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巨星

时间:2010年07月14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译界泰斗

  林 纾 (1852—1924年) 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又号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闽县(今福州市区)莲宅人。生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九月二十七日。9岁人塾,11岁学古文辞,学习勤奋,律已甚严。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人,后多次参加会试均落第。光绪十年,马江之战失败,传闻主兵者“讳败入告”,林纾怒不可遏,联名向钦差左宗棠告状。光绪二十年,甲午海战告败,国内变法呼声日益高涨,他编著诗歌集《闽中新乐府》,揭露官场腐败,呼吁救亡图存,并抨击八股,鼓吹学习西方。光绪二十三年夏,林纾丧偶,牢悉寡欢。其友王寿昌邀他合译法国作家小仲马小说《茶花女马克格尼尔(今译玛格丽特)》,由王寿昌口述,他“耳受笔追,声已笔止”,很快译成《巴黎茶花女遗事》一书,获得极大成功,出版后“不胫走万本”,“一时纸贵洛阳”。这是他以独特方式走上翻译道路之始,也是中国系统地翻译外国文学名著之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林纾最后一次北上会考,适逢变法维新高潮,他曾赴御史台联名上书,要求德宗下罪已诏,并陈筹饷、练兵、外交、内治四策。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林纾应聘到北京主金台书院讲席,后又先后到五城学堂、京师大学堂、闽学堂、高等实业学堂、励志学校、孔教大学等校任教。林纾在教学之余兼在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司笔述,与精通英文的魏易合译西方小说,先后译成小说180余部,其中如迭更司的《块肉余生述》、《贼史》、《孝女耐儿传》;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十字军英雄记》,大仲马的《玉楼花劫》,森彼得的《离恨天》,斯土活的《黑奴吁天录》等40余部,都是世界名著。林纾翻译小说,有“匡时救弊”目的,在翻译《黑奴吁天录》时,他联系中国危亡的实际,激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人都且读且泣,并赞誉它是惊醒万户沉酣的“警钟”。他翻译的大量小说,不但在清末民初的文坛上影响很大,而且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也有一定的推进作用。林纾除翻译外,在古文方面的造诣为清末士大夫所师法。他的古文以意境、韵味见长,善于用简洁、平淡的言语来表达真挚的感情。他出版的古文集有《畏庐文集》、《畏庐续集》、《畏庐三集》等。他还作大量选评古文的工作,出版了《中国国文读本》、《林氏选评名家文集》等多种著作。在文论方面也有建树,著有《韩柳文研究法》、《春觉斋论文》和《文微》等。林纾还工诗善画,诗集有《畏庐诗存》,其诗风格高峭,意境深远。尤其他的山水画,境界开拓,笔力精到,佳作不少,有《春觉斋画论》一卷和《畏庐遗迹》二集传世。民国11年(1922年)溥仪结婚,他绘《四境屏》进呈,溥仪书“贞不绝俗”匾额回赠,他感激涕零,写了《御书记》一文,表示死后要在自己的墓前立块“清处士林纾”的墓碑,但他却坚决抵制袁世凯和段祺瑞对他的拉拢。从民国2年起,他开始用古文创作小说,先后写了短篇小说百余篇,多取材于清代,“上及官闱、王公贵要、才人淑女,乃至市井细民、娼优僧丐、土豪胥吏,剑客盗侠,……无不摄入笔底”。他所创作的长篇小说如《剑腥录》、《金陵秋》等,取材于清末民初的时事,也颇具史料价值。但他的小说着重宣扬封建道德,思想陈旧落后,有的还流于荒唐怪诞。民国4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民国8年春,林纾写了《荆生》和《妖梦》两篇小说,极力诋毁丑化新文化运动;还在《答大学堂蔡鹤卿(元培)太史书》中指责新文化运动是“覆孔孟,削伦常”的邪说;攻击白话文是“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悟”,行用白话“则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此书发表后,顽固派大为喝彩,提倡新文化的人则群起而攻之。次年他在《腐解》文中,顽固坚持卫道立场,继续与时代潮流相对抗。民国13年11月,在北京病逝,终年73岁。

  报界先驱

  林万里 (1874—1926年) 原名獬,又名白水,字少泉,号宣樊,又号退室学者、白话道人。闽县(今闽侯)青圃村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生。幼承家学,稍长,拜名士高啸桐为师。他学识渊博,具有维新思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万里与高啸桐、林纾三人应杭州知府林启之邀,赴杭筹办新学,很快创办了求是书院、养正书塾、东城讲舍、蚕学馆四所新式学堂,万里曾任杭州求是书院总教习。光绪二十七年六月,万里任《杭州白话报》主笔,极力宣扬新政,提倡社会变革,宣传禁烟,倡导破除迷信及妇女缠足等恶习。在他的影响下,杭州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女子放足会”。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一月,万里返回福州,与表兄弟黄翼云、黄展云等人创办全省第一所新学——福州蒙学堂,并在校秘密组织“励志社”,传阅《扬州十日记》、《嘉定三屠记》等禁书,并宣传革命思想,培养了不少革命志士。后来万里又到上海与蔡元培、章炳麟等人在上海创立中国教育会、爱国女学社和爱国学社,出版《学生世界》杂志,“鼓吹反清革命,言论尤为激烈”。翌年,万里赴日本留学,参加了中国留学生的爱国拒俄排满活动,并加入革命团体“军国民教育会”。同年夏天返沪鼓吹革命。他又与蔡元培等创办《俄事警闻》,同年十二月又自办《中国白话报》。他竭力宣扬民主,反对专制,鼓吹共和革命,乃至公开激励民众以暴力推翻帝制。三十年,万里出任《警钟日报》主编,在报上极力宣扬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被孙中山引为亲密同志,曾亲书“博爱”二字相赠。同年十月十三日(11月19日),他与万福华到上海暗杀勾结法、俄等帝国主义势力的前广西巡抚王之春,未果。遂与蔡元培等人商议,修改暗杀团规章,并改组扩大,定名为光复会,万里即为光复会早期会员之一。辛亥(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各省纷纷响应,福建也宣告独立。万里即回国,出任福建都督府政务院法制局局长和共和党福建支部长。民国2年(1913年)被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后被聘为总统府秘书兼直隶省督军署秘书长,次年袁世凯解散国会,万里回到福建。民国4年再度入束,当时袁世凯阴谋称帝,万里附和撰表劝进,10月被袁世凯委任为参政院参政。帝制取消后,万里辞职,从此不愿做官,重操新闻旧业。万里与安福系王士激等创办《公言报》,由他任主笔,为段棋瑞“武力统一”服务,此报直到皖系失败,段祺瑞下野才停刊。民国8年初曾一度在上海创办《平和日刊》,随着南北和平会议破裂,该报即行停刊。民国10年(1921年)春,他与胡政之在北京创办《新社会报》,自任社长,该报要“树改造报业之先声,作革新社会之前驱”。以白水为笔名,发表不少政论文章,不断揭露军阀政客的黑幕丑闻,翌年,被当局查封,万里也入狱3个月。出狱后《新社会报》改为《社会日报》出刊。民国12年10月,因该报刊登万里揭露曹锟贿选总统的文章,报馆又遭封闭,他亦再次人狱。出狱后,仍不畏权势,继续战斗。民国15年(1926年)8月5日,他在该报登载《官僚之运气》一文,揭露潘复与张宗昌相互勾结,狼狈为奸的丑闻,当晚万里被军阀张宗昌逮捕,翌晨枪毙于天桥,时年53岁。北伐成功后,北平市特为邵飘萍、林白水两著名报人召开纪念会。后由林森等人资助扶柩回乡安葬。蔡元培为其墓碑题字。万里作品有《林白水先生遗集》传世。1986年国家民政部追认为烈士,其女旅美华人、美国国防大学教授林慰君捐资在故乡建立纪念堂、纪念碑。
  附:林慰君 (1913—1987年) 小名玛利,白水之女,民国2年(1913年)10月14日生于福州。幼习中文,后随父到北平(北京)求学。民国15年8月6日,其父被杀,她曾欲自杀殉父,后以14岁之年操办丧事,赢得赞誉。民国19年考入北平国立师范大学英国文学系,踊跃参加各种活动,主编《教育周刊》,还任学校网球队队长。为维持家计,她由二年起边学习边做家庭教师。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培华中学、志成中学、北平女中、民国中学及世界新闻专科学校任教,并为报刊撰稿,且受聘为《北京新报》编辑、《深重新闻》总编辑。由于她名声在外,遂被时任冀北保安司令的石友三逼娶为第五房姨太太。石友三后任六十九军军长、第十军团军团长、察哈尔省主席兼保安司令、第三十九年集团军中将总司令。民国29年(1940年)12月 1日因与日军签订“防共协议”,且“反复无常”被部下活埋。富有爱国心的慰君得以脱离羁绊,投身抗日,多方协助游击队工作,一度被敌伪拘捕刑讯而坚贞不屈。后脱离沦陷区到冀中区游击部队。抗战胜利,她重返北平,写作日勤,文坛声誉日增。民国37年(1948年),慰君应胞兄陆起之邀赴美,游历各州,发表演说,介绍中华文化,受到电视台、广播电台及新闻单位访问。旋加人美国国籍。1953年起应聘为美国国防部语言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1955年,她与圣荷西大学教授王渤生博士结为伉俪。1974年慰君退休,她曾获得里根总统亲颁奖状的殊荣,并与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情同父女。平日她执教之余,勤于著述,先后在美国、大陆、台湾等地出版《林白水传》、《侨美漫谈》等11本书。中美关系解冻后,1983年她回大陆搜集父亲资料,经她努力国家民政部追认其父为烈士,为此她捐资筹建“林白水纪念堂”,并于1986年举行纪念其父殉难60周年及纪念堂落成活动,她将其父遗物分赠福建省博物馆与台湾故宫博物院。事后她着手编纂《白水先生选集》。1987年3月27日在美国加州因车祸不幸逝世,年74岁。

  文坛巨匠

  林语堂 (1895—1976年) 原名和乐、改名玉堂、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宰我、岂青、萨天师等。福建龙溪(今漳州)人,生于平和坂仔。民国5年(1916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民国8年人美国哈佛大学,民国10年获硕士学位,后转入德国殷内大学、莱比锡大学研究语言学,民国12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英文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主任兼英语系教授。翌年加入语丝社,为《语丝》周刊长期撰稿人,倾向于进步。在此前后曾与鲁迅等人交好、共事。其间曾研究“首笔、末笔检字法”。后到厦门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国学院秘书。民国16年春出任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此后在政治思想上与鲁迅等人日见分歧,终于分道扬镳。民国19年任中央研究院国际出版物交换处处长、外国语编辑。民国21年9月起,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提倡“幽默文学”,为“论语派”的主要代表。民国 27年8月携眷赴美,从事教学和写作。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研制成中文打字机。民国36年夏出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文学组长。1952年创办《天风》月刊。 1954年曾应聘以校长名义筹办新加坡南洋大学。1961年游历中南美6国。1966年6月定居台北,为“中央社”撰写“无所不谈”专栏。1967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编《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1969年被选为台湾“中国笔会”会长,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3月26 日在香港病逝。同年4月葬于台北阳明山。平生著作丰富,作品风行世界。主要著作有《剪拂集》、《我的话》、《语言学论丛》、《讽颂集》、《幽默小品集》、《京华烟云》、《语堂文集》、《语堂随笔》、《大荒集》、《平心论高鹗》、《老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无所不谈合集》等,译有《易卜生评传及其情书》、《卖花女》、《新的文评》、《英译重编传奇小说》等,中译英著作有《浮生六记》、《庄子》、《古文小品》、《从军日记》等。

  现代诗圣

  林庚白 (1897—1942年) 林庚白,原名学衡,闽县(今福州市区)螺州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出生于书香门第。幼失父母,由伯父及胞姐抚育成人。4岁入塾,7岁能诗,被誉为“神童”。13岁以第一名考入京师大学堂。在校内与姚鸩雏、梁鸿志、胡先骕诸同学酬唱,在校外与诗人陈衍、郑孝胥等诗词往还。读书时有艳体诗《珊树集》问世,并与同学姚鸩雏各以诗百首刊行《太学二子集》。宣统二年(1910年)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后,他参与组织京津同盟会,任文事部副部长。民国元年 (1912年)南北议和后,南下上海,与陈模、林森等组织“铁血铲除团”,以暗杀变节军阀、党人。同年结识柳亚子,加人“南社”。因对法律研究有得,被国民党推选为众议院议员,兼宪法起草委员会秘书长,参与制定“天坛宪法”。袁世凯上台后,他曾发表多篇文章予以揭露和批判。袁倒台后,庚白被选为众议院秘书长。民国6年年秋,携国会印章及枢密文件南下广州,追随孙中山、林森,任非常国会秘书长,后被委任大元帅府秘书。后返回上海闭门读书,磨砺诗词10年。民国25年任立法委员。南京沦陷前夕,他随政府西迁武汉、重庆。抗战爆发后,庚白静观时局,反对国民党消极抵抗政策,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共产党员人的身上。他曾赋诗《书(中国共产党宣言)后》七律一首:“欲持吉语告朋俦”。民国27年到重庆不久,即写了《寄延安毛泽东先生》七律一首:“湖南人物能开国,况出山川百战余。”“天险江流知有意,翼王不渡为君趋。”民国30年12月初,到香港,拟办报宣传抗日,并筹办诗人协会以团结进步文化人士。甫一周,太平洋战争爆发,因汉奸告密,庚白被日本占领军通辑,于次年(1942年)1月19日在九龙被日军枪杀,时年45岁。庚白所作诗词,具有盛唐遗风,又有时代特色。闻一多、章士钊评其诗词“以精深见长”;柳亚子评价他“典册高文一代才”。庚白曾有民国“诗圣”之称。其问世诗词作品,除上述二集外,还有《急就集》、《舟车集》、《庚白诗存》、《庚白诗词集》、《燹馀集》、《过江集》、《水上集》、《吞日集》、《角声集》、《虎尾集》等。近年出版的《丽白楼遗集》,收入其文章、书信、日记、小说、自传及各界悼念诗文等,计97万余字,堪称文坛力著。

  艺坛大师

  林清卿 (1876—1948年) 侯官县 (今福州市区)人,清光绪二年(1876年)六月生。从小读私塾,喜爱诗画。因家贫无法续学,十余岁开始务农。因其家乡是福州寿山石雕“西门派”基地,艺人荟萃,研习雕艺成风,清卿耳濡目染,对石雕艺术产生深厚兴趣,于农闲之余刻苦钻研雕艺,并拜陈可应为师,学薄意雕艺,经几年努力,练出一手高超的薄意技法。进而广收博取各家之长,技艺大进,年未及冠,就成为“西门派”主将。与“东门派”主将林友深相齐名。进入中年,清卿到福州城内向画家学习中国画,同时致力于篆刻碑帖、画象砖艺术的研究,他熔中国画的立意构图、篆刻刀法韵味与诗的玄妙意境于一炉,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薄意石雕艺术大师。他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谨,如:创作《羲之爱鹅》,数易其稿,皆不如意,就到街上买了一只鹅回家仔细观察,待到胸有成竹,才挥笔成图,奏刀雕刻。他的薄意艺术善于“因材施艺,巧掩瑕韵”,凡石料色泽愈杂,裂纹愈多,他的构思就愈见奇巧。如他的《松鼠葡萄》薄意,就是在一块洁白如脂的芙蓉石上,巧妙利用石面上的砂点,刻成松鼠的眼睛,真有“点砂成睛”之妙。他的作品构思清新潇洒,布局繁而不乱,简而有致,用刀如毛,平稳流畅,溶雕画为一体。二十世纪初,是他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人物、山水、花鸟、鱼虫无所不及。人物有王羲之的“爱鹅”、米芾的“拜石”、苏东坡的“赤壁夜游”、八仙过海、红楼梦人物等。对山水花鸟,他喜用裂纹较多的石料,审曲度势,描绘落日归帆、芦雁苇塘、密林深溪;或刻划梅雀争春、荷塘鸳鸯、黄菊雏鸡等,皆活泼生动,情趣盎然。晚年,名重一时,但他仍握刀不辍,艺术更臻成熟,风格更加精练泼辣,达到出神人化的境地,成为寿山石雕一代大师,有许多珍品佳作传世。民国37年(1948年)2 月,病逝,享年72岁。

  剧作名家

  林舒谦 (1911—1983年) 剧作家。福州人。早年先后就读于福建学院、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参加戏剧演出活动。民国21年(1932年)发表处女作独幕剧《生眼睛的子弹》。民国26年10 月,郁达夫为理事长的“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他任戏剧股长。后参加福建省抗敌后援会抗敌剧团,编辑《抗敌戏剧》刊物,创作《喷火口》等宣传抗战的话剧。民国29年,任战时国民教育教学团团长,编辑《戏教月刊》,发表《好汉子》、《最后一幕》等话剧及闽剧《思儿亭》。旋人厦门大学任教。1954年调任福建省实验闽剧团编剧,从事闽剧整理、改编和创作。30多年来创作了数十部剧本,代表作有《炼印》、《六离门》、《牧羊歌》、《梅玉配》等。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福建林氏委员会官网)
文章热词:文化 巨星

上一篇:道德风范

下一篇:科技英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