达数万之众,“实为清国朝廷所恐惧者”,日军一旦攻陷南京,上述人员会闻风而起,于各地反抗清廷。清廷将土崩瓦解(46页)。
  第三编善后处理。狂妄无忌的日本拟在打败中国后,首先将中国分裂为七个独立国家,即将东三省及内兴安岭山脉以东、长城以北之地分与清朝,满洲独立,在支那本部则迎明末后裔建立王国,割与长江以南之地成为日本保护国,在长江以北黄河以南再建立一个王国,使之为日本所属,西藏与青海天山南路立达赖喇嘛,内蒙古与甘肃选其酋长或人杰管理,但受日本监视(49页)。其次占领六个要冲之地:旅顺(辽东)半岛、登州府辖地、舟山群岛、澎湖列岛、台湾全岛和长江两岸10里之地(49页)。再次预防“豺狼之白人”妨碍日本利益,一旦白人投机夺取中国土地,只要于我无害之地,可不闻不问,“最终彼得寸地,我得丈地,彼占小部,我占大部可也。”(53页)第四“现今幸而欧洲各国相互警戒”,无力远征之际,“断然确定先进取之计划,以求国家他日之安宁幸福,乃是今日最大之急务。” (53页)
  这个《策案》标明“自本年(1887年)开始,以五年为期进行准备,时机到来,则加以攻击。”而且认为,只有“对应之准备,有骎骎进取之计划,始能鼓舞士气,始能伸张国威,始能富国,始能与强邻和睦、维持和平。”(27页)以上日本对华侵略扩张的野心昭然若揭。
  其实,1887年末至1888年初日本参谋本部海军部樱井规矩之左右海军少佐、“浪速”舰长矶部包义大佐等六人也各写一份对中国作战构想,即日本福岛县立图书馆“佐藤文库”所藏的六份“征清方策”或“对策”。1996年中塚明教授将这六份资料复印分别送给参加威海甲午战争学术讨论会的几位代表。当时商定我带回的复印资料请范崇寅教授翻译成中文,但复印的资料有遗漏,特请中塚明教授补齐传真过来。所译六份资料经刘恩格和我校核,并将其中两份地图翻译绘制,一同提交1997年由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与日本史研究会、京都民科历史部会在大连联合主办的“中日关系史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中塚明教授再次对日本的战争准备发言,引起会代表极大兴趣。会后六份译文收入大连出版社出版的《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一九九七年中日关系史大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日藏甲午战争秘录——〈征讨清国策案〉与〈甲午海战记事〉》一书如将这六份侵华策原件也编入其中,与《征讨清国策案》互相印证,更会无可辩驳地说明日本侵华是蓄谋已久的。
  第二份为影印海军军令部的《黄海战役附表》。其中甲午海战史编纂委员撰《甲午海战史》附黄海战役23份表,并列出黄海海战中日两国舰队航路、双方阵形、军力比较、双方损失比较等略图。臧佩红将23份附表和13幅略图一一译出,对研究黄海海战有重要参考价值。诸如威海卫港诱战时日本舰队动作时刻略表、弹药消耗表、联合舰队巡航预定表、当日气象观测表等十分详尽(88~93页),日本联合舰队的本队、第一游击队乘组将校及相当官职姓名表、黄海海战时刻表、中国军舰各舰舰长姓名及损失表,战争前后两国主力舰队行动略表、日本联合舰队的本队、第一至第三游击队及常备舰队附属水雷艇所在位置略表,辽东战役时日本舰船所在位置一览表(93~110页)等皆十分详尽。这些资料是研究黄海海战、辽东战役重要参考资料。
  第三份影印之海军大本营的《有关〈甲午海战记事〉》。刘雨珍从第6页开始翻译。即海军大本营保存的海军大技师近藤基树呈海军次官伊藤隽吉的有关“松岛”、“比叡”、“西京丸”三舰状况的报告。翻译了原18页法国海军军人贝尔坦(Bertin,Louis,Emile1840-1924)问答式资料,具体问题为战争位置及日清两国舰队之活动、32厘米炮及12厘米速射炮之发射速度、32厘米炮发射之炮弹种类、被击坏之清舰沉没状况如何?日本军舰损伤性质如何?其中对“松岛”、“比叡”、“桥立”等舰的装用部位、薄板与厚板、木质部位、重炮龟甲形楯、侧炮、潜水箱等处受弹,造成伤亡、火灾等记载甚详。随之译出原件28页开始的《黄海海战记事》,该资料内容包括主要日舰本队与第一游击队编制、黄海海战战斗概述(135~139)。并应时任海军大臣副官山本权兵卫大佐之要求,贝尔坦再将上述五问题详细回答以及海战情形译出,前后记述多有不同,译者比较细心,将不同之处用底线标出,不清之处用省略号表示,批注部分则用括号表示,有利于研究者使用。该部分资料第108页影印件《黄海及辽东战役•帝国军舰所在地名略表》中,所记“大岛”舰于9月25日位置误为严(岩)岛(日本没有严[岩]岛港,“严[岩]岛”系日本一艘军舰),应为吴港。因该舰自9月20日至9月30日一直泊于吴港,10月5日才自吴港驶向朝鲜南岸,10月10日抵达渔隐洞。译文中应予更正,或在注释中说明为好,以防以讹传讹。
  第四份影印海军军令部的《黄海战役  附图•附表》。孙雪梅将所附黄海战役第一至八图中的文字按原格式译出,简单明瞭。其中第六号《黄海海战彼我阵形略图解》计9幅图(时间为午后零时20分至晚8时)、第七号《黄海海战两国舰队队形图》计12幅图(时间为午后零时50分至5时30分)、第八号为9幅图(时间为午后零时25分至午后4时30分)。惟第七号笫一图时间午后零时50分,译为午后十二时五十分欠妥,应为午后零时50分。上述30幅黄海海战阵形略图(165~207页)甚详,所记战斗阵形基本符合两舰队作战实际,因此我国所著甲午战争史所记黄海海战阵形图,多参考上述各图绘制。
  第五份影印海军大尉木村浩吉所写《黄海海战中松島舰内状况》。该件系明治廿九年(1896年)二月十一日印刷,孙雪梅据原稿译出。该资料将“松岛”舰被北洋舰队军舰击中之惨状记载甚详。记录了北洋舰队李和统带的“平远”舰加入战斗后,以前部26厘米巨炮击中“松岛”之左舷,斜贯位于下甲板之治疗所,穿破一寸厚之钢板,击破发动机用油罐,打中32厘米之炮塔,造成发射管员6人惨死。随之“平远”舰以炮弹再击中“松岛”中央水雷塔和大桅杆,切断发射电路。其中央水雷室上下四面“宛如破碎骨肉之荒壁,满面涂抹。甲板上,血肉混杂”(223页)。木村还概述了此战之结果,一是承认“松岛”舰上战死人数为57名,伤56名(228页);一是谈到北洋舰队沉5舰,伤多舰之事实。作者还借题发挥,特别强调海军地位之重要性,认为日本海军掌握了制海权,与陆军将太阳旗悬挂于北京城头毫无二致(231页)。还认为俄、德、法三国干涉归还辽东半岛成功,是三国靠海军威胁的结果,从而强调“不可不扩充海军……不能满足海军一时之扩充,朝野当同心协力,应乎骎骎发达之国富,不断谋求海军之扩充,遂使帝国拥有强大之海军力量,掌握四周之海上权力,充分维护国权国利”(233页)。可见该报告作者与许多日本政府官员、军队军官一样都指望加强海军,以掌握制海权,达到对外扩张之目的。
  该书将影印原件与译文出版,“将有助于甲午战争的研究”。林伟功先生重视原始资料的发掘,并积极策划,精心编排,多方醵资,将所寻觅的珍贵资料,邀请朋友翻译出版,虽实属劳心费力而无经济效益之事,却为甲午战争研究者提供实证资料,功不可没。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福建林氏委员会官网)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