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信俗的文化效应对话着人类的母爱情结

时间:2015年01月11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有妈才有家。万家灯火,由母亲点亮。妈妈是游子的归宿,妈妈是思想的家园。她用慈善为后世子孙烙上了民族印,烙上文化印,烙上文明印。

中华民族的良母文化,始终对人类文明做出着杰出的贡献,流传久远的妈祖文化以海洋文化的特征,跨种族,跨地域,跨文化,跨宗教,这种横贯中外,纵贯古今的大跨越,在论证着良母文化与人类文化的水乳交融。

作为良母文化里的海洋文化,妈祖信俗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是民俗文化官方化、普遍化的最高荣誉,它标志着良母文化正式被列入文化人类学的范围内。

妈祖文化,以人对善因的播种,到结成善果而结成的一种善缘,在与人的相互交流里,形成一种朴实的文化现象。这种以人为本的文化现象,从地域文化成长为民族文化,发展到世界文化,从这种发展过程里,可以看到,文化的人本内容,以人文精神为导向,首先是地域的,然后是民族的,再延伸到了全世界的范围。而无论这种文化在任何范围时空里,所反映出的是,常驻人们心田慈善的互动与联动。

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在说明着母爱情结,是全人类的心声,从这种心声里折射出的是对生灵的关爱,及对心灵的拯救。

妈祖是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福建莆田县人(现莆田市秀屿区),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廿三日。987年(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仅二十八岁的林默与世长辞之日。

祖父林孚,官居福建总管。父林愿(惟殷),宋初官任都巡检。

因为她出生至弥月间都不啼哭,便给她取名林默,父母又称她为林默娘,默娘。林默幼年时就比其他姐妹聪明颖悟,八岁从塾师启蒙读书,不但能过目成诵,而且能理解文字的义旨。长大后,她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父母顺从她的意愿。她专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人们都感颂她。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只要能为乡亲排难解纷,她都乐意去做,还经常引导人们避凶趋吉。人们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

987年(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仅二十八岁的林默与世长辞之日。这一天,湄洲岛上群众纷纷传说,他们看见湄峰山上有朵彩云冉冉升起。从此以后,航海的人又传说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渐地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

因默娘生前与民为善,升化后被沿海人民尊为海上女神,立庙祭祀。后屡显灵应于海上,渡海者皆祷之,被尊为“通灵神女”,庙宇遍海甸。妈祖信仰从产生至今,经历了1000多年,作为民间信仰,它延续之久,传播之广,影响之深,都是其他民间崇拜所不曾有过的。历代皇帝的崇拜和褒封,使妈祖由民间神提升为官方的航海保护神,而且神格越来越高,传播的面越来越广。由莆邑一带走向五湖四海,达到无人不知,无神能替代的程度。

妈祖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妈祖牺牲之后,移动图片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为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其目的仍是为了化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功”──这是宋代状元黄公度的诗句;“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这是宋代学者陈宓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这是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这是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题诗。以上这些诗名既是对妈祖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又说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很重视发挥妈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这一民间信仰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妈祖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由此可知,妈祖之所以会从人到神,在于人们对她“生前与民为善”宏愿和实践而产生的强烈共鸣,她集中代表了人们的本愿。

只有朴实与朴实的相接,感情与感情的碰撞。才会诞生出人性的古今通达,并融入到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华侨、移民等学科领域。因此,从民间文化成长到人类学的高度,再从人类学的高度回到民间文化里本身,就论证着善良是人类最大的智慧。

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妈祖文化也是海洋文化的一种特质。历史上宋代出使高丽、元代海运漕运、明代郑和下西洋、清代复台定台,这一切都体现海洋文化的特征。这就是“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的真实写照。而影响所及,妈祖由航海关系而演变为“海神”、“护航女神”等,因此形成了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民间信仰崇拜神之一。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古代在海上航行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亡,船员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问题,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还立天妃神位供奉。

女神妈祖有六个之最

在中国诸多女神中,观音、碧霞元君、妈祖号称三大女神,而妈祖在台湾知名度则高居第一。有人说妈祖有五个之最,但还应加一个世界之最。

尊称最多历代官方对妈祖的尊称有:夫人、灵惠夫人、昭应夫人、崇福夫人、善利夫人、灵惠妃、助顺妃、英烈妃、慈济妃、善庆妃,天妃、护国庇民天妃、感应圣妃,天后、天上圣母等。民间对妈祖的尊称亦有:灵女、神女、龙女、海神、水神、海神娘娘、海上圣母、天后娘娘等;俗称则有:妈祖、祖妈、娘妈、娘娘、祖姑、老妈、妈祖婆、老娘娘等。而妈祖分灵称谓有湄洲妈、银同妈、温陵妈、福州妈、开台妈、金门妈、安平妈、台南妈等。台湾分香子庙称谓有:老大妈、新大妈、老二妈、兴二妈、圣二妈、圣三妈、老四妈、圣四妈、老五妈、老六妈等;此外,还有太平妈、船头妈、斑鸠妈、红面妈祖、乌面妈祖、水尾娘娘等。试问,古今中外有哪一位神明有如此众多称谓?它有力证明中国各阶层民众对妈祖的尊敬、崇拜、爱戴和信赖。

皇帝封号最多妈祖去世后渐被神化,并引起历代王朝重视。宋高宗时首次封妈祖为“灵惠夫人”,此后南宋历代皇帝先后加封妈祖为“夫人”、“妃”等名号达16次之多。元代封赐进一步升级,封妈祖为“天妃”等名号共5次。明朝对妈祖敕封有2次。清朝皇帝对妈祖褒封多达15次,封为“天后”、“天上圣母”,成为女神中最高封号。历代皇帝对妈祖封赐竟达38次之多,在华夏诸神中极为罕见,显示妈祖在最高统治者心目中崇高地位。

宫庙最多奉祀妈祖宫庙名称很多,北方多称“天妃宫”、“天后宫”,民间习惯称“娘娘庙”、“奶奶庙”;南方多称“妈祖庙”、“妈祖宫”、“娘娘宫”等。海内外妈祖庙具体数目虽难以统计,但妈祖故乡福建莆田等地,几乎村村镇镇都有妈祖庙。而台湾地区妈祖庙有1500多座,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就有500多座。妈祖庙遍及大陆广大沿海地区乃至内地,延至东南亚、欧洲、北美、南美等地。大略统计,世界各地妈祖庙应该接近万座。

信众最多妈祖庙宇遍天下,信众达上亿。如台湾人口2000多万,信仰妈祖就有上千万,仅一座北港朝天宫,每年来烧香*的就有百万之众。妈祖除了护航功能,人们又赋予多种功德,所以深受从南到北沿海广大地区(包括有妈祖庙的内地不少地区)千千万万群众,乃至海外华人崇拜。

庆典最盛每逢妈祖诞辰日,著名的妈祖庙都会举行盛大迎神祭会,热闹非凡。如福建湄洲祖庙必举行隆重祭典,世界各地妈祖信众纷纷来此谒祖进香;台湾则要举行上百万人巡境游行庆典活动。大陆还有久负盛名的天津天后宫“赛神会”,出动民间花会达100多道,演员数千人,宝辇、仪仗、百档花会浩浩荡荡,绵延数里。清代乾隆皇帝曾大为褒扬,特赏赐总管、会头黄马褂、令旗等。从此改称“天津皇会”。

世界之最实际上,妈祖信仰还创造一个世界之最,即妈祖信俗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作为民间信仰的妈祖信俗能获此殊荣,不但在中国是首例,大概在世界也是第一例。

妈祖文化的全球化,在昭示着:人有所处地域的不同,种属不同,宗教不同,风俗不同,各民族却都有一个民俗信仰的相同,它就是母爱信俗,母爱信俗找到了人类心灵深处的共鸣区,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类同一个母亲,同一个家园。

妈祖信仰的传播

妈祖,作为民间神祈,护航海神,自宋经元、明、清等几代传播迄今已历千年以上。奉祀妈祖的宫庙,在中国沿海各省、市,例如潮州、莆田、汕头、泉州、漳州、雷州、湛江、海南等以及内地除青海、新疆、西藏等3省、区以外的其他省份,都有妈祖庙。《妈祖宫集成》乃汇集全国30个省、市(包括港澳地区)500多县、市有关节妈祖宫庙的记载而成。随着元明清之间航泫交通的日益发达,也随着华人足迹遍及全球,其中包括日本、东南亚、加拿大、美国乃至法国巴黎、丹麦、南美的巴西等。

妈祖信仰在琉球、日本古琉球天后宫。据文献记载,传入琉球的时间是在14世纪的明洪武年间(1368~1398)。琉球的妈祖庙有久米村的上天妃宫、那霸的下天妃宫和久米岛天后宫等3处。

海神天后的东渡日本。中国与日本来往极早而且历史非常悠久。

日本长崎市内的有三大唐寺——南京寺、漳州寺和福州寺。日本长崎的妈祖堂的最大特点是由商人“商会”先建妈祖堂,然后把它拓建为佛祖和妈祖合祀的寺庙,把妈祖奉祀在寺庙中。而其目的在于祈求生意兴隆、海上平安。同时,利用神祈的节日活动加强与日本团结,对日本的民俗起着深远的影响。后来日本商船上也安放了中国妈祖的神龛,作为海上航行的护船神。

妈祖信仰在东南亚妈祖的信仰,也随着华侨的南渡遍布于南洋各地。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地,都建有供奉妈祖的庙宇。其中以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比较典型。例如,在马来西亚马六甲的青云亭、宝山亭,槟榔屿的观音亭(广福寺)都有奉祀妈祖。在新加坡的天福宫,林厝港亚妈宫、林氏九龙堂等,也都供奉妈祖。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各地的地缘协会馆内也都兼祀妈祖。

妈祖信仰在台港澳台湾、香港、澳门的民间信仰大部份是从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泉州一带传去的。如关帝圣君、观音菩萨、清水落石出祖师、保生大帝、妈祖娘娘等到。妈祖娘娘一直被台、港、澳渔民和航海者奉为海上保护神,尤其在台湾同胞心目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影响也最为深刻。一千多年来,特别是自宋徽宗以后历代帝王对妈祖的信奉,加上宋朝的护国庇民、元朝的漕运保泰、明代郑和与王景弘下西洋及清代施琅平定台湾等,使妈祖信仰在台、港、澳的传播更加广泛。

台湾的妈祖庙。据统计,至1930年末,台湾妈祖庙有335座;1954年增至384座;据《台湾地区神明的由来》一书说,目前台湾民间祀奉天上圣母为神的寺庙,已经超过900座之多。妈祖庙宇名称不一,有天妃宫、天后宫、妈祖庙、天后寺、天后祠、圣母坛、文元堂、朝天宫、镇澜宫、安澜厅、双慈亭、中兴宫厝等;奉祀的妈祖,因来自大陆不同的地方而有不同的称呼,如来自兴化军称“兴化妈”,来自泉州的称温陵(泉州旧称)妈祖,来自龙溪的称“清溪妈”,来自同安的称“银同妈”等。在台湾的妈祖庙中,以台南64座为最,高雄60座次之,再次为屏东及台中各49座,云林县48座,彰化县42座。可见,台湾妈祖庙自清代以后勤部不断增加,且几经修建,规模日益壮观。

现澎湖马公镇的“提标馆”是所有台湾妈祖庙中最早的一座。澎湖妈祖庙创建年代虽未记载,但据日本学者的研究,均创建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并且当时还在庙前开了一个墟市叫“妈祖宫市”。

台湾较早的妈祖庙,其大多数是由湄洲祖庙分灵至台。自清嘉庆到清光绪年(1796~1908)间,台湾海上贸易兴旺,经济发达,涌现出许许多多规模更大诸如台南大天后宫,近年竹南天后宫又建起露天妈祖祖象。截至目前,台湾共有大型妈祖庙510座。在妈祖庙中有镇殿妈、二妈、副二妈、副三妈、四妈,又有三郊妈、斑鸠妈,还有温陵妈、银同妈、湄洲妈。除镇殿妈外,其他妈祖像可供每年轮流诞辰出巡之用。特别是早期的妈祖庙,在例定诞辰日有“遥拜”仪式,即在行“三跪九叩”礼节时,一律面向莆田湄洲祖庙施行。这一俗例充分说明台湾同胞永远怀念大陆的深远意义。

从神的角度讲,妈祖已是千岁高龄。千余年沧海桑田,中国变了,世界变了,人类文明进步了,科学技术发达了,然而,作为一种信仰——对妈祖的崇拜及其研究,却没有因时代的推进而泯没。

妈祖文化的神格内容涉及神话学、民俗学、历史学、文化学、宗教学、海洋学、建筑学、考古学、版本学、文学、艺术等学科领域,同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与道教、佛教、儒学等文化有机地结合,汲取其精华,兼收并蓄,逐步形成独特的妈祖文化体系。

妈祖文化提示人们,人类的母亲用她们的客观事实存在,从古至今,走出来了一条良善之路,比天高,比地厚,比海深。是诞生文化的摇篮,是创造文明的发祥地。

她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信仰,从这种意义出发,人类和平、美好愿望就在全人类的母性里,人类的幸福生活,将从对她的信仰中到来,并相伴到永远。

妈祖海洋文化的重大意义在于:她把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共谋发展的理念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中,得出了一个具有人类历史意义的结论:爱好和平是全人类共同的心声。包括日本、越南、菲律宾诸国的人们,都在信奉妈祖文化的同时,都在表达着一个共同的愿望,和平共处是避免灾难,远离痛苦,共建美好家园的唯一途径。同一个梦想,同一个信仰,谁打破它,谁就是千古罪人。

妈祖文化的人类学意义,必将为人类的和平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让人类的母性文明在未来的发展中,唤醒人们的良知,洗去罪恶的掠夺意识吧。(文/悼红文)

(作者:佚名 编辑:林氏 信息来源:莆田文化网)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