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信仰与天津民俗

时间:2013年06月26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天津元代时名直沽。自元历明代到清代,据《续天津县志》(同治十年,1871年刊),除大直沽、东门外两庙外,本市唐家口、东沽、贺家口、后尖山、前辛庄、咸水沽、葛沽、泥沽、马庄、芦北口、陈家沟子、丁字沽、秦家庄及蓟县、静海等地,都建有“娘娘庙”。娘娘是天津民间对天妃——天后的亲切称号。天后是妈祖;娘娘也就是妈祖。

娘娘与妈祖相同,都是对上了年纪并对她的子孙慈祥的女人的称呼。靠近三岔河口、大口,又位在老城东门外的天后宫,同天津老城居民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也对老城居民的民俗与心理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一、天津最大的海运商天成号韩家(八大家之一),就住在天后宫山门北附近(地名“大口”),韩家自称拥有海船99只(不能称超过“百”数),经常自泊碇处三岔河口经大沽口出发,人渤海,转往朝鲜或闽粤,韩家最信仰妈祖,经常以物质赞助,并供奉海船模型,设摆在妈祖身前及屋顶。有清一代,妈祖是天津人民俗心理的中心。无论士农工商,男女老少,都十分崇敬妈祖。称妈祖为老娘娘,绝非一般对皇后、太后的尊称,而具有与“妈祖”“娘妈”相近的文化内涵。

二、凡事求妈祖,尤其是生、老、病、死、苦方面。天妃本为护航女神,但随着城市发展,人文变化,天津人把“天后圣迹”中最适应北方或天津需要的,适当放大,塑造全身。天津地势低矮,首先对妈祖镇海眼的传说放在重要地位。其次,在长期农业社会中,最需要男劳动力。所以妈祖又有了送子娘娘、子孙娘娘的化身。同时,天后宫内形成一整套的“拴娃娃”求子的民俗。娃娃出生后,对他的健康成长,是世上最为关注的。于是,又有了天花、癍疹娘娘,甚而为了种花(牛痘)后能顺利灌浆、开放、还造出了挠三大爷、挑水哥哥。这些固然属于当时的迷信,实际上却反映出天津人对妈祖的信仰与依赖;妈祖成了老城和天津人的依靠,老城及红桥、河北等天津西北地区的居民莫不如此。可以想象,在清代中晚期,十几座娘娘庙的盛况。这也是天津航运(先是海运,后为内河航运)史上的辉煌时期。娘娘庙各有一方信众,互不干扰,这正体现了妈祖崇拜的根本信念。但自明代正统间,皇帝赐给天后宫道藏一部,并命天津道官驻在天后宫,以故此地香火愈益炽烈。所以,天后宫在老城区居民信仰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天津财势大的盐商大家,莫不是天后宫的赞助与支持人。

天后宫皇会中銮驾的供养人赫赫堂李氏,就是天津盐商纲总李子赫。皇会中出资出人最巨的是盐坨六局,同治十三年(1874)单街子沿岸出现崩塌,盐坨竟派出船只载满盐包土袋,于岸边沉溺。光绪二十四年(1898)沿街积水过多,就用盐包堆成堤埝,再用千余盐工向埝外淘水。由此可见盐商供奉天后之不遗余力。妈祖在天津人心目中的地位,早已超越了护航女神的身份。

三、妈祖在天津的庙宇,是民俗文化中心。

每年春节,妈祖宫庙的南北街道,贴满了“年年在此”的小红纸条,一过腊月十五就“上全街”,所有欢度春节所需的用品,既有祭神用的香蜡纸锞,也有吃的素食品、游艺用的玩具(耍货)以及灯笼、窗花、绢花,甚至鸡鸭鱼肉,品类俱全,成为天津的中心年货市场。天津的年俗在妈祖宫庙周围(半径1公里)表现得最鲜明、热烈,并且绚丽多彩。同时,在平日天津的服饰民俗上也有反映。在南海一带妇女,有着“妈祖装”、梳“妈祖髻”的民俗;妇女一律喜穿红裤红衣,但红裤半截为黑色,红衣的一角也要缀以黑布(名剪衣),这是因为传说中的妈祖“海上翻飞着朱衣”,妈祖故乡的渔女也喜欢学妈祖穿红衣,但妈祖尊贵,民间妇女不可像妈祖一样穿全红,而要缀上黑布。天津女子每逢年节大事,也要穿一身红,但是不像南海一带是妈祖嫡系后人(如多林姓),所以自古无所禁忌,坦然地穿上红衣红裤红鞋红袜,头簪红花、襟掖红巾。这是天津的“妈祖装”。在游艺民俗中,湄洲祖庙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圣诞,例有赛会之举,邻近的台湾不但百戏出巡,且有绕岛的活动。

天津天后宫(天后宫皇会)于妈祖圣诞之期,也要大出“娘娘会”,传说因受康熙、乾隆两帝观赏,称为“皇会”。每逢此日,百戏杂陈,使天津的法鼓老会等数百年绵亘不绝。天津的各会既丰富了天津皇会,天津皇会也促进了天津地方民间歌舞百戏的繁荣。

妈祖对天津民俗影响深远。除去过去时代的迷信色彩,妈祖的这种影响,与新千年的天津生活并无矛盾,或者说仍是适应的。尤其是天津妈祖宫庙(天后宫)在团结海内外同胞上,是具有磁石一样的向心力的。因此,台湾朝天宫向天津天后宫献上“四海同光”全匾,不是偶然的。

(作者:佚名 编辑:林氏 信息来源:中国网)
文章热词:妈祖 信仰 天津 民俗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