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信俗历史渊源和文化影响

时间:2013年06月19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此,妈祖文化已不仅仅属于莆田市和整个中华民族,更是全世界共同拥有、保护的文化遗产,弘扬妈祖文化已成社会共识。

说妈祖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非随意拼凑拔高,有其深厚历史和现实内容。今年是妈祖诞辰1050周年大年,本版策划推出介绍《妈祖信俗大观》专题,刊载本报记者专访调查系列文章,期望能促进传承中华妈祖文化,保护全人类共同文化遗产———妈祖信俗。

妈祖信俗已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就妈祖信俗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具体内容,记者日前专访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林成彬。

据林成彬介绍,2005年7月,我市正式将《妈祖信仰习俗》上报,2006年5月获省政府批准公布,2009年9月30日申报“世遗”成功。

妈祖信仰习俗简称妈祖信俗,也称神女信俗、灵女信俗、神姑信俗、娘妈信俗、圣母习俗、天妃信俗、天后信俗、元君信俗等。这是由于历代民间、朝廷或宗教对妈祖的封号先后不同而深泽的嬗变。

妈祖信仰从北宋初期在莆田民间形成后,借助水上交通辐射传播,由福建传遍全国,走向全球,尤其是华人世界,凡有水埠港口之地几乎都有妈祖庙。据不完全统计,仅从湄洲妈祖祖庙分灵到海内外各地妈祖庙宇就达5000多座。清代进士钱俊元曾赋诗:“宋代坤灵播,洲圣迹彰。至今沧海上,无处不馨香。”形象概括妈祖信仰传播缘由和海洋文化特征。

妈祖信俗在民间传播发展过程中,受到历代官方不断推崇和摩尼教、佛教、道教、儒教、三一教认同,突出显示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核心精神征服性、包容性和广适性。

据林成彬介绍,妈祖信仰从宋代起就一直被多种宗教倡导,阐释其“天国形态”,如道教有《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伟教有《观世音说天妃救苦灵验经》、儒教推崇的“护国庇民”、摩尼教宣扬妈祖“通灵变化”等。可以说,没有一种民间信仰力量能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和社会空间,妈祖信俗衍生出的文化形式和文化空间是博大精深,无可比拟。一千多年来特殊文化积淀,为后世留下的不仅仅是习俗内容,还包括这种习俗构成的诸多元素,如庙宇建筑、神像雕像、祭器贡品、传说故事、诗文歌曲、舞蹈戏曲、匾碑楹联、服饰礼节等。

从民俗角度分析和现在流布各地的妈祖信仰表现形式评估,妈祖信俗表现的基本形式大致可分为十大类,形成整体系列,它包括《妈祖传说》、《妈祖服饰》、《妈祖祭典》、《妈祖庙会》、《妈祖供品》、《妈祖金身巡安》、《妈祖回娘家》、《妈祖信众谒祖进香》、《妈祖道场》和《妈祖蔗塔》。

林成彬说,妈祖信俗十大系列内容涉及海洋学、历史学、民俗学、工艺学、美食学、文化学诸多领域,还涉及构成这一信俗诸多艺术元素。从科学保护出发点考量,这十大类项目均应列入该项名录所属拓展项目,以便分门别类,分地分工,便于操作,永续传承。(黄春生)

(作者:佚名 编辑:林氏 信息来源:莆田文化网)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