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海外名人汇

时间:2014年04月28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林氏海外名人簡介
    林氏海外華僑、華人在世界各地生息、勞作,蕃衍,他們在當地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諸方面,都作出積極的貢獻。宋仁宗曾稱赞林姓為
“古今無數子孫賢”。這句話既贊于古又驗于今。據初步掌握的資料,本文先介紹僑居海外的二十位名賢。

    林路(?一一1929)又名雲龍,字志義,南安美林人。清光緒間旅居新加坡。初從事建築兼制磚瓦。1901年,英殖民者在新加坡籌建維多利亞紀念堂,林路以最低標價承建,却遭同行妒忌,拒絕借给建築工具。林路不畏艱難險阻,采用祖國搭棚古法,奠基后逐層升建,終于建成高達200多英尺的紀念堂,轟動東南亞。現該堂仍矗立新加坡政府大廈右側。1908年,他倡修鳳山寺,歷時五年,終于建成规模宏大、金碧輝煌古建築藝術杰作。1914年,假鳳山寺創辦南明学校,培養華僑子女。他樂善好施,急公好義,對失業僑胞熱情資助,為星洲勞動界所赞頌。光緒末年,在故里后埔建傳統民宅大厝共99間,既堅固又美觀。民謠雲:“有林路富,無林路厝”。
   
     林文慶(1869一1957)近代華僑领袖、著名醫學家。字夢琴,原籍福建海澄(今龍海),生于新加坡。1987年,入英國爱丁堡大學醫學院學習,獲内科学士和外科碩士学位。1897年在新創辦《海峽華人雜志》,研究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並先后創辦中華女校、華僑商業銀行和華僑保險公司。歷任新加坡市政局委員和中華總商會副會長等職。1906年加入同盟會。1912年任南京臨時政府内務部衛生司司長。1921年應陳嘉庚之聘,任厦門大学校長,歷16年。  先后被聘為英國愛丁堡皇家醫學會、比利時根脱醫学會會員。著有《從内部發生的中國危機》、《東方生活的悲劇》等書。

    林嘯溟(1884一1980)越南南方華僑教育家、藏書家。  字少鸣,生于福建廈門。青年時赴越南定居堤岸。20世紀初參加同盟會,任39分部負責人。  長期從事華僑教育,創辦嘯溟學校,自任校長,主講文史課程。好藏書,為西堤僑界之冠。曾倡建九龍堂林氏宗親會,60年代后期擴大為五幫西河堂林氏宗親總會,任名譽會長。

    林語堂(1895一1976)原名和樂,生于福建龍溪。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学,畢業后在清華大學任英語課。1919年赴美國哈佛大学攻讀文學,獲碩士學位。1923年回國在清華、北師大執教。1926年任廈門大學文科主任。1936年舉家移居美國,長期在哥倫比亞大學執教。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6年3月病逝于香港。著有《京華烟雲》和《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等書,是中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学家、翻譯家。

    林群賢(1896一1952)印度尼西亞華人新聞工作者和中華黨創始人。  出生于東加里曼丹,幼年曾在荷華小學讀書,因受欺辱而輟学當徒工,自學荷蘭文和馬來文,與报業結下不解之緣。1917年自辨馬來文周刊《書林報》。1918年出任巴東《蘇島之光》报總編輯。1932年當選為亞洲人團結行動委員會主席,反對荷蘭種族歧视。同年9月創建印度尼西亞中華黨。  日本占領印尼后,被送進集中營。1945年3月,任印度尼西亞獨立調查委員會委員。1950年3月加入印尼國籍,主張華人入籍與印尼人民一道建設印度尼西亞共和國。1952年病逝于棉蘭。

    林可勝(1897一1969)林文慶之子,生于新加坡。1919年獲爱丁堡大學醫科學士和外科学士学位。不久又獲哲学博士和科學博士學位。1923年赴芝加哥大學從事研究工作。1925年應聘任北京協和醫学院生理系主任教授。七.七事變后,組織中國紅十字救護隊。1942一1944年任中緬戰區司令長官史迪威的醫藥總監。抗戰勝利后出任國防醫學院院長。1949年赴美從事生理学與藥理学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貢獻尤著,被譽為著名華人生理學家。

    林謀盛(1909一1944)林路之十一子。16歲往新加坡,入莱佛士学院學習,畢業后去香港大學攻商科。1929年父逝返星繼承父業。他勤勉自重,精心管理,不到10年事業宏發,聲譽大振。  先后任新加坡建築公會會長、中華總商會董事等職。1941年,日軍南侵,星馬震動,謀盛出任新加坡華僑抗敵動員總會執委,組織數萬勞工支援當地政府抗日。抗戰期間,中英兩國商定,由中國選派優秀青年百人,參加“一三六部隊”,到星馬開展敌后抗日活動。謀盛被委為馬來亞區華人區长,駐印聯絡。1943年5月.謀盛深入馬來亞山區,與“一三六部隊”並肩作戰。1944年5月27曰不慎被日軍逮捕,遭嚴刑拷打。謀盛堅定不屈,于6月29日
被日寇殺害: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追授謀盛為陸军少將。1946年,英政府以軍禮葬謀盛遗骸于麥利基,並题碑“陸軍少將林謀盛烈士之墓”。1954年又在伊麗莎白公園内建立林謀盛烈士紀念碑。

    林樹榮(1913—1985)原名培根,中央陸軍軍官学校畢業,后随軍到臺灣.1958年退役。1959年移居加拿大。曾任全加林西河總堂理事、顧問,系加拿大华人杜區领袖。
   
    林樹益(1916一1992)福建晉江巴厝村人。1930年旅菲謀生。1941年冬日寇入侵,他奮起抗日,在物資上支援菲律賓抗戰部隊。1986年被菲華馬京退伍軍人總會選為會長。他艱苦奮斗,在事業有成之后,本着“取之社會用之于杜會”的精神,積極參加杜團活動,初任馬平聯鄉會理事長,倡導集資建會所,以出租之入息充作會费,自是組織日益健全,其声望益顛,獲信任而連任。1957年參加六蘭堂宗親會,連任理事長。繼而參加旅菲西河林氏宗親總會,捐資獻力,榮任常務理事、名譽理事長等职,他熱爱家鄉公益事業,六十年代為建南中学校獻力捐資。1975年回鄉時.見鄉众治病需長途跋涉,即倡建衛生院,承擔基建费的一半。1988—89年。兩次捐獻人民幣14萬元,續建南中校舍,並主持慶典。1991年我國遭特大水灾,他慷慨捐資救灾,我駐菲大使館發給感謝信,致以謝忱。晚年,從資產中劃出二百萬菲幣,作為辦公益事業之用。1992年古歷六月初不幸中風,彌留之際,囑咐兒子完成其未竟事業。現在,其子榮川已專程回國認捐菲幣一百萬元擴建南中校舍。于遵父囑辦教育,在僑鄉傳為佳話。

    林來榮(1909一)祖籍廣東潮陽縣。  少青離鄉去泰國,18歲承其父業,從事装卸運輸,直至50年代始兼營工商業,逐步發展成為泰華實業家。現經營曼谷亞洲纖維織布廠、成衣廠和密士中汽車輪胎廠。擔任曼谷臺灣世華聯合商業銀行、京都萬物泰記有限公司、沙合甘碼功吉有限公司和世界日报的董事長。關懷家鄉教育事業。1989年,與其他旅外僑胞一道,捐資興建東湖学校。歷任泰國潮陽同鄉會理事長、泰國林氏宗
親總會永遠會長、世界林氏宗親總會副會長等職。

    林德甫(1910一)文莱華人甲必丹。  生于福建金門列嶼。祖籍同安馬巷田邊,肇基祖勤公,乃九牧二房嶺南節度副使藻公之九世孫,北宋時從晉江馬平遷入田邊,稱龍田派。德甫于1927年移居文莱,初在其兄店中任會計,后自營美成號商店,漸致富。1946年起當選為文莱中華商會副會長、會長。1958年被文莱素丹委為華人甲必丹。1970年在臺灣、香港等地創設船務和貿易公司,成為文莱首富。熱心華文教育事業,捐資數百萬元資助文萊中華冲學。曾任文莱交通部委員、文莱佛教會主席等職。

    林同炎(1911一)美國華人橋梁結構工程學家。  出生于福州。1925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畢業后赴美深造,1931年獲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学工科硕士学位,回國后任成渝鐵路指揮部總工程師。1946年移居美國,致力于预應力学的研究。1972年創立林同炎國際顧問公司。1977年設計世界上第一座平面孤形的彎橋,即横跨加利福利亞美洲河的鐵索橋。加州大学授予終身榮譽教授稱號。1986年獲美國科学技術獎章。

    林紹良(1916一)又名蘇托諾.沙林,印度尼西亞著名企業家。祖籍福建福清市海口鎮。1939年到印尼爪哇謀生,初當店員和小贩。1945一一1951年經營丁香業。1952年開設自行車輪胎廠、肥皂廠和紡織廠等。1957年創建中央亞細亞銀行,至60年代前期發展成擁有37家企業的三林經濟發展公司,任董事長和總經理。1966年創辦根扎那企業集團。1971年在雅加達建立印尼第一座超現代化面粉加工廠,還建立蒂斯德水泥廠。1979年在香港創建以金融業為主的第一太平集團,業務擴展到歐美一些地區。1983年美國《公共機構投資者》雜志公布世界最富有的12家銀行名單,印尼中央亞細亞銀行被列為第6名。林紹良經濟實力雄厚,資本達70多億美元,被譽為“亞洲洛克菲勒”。

    林梧桐(1918一)馬來西亞華人企業家。生于福建安溪。1939年到馬來亞吉隆坡謀生,在伐木場當學徒。  日本占领時期當小贩,靠積蓄開小店鋪,買賣廢舊金屬。1950年開始從事建築業,1957年承建檳城大型水壩工程。1965年將珍丁辟為旅游區,在區内建3座五星级飯店、一座擁有2400座位的會議中心,並開設夜總會和各式餐廳。1975年獲馬來西亞最高元首賜封拿督。1979年獲太平局紳勋銜,1980年又獲賜高級拿督。熱心公益事業,任馬來西亞福建杜團聯合會名譽顧問等職。
   
    林蒼佑(1919一)馬来西亞政界领導人,生于檳榔嶼。1944年畢業于英國爱丁堡大學。獲醫學博士学位。旋即在英國參加盟军。1950年在檳城行醫,翌年任該城議員。1958年當選為馬來亞華人公會會長。1962年4月創建馬來亞民主聯合黨,當選為副主席,四年后任主席。1969年起連任四届檳城首席部長。

    林同春(1925一)日本華僑企業家、社團領袖。生于福建福清。1935年隨母到京都會父:1950年在神户獨立經商,獲得成功。后在大坂設立專營進口商品的林商杜,兼營不動產、制藥和飯店,是日本關西地區有
實力的企業家。積極推進中日友好,為僑胞謀福利,為家鄉培育人才。1985年捐資人民幣50萬元在福清東瀚建一所小學,並籌立福建同鄉育英基金會,資助赴日留學的八閩子弟。任神户華僑總會副會長、神户中華總商會副會長和福建同鄉會理事長等職。

    林炳南(1926一)祖籍廣東潮陽縣峡山鎮仙港鄉。14歲離鄉别井,單槍匹馬去泰國。初在電器店當学徒。戰后經營五金和建築業,並與金融界前輩陳弼臣先生等,以五洲聯合有限公司名義承包泰國各府自來水工程。繼之,經營盤谷銀行七處分行之辦房業務,躋身于金融界。經半個世紀的艱苦奮斗,事業卓有成就,成為工商、金融界鉅子。一貫樂善好施,泰國潮州會館建新館,他捐資50萬銖;林氏宗親總會籌獎学金,他獻100萬銖。他成立“林炳南慈善基金會”,任泰國紅十字會、曼谷華僑醫院、孤兒院的贊助人。為表彰他的貢獻,泰皇親自給他頒發紀念章。他與中國有贸易關系,多次應邀來華訪問。  曾任泰國林氏宗親總會第九、十届理事良。  十一届改選,他原可蟬聯,但力薦新秀,博得全體理事的敬佩。
   
    林文鴛(1928一)祖籍南安榕橋。旅居新加坡后經營“和成發”五金業,經多年努力,成為新加坡五金業巨子。他兼營房地產和多家公司,成為新加坡知名企業家。他積極參加社會活動,被選為新加坡南安會館主席,多届連選連任。1987年3月主持南安會館創建60周年、鳳山寺建寺150周年慶典,邀請亞洲各地南安社團代表出席盛會,促進了海内外南安鄉親的大團結。近年多次回鄉投資開發,並捐建榕橋中、小學校舍,譽揚海内外。

    林克昌(1928一)澳大利亞華人音樂家。祖籍福建,生于印尼加里曼丹。15歲即參加音樂演出。后獲馬里諾獎學金赴阿姆斯特丹音樂學院學習,1950年轉巴黎音樂学院深造,翠業后于1956年返回印尼,任雅加達廣播樂團指揮。1959年回中國,在中央音樂学院執教。1969年移居香港。1976年再移居澳大利亞,在墨爾本維多利亞藝術學院工作,曾赴東南亞各國和日本、德國演出。

    林建明(1932一)出生于廣東揭陽縣霖磐區東洲鄉。  少年時就讀于揭陽一中,擅長繪晝和圖案設計。旅泰后在藥行工作。23歲時從事繪畫事業,創檳城印染有限公司,不斷擴大事業,步入實業家行業。現任玲里
沙房地產有限公司、檳城印染廠有限公司、披那布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對泰國經濟發展及社會公益事業作出了貢獻,榮獲泰皇御賜二等皇冠勛章。他熱爱家鄉,1985年捐資舉辦東洲鄉福利事業。現任暹羅揭陽會館理事長、泰國林氏宗親總會理事長等職。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不详)
文章热词:海外 名人

上一篇:列祖像传赞

下一篇:民族英雄林则徐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