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堂号

时间:2010年07月14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要了解郡望,必须知晓古代的郡县制的简况。中国由春秋、战国到秦代逐渐形成郡县制的地方政权组织。春秋时,秦、晋、楚等国初在边地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大。战国时在边郡分设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制。秦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后增加到四十多郡,下设县,郡、县长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中国郡望之称的产生较迟,据考始于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世族,称为“郡望”,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如清河崔氏、太原王氏、汾阳郭氏等。
  严格而言,郡望与堂号,乃是我国汉民族姓氏中一种特殊文化现象。简而言之,郡望者,乃世居某地而为当地所仰望也。郡望是指古代某一姓(氏)长期聚居在一郡或数郡地域内,而产生突出的声望与影响。堂号则是家族(宗族)祠堂的名号,是家族的标志。几乎已知的绝大多数姓氏,都可以找到他们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关于郡望以及各种堂号的命名。注重祖籍、郡望,这可说是华夏民族的一种传统心理。在南迁、外迁的客家人中,尤重郡望与堂号,至今不衰。追溯其历史原因,是古代社会由于战乱或自然灾害等造成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中原 (北方)人口多次大规模南迁。这些背井离乡的移民,无不怀念中原(北方)故土,思念自己的出处根源或怀想昔日的鼎盛繁华。
  《隋书•食货志》载:“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可见南下迁徙最典型的是从晋代开始的。由于这是个极重门第阀阅的时代,又是个极端动荡变迁的社会,人们难以保障自己的地位和生活。钟鸣鼎食、养尊处优的衣冠士大夫,在剧变中难以接受改变的社会现实,日夜盼望恢复昔日的荣崇地位。在宗族事务上,尤其强烈地表现出其浓重的文化色彩与心理倾向。他们纷纷打出各自姓氏的郡望与堂号,既相区别,又自标榜,炫耀于世人,示教于子孙。
  各姓氏命名郡望与堂号的现象,在南方客家人中尤为突出,这是有历史原因的。他们迁徙南方,聚族而居,境遇变而心情未变,保持固有的传统文化。这大批南奔的士民,一是入子原先所鄙夷不屑的“蛮荒之地”,其思想和生活的反差可想而知;二是最初他们原以为只是暂时侨居,不久故土可复,返回有日,故北向心切;三是以侨立郡县聊寄对北土的思念、表达对恢复的信心;四是极力自保各个宗族内部的聚合能力与生活规范。年深日久,时过境迁,他们终于认识到北归无望,必须落地生根。于是,修宗谱、建祠堂、定家范等,就成为他们的要务。出于纪念木本水源的需要,他们要标榜郡望;出于光耀门楣和宗祖的目的,他们要选择堂号。因此,郡望与堂号就成为绝大多数姓氏所分别拥有的东西。它们林林总总地聚合起来,蔚为大观,形成中国姓氏文化的一大特色。
  郡望最初可能滥觞于晋代士大夫南奔以后侨立的郡县。嗣后,历代的迁移者,到新地或落脚谋生之后,不忘所自,皆为己姓树立郡望。据《百家姓》统计的各姓郡望,有136个之多,很可能还不完全。由于一个地区(郡县)居住的姓氏很多,所以,往往是几个姓氏共一个郡望。例如,同是范阳郡望的,就有卢、祖、燕、邹、简、鄢6姓;同是渤海郡望的有高、封、季、甘等12姓氏,同是河东郡望的有吕、卫、柳、裴、陆、薛等12姓氏,同是天水郡望的有姜、赵、秦、严、强、权等22个姓氏。同一郡望而拥有最多姓氏的,可能要数京兆郡(治所今陕西西安市),共有33个姓氏,其次是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共有28个姓氏;天水郡和汝南郡又其次,分别有22个和21个姓氏。由于郡望主要取自祖先树立名望之地,故具有相对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而堂号与郡望有联系,又有区别。堂号作为祠堂名号,是家族的标志,相对于一姓、一氏、一宗,范围要小一些,它体现的是血统关系与历史联系。堂号分两种情况,一是取自本姓先祖的发祥地或生息地,又称郡号。其中还可分发祥郡号(姓氏或宗族所由以诞生、发祥,族人所由以生息之地)和望出郡号(本姓氏、宗族所由以产生声望、形成影响之始发地)。二是为纪念先祖的功业、德行、官爵、著述等而选立的堂号。如林姓忠孝堂(宋仁宗阅侍御史林悦家谱后,题“忠孝有声天地老”诗句)等等,这些堂号都有某种特定的纪念意义或象征意义。
  堂号之外,还有堂联。这是贴(刻、挂)在祠堂两边的对联,一般是四字联,也有五字联、七字联,甚至有更长的联语。其内容基本是:上联叙述本姓发祥、望出地的郡号,以与堂号相对应;下联宣扬宗功祖德,以表明家世,激励后人。
  廓清郡望内涵与外延,对天下林氏的郡望之称同样应遵从订定郡之“显贵的世族”“为当地所仰望”的定称标准。而“显贵的世族”的最低限应从该家族肇基祖始到后代中产生过显贵,其官职封建时代要相当于侍郎及以上,现当代相当于副部长(或院士)及以上。其他姓氏有此类似标准,故如中国张、王氏等均有很多郡望。发族播迁到不同郡县的一个地方繁衍成为显贵的世族即产生新的郡望,此中必然有源流之别,但既为郡望关键在于显贵的世族。为此,林氏最早的郡望可谓博陵林氏、西河林氏。其后按唐林宝《元和姓纂•林》所载则增加了济南、邹县、临清、三原、平凉、广陵、魏郡、晋安、成都等郡望,至于其他的如长安、徐州、下邳、清河、平原等其实均为新的郡望。其后随着林氏支系的不断迁徙,在新的地方不断出现新的显贵世族,由于祖先无统一规范的命名法,遂各显其能,有的以地名、有的以水名、有的以地貌名、有的以官名……名之,如陶江林氏、濂江林氏、控鹤林氏、六桥林氏、水西林氏、黄冈林氏、睢阳林氏……按郡望定义其均符合于显贵世族的界定,但却与郡一级地域有悖。为了称呼的方便及利于区别,笔者认为应在郡望的设限外,再加一种族望为妥,正如前闽侯县共有陶江、濂江、西井、洲尾、城门、控鹤、水西、六桥、云程等不同肇基祖,不同时期入闽的林氏世族,若以闽侯林氏郡望统呼之,不知言谁,且各族也不接受,及以其自然形成的名称作为其族望为妥。但新的郡望或族望均应有一“显贵世族”特定的标准,人丁再兴旺无显贵人物出现就称不上显贵世族,按是否出过相当侍郎、副部长及以上人物来定称为妥,历史上的林氏主要郡望的产生基本符合显贵世族的衡量标准。因而西周有博陵,东周有西河,秦有齐郡、邹县,西汉有济南、长安,东汉有徐州、广陵、清河、临清,西晋有下邳,东晋有晋安、桂阳,南北朝有平原,唐有魏县等等郡望。其后出现众多的以族名相称的望族也合符于显贵世族的标准,但有别于“郡望”,可用“族望”来称之,如福建的唐九牧林氏、宋九牧林氏、阙下林氏、忠义林氏、金紫林氏、雾峰林氏、濂江林氏、陶江林氏、控鹤林氏、六桥林氏、水西林氏、乌石林氏……以及湖北黄冈林氏等。对于过去未符“望”之标准,若在现当代有人达此要求,同样可以称之,如福建连江上林街林氏出了中科院院士林群及副部级干部林涧青。
  至于堂号,天下林氏对此并不是太重视,不像其他姓氏那么认真与专一。故不必过于苛求与倡导。历史曾出现过的如西河堂、问礼堂、九龙堂、十德堂、孝瑞堂、忠义堂、忠孝堂等有典故的堂号外,其他的所谓堂号或堂名多寓有崇功报本之意,以及夸耀自喜的成份,不必刻意去宣扬之。尤其像历史上从未出现的堂号如“尚干堂”等有人竟随意杜撰出来,更属不可取。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福建林氏委员会官网)
文章热词:

上一篇:源流联句

下一篇:传统家风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