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文化和妈祖习俗

时间:2013年07月01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莆田位于福建沿海中部,辖莆田、仙游二县,面积0.37万平方公里,人口近300万,是福建主要侨乡之一,侨眷侨属约17万。这里向来重视教育,人才辈出,有“文献之邦”之美称。

在福建,妈祖信仰成了文化的内容,成为民俗的一部分。

妈祖是林默娘的神化。林默娘系福建莆田湄洲林愿(任过都巡检)的第六女,生于宋建隆元年 (960年),生下弥月不闻啼哭声,取名林默,因系女子通称林默娘。默娘“生而神异”,自小聪慧,读书不仅过自成诵,且能理解字义。因生长于海边,从小学会游泳。长大后,林默娘为“里中巫”兼为邻人治病,效果颇佳,受人赞扬。史载,十几岁时有道家来往其家,“授以玄微秘法”,即由道家指点,她学会了气功本领。此后她运用自己的特异功能,察看病人体内病情,加上她能“言人休咎”,即能说出别人吉凶祸福,

“屡著神异”,人们都对她另眼看待。传说有一天林默娘在织布机上忽然“据机瞑坐”,看到她的父兄在海上罹难情形,脸色变异,寤而泣曰:“父无恙,兄殁矣。”有顷信至,果然。(《中山传信录,天妃灵应记》)还有,她能预报天气变化,使渔民们常避过台风等带来的危险,转危为安。人们非常感激她,都把她当作神女、龙女而崇敬。林默娘于二十八岁那年去世,附近渔民悲痛非常,自动建造祠庙奉祀她。后来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林默娘的“圣迹”向四面八方传开,老百姓亲切称她为“妈祖”,历代统治者亦多次予以褒封,从夫人到妃、到天妃、到天后、到天上圣母,使得对妈祖的崇拜愈加发展。

妈祖成了各阶层人士共同信仰和崇拜的女神后,人们到处建庙以祀,在大陆,以福建为中心,北达宁波、上海、南京、烟台、天津、秦皇岛、丹东,南到广州、澳门、香港,内地至江西、安徽、贵州等都可见到妈祖庙和祭祀妈祖的活动。与福建仅一水之隔的台湾省,信仰和崇拜妈祖的活动也处处可见。有人统计过,台湾二千一百万人口中,近三分之一的人即近七百万台湾同胞信仰和崇拜妈祖。全台主把妈祖的妈祖庙(多称为宫)多达五百多座,如果计算配祀的,全台妈祖庙则在一千座以上。

妈祖庙中一般是“前殿妈祖,后殿观音”,即在供奉妈祖的前正殿之后,隔着一个天井,后面是供奉观音佛祖和十八罗汉的观音殿。至于小庙则不一定都这样。

对于妈祖的信仰,人们称之为妈祖文化。在妈祖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妈祖习俗,主要有以下一些。

妈祖舞:也称“摆棕桥”,在莆田,每当重大节日或妈祖生日时,总要抬妈祖出游。在出游时,按其特有的规范、律谱,敲打锣、鼓、钹等,由九个小孩执九支小旗,由十八个大人抬着九把棕桥(一种带有棕丝的器具),小孩在前面舞,大人在后面舞。到了广场 (预定的),便围着火堆舞摆。小孩举小旗摆、跳、舞,大人抬着棕桥跟着翻、倒、举。一般一次持续两个多小时。

妈祖灯笼:每当妈祖诞辰和重大节庆,在各妈祖庙里,都要悬挂一种特别的大型妈祖灯笼,上写“天上圣母”和“妈祖庙”字佯;抬妈祖出游时,由专人扛着大灯笼一起游行。

禁捕杀: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即妈祖诞辰前后数日,禁止渔民下海捕鱼或垂钓,或说为了纪念妈祖诞辰,或说为了让海中鱼类安全产卵,繁殖后代。

裤子半截红:湄洲中老年妇女常穿一种特殊的外裤,上截大红,下截或黑或蓝,传说是仿效妈祖生前穿法,既为敬奉妈祖,亦为祈求平安。

船帆式发髻:这是莆田妇女的特别发式,传说是妈祖生前所梳的发式,目的在于希望能得到妈祖的庇护。

龙舟挂彩:端午节龙舟竞赛时,莆田人都要在龙舟上挂“天上圣母”的旗子和妈祖的神像,一为驱邪,二保平安,三镇龙舟。

出海船上挂草席:或说此俗来自妈祖,渔民们竞相仿效,近来多以三角旗代替。

九重米粿:九重米粿用米浆分九次下料,蒸九次成熟,是福州、莆田一带节日应景食品,莆田人在农历九月初九日必蒸九重米粿,目的在于纪念妈祖升天。

偷妈祖鞋:已婚未育的妇女,若想生育,按妈祖俗要到妈祖庙偷得妈祖脚上一只鞋。偷时先掷筊杯,若为一阴一阳表明妈祖同意偷。否则不能偷。偷后三个月如有怀孕,应到庙中拜谢,孩子生下满月后,去还愿,新制一双妈祖鞋为妈祖穿上。

(作者:佚名 编辑:林氏 信息来源:莆田市场信息网)
文章热词:妈祖 文化 习俗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