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习俗很特别初一初五吃妈祖面 过两次年

时间:2014年02月09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莆田习俗很特别初一初五吃妈祖面 过两次年

色泽鲜艳的妈祖面摆满了整张桌子,初五,来自莆田的林女士在福州依然沿袭了老家的传统,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

吃妈祖面、“做大岁”……林女士向记者讲起了老家过年的特有习俗。

除夕小年夜 初四“做大岁”

莆田过年习俗很特别

从农历新年正月初一早上开始,亲友登门互相拜访,叫做“拜年”,说些吉利话儿,这种习俗全中国都一样。但在莆田,至今还沿袭初四“做大岁”的习俗,穿上新衣、戴上新帽,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这就是围炉习俗。

年三十晚上全家聚在一起吃丰盛的年夜饭后,正月初四还要再过一次年。为何要过两次年?后来,林女士特意询问老人,才得知初四做大岁是有历史原因的。

相传明朝年间,倭寇不时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次,莆田人在高高兴兴过年三十时,倭寇杀过来,幸存的人们跑进了山里。后来倭寇被打退了,人们也从山里回了家,但是年没过成,而且很多家庭还失去了亲人。所以在莆田,初二严禁去别人家里拜年串门,因为在古代的莆田,这个日子人家在治丧。

等过了初三,大伙都觉得,年三十没过好,应该再过一次,因此就定初四再过一次大年,后来,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仙游则是在初五“做大岁”),并以正月初二为“探亡日”,这一天互不登门,以示对死难亲人的哀悼。后来因觉得互不登门终究不便,就变通为初一如已到亲友家拜过年,初二就不必忌讳了。

莆田围炉时,餐桌上的菜也有规矩,大多都有吉利的寓意,且十分丰盛。其中焖豆腐、莆田卤面是必备的。

盘菜中,一定要有鲫鱼(俗名鲫母,谐音“积宝”)、虾(谐音“和”,意即一家和和气气、和气生财)、蟹(要选十只脚齐全的,寓意十全十美)、海蛎(谐音“在”,寓意来年家人都还在这个世上),其他的菜看各家喜好和经济情况。莆田人重视亲情,如果有亲人实在无法赶回家过年,一定要在餐桌上为他放一副碗筷,留一个位子。

初一初五必吃妈祖面

象征平平安安又一岁

妈祖面是每年正月初一和初五早上莆田人每家每户必吃的一道主食,象征平平安安又一岁。为什么叫妈祖面?原来,古时候,莆田沿海的渔民在出海之前,家人都会给他们煮上一碗妈祖面,以祈求出海捕鱼的渔民能平安归来。随着妈祖习俗的不断传播,妈祖面逐渐成为莆田寻常百姓家的一道主食。

妈祖面的做法虽简单,但这道小吃加上了很多配料,如油炸花生米、油炸豆腐、黄花菜、香菇、肉片、冬笋、芥蓝菜等。这些佐料装点在面里,色泽鲜艳,美味可口。林女士说,吃妈祖面有技巧,要先吃面再喝汤,如果先喝汤,以后出门会下雨。

在莆仙方言中“面”和“命”同音,“长面”寓意“长命”。所以,妈祖面便成为民间过节、祝寿、待客的必备食品。民间为亲朋祝寿时,如是邻近的,一般是送去一碗煮好的妈祖面,祝愿过寿者福寿绵长。相隔远一点的,就送去装满鸡蛋、线面的礼盒。对远道而来的客人或出远门回归故里的亲人,在接风洗尘时,一定少不了妈祖面,民间称之为“象长”,即象征着长命百岁。如遇上亲人去当兵、求学、赴任或外出经商,也都以此相待。妈祖面很平常,但比山珍海味珍贵,因为那中间包含着浓浓的亲情、深深的祝福。

本报记者卢锦花李新志文/图

(作者:佚名 编辑:林氏 信息来源:东南快报)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