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俗妈祖的圣诞

时间:2014年02月11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潮汕民俗妈祖的圣诞

一、妈祖的传说

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圣诞,妈祖是福建、浙江、广东、台湾等沿海地区共同信奉的海神。后来,由于华侨漂洋过海,又将这种信仰习俗带到东南亚各国以至世界各地。最早记载妈祖事迹的古籍,现知是南宋洪迈的《夷坚志》,其卷九“林夫人庙”条载:“兴化军(治所在今福建莆田县)境内地名海口,旧有蛛林夫人庙,莫知何年所立,气宇不甚广大,而灵异素著。凡贾客入海,必致祷祠下,求杯(王交),祈阴护,乃敢行。盖尝有大洋遇恶风而遥望百拜乞怜,见神出现于樯竿者。”那么,妈祖的身世又如何呢?元《铸鼎余闻》引《临安志》云:“神为五代时闽王统军兵马使林愿第六女,能乘席渡海,人呼龙女。宋太宗雍熙四年,升化湄洲,常衣朱良,飞翻海上,土人祀之。”妈祖的生地莆田县的县志记载:“天后姓林,世居莆之湄洲屿,五代闽王时都巡检林愿之第六女也。母王氏。宋太平兴国四年三月二十三日,妃始生……雍熙四年二十九日升化,一云景德九年十月初十日也。”在这些记载之中,不难看出妈祖原是一个凡人,姓林名默。据说妈祖在生之时,精研医理,为人治病,又性情和顺,热心助人。同时,由于生活在海边,熟悉水性,拯救海难,又能预测天气,指导航海。当时,人们称她为“神女”、“龙女”。在她逝世之后,由于民间多次传说她显圣拯救遭遇海难、海盗的商船、渔舟,故被人尊称为妈祖。

在有关记载中,《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叙述神话成分最浓,其卷四载:“妃林姓,旧在兴化路宁海镇,即莆田县治八十里滨海湄洲地也。母陈氏,尝梦南海观音,与以优钵花,吞之,己而孕,十四月始娩身得妃,以唐天宝元年三月二十三日诞。诞之日,异香闻里许,经旬不散。……兄弟四人业商,往来海岛间。……年及笄,誓不适人,即父母也不能强其醮。居无何,俨然端坐而逝,芳香闻数里,亦就诞之日焉。”民间传说,有一天,林默在家中痴痴呆呆地坐着,她的父母以为得了病,大声叫醒了她。林默醒过来后追悔不迭:为什么不让我保全兄弟无恙呢?父母不明白她说什么。不久,兄弟有三个人经商回家,哭着说三天前在海上遭到飓风,巨浪滔天,船沉没水中。而他们在风浪大作时见一女子牵着他们的船篷桅索而行,渡波涛如同平地。这时,父母才知道,前些日子林默形若痴呆的时候,原来是出元神而救兄弟。她的长兄没有得救,是因为父母叫醒了她。这时,父母才懊悔不已。

曾有人对福建莆田地区的妈祖民俗作了一次全面调查,现摘录如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地域民俗活动形式的异同,从而看出地区民俗文化的交流与变异。

(一)诞辰禁捕。湄岛渔民,每逢三月二十三日前后数日内,不敢下海捕鱼或垂钓。这个习俗系因妈祖诞辰,《妈祖显圣录》载:东海多神怪,渔舟常溺。天后曰:“此必是鬼怪为殃。”便命操舟鼓桨驰至海的中流。那时风日霁静,望见水族辏集,锦鳞彩甲,跳跃吐水沫。看见远处涛头,拥着一尊类似王子仪容的神,在天后面前鞠躬高呼,顿时水潮汹涌,舟中人怕得发抖不已。后说:“不必怕。”即传示免迎,突然水色澄清,海不扬波,才知道是龙王来朝。以后凡天诞辰,海中水族都集洲前庆贺。 据此湄岛渔民在这几天内,不敢下海捕鱼垂钓,以示对妈祖的纪念。

(二)半截红裤。湄岛妇女,主要是中老年妇女,常穿一条特殊的外裤,上半截为红色,下半截为黑色或蓝色。据说,妈祖生前最喜欢穿红色衣服,故湄岛妇女视为神圣而仿效。但妈祖是神明可穿全红,世人为俗人,所以只取一段红色。以此表示对妈祖的敬奉,也借此保平安。

(三)船帆发髻。湄岛妇女特别是中老年妇女,发型都是船帆形的,即在头的中后部,梳成一个高约十多厘米、半弧型竖起的形似船帆的发髻。梳法是:先把头发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再把中间部分头发梳成发髻,再梳左右鬓边,然后统一固定起来梳成船帆一样的髻。有时还在帆髻上插一根缝衣针,针上附一条红线,使发型更好看。

(四)杯筊问卜。莆田民间常用一对木制或竹制的、一面平坦、一面隆起的半月型法器——杯筊,向菩萨问卜。这种杯筊,相传也来自妈祖。 莆人传说,有一位铸鼎工人来到湄岛铸鼎,连续三次难成。后来才发现是有个女孩站在旁边观看,工人以为不祥,要赶她走。女孩说:“走是可以的,但我要那烧红的铁砂。”工人答应了她的要求。女孩即用双手捧起烧红的铁砂回家,安然无恙。据说这位女孩便是小时妈祖。后来妈祖即用这对冷却的铁砂——杯筊,与天界通话。后人仿效,成为民俗。

(五)悬挂菖蒲。端午节时,莆田人必于大门上悬挂菖蒲,认为可以避邪,此民俗也与妈祖有关。《妈祖显圣录》载:有一次瘟疫盛行,莆田县官全家病危。吏告县官以湄屿神姑法力广大……官斋戒亲往请敬……天后念其素称仁慈,代为忏悔,取菖蒲九节……令贴病者门首,煎蒲饮之,病者立痊。县官喜再生之赐,举家造门拜谢。自此神姑名闻全国,此后,民间认为菖蒲乃妈祖所赐,可以避邪消灾,相继仿效悬挂,渐成民俗。

(六)香袋避邪。莆田民间,父母常为儿女到宫庙索取香袋,俗称“香火”,供子女佩挂,以保人身平安,不怕妖邪。这种香袋为布制,二寸方形,正面红色,中绣太极八卦,四角空隙处绣有“湄洲祖庙”四字,四角边缘尖端,扎杂色绒线,背面为草绿色,正中绣红花一朵,并在1/3处加一块红色盖帷,上绣“天上圣母”四字,袋内能藏符咒或香灰,于正面边缘 边扎一扣眼,以便穿线佩挂。

(七)“九重米果”。莆入在农历九月初九日,必蒸制“九重米果”,即用米浆和料蒸制,先蒸第一层,然后再蒸第二层。连蒸九次,即成了“九重米果”。民间传说,蒸“九重米果”,因妈祖殁于九月初九日。

(八)泛槎挂席。莆地渔船要出海,常在桅杆上挂一帆式草席以保顺风。后因草席笨重不便,改成上插“天上圣母”布制三角旗代替,这是从古代挂席演变而来的习俗。

(九)“尾晚元宵”。莆田元宵最早是初七晚,可是妈祖元宵节则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即二十九晚或三十晚。为什么呢?据说元宵时民间多扎龙灯游戏,按莆俗元宵过后,龙灯必须火化让它升天以保平安。如不火化,便成“孽龙”,危害生灵。但龙乃海中之王,谁能主持这一仪式呢?民间认为妈祖是海神,统领四海龙王,所以妈祖元宵节定为本月最后一天,以便让全县的龙灯集中起来烧掉,以免留下作乱,这就是妈祖元宵节在月底习俗的由来。

(十)装点“烛山”。莆人在妈祖元宵节那晚,不论大宫小庙,都要装点“烛山”。所谓“烛山”,即在天后宫的宫庙广场前,用铁或木头制成高低个等的排架,在排架一定距离的位置上,装上竹尖,以便插烛之用,这晚,信徒各献一对龙烛火烛,点燃之后,远看似一座烛山,象征妈祖海上显神光。事后,信徒自己记住燃烛的位置,待烧到一二寸时,吹灭后带回家中继续点完,以求一年内神护平安。

(十一)龙舟挂彩。莆人在端午节常举行龙舟竞渡,它不同于全国为纪念屈原而举行的划龙船比赛,即莆田龙舟必附“天上圣母”旗,船上必附妈祖像。这是因为:龙为水中之王,而妈祖为海神,载着妈祖划龙舟,一为驱邪,二保平安,三镇龙舟,免生意外。

(十二)奇特祭品。妈祖祭品较奇特,一般除了常用的食物外,还备有面粉制作的“水族朝圣”三十盘,其中有鱼、虾、蟹、蚌等三十六种。

二、船工祭妈祖

妈祖的祭祀形式从莆田流传到潮汕,发生了不少变化。在过去,潮汕的船家每当新船下水时,总要到汕头港妈屿上的“妈祖庙”请香回来,在船中肚供置“天后圣妈祖”的香案。除初一、十五上香烧元宝外,每逢妈祖圣诞,更要隆重祭祀。平素最俚吝的船主,这一天也要以“五牲”或“三牲”祭祀妈祖,然后盛宴招待全船员工。上游来的船只临近潮州城时,要烧香祭拜妈祖,保佑平安过湘子桥。每当船只顺利通过桥孔时,则对江鸣放鞭炮,答谢妈祖。

三、游妈祖

每逢三月二十三日的“妈祖生”,各地的“营妈祖”活动均十分隆重(营,即游的意思)。这一天,各乡村挑选数批青年作为抬妈祖轿的“轿夫”。“轿夫”都是些健壮有力者,而且挑选多是结婚多年而未有子嗣者或刚刚结婚的男青年。“营妈祖”时,先到妈祖庙请了神像,安放在轿里之后,由马头锣鸣锣开道,接着是一抬大香炉,随后才是妈祖大轿,然后是诸路神仙,再后是扮成各种故事的人物和锦标、锦旗等。沿街沿巷的群众围观如潮,家庭中主妇必设香案于路边祭拜,而且各家各户点燃长长的鞭炮以示欢迎,等妈祖銮驾经过时,祭拜者便取三根燃着的香,插在队伍前面的炉里。围观的人,假如是结婚多年而未有子嗣、而又轮不到抬轿的,必争挤到前边去摸一摸神像或轿顶,摸得着的话,则象征今年必生贵子。游完妈祖后将神像送回庙时,要看哪一台轿的神跑得快,快者新年更吉祥如意。故此,当快接近神庙时,抬轿者总是发足狂奔。这时老弱者就是把木展脱掉,提在手中也难以赶得上他们,故潮汕俗语云:“掼屐缀不着走庵”(用来比喻能力差,跟不上别人)。

(作者:佚名 编辑:林氏 信息来源:中华妈祖网)
文章热词:潮汕 民俗 妈祖 圣诞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