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坛显要
民国时期
国家元首
林 森 (1868—1943年) 原名天波,字长仁,号子超,晚年自号青芝老人,闽县(今闽侯县)尚干乡人,出生于清同治七年戊辰正月十八日(1868年2月11日),幼迁福州仓山,入英华书院就读。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赴台湾电报学堂学习。翌年,任职于台北电报局。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败,清廷割台于日本,林森愤起抗日,后任台南法院嘉义支部通译。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考入上海江海关,广交旅外闽籍人士,开展反清活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春,组成 “旅沪福建学生会”,被选为会长。翌年,为防范日本凯觎福建,著《闽警》印发以唤起民众。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同盟会成立,林森率全体成员加盟。翌年,在榕组成同盟会福建支会。宣统元年(1909年),调任九江关协办,组织同盟会九江分会。宣统三年(1911年),广州起义前夕,转运枪械往广州。起义失败,由沪返榕,处理善后,并策动新军、海军舰队准备举事。八月十九日,武昌首揭义旗。九月初三日晚,林森领导九江和平举义。清军反扑,汉口失守,林森亲率敢死队增援武昌。接着,返九江,策动海军主力舰队举义成功,组成海陆军联合委员会。不久,武汉形势转危,林森主持军事会议,派舰队援鄂、陆军援皖,并派员赴镇江支援林述庆举义,使海军大批舰艇归附,在稳定辛亥革命大局中,功勋卓著。民国肇建(1912年),林森被举为临时参议院议长,议决《临时约法》。袁世凯弄权,林森愤而辞职,返闽组织国民党福建支部。民国2年,当选为国会全院委员长。6月,宋教仁被暗杀,林森通过国会严令追查凶手。后东渡日本,追随孙中山,加人中华革命党。旋赴美任美洲党务负责人,当选为总支部长,继兼筹饷委员长、民国维持总会会长。林森在南北美洲各地组建50多个国民党分部,该总支部被孙中山明令为“领袖支部”,负责领导海外除日本、台湾之外所有海外党务。民国5年,林森回国,在国会组织“宪政商榷会”。翌年8月,与两院议员南下广州追随孙中山,任议会非常会议副议长;力持选孙中山为军政府大元帅,遂为外交部长,赴新加坡等地募集经费。民国7年5月,回国。8月,当选为参议院议长。以议长名义筹款修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墓,编纂《黄花碧血集》,翻印林觉民《绝命书》。11月,孙中山返粤重组军政府。翌年1月,林森重整国会,支持孙中山出任非常大总统。民国11年11月,被孙中山推荐为福建省长兼管在闽中央政府各行政机关。翌年2月8日离职,赴广州任建设部长兼治河督办。 10月,孙中山改组中国国民党。林森等9人为临时中央执行委员。民国13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林森与李大钊等5人被孙中山指定为主席团主席。林森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海外部部长。民国14年3月,孙中山病逝,林森赴京主持祭葬事,负责踏勘南京陵地,任总监修。7月1日,国民党中执委议决改大元帅府为国民政府。林森为五常务委员之一。8月20日,廖仲恺被刺,林森通电要求缉拿凶手,任特别法庭首席检委,并主持廖的葬事。 11月,林森参与谢持、邹鲁等在北京西山召开的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史称“西山会议”)。次年初,国民党“二大”通过《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林森受警告处分,失去党籍。民国16年,宁汉沪合流,林森恢复党籍,被推为特别委员会委员、海外部委员、国民委员会委员。翌年,当选为国民政府常委、立法院副院长、侨务委员会委员长等职。民国20年,任立法院院长、代理国民政府主席。年底,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翌年元旦,宣誓就职。“一•二八”事变后,林森强烈抗议日本承认“满洲国”。民国23年,获连任。民国25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林森力持和平解决,保护张学良,用主席特权于翌年1月4日、2月18日连下赦免、复权令。民国26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林森率国府西迁重庆。不久,北平、南京相继成立伪政权,林森声明伪政权无效,明令通缉汉奸头目。翌年12 月,汪兆铭(精卫)叛逃投敌,林森以中监委常委负责人身份力主开除其党籍,并明令通缉。林森亲至电台痛斥汪伪等汉奸盗窃名器、叛国投敌的卑鄙行径。自林森代表国家宣布与日、德、意三国宣战后,林森虽至高龄,公务仍不少怠。民国32年5月,林森在接见加拿大大使前遇车祸中风。8月1日,逝于林园官邸。弥留时仍嘱收复台湾。中共中央致唁电说:“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为元首逝世致哀》。1979年,中共中央认为林森“是著名的老一辈民主革命家”。
镇江都督
林述庆 (1881—1913年) 字颂亭,又作松亭。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光绪七年(1881年)生。父耀源,在中法甲申(1884年)海战中牺牲。述庆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进福建武备学堂。目睹清政府腐败,接受反清的革命思想。曾加入以林森为会长的革命团体“福建学生会”(设上海三山会馆),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全会加盟,他成为同盟会员。武备学堂毕业后,他先后任督操员、常备军帮带。三十二年(1906年)冬,任第十七协三十四标二营管带。宣统元年(1909年),调任十八协三十六标一营管带。武昌起义后,三十六标调往镇江,述庆暗中联络各营官兵,准备起义。九月十七日,述庆率新军在镇江京砚山下宣布起义。次日,镇江光复,成立军政府,他被推为都督。他曾派人劝说镇江江面数艘清军舰队起义。十月六日,述庆率镇军攻打江宁(南京),在进攻中,他亲临前线,观察地形,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于十一日占领天堡城。十二日,率军首先人城。几天后,镇军全部撤出江宁,北渡长江,开赴浦口,准备北伐,述庆被推举为临淮总司令。由于当时南方政府正忙于与袁世凯进行“南北和议”,军事行动暂停。述庆的北伐部队得不到支持和军费,只好返回江宁、镇江。这时革命阵营内部争权夺利,排挤述庆。镇江地方势力阴谋驱逐述庆的好友留守镇江的军政使郑权。述庆心灰意冷,于民国元年(1912年)1月8日通电下野,返回故乡,途经上海时,曾整理镇江起义笔记,成《江左用兵记》一书。同年9月,袁世凯授予他陆军中将加上将衔。10月至北京,任为总统府军事顾问,并被选为各团体联合国防会副会长,同时国民党亦推其为名誉理事。民国2年,他参加国事维持会,并任理事。在京期间,看到袁世凯对革命党人步步进逼,十分气愤,3月20日袁世凯派人在上海刺杀国民党理事长宋教仁。述庆完全看清了袁的反动面目,经常当众拍案叫骂,并表示要回南方召集旧部反袁复仇,因此深遭袁党的忌恨。4月10日,他赴袁的心腹总统府秘书长粱士诒的家宴,被梁在酒中下毒。述庆回家后,毒性大发,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逝世,年仅32岁。后运回安葬于筹岐山,林森为书墓志,后该墓迁回闽安镇。述庆另有《林松亭遗诗》传世。
政坛女杰
林宗素 (1877—1944年) 女,原名易,闽县(今闽侯县)人,生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从小接受维新思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胞兄林万里(白水)在家乡青圃创办鳌峰学堂,宗素参与主持校务。光绪二十八年初,她随兄白水赴杭州,寓居于求是书院,协助其兄创办《杭州白话报》,四月应蔡元培、章太炎邀请,随兄嫂到上海,在各界人士大力支持下,于十一月间在登贤里兴办一所“爱国女校”,并担任该校教员。不久,上海南洋公学发生学生退学风潮,蔡元培等人为声援退学学生,又创立了一所爱国学社,她与白水又兼任学社教员。翌年二月,宗素东渡日本,积极参加拒俄运动。同年十一月,她回到上海,在白水创办的《中国白话报》担任编辑主任,同时兼任《俄事警闻》、《警钟日报》的编务:她能文善写,此时已成为上海报界著名的女记者、女编辑,是封建末期觉醒较早的女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之一。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宗素又赴日本,进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同年秋,革命党人黄兴在日本横滨设立制造弹药机关,宗素与秋瑾、方君瑛等女志士积极参加,被誉为“苏菲亚式女杰”。十二月十六日(1906年1月10日),林宗素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不久,日本文部省颁布了《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限制中国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宗素愤而退学回到福州。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元宵节,林宗素与汤忠(上海人)借仓前山中湖黄府(母舅宅院)举行婚礼,婚后同赴上海。辛亥革命后,一部分同盟会会员在上海组成“中国社会党”,宗素成为该党主要成员,她极为主张女子参政,在社会党内部成立了“女子参政同志会”并被推为会长。此后,她还组织“女子参政研究会”,并于民国元年(1912年)1月5日,专程代表“女子参政同志会”拜会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恳切地阐述了女子参政的迫切要求,取得了孙中山的认可与赞同。谈话内容,曾先后披露于上海《民主报》、《申报》上。此后女子参政未见动静,遂参与组织“女子参政同盟会”,并为秋瑾烈士举办追悼大会,号召以秋瑾烈士为榜样,争取男女平等。事后她仍致力于女权运动。民国2年,宗素与汤忠离婚。翌年,在袁世凯政权统治下,全国革命形势处于低潮。6月,她应新加坡侨商黄亦舟之邀赴星洲,创办华人学校,自任校长。不久,她与湖南人张客公结为夫妇,旋又参与黄亦舟商业活动,七、八年间成为当地富商之一。她曾多次汇款给国内哥哥白水,资助其独立办报。民国11年3月,宗素一家从新加坡回到北京。不久返回湖南老家后,再赴河南开封工作。民国14年夏天,宗素唯一的爱子国光病逝,遂又回到北京与白水一家同住。翌年8月6日,胞兄白水被北洋军阀杀害,她料理完后事,回到南方定居。抗日战争期间,宗素携家避居云南。民国33年(1944年)病逝于昆明,终年67岁。
军政总裁
林葆怿 (1863一?) 字悦卿,侯官县 (今福州市区)人。同治二年(1863年)生。光绪六年(1880年)考入福建船政学堂第九届驾驶班,毕业后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派赴英国学习海军,回国后在北洋海军任职。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向英国际摩士庄船厂订购“肇和”舰,葆怿为监造员。民国元年(1912年)9月,葆怿任海军部参事,不久授海军少将衔。民国2年8月,任第一舰队司令。民国5年,孙中山发表恢复《临时约法宣言》后,葆怿等人宣布海军独立,通电护法。翌年6月,黎元洪下令解散国会,孙中山在上海组织护法运动。7月21日,程璧光、林葆怿通电否认国会解散后的政府,提出拥护约法,恢复国会,惩办复辟祸首等三项主张。 22日,葆怿借舰队学习鱼雷为名,率“海圻”等十五艘兵舰赴广东护法。8月25日,南下的国会议员在广州开会成立军政府,葆怿被任命为海军总司令。民国7 年2月26日,葆怿任海军总长。4月非常国会通过军政府改组,实行所谓七总裁制。5月,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职务,陆荣廷等便把军政府改为七总裁制,葆怿被推选为七总裁之一。8月2日,南方军政府和北京政府在上海召开会议。4月,葆怿与广东督军领衔发出“军人不干政”的通电,促进南北和谈。7月,葆怿与北京政府海军部代表商谈海军统一问题未遂。民国9年lO月桂军在粤桂战争中惨败,岑春煊与葆怿等以四总裁名义宣布撤销军政府。12月,北京政府派人劝葆怿率舰北返,可任福建督军,此议遭到驻穗各舰的反对,他看到事已无望,弃职出走。民国10年1月,广州军政府宣布葆怿等褫职。葆怿返居上海,不再涉足政坛。民国11年(1922年)7月,北京政府授葆怿为将军府葆威将军。其卒年不详。
海军总长
林建章 (1874—1939年) 字增荣,闽县(今长乐县)泮野村人,清光绪十六年(1900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毕业后,在舰队当练习生,后升任大副。民国5年(1916年)任“海容”舰长。民国7年8月,奉令以海军代将名义率“海容”舰驶往海参崴,设立中国驻沿海州海军代将处,为保护华侨,维护中国的主权作出贡献,受到海军部的褒扬。民国 11年1月,奉令代理海军第一舰队司令,升为少将。同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第二舰队司令杜锡珪主张参加直系作战,而建章则主张“中立”。6月,直系军阀控制了北京政府,由杜锡琏任海军总司令,建章被迫下台。民国12年直系军企图以武力统一中国。各派反直势力暂时联合起来。同年3月,皖系军阀收买部分海军将领,他们于4月8日在上海联名通电并发表宣言,表示拥护建章为海军领袖,反对直系军阀,反对武力统一。4月9日,建章发出通电,表示接受拥戴,重申联省自治,闽人治闽,受到反直系各方的响应与支持。民国13年9月,浙江皖系军阀卢永祥与江苏直系军阀齐燮元发生战争,建章派第一舰队司令周兆瑞率舰在吴淞口驻防,支持卢永祥。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失败。11月,皖系首领段祺瑞出任北京政府临时执政,命建章为海军总长,授海军上将。民国15年1月,北京政府内阁改组,由杜锡硅任海军总长,建章下台后寓居上海。后任海军部高级顾问。民国26年上海被日军占领,建章屡受日伪威胁利诱之扰,忧愤成疾,于民国28年病逝,年65岁。
司法总长
林长民 (1876—1925年) 字宗孟,自号苣芩子,亦号桂林一枝室主,晚年号双栝(桔)庐主人。闽县(今福州市区)人。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光绪二十三年中秀才。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与林纾、魏易等主编《译林》月刊,光绪二十九年译成《西方东侵史》一书。光绪三十二年不久回杭州人东文学校,毕业后赴日进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法律,曾任留日福建同乡会长。宣统元年(1909年)毕业回国后,任福建省谘议局书记长、法政学堂教习及教务长。后自办私立法政学堂,任校长。宣统三年(1911年)11月,他代表福建省参加南京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民国元年(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长民任内务部参事、法典委员,并被推为闽省代表,参与订议《临时约法》。同年2月与程德全等组织统一党,后与张謇等组建共和党。参议院北迁后任秘书长。翌年,当选为第一届众议院议员,任秘书长兼宪法起草委员。民国3年任政事堂参议、参政院代理秘书长。共和党与其他保守派合并为进步党后,任政务部部长。民国4年,历任国务院参议、法制局局长。民国6年7月任段祺瑞内阁司法总长,翌年任总统府外交委员会委员兼事务主任。后任国联同志会理事等职,发表《山东亡矣》一文,反对巴黎和会偏袒日本。民国 9年,赴英国伦敦,与梁启超等倡组讲学社;次年5月,被推为中国首席代表出席世界国联总会,同年10月回国。民国13年,将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改为福建大学,任校长。民国14年(1925年)5月,任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长。后入奉军郭松龄幕,参与反对军阀张作霖。12月14日在苏家屯为流弹击中身亡。年 49岁。林长民文章书法亦佳。著有《铁路统一问题》。所藏双栝庐图书,赠予乌山图书馆。女林徽因与冰心、庐隐并称“福建三才女”,有传。
审计部长
林云陔 (1881—1948年) 广东信宜人。上就读于私塾,稍长往高州府城,人海山书院。宣统元年(1909年)赴广州,考入两广方言学堂,加入同盟会。辛亥广州起义失败,其寓所为朱执信避难之所。次年毕业于方言学校,奉孙中山命率同志回高州起义,任高雷都督。旋辞职赴广州,被派往美国留学,入纽约圣理乔斯大学,研习法律与政治。民国7年 (1918年)学成归国,旋由胡汉民邀约赴上海,任《建设》杂志编辑,并协助孙中山推行党务,将孙中山手订英文《国际发展中国实业计划大纲》译成中文。民国9年粤军回粤,孙中山于广州设立大元帅府,任元帅府秘书,兼任土地登记局局长、广东教育委员会教育杂志社社长。孙中山北伐取道桂林时,又任大本营金库部长,兼广西银行行长。民国12年,平息陈炯明叛乱后,奉命出任广州市市长、高等检察厅厅长等职。其间还一度被派为中央银行行长,辞不就任。民国16年复任广州市市长兼广东省政府民政厅厅长。旋辞民政厅厅长职,专心从事于市政建设。建成海珠大铁桥、开辟市内马路、普及国民教育、整理环境卫生等等,皆有建树。民国20年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兼财政厅厅长,旋辞财政厅厅长,改兼建设厅厅长。民国15年调南京国民政府任中央审计部部长,先后在职十二年。民国37年 10月4日,因脑溢血病逝。
甘肃省长
林锡光 (1882-?) 字芷馨。长乐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举人。曾留学日本。历任教育部视学、主事、佥事。1921年2月任甘肃省教育厅厅长。1923年8月任甘肃省省长。
高院院长
林 翔 (1881—1935年) 字璧予,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生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林则徐次子聪彝之孙,父庆祺以优贡任教谕、训导终其身,他童年丧母,自小奋发上进,成庠生后人福建法政学堂,旋东渡日本,获明治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在东京加入同盟会。林翔回国后执律师业,继在厦门地方法院及省高级法院任职。孙中山护法广东,民国 7(1918年)3月,林翔应召任大元帅府广东高等检察厅检察长,5月改任军政府总检察厅检察长。民国12年9月任陆军大元帅大本营审计局局长(翌年改审计处),后兼财政委员会委员。民国14年6月30日代大理院院长,7月兼任法制委员会委员、惩吏院(翌年改称审政院)委员,10月9日任特别刑事审判所所长,翌年兼法制编审委员会委员、司法行政委员会委员。民国16年6月,任中央法制委员会委员,10月任军政厅军法处处长,面对立法委员刘三冤狱,他不顾蒋介石以刘三忤其意,欲置死地的授意,审时度势,据理脱刘于难,朝野震动。11月5日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翌年11月13日擢任最高法院院长。林翔赋性梗介,急公仗义,不畏权贵,兢业唯谨,断狱持平。民国22年3月3日,任考试院铨叙部部长,民国24年(1935年)7月5日因脑溢血卒于任上,年仅 54岁。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下令公葬优恤,事迹宣付国史馆。林翔笃奉佛教,曾与班禅厄尔德尼及戴传贤(季陶)倡办“时轮金光法会”于杭州,祈祷世界和平。另还极力倡导禁烟戒毒,并刊行先祖林则徐《禁烟奏稿》、《信及录》、手迹《析产书》、《行舆日课》、《金刚经》等行世。
附录:
青年党魁
林可玑 (1901—1997年) 侯官县 (今闽侯)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一月五日。民国元年(1912年)考入福州海军制造学校。民国8年赴法国留学,入甫锡大学,曾与来法勤工俭学的周恩来等人有过交往。毕业后获理科硕士学位。又考入巴黎高等电机学校,毕业时取得电机工程师学位。民国13年在法国加入中国青年党。民国15年,可玑回国,在福州创办学校,创设欧美同学会、综合学会。并创办《社会评论周刊》、《综合周刊》、《综合日报》,自任社长。8月,参加青年党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回闽后担任中国青年党福建省党部主任委员。后又当选为该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该党长期依附国民党,并领取津贴。抗日战争时,可玑任该党中央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长。民国35年11月,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翌年5月,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民国37年7月,出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全国性职业团体及妇女团体选举委员会委员,行政院国防经费筹划监理委员会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民国38年(1949年)初,可玑赴台,补为“立法院立法委员”,并任青年党中央常务委员、中央党部秘书长、中央执行委员、干事长,以及该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召集人。1992年,可玑回到大陆,定居于故乡上街镇。1997年2月1日逝世,终年96岁。
“中央社长”
林征祁 (1917—1990年) 字涵静,闽侯县(今福州市区)人。林则徐六世孙。生于民国6年(1917年)12月7日。民国23年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抗日战争爆发,投笔从戎,转人中央军官学校十五期班学习。民国28年毕业后,右任部队低层军官、参谋。民国35年10月调人中央通讯社,从事助理编辑、编辑、编译工作。民国38年(1949 年),随社移台北。1953年7月,征祁调为“中央社驻韩国特派员”,采访朝鲜战争新闻,翌年获“嘉奖”。1955年转任该社驻美国纽约分社记者,专责采访联合国新闻,一直工作至1971年。1972年升任“中央社纽约分社特派员”,密切关注第26届联合国大会驱逐蒋介石集团代表,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新闻动态。两年后,调回台湾,任“中央社副社长”。1978年8月起任“社长”,还兼《香港时报》董事长。1982年9月出任台湾 “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0年4月去世。
共和国
开国元老
林伯渠 (1886—1960年) 原名林祖涵,湖南临澧西乡(今修梅乡)凉水井村人。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三月二十日。曾祖林长槐曾为四川宜宾、邻水县令。伯渠幼入私塾,后寄读于道水书院。光绪二十八年进西路师范求学,光绪三十年官费留学日本东京弘文学院。翌年同盟会成立,遂加入。年底因日本限制中国留学生活动愤然回国,负责湖南同盟会宣传品《民报》的秘密发行工作。同时在长沙振楚学堂和西路公学任职以作掩护。光绪三十三年奉同盟会命赴东三省调查边疆并联络绿林好汉反清。宣统三年 (1911年)八月,奉同盟会总部召返湖南,在各地新军中开展军运工作,为湖南举义做出贡献。民国2年(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任岳州要塞司令部参谋,失败后受通缉!遂逃亡日本,并加入中华革命党,追随孙中山先生。后奉派回国,在汉口、长沙等地组织反袁活动。民国5年任湖南护国军总司令部参议兼省财政厅厅长。民国9年赴广东为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旋赴上海创办《革新评论》刊物。翌年1月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遂成为该党党员。年底,安排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与孙中山的会晤。民国11年,参与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织工作,并任团组织献身政部审计股长。数次安排了共产党员人陈独秀、李守常(大钊)同孙中山的会面,探讨了“振兴国民党、振兴中国”的种种问题。翌年1月任国民党中央党部总务部副部长,在帮助孙中山确定联俄、容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的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民国13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上与毛泽东等一起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并担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部长(共产党员人谭平山为组织部长、毛泽东为宣传部代部长等等),参与举办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翌年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兼监察委员,后递补为中央执行委员。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后,被排挤出国民党中央,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并随军北伐。民国16年3月,参与筹备并出席在汉口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当选为中央政治委员会常委,后被推举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秘书处处长。4月18日,参加中央政治委员会会议,决议撤销蒋介石职务。7月14日,因汪精卫操纵武汉国民党中央召开“分共会议”。遂毅然与国民党决裂,赶赴江西,参加周恩来、贺龙领导的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兼财政委员会主席。翌年,奉派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中国问题研究院特别班学习,民国19年10月到海参崴任远东工人列宁主义学校教员。民国21年回国,翌年到江西瑞金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财政部部长,在政府与部队各机关建立了一系列的财政制度,在极端困难中维持了财政需求,并使部队、机关、学校的生活状况略有改善。民国23年,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审计委员。10月参加长征,任红军总供给部部长。抵陕北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办事处财政部部长、办事处主席。民国26年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翌年出席在汉口召开的第一届国民参政会第一次会议。并兼任中共驻陕代表。同年,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民国29年11月,由西安返延安,主持边区政府工作,积极推进政权、经济、文教事业建设。翌年,召开边区第二届参政会,通过《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并连选连任边区主席(开明绅士李鼎铭当选为副主席)。采纳李鼎铭“精兵简政”建议,改进公文制度,减少经费开支,提高工作效率,成效显著。民国33年,作为中共中央代表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翌年在中共七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民国38年3月为中共代表团代表参加国共和谈。6月参与筹备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主席团成员和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当选为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1960年5月29日病逝北京,享年76岁。有《林伯渠日记》、《怀安诗选》、《林伯渠同志诗选》、《十老诗选》等传世。
革命元勋
林育英 (1897—1942年) 又名毓英、仲丹,化名张浩、林武等等。湖北黄冈林家大湾人。民国11年(1922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民国13年,赴苏联学习。翌年回国,任中共上海沪西区委书记、中共汉口市委书记。民国17年,任中共湖南省委常委、职工委员会书记等职。民国19年,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兼职运部长。因叛徒出卖被日军逮捕,严刑拷打,坚贞不屈。民国21年,经组织营救出狱。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补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派驻苏联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后为全国总工会常委、海员总工会书记、赤色职工国际代表。民国25年,任中共白区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翌年2月,中央军委决定以4个军与1个骑兵团组成援西军,以刘伯承为司令员,林育英任政委。8月,援西军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刘为师长,林为政委。林育英出席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一二九师在对日战斗中屡立战功。民国27年 1月,林育英因病调回延安,任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副书记,一二九师政委一职由邓小平接任。民国31年3月5日,林育英病逝,年仅45岁。3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公祭,万人参加,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朱德、任弼时等等亲自抬棺安葬,毛泽东还特为林育英题写墓碑。此为毛泽东唯一一次为他人抬棺。中共中央机关报《新华日报》特发表社论,对林育英一生的功绩和贡献作了很高的评价。
中国军事家
林 彪 (1907—1971年) 湖北黄冈人,原名祚大,曾用名育蓉。民国14年(1925年)在黄埔军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南昌起义和湖南起义。后任红军第四军军长,第一军团军团长,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同聂荣臻等指挥平型关战斗。民国27年去苏联就医。民国31年回国。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东北军区,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司令员,中共中央东北局、华中局第一书记。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南军区司令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文化大革命”中同陈伯达等结成以他为首的反革命集团,并同江青反革命集团相勾结,阴谋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1971年9月8日下达武装政变手令,妄图谋害毛泽东。阴谋败露后,与妻叶群、子林立果叛党叛国,于9月13日乘飞机仓皇出逃,失事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他开除出党。 1981年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他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①
革命功臣
林李明 (1910—1977年) 广东文昌 (今属海南省)人。民国16年(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22年转人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上海闸北区委组织部部长、闸北区委书记。在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期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狱中坚贞不屈,坚持斗争。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经中共中央营救出狱,不久被派赴海南,任中共琼崖特委组织部部长。翌年起任中共琼崖特委书记。为发展海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壮大人民抗日力量,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海南区党委副书记兼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政治部主任,参加领导了海南解放战争。民国38年6月被中共华南分局派往云南,任中共滇桂黔边区党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政治委员,率部配合第二野战军四兵团解放云南全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员、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部长。1950年调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组织部部长,后任华南分局副书记。1956年后历任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广东省副省长、代理省长,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主任,广东省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等职,是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77年8月19日在北京逝世。
林 震 (1918—1989年) 原名汉卿,闽侯县(今福州市区)人,生于民国7年(1918 年)9月。早年在南街利亚大药房当学徒。民国27年春,参加新四军,前往南昌新四军办事处报到,分到皖南军部军医处工作,后担任“江南抗日义勇军”后方医院院长。翌年9月,加人中国共产党。为解决病员缺医少药状态,林震亲自冒着生命危险,七次进入日军占领区上海市,四方求救,学习医疗技术,培训医疗人员,同时动员上海同仁医院、宏仁医院、同德助产学校等医务人员和青年学生数十人(现健在者大部分是省一级领导干部)到后方医院从事抗日医务工作。林震还扮成商人向上海敌占区购买大量药品、医疗器械,巧装在棺木中运送到后方医院。林震又妥善掩护受重伤的十八旅长刘飞潜入上海大医院治好枪伤。在林震舍已为人的精神感召下,后方医院上下团结一致,千方百计医好了36位伤病员,使他们重返抗日前线,发展抗日队伍,组建了“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日后成为有名的沪剧《芦荡火种》背景题材(此后此剧改编为京剧《沙家滨》)。皖南事变后,林震任六师卫生部长,跟随师长谭震林转战南北。民国32年起,林震历任华中党校学员、新四军第二师卫生部长、纵队直属政治处主任、卫生部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二十一军六十一师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林震曾任陆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1955年5月起,任空军第三航空学校副校长,苦练飞行技术,并上天飞行达二千多小时。1958年1月,曾人政治学院学习。1965年9月起,先后任空军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长、空军后勤部副部长。文化大革命开始,拒绝担任后勤部“文革组长”。顶住“逆流”保护医学界专家教授,为空军卫生部保住了一批技术骨干。“文革”后,他恢复正常工作,立即着手恢复军医学校、护训队,扩建新建医院,培训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等等。1983年6月,任空军后勤部顾问,享受正军级待遇。1985年离休后,坚持体育锻炼,获得全军离退休老人乒乓球比赛第二名。林震于1988年发现晚期胃癌,1989年初卧床不起,10 月去世,享年7l岁。他遗嘱丧事简办,1989年11月3日,《人民日报》专发《感人的风范》的文章给予褒扬。
高院要人
林 准 (1927—1996年) 长乐县人,生于民国16年(1927年)。37年(1948年)投身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任科员、副科长、团总支副书记、部长秘书等职。195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59年,调最高人民法院任院长秘书、研究室研究员。“文化大革命”中被下放劳动。1972年,林准恢复工作,先后担任院长秘书、刑事审判庭副庭长、研究室主任等职。1982年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1988年任中共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他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37 年,为国家审判作出一定贡献。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参与复查纠正“文化大革命,,期间冤假错案工作及刑法、刑事诉讼法等重要立法的讨论研究。他长期分管刑事审判工作,坚决贯彻执行依法从重从快严惩严重刑事犯罪和依法从严惩处严重经济犯罪的方针,主持审理了一大批大案要案,并加强了对各级法院刑事审判工作的监督和指导。1993年,林准由副院长岗位退下后,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法官协会常务副会长,继续为我国法制建设不懈工作。此外,他还是全国政协第七、八届委员。1996年9月24日,林准因病逝世,终年69岁。
侨界领袖
林文庆 (1869—1957年) 字梦琴。原籍福建海澄,出生于新加坡一个华侨家庭。光绪十三年(1887年)人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光绪十八年获医学内科学士和外科硕士学位。后香港大学又授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光绪二十三年与友人创办《海峡华人》杂志及“好学会”等社团,开设中国古典文学讲座。光绪二十五年与友人创办新加坡第一所女子学校中华女校。还先后创办新加坡华人商业银行、华侨保险有限公司、橡胶垦植园企业等。先后担任过新加坡市政局委员、立法院华人议员、内务部顾问、中华总商会副会长等职。光绪二十六年孙中山的日本友人宫崎寅藏与孙本人先后被新加坡政府逮捕,经林文庆向英当局疏通,使孙与宫崎很快获释出境。光绪三十二年2月,孙中山到新加坡组织同盟会分会,林欣然参加同盟会。民国元年(1912年)初,应孙中山聘请,到南京任临时政府内务部卫生司司长,不久,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林亦返回新加坡。民国10年4月,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聘请林文庆任校长。民国15年厦大成立国学研究院,林自兼院长。民国18年完成屈原《离骚》英译工作。翌年兼任上海出版的英文期刊《民族周刊》主编。民国30年底已退休新加坡,被迫出面组织新加坡维持会“华侨协会”。1957年1月,在新加坡病故。主要著作有《从内部发生的中国危机》、《东方生活的悲剧》、《新的中国》及《离骚》英译本等。
林义顺 (1880—1937年) 字发初。广东潮州人,出生于新加坡。少年时父母俱丧,由外祖父母抚养。初人私塾读书,光绪十六年(1890年)入圣约瑟学校,专攻英文,学习七年。光绪二十三年毕业后,遂至陈楚楠所设合春号学习商务。光绪二十九年集资翻印邹容《革命军》五千册,改名《图存篇》秘密输入漳泉潮梅各乡镇,分送士商各界,以广宣传。次年,协助陈楚楠、张永福(林义顺母舅)出资创办《图南日报》。光绪三十二年加入同盟会,被推举为新加坡同盟分会交际干事,陈楚楠为会长、张永福为副会长。光绪三十四年创《中兴报》任司理。翌年受孙中山指派先后到槟榔屿与仰光各地创设同盟分会。后经营菠萝、橡胶农场,获大利,资助革命。民国lO年(1921年)前后迭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正副会长,被英政府聘充农林委员会委员、米粮制限局委员、邪片制限委员会委员与和平审判官等职。民国13年后从新加坡回到上海,曾解囊资助国民党西山会议派及反共大同盟。民国21年应征为国难会议会员,并扶病出席洛阳国难会议,会后即回新加坡。民国24年因忧伤成疾,民国26年扶病回国疗养,抵上海后,旧病复发逝世。
著名英烈
林祥谦 (1889—1923年) 中国近现代工人运动领袖、“二七”大罢工革命烈士。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进马尾造船厂当童工。光绪元年(1912年)在京汉铁路江岸机器厂做工。民国11 年(1922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同年1月京汉铁路工人俱乐部成立,被推选为俱乐部干事,积极从事工运,深受工友爱戴。10月“俱乐部”改名为“工会” 后,当选为工会委员长。翌年2月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举行成立大会,遭到军阀吴佩孚所派军警镇压。为反抗军阀暴行,总工会决定4日发动京汉铁路全体同盟大罢工。会后,祥谦回到江岸,领导工人举行声势浩大的罢工斗争,使江岸成为全路大罢工的中心。其冒着被敌人捕杀的危险,率领数千工人与湖北督军署参谋长张厚生展开斗争。在万人大会上控诉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罪行,号召“工人们要团结,罢工要坚持,不要怕军阀,不要怕帝国主义!”7日,吴佩孚在帝国主义的紧密配合下,对罢工工人进行血腥镇压。祥谦不幸被捕,被绑在车站站台上,张厚生对他软硬兼施,利诱不成,便命令刽子手举刀往他身上砍去,逼他下令复工。他忍着剧痛,宁死不屈,高呼“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英勇就义。
林育南 (1898—1931年) 又名毓兰、相拂,号湘浦、香浦,笔名林根、若愚,别名铁峦,化名李少堂、李敬堂。湖北黄冈林家大湾人。宣统三年(1911年)人黄州学堂。民国4年 (1915年)人武昌中华大学中学部。民国6年加入互助社,遂发起组织黄社,参与新文化运动和反帝爱国宣传。民国8年,创办《新声》半月刊,抨击时政,宣传抵制日货。5月,与恽代英等领导武汉“五四”爱国运动,为学联负责人之一。翌年春,又与恽代英筹建利群书社,9月考入北京医专。民国10年7月回武汉,与恽发起组织共存社。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主任、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秘书主任。民国12年2月,与项英等领导京汉铁路工人 “二七”大罢工。6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8月出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为团中央委员。翌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后,任国民党执行部青年部干事,旋任《中国青年》主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民国16年,随北伐军回武汉筹备湖北全省总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省总工会宣传主任。同年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常委兼秘书长。与刘少奇等领导了收回汉口英租界的斗争。后转入隐蔽斗争,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代理省委书记。后领导湖北秋收暴动。民国18年,任全国总工会编辑委员会主任,并代全总秘书长。翌年以侨商身份作掩护,在上海中华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任苏维埃准备委员会秘书长。民国20年1月因叛徒告密入狱,面对陈立夫劝降坚贞不屈,2月7日高唱《国际歌》慷慨就义于龙华,年仅33岁。
林英灿 (1898—1939年) 字子文,湖北省黄冈人。自幼性格刚毅,沉默少言,喜好读书,刻苦自勉。青年时代胸怀大志,投笔从戎,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毕业后到军队服役。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参谋长、副师长等职。民国20年(1931年),任陆军第一五二师少将参谋长。随军入赣,参加进攻中央红军作战。民国25年,奉令率部驻防海南琼崖。翌年,抗日战争爆发,林英灿上书军事当局,请缨上阵,杀敌报国。奉令率部修筑海南要塞工事,组训部队,充分利用海岛地形,打退了日军数次偷袭进攻。同年升任陆军第一五二师副师长。民国27年,林英灿奉命率部偷渡琼州海峡开回粤北,投入对日作战。在清远县、花县一带不时出击,消灭日军小股部队,炸毁敌人运输线,阻止日军深入,消灭了许多敌人。翌年1月13日,日军集中优势兵力,向清远县龙山市一线我阵地发动猛烈进攻,妄图歼灭我军主力,防止继续北上西进。林英灿率一五二师主力扼守阵地,利用地上工事顽强抵抗,打退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在激烈的战斗中,林英灿亲临第一线指挥作战,用抗战必胜、誓死救国的革命精神教育抗战官兵,鼓励他们奋勇杀敌。日军集中优势火力轰击我阵地,并趁势发动密集的集团冲锋,双方展开了惨烈的肉搏战。林将军亲率敢死队往返冲杀,白刃格斗,杀得日寇败退而归。这时,日军飞机和火炮再次猛辍我军阵地,林英灿马上指挥部队进入工事掩蔽,不幸被炸弹片击中要害,壮烈殉国。
林可彝 (1893—1928年) 中共早期马列主义宣传家。又名瑞鼎(一作瑞升)。福建罗源人。生于殷富家庭。民国5年(1916年) 毕业于福州法政专科学校。翌年起,先后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就读。民国9年回国后,与杜国庠等在北京成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小组,开始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论著。民国12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系统学习马列主义,同年夏加入共青团。后转为中共党员。民国14年被李大钊调回国,历任北京朝阳、平民、文化等五所大学教授,传播马列主义,领导学生运动。民国16年奉调南下武汉,任武昌中山大学教授,在董必武等同志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曾参加平定夏斗寅叛乱的西征战斗。同年冬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民国17年1月4日,与中共湖北省委常委何羽道一起在武汉就义。著有《唯物论和唯物史观》、《政党与社会改革运动》等。
①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辞海》1999年版,3435页。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香港平潭同乡会成立
2016年6月6日,香港平潭同乡会成立......
-
纪念林则徐诞辰230周
纪念林则徐诞辰230周年大会在北京......
-
总会探讨助学济困事
本会讯7月21日,根据中华林氏总会......
-
泰国林氏宗亲总会举
11......
-
“唐甘露林”阙下林
“唐甘露林”阙下林氏祭祖仪式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