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英烈

时间:2010年07月14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台湾举义

  林爽文 原籍福建漳州平和,清乾隆三十八年 (1773年)随父移居台湾彰化大里杙庄。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参加天地会,逐渐成为彰化天地会领袖。五十一年秋,官府镇压天地会,焚烧村庄。他以“安民心、保家业”为号召,率众起义,进攻彰化,建立政权,年号顺天。颁布政令,申明“除贪官”,“保民生”,“闽粤民番皆属百姓,应加团结”,“军不犯民,侵一赔二。”起义军中上下之间,统称“兄弟”,废除跪拜礼,一律平等相处,大受群众拥护。不久,又攻克诸罗(今台南佳里镇)、凤山(今高雄)。天地会首领庄大田起兵响应,随即南北合围台湾府城(今台南)。五十二年(1787年)正月,清廷派兵镇压,攻人诸罗。是年五月,起义军奋战,败清军于府城南,声势大振。清廷震惊,续派福康安等率援军抵台。十二月,双方战于大里杙,爽文兵败逃人中山,翌年正月爽文被俘,解押至北京,三月初十英勇就义。

  反清英烈

  林 清 河北大兴县(今属北京市)黄村宋家庄人。生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年青时当过药店学徒、官衙佣役和运粮船夫。嘉庆十一年(1806年)加人天理教,成为坎卦教主,兼领八卦,传教河北。十六年(1811年)三次与河南滑县震卦教主李文成商议起义,被推为天王。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四日,派教徒二百人潜入北京。第二天,有九十余人由信教的太监接应,攻入皇宫,因兵力单薄而失败。不久,林清被捕。被杀害之前,坚贞不屈,宣称“必有后来人”。

  天国四王

  林凤样 广西武鸣人,生于清乾隆五十七年 (1792年),农民出身。咸丰元年(1851年)秋在永安加入太平军。历任将军、指挥、检点等职。翌年八月,随萧朝贵奔袭长沙。萧牺牲后,与李开芳等率军围攻长沙。嗣后,率部为先锋军,连克岳洲、武昌、汉阳,升天官副丞相。咸丰三年三月,率部先登仪风门,攻克南京。旋与李开芳、罗大纲克镇江、扬州。是年五月,奉命率军北伐,与李开芳、吉文元等由浦口出发,经安徽,渡黄河,围河南怀庆,再绕道山西,进军河北临沼关,大败直隶总督纳尔经额。十月前锋迫近保定,清廷大震。以功封靖胡侯。不久,为胜保所败,乃东走河北深州、献县、沧州,占静海,直逼天津。终因孤军深入。又届严冬,衣食大缺,被迫于咸丰四年南撤阜城、连镇待援。孤军奋战9个月,寡不敌众,于咸丰五年(1855年)三月被俘,在北京壮烈就义。洪秀全褒其功,追封为求王。
  林启容 广西人,约生于道光元年(1821年),初为东王府壮士,咸丰三年(1853年)随赖汉英西征,克九江。次年,擢升殿右检点,守九江。咸丰五年湘军来犯,大败之,斩清将童添云。不久,配合石达开援军反攻,在江西湖口、九江击败曾国藩水师,又在九江折败塔齐布,迫使湘军撤退。咸丰六年(1856年)冬,湘军水陆并进再犯九江,又被击败,叙功封贞天侯。咸丰七年湘军合围九江,他孤军奋战。翌年五月,九江城墙被湘军轰毁,他率一万七千余人浴血巷战,后壮烈牺牲,追封为勤王。
  林绍璋 广西人,参加金田起义。咸丰二年(1852年)底克湖南岳州,擢任监军。越年提升为总制,随朱锡琨攻江苏六合,诸军俱败,惟其全军独还,被封恩赏丞相。十月,升春官兼副丞相。咸丰五年三月,与韦俊攻湖南,越两月在湘潭为湘军所败,因全军覆灭被革职,调江西湖口协助守城,戴罪立功。咸丰八年(1858年),朝中无人辅政,被调回天京任地官兼副丞相,与蒙得恩、李春发同理国政。于咸丰十年封章王。同治元年(1862年),洪仁玕办外事失职,他奉命代理外事。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失陷,他与李秀成护送幼主外逃,力战牺牲。
  林 俊 原名万青,福建永春霞陵村(今五里街埔头)人,生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参加红钱会,在金峰山起义。五月间攻占永春、德化、大田、永安、沙县、尤溪、仙游等县,并在南安大败清军。当时五里街一带流传着民谣:“手巾红布颜色新,花街柳巷切莫行,招来四海英雄将,尽把贪官一扫清。”林俊队伍不断扩大,引起了闽浙总督左宗棠的重视,遂派朱明亮率湖南兵进永春剿红钱会。林俊见来势凶猛,只好撤离魁星岩。咸丰四年,闽北顺昌九龙山一带也有红钱会活动。越三年,太平军石达开部郭万淙从邵武南下顺昌。林俊毅然率部与顺昌红钱会成员会合,共同迎接太平军。林俊在顺昌埔上万泉坑活捉知府金万清,砍其头祭旗。仁寿县丞徐思复率兵攻林俊,双方大战于均仓。咸丰八年(1858 年),林俊在顺昌、仁寿之间,不慎中当地团练的埋伏,死于桥头,年仅29岁。洪秀全闻讯后,追封为烈王。林俊余部多属永春、德化、大田人,讲闽南方言。斗争失败后,散居于顺昌的富文、埔上、河墩和大布等乡村。现在这几个村仍讲闽南方言。

  巾帼反帝

  林黑儿 女,船户出身,幼习拳棒,练技艺,曾随父在上海等地卖艺为生。后为船民李有儿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春,她在天津杨柳青等地建坛。同年六月初,设坛于侯家后南运河船上,领导青年妇女组织“红灯照”,成为天津义和团女首领。六月下旬,张德成率“天下第一团”五千人至天津应援,抗击八国联军,林黑儿率“红灯照”与张德成联合作战,在老龙头车站、紫竹林等处奋勇抗击八国联军。林黑儿及“红灯照”的青年妇女英勇抗击八国联军,曾使侵略者丧胆。天津沦陷时林黑儿被侵略军所捕,坚贞不屈,英雄牺牲,年仅二十余岁。

  抗法英雄

  林培基 字发夔,号植斋,福建闽县(今闽侯县)尚干人,生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祖上世代务农。清同治年间,尚干兴林寺(俗称帝爷寺)练武馆教习慧眼识珠,特许他在劳动之余到武馆为武童烧茶,免费学习武术。培基膂力过人,在武馆学得一身好武艺。光绪元年(1875年),清廷举行恩科,培基以乡试第二名武举人赴京应试,钦赐第一甲第三名 (武探花),授御前二等侍卫。光绪十年(1884年),培基丁忧在籍。六月间,法国军舰侵入马江,福建军政大臣秉承清廷意旨,寄希望和谈,严谕水师“不准先行开炮”。闽江下游两岸军民反侵略热情十分高涨,与马尾港隔江相望的尚干乡民亦誓与侵略者决一死战。培基挺身而出,与同乡武举人林锦亨(号五九)、林福泰(号拇爷)兄弟首倡组织尚干群众,由培基领衔向闽浙总督何璟呈递“万民摺”请战。并提出自备干粮武器参战,还提出制敌之策。但是,遭到何璟的斥责,并以 “乱动则以军法从事”相威胁。后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大臣张佩纶请陈承裘(尚干人女婿,陈宝琛之父,进士、主事)招收团练。“饬在藉二等待卫林培基选募水师弁勇人夫三百四十一名。”但仍诫以不得轻启战端。获准招募义勇后,尚干乡“子弟踊跃争先,不旬日间应募者三百名。”由培基率领驻扎于马江海潮寺右,与水军成犄角。大练水性,准备参加反侵略战斗。七月初三(8月23日)下午1点45分,法舰发起突然袭击,福建水师仓猝应战,但终因战机全失,武器装备悬殊,以致几乎全军覆没,尚干义勇以未获一战为恨。翌日,尚干义勇奉命移屯于鼓岭。七月初十,法国侵略者慑于闽江下游两岸军民反帝威力,不得不全部撤出闽江口。而尚干义勇直到九月间才被檄令裁撤。经马江一战,培基看清清廷腐败无能,不想仕进,长期休闲在家。光绪十九年(1893年),朝廷一再下诏宣召,他只身进京供职,侍卫慈禧太后,恩宠有加,选授广西郁林协镇、总镇衔。同年病殁于京师任上,终年44岁,诰赠“荣禄大夫”一品衔。

  甲午三将

  林泰曾 字凯仕,福建侯官(今福州市区)人。清咸丰二年(1852年)生。同治六年(1869年)考人福建船政后学堂,学习航海驾驶。十年到“建威”号练船实习,曾南至新加坡、槟榔屿,北至渤海湾与辽东半岛。十三年,被派赴台湾后山测量港口航道。是年冬,调任“建威”练船大副。光绪元年(1875年),泰曾以“西学最优”受奖励,赏都司衔。同年秋,他被派赴欧参观学习。二年,从英归国,调赴台湾会办翻译事务,三年冬,又被选派赴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深造。五年,与刘步蟾先期学成回国。六年,南北洋大臣会同闽浙总督奏保,以泰曾“沉毅朴实,学有实得”,升游击,并戴花翎,调任“镇西”炮舰管带。此时,他与刘步蟾写就《西洋兵船炮台操法大略》,条陈直隶总督李鸿章,蒙采纳。同年十一月,随丁汝昌赴英收验“超勇”、“扬威”二舰。翌年秋,驾“超勇”回国,他因接船有功,升为参将。八年升“副将”。十四年,北洋水师成立,泰曾任左翼总兵,兼“镇远”管带。十五年加提督衔。二十年(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泰曾力主与日舰“一决胜负于海上”,但李鸿章却批示“未敢轻于一掷”,使之计划未能实现。八月十八日,日舰与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面展开激战。“镇远”舰在他指挥下,与旗舰“定远”密切配合,先后重创日舰多艘,下午三时许,日五般集中火力围攻“定远”、“镇远”。他指挥若定,一面掩护“定远”旗舰,一面奋勇拼战。发炮击中日舰多艘,但“镇远”舰本身也中弹,多次起火,均被扑灭。五时许,日舰见北洋舰队诸舰集合,恐遭夜袭,掉头退去。泰曾因而获朝廷授予的霍春助巴图鲁勇号。黄海海战后,北洋舰队奉命驶返威海卫,“镇远”进港时正值落潮,因避雷标触礁,底板裂缝处进水,泰曾采取紧急措施,堵住漏水,使舰安驶港内。然而他严于律已,自认失职自尽,时年仅 44岁。
  林永升 字钟卿,福建侯官(今福州市区)人。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同治六年(1867 年)考入福建船政后学堂,学习航海驾驶。十年,上“建威”练船实习。光绪元年(1875年),永升调任为船政学堂教习,奖补千总。二年冬,他与严复等赴英留学,次年人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在校成绩屡列优等。六年,期满回国,升守备,加都司衔。七年,永升调北洋,任“镇中”炮舰管带。次年任“康济”练船管带。同年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奉命率舰援朝,永升从行,先于日军抵达仁川,使日本对朝鲜的军事干涉计划破产,回国后以功补都司,并赏戴花翎。十三年秋,北洋在英、德船厂订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快船竣工。李鸿章派林永升出洋接带,并任“经远”舰管驾,次年安驶回国,论功荐保游击,赏加御勇巴图鲁勇号。同年九月任“经远”管带。十五年署左翼左营副将,十七年升总兵,并赏换奇穆钦巴图鲁勇号,次年实授中军右营副将。二十年(1894年)八月十八日,中日舰队于黄海大东沟附近海面决战。临战时,永升“尽去船舱木梯”,并“将龙旗悬于桅头”以示誓死作战。战斗开始,“经远”即向敌阵冲去,而日舰队集中“吉野”等舰炮火围攻“经远”舰。永升临危不惧,指挥全舰官兵奋勇抗敌,“发炮以攻敌,激水以救火,依然井井有条。”日本“吉野”等舰死死咬住 “经远,,,“先以鱼雷,后以丛弹。”在以一敌众的激战中,永升发现一敌舰中弹受伤,便下令鼓轮追击,但日舰依仗势众,以群炮猛攻“经远”,林永升不幸中弹,“脑裂阵亡”。时年42岁。永升阵亡后,清政府照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追赠“太子少保”,世袭骑都尉兼一云骑尉。
  林履中 字少谷,福建闽县(今闽侯)青圃村人。生于咸丰二年(1853年)。同治十年(1871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第三期,学习航海驾驶,刻苦勤学,“屡考优等”。光绪元年(1875年),随“扬武”练船出海实习,二年冬,补“伏波”炮舰大副。七年,李鸿章调履中任“威远”练船教练大副。翌年夏,他赴德国参加验收新购“定远”铁甲舰的鱼雷、炮位、器械等,后又派往英国高士堡学堂,精研驾驶、枪炮、数学、电学等。十年夏,由英抵德,仍回“定远”舰。翌年随“定远”归国,任大副,并奖蓝翎千总。是年冬,又升调副管驾。十三年,被委任为“扬威”快船管带,荐保花翎守备。十四年,北洋水师正式成军。次年,履中升署右翼右营参将。十七年,李鸿章视察北洋舰队,履中以功实授右翼后营参将,加副将衔。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八月十八日(9月17日),中日海军主力激战于黄海。“扬威”乃北洋舰队中最弱的战舰之一,又处于右翼阵脚的最外侧,是日舰攻击的目标之一,履中率舰官兵奋起抗击,交战不久,“扬威” 舰中弹起火,“扬威”行愈滞,被敌弹击中机舱,舱内弹炸火起,严重损伤,渐不能支。在这危急关头,履中亲率千总三副曾宗巩、曾瑞祺等发炮击敌。但“扬威,,舰首尾各炮已损伤不能转动,结果被敌炮击中,舰:身渐沉。履中奋然投海殉国。有人抛长绳相援,履中推而不就,随波而没,时年43岁。旨照总兵例议恤,并世袭骑都尉世职。子继勋为民国海军军需官,孙智敏在台“海军部”供职,已退休。

  戊戍君子

  林 旭 字暾谷,号晚翠,福建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光绪元年(1875年)生。自少聪颖好学,博览群书,胸怀大志。十九年以第一名中举(解元)。翌年赴恩科试未中,准备再战,逢中日甲午战败,林旭奋起反对割让辽东和台湾,参与康有为“公车上书”,请拒和约。再试仍未取,不久,他捐得内阁中书。他慕名谒康有为,与论政见皆合,大为心折,遂随康有为 “治义理经世之学”。不久,强学会被查禁,康有为欲成立保国会,拟从各省组织学会人手。林旭为“倡始董事”,四处联络筹备。二十四年(1898年)正月于福建会馆成立闽学会。两个月后,保国会成立,他为发起董事之一,登坛演说,呼吁保国救亡,慷慨激昂。并为康有为《春秋董氏学》一书作跋,对“康说多所推扬”。同年四月,德宗下诏变法,令举荐新政人才。林旭经翰林学士王锡蕃奏荐,授四品卿衔,与谭嗣同、杨锐、刘光第等四人同任军机处章京,参预新政事宜。凡各省官员奏摺由林旭“陈奏甚多”,如裁撤詹事府等衙门和处分某些守旧官员的“上谕”,也多由他代拟,对各官员奏摺,有违碍新政言的立加批驳,且“签语”用词犀利,因此,守旧派对他恨之入骨。在推行新政的第四天,慈禧太后就授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华北军政大权。七月,京津一带盛传太后将借天津阅兵之机废掉德宗。德宗觉事态严重,从七月三十到八月初三日,四天之内下两道密谕:第一道叫杨锐转交康有为,告以政变危机,命筹对策。杨锐不敢转交。第二道密诏,令林旭 “迅速出外求救”,要康有为速离京城免遭杀害,林旭得知第一道密诏尚未发出,急忙将两道密诏一起传递到康有为手中。此时事态已十分危急,康有为与谭嗣同认为只有拉拢袁世凯,让他在阅兵时杀掉荣禄以保皇上。为激发袁世凯的义愤,谭嗣同想把密谕给袁看,林旭认为不妥,他立即收回密诏。仅抄录其中“另议良法,相机行事”一段,详情则由谭嗣同口述。果然不出林旭所料,袁世凯佯为应允,却暗向荣禄告密。八月初七日,慈禧幽禁德宗于瀛台,下令搜捕维新志士。八月初九日,林旭等“军机四卿”被捕入狱。十三日军机四卿与杨深秀、康广仁六人同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戍六君子”。临刑,林旭严词质问监斩管:“吾何罪之有?”凛然就义,时年仅24岁。他平生著有《晚翠轩诗》及杂文若干卷。就义后,其妻沈鹊应(沈葆桢孙女)悲痛万分,服毒自尽,所著《崦楼遗稿》,附于《晚翠轩诗》中。

  维新烈士

  林 圭 字悟广,湖南湘阴人,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人湖南时务学堂。戊戌政变后留学日本。翌年冬,与唐才常回国,在上海创立正气会,旋改名自立会,运动长江沿岸会党和防军,组织自立第七军,担任中军统领,驻汉口,策划定期起兵,拥德宗亲政。因事泄起兵未成。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湖广总督张之洞勾结英国,将他与唐才常等二十人逮捕杀害。

  黄花三林

  林 文 初名时壤,字广尘,号南散。福建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光绪十三年(1887年)生。祖父鸿年,状元及第。林文少年丧母,由姐抚育长大。二十七年随父林官浙,进学堂读书,他聪慧有志,曾以 “进为诸葛,退渊明”自许。不久,父逝。三十一年(1905年)林文由姐帮助东渡日本,人成城学校学习,不久转入日本大学法科,专攻国际公法,与林觉民、林尹民过从甚密,且以激进知名,时称“三林”。林文目睹清政府丧权辱国,民族危机严重,在孙中山影响下,决心“舍身以拯危亡”,加入同盟会。随后担任同盟会十四支部长(福建分会会长)、《民报》经理。多次参加同盟会发动和领导的武装起义,往来于香港、南洋,广泛开展联络工作,深为孙中山所器重,被誉为“林大将军”。宣统二年(1910年),林文参加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返回东京。次年春,他病中忽接黄兴、赵声来信说“事大有可为,请偕同志来”,便立即联络福建籍同盟会同志30余人陆续回国,并先后派林觉民、李恢返闽联络同盟会人员赴粤参加广州举义,他决心“担任革命军中的前锋,长驱扫穴,以光复神州。”于农历三月二十五日(4月23日)晚潜入广州,布署起义。当时广州因发生温生才行刺广州将军孚琦事件,清廷对革命党人防范严密,同时革命队伍又有内奸潜伏,起义前夕走漏消息,形势恶化。已到广州的革命党人见起义队伍尚未集中,军款又未运到,有的主张退即,有的主张改期,惟有林文与喻培伦主战最力。林文分析当时形势,认为“不但不能改期,且须速发,方可制人。”并代表福建全体同志,坚决主张立即起义。黄兴一向器重林文,遂当机立断,决定立即起义。农历三月二十九日(4月27日)下午4时,黄兴集合队伍作简要动员,即率起义军130人,臂缠白布,脚穿胶鞋,整装待发。5点半左右,黄兴亲率百余人,从小东营出发,林文左执号筒,右夹小枪,身怀炸弹,腰披短剑,同黄兴在前指挥。顿时,林文鸣螺号,起义军向两广总督署发起总攻。黄兴、林文冲锋在最前。当逼近总督暑时,将几名值班卫兵和管带金振邦当即击毙。冲入督府,见两广总督张鸣岐已逃走。黄兴、林文未搜到张鸣岐,便奋击而出,至东辕门外,与赶来镇压的清军水师提督李准部相遇,双方激烈交战。冲在前头的林文因听赵声说过李准部下有许多自己人,便向李准部队高呼:“同胞们,我等皆汉人,当同心戮力,共除异族,恢复汉疆,不宜自相残杀。”话音未落,头部中弹牺牲。时年25岁。四月初四(5月2日)革命党人潘达微把他遗体葬于黄花冈。在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中,他列首名,并被推为“黄花冈福建十杰”之首。
  林觉民 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人,光绪十三年 (1887年)生。13岁时,他应考童生,只在试卷上写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便交卷出场。觉民在侯官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全闽大学堂文科学习。随后他参加了福州革命团体“共和山堂”和“汉族独立会”的活动。觉民不满官立学堂的腐败,曾与学友在城北创办一所私立小学,又在城南创设阅报所,陈列各种革命书刊,宣传革命思想。三十一年,觉民与陈芳佩(字意映)结婚,婚后感情极为融洽。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觉民在全闽高等学堂毕业后,自费去日本留学,并加入同盟会。他先学日语,次年补得官费生缺额,进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兼修英语和法语,并积极参加在日本的同盟会活动。觉民善演讲,他说:“吾辈既然以壮士自许,就应当仗剑而起,推翻清朝政府!”听者无不感动。他在东京与林文、林尹民同住一房,皆以激进知名,时称“三林”。有一次梁启超在日本锦辉馆集会演说,宣传君王立宪,觉民等当场登台予以驳斥,大力宣传武装革命建立共和,博得听众掌声雷动,夺取了立宪派苦心经营的地盘。宣统三年(1911 年)春,同盟会加紧准备在广州举义时,十四支部(福建支部)议决积极参与,觉民奉派回福州联络福建同盟会革命志士参加广州起义,在福州停留十天,组织了几十人于三月十九日赴香港集中。三月二十六日晚觉民给嗣父和爱妻写了绝笔书。他勉励妻子“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次日,在赴广州的船上激励战友说:“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使吾辈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宁有憾哉!”宁有憾哉!三月二十九日(4月27 日)下午5时半,起义开始,林觉民臂缠白布随黄兴攻入总督衙门,在激烈的巷战中,觉民不幸腰部中弹倒地而被捕。觉民被提讯于水师提督衙门。他镇定自若,侃侃而谈,大讲世界形势,宣传革命思想,表示:“只要能使国家富强。人民安乐,死也瞑目。”清官兵也为之动容。觉民被关押了几天。粒米滴水不进,以绝食抗议。赴刑场的时候,他面不改色,泰然自若,从容就义,时年仅25岁。后来他及这次起义的死难者七十二人合葬于广州黄花冈。后还被誉为“黄花冈福建十杰”之一。林觉民脍炙人口的《绝笔书》,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春,白其嗣父可珊呈交林森摹印刊行,从而广泛流传,后编入学生课本,影响甚大,林觉民遂成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精神代表。
  林尹民 字靖安,号无我,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人.生于清光绪十二年 (1887年)。母亲早逝,从小习武,体格健壮,爱慕三国张飞为人,常以“猛张飞”自诩。尹民在学校与林文最好.三十年(1905年)林文到日本留学,他于翌年也赴日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尹民在校潜心研读乒书,努力掌握军事知识,成绩优良,毕业后考人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享受官费。但因不合自己志愿而叹息日:“大丈夫此世当以铁骑五千横行天下,效檀、王、徐、常辈(皆明初爱国将领)驱逐胡虏.收复河山耳,何能终身伏案作博士耶?”他与好友林文、林觉民同住在东京“田野庐”,人们称茸为“三林”。尹民最小为“小林”。尹民在“二林”的帮助下,决心参加革命,拯救民族危亡。有一次,梁启超到东京神田区锦町锦辉馆鼓吹君主立宪,尹民和其他革命派与其展开激烈论战。因立宪派分子捣乱,“猛张飞”尹民挺身而出.帮助革命派控制会场,声势大振。宣统二年 (1910年),尹民由林文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同年冬,尹民回福州,家人要其成婚,他以身许国婉言推却。三年(1911年)初,尹民返回日本继续求学。三月,黄兴和赵声决定继续举行武装起义,致信林文称:“事大有可为”。尹民得知后,无比高兴,愉快地接受了运送军火任务,和其他几位同志随即携带六箱枪枝弹药回国,于三月二十六日(4月24日)抵达香港,第二天和林觉民等到达广州。三月二十九日(4月27日)下午5时半,尹民和来自福建、广东花县、四川以及海外华侨130人,组成“选锋”(敢死队)由黄兴率领进攻督署。战斗中,尹民异常勇敢,冲锋在前,先后打死了数十个清兵,不幸被飞弹击中胸部,壮烈牺牲。是年29岁。后葬黄花冈,为七十二烈士之一,也被称为“黄花冈福建十杰”之一。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福建林氏委员会官网)
文章热词:革命 英烈

上一篇:政坛显要

下一篇:近代显要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