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姓渡台概述

时间:2014年04月28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它与福建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从厦门到高雄相距165海里,福州至基隆才149海里,而平潭至新竹最近,68海里。泉州人常说:“一流水就可以到台湾。”
    据历史文献载:“史前我国先民就渡海去台湾,成为当地的先往民。周秦以降,渡台的闽越族成为台湾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军到台湾。隋朝,炀帝曾三次派人去台湾。”唐时,进士施肩吾渡海到澎湖,即兴写了“题澎湖诗”。南宋赵汝适撰写《诸蕃志》载:“泉州有海岛,日澎湖,隶晋江县。”元顺帝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在澎湖设巡检司,管理台湾民政。
    闽台地缘相近,故血缘相亲。八闽人口3500万人,有陈林半天下之说。林姓作为第二大姓,因此渡台的也名列前茅。
    2009年8月,台湾公布人口总数为2308.2万人。而据台湾世界林氏宗亲总会统计,林姓有二百万人。占8.6%,列台湾第二大姓。台胞也有“陈林半天下”的俗语。与陈、黄、张、李、王、吴、蔡、刘、杨合称十大姓。
    林姓何时渡台,据《中原寻根》载:唐代,(晋江县)东石林知祥之子林銮,经商航海至台湾,民间称他为林姓渡台第一人。《辞海》记载,林姓较早渡台是林道乾,泉州人(也有人说是澄海人)。
    他是海上武装势力首领泉州人。明嘉靖末年,在东南沿海活动时为明军所败,率部众扬帆至鸡笼山(今台湾基隆)。
    经考证:林姓大量渡台是随着明清时期大陆三次大移民台湾的高潮。
    第一次明天放元年(1621年),荷兰人占领台湾至公元1660年,历时40年,称“荷据时代”。在此期间,郑芝龙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招纳漳、泉数万灾民人台垦荒定居。
    第二次  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挥师收复台湾至公元1680年,史“明郑时代”。
    第三次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施琅平台至清光绪廿一年(1895年),前后持续二百多年。
    据《台湾林氏大宗谱》载:林姓随郑成功东渡台湾最知名的有两位:
    林圯福建省同安县人,早岁即投入郑成功功麾下,因有战功而提升至参军,并追随郑成功人台。林圯奉命在斗六门以东开垦,此地土沃泉甘,形势险要。斗六门,也就是现在的斗六,斗六门以东就是现在的竹山一带。林圯到后,筑栅建屋,逐渐开垦地向外发展,为开发台湾贡献力量。后人在他开垦的地方,命名为“林圯埔”以示纪念。
    林凤福建省漳州府龙溪人,为明延平郡王郑成功的部将,明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追随郑成功击败荷兰,收复台湾。登上宝岛后,奉令率部属到曾文溪以北屯田,开辟所谓营盘田,这就是现在林凤营之地。现在,林凤营一带有广漠无际的蔗园,根根甘蔗比人还高,间有稻田夹种其间,形成新鲜的热带风光,这得力于当年林凤率部胼手胝足开发的功劳。后人为了纪念他开垦荒台湾的功勋,在他率部驻扎的地方命名为“林凤营”。
    在海峡两岸各地的林姓族谱中,有更多的记载,摘录如下:
    林奕元石壁村人,生于明崇祯己卯年,康熙初渡台,卒于康熙三十六年,葬诸罗县赤山。
    林文尊  莲埭村人,生于康熙十一年,康熙中叶渡台。随后,引导宗亲渡台的400多人。
    林孟总马平内厝村人,生于康熙十二年。康熙中叶渡台,卒后拾骸葬内厝村西山脊。其后裔在台湾蕃衍,解放前曾组团回乡谒祖扫墓。
    林君瑞永春大铭上宅人,生于顺治16年;林君英(君瑞弟)生于顺治18年。清康熙间兄弟俱往台湾定居。
    林道益蚶江人,生于康熙五十七年。青年时渡台,在台湾定居,随后引导宗亲渡台的有50余人。
    林元品永宁鳌西人,生于乾隆22年。成年后渡台,诰授奉直大夫,晋中宪大夫。为永宁鳌西林渡台的先导者。
    林石平和人(属游洋林家),清乾隆十一年(1746)迁居台湾雾峰,子孙昌盛衍成巨族,称“雾峰林家”。
    林应寅龙溪县廿九都白石堡莆山社(今角尾镇埔尾村)人。清乾隆41年(1776)迁居台湾淡水直堡新村,经艰苦创业,让子孙能立足台湾。其子林平侯经营米行盐务致富。平侯生五子,清丰咸三年(1853)移居台北板桥,衍成巨族望族。
    福建居民大批渡台,盛于清康乾时期。康熙廿一年(1682)清政府大批进军台湾,郑成功之孙克壤归顺之后。1685年,清廷正式把台湾划为行省——台湾省。首任巡抚刘铭传,广招闽粤沿海人民移居台湾,进行更大规模的开发。闽粤百家姓谱牒对此都有翔实的记载。以林姓为例:从漳州府移居台湾各地的189人,其中平和67人,漳浦46人,南靖28人,龙溪23人,诏安1 8人,海澄4人,长泰3人。从泉州府移居台湾各地的1 1 6人,其中安溪67人,同安22人,晋江1 8人,惠安4人,南安2人,永春2人。从汀州府移居台湾的5人,其中永定3人,龙岩1人,漳平1人。当时,没收集人谱,远远超过这个总数31 0例的数倍甚至数十倍。这可从八闽的谱牒记载得到证明。以石狮市《玉山林氏宗谱》为例。玉山(即石壁村)林姓从康熙朝起,连续十代共916人渡台,玉山林的字行是“奕宏,际式正士,文章华国”。载于宗谱的渡台者,“奕”字辈有奕升等4人,“宏”字辈有宏好等13人,“际”字辈有际祚等47人,“式”字辈有式愿等1 1 0人,“正”字辈有正论等1 34人,“士”字辈有士权等143人,“文”字辈有文勇等1 99人,“章”字辈有章饭等1 67人,“华”字辈有华梨等97人,“国”字辈有国和等2人。
    仅林姓一个村在清代就有九百余人渡台。推及至八闽大地的百家姓,清康雍时期渡台的应数以万计。值得提及的是清初渡台者,历经三个世纪,传11一12世,已由一个人繁衍成一个家族,每个家族少则数百人逾千人,多则数几千人,最大的族群在万人以上。
    据有关资料表明:
    台湾人口中,荷兰统治时期为5.1万人;
    郑氏开发台湾时增至12万人:
    1926年全台湾人口增至375.16万人:
    当前,台湾总人口已达2308.2万人。
    这是历代大陆移民繁衍的主要结果。
    据调查,大陆先氏移居台湾后,普遍做两件很有意义的事。
    第一件是续宗谱。    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T作也起着很大作用。
    台胞续宗谱有三种做法:
    1、家族修谱,非常普遍。最典型的是林庆同家族。他们的先祖凯公于清乾隆初与族亲汀公渡台,暂住台南县头港仔,旋移居西浦内,传九世,人口近千,蔚为大族。凯公生前有“自泉州府晋江县廿三都”渡台的记录,传给后代,并交代每传一世就要立谱牒。因此传代记录周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庆同在泉州市政协文史委员林树丹的帮助下,到廿三都石壁村寻到根。他在与老家宗亲实现谱牒时接后,l花很大精力编成《台南北门乡西埔内林氏族谱》。
    2、联手修谱。石狮市石壁村林姓连续十世有千人渡台。台胞为不忘祖根于1 928年与祖家宗亲联手编修一部十四分册的《玉山大宗谱》。这部老谱成为宝贝,1 998年由“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带往台北参加“海峡两岸谱展”,在台胞中引起轰动。
    3、由宗亲总会编纂大宗谱。1 984年台湾林氏宗亲总会通过普查,进行一次海峡两岸谱牒大对接,汇集成一部790页的《台湾林氏大宗谱》。该谱刊载:渡台祖名讳,祖籍何地,渡台时间,现居何地。涵盖泉州、漳州、龙岩和广东潮州地区渡台人员。这是一项造福海峡两岸宗亲的巨大工_程,使广大台胞不忘祖根,便于回乡寻亲谒祖,也使唐山亲人知道数代甚至十几代的渡台族亲居于何处,便于进行联系,恢复交往。
    值得提及的是:谱牒除记载渡台祖及其家族蕃衍外,还溯源属九牧林家、游洋林家和阙下林家。有的远溯到晋安郡王禄公,并以自己是受姓始祖坚公,太祖公比干公,人文初祖黄帝的子孙为荣。印证他们是从漳泉过台湾,从闽粤过台湾,印证了“唐山过台湾”的史实。
    大陆先民渡台后做的第二件有意义的事——是建宗祠。宗祠是两岸血缘的桥梁。根据1 981年调查,台湾林氏兴建的宗祠有38座。即:台北县、台中县各5座,台中市4座,高雄、南投、嘉义各3座,桃源、新竹、云林、彰化和台北市各2座。其他宗祠分布于台南、屏东、宜兰和花莲等地。这些宗祠大部采用总堂号——西河堂。也有采用分堂号“问礼堂”、“九牧堂”和“忠孝堂”的。
    下面着重介绍三座。
    (1)台北“西河堂”,乃林本源家族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追思光祖不忘故里乡情,于清咸丰三年(1853)所建,名日西河堂。这座富丽堂皇的林氏祖祠,是莆山社林氏后裔在台北、板桥、士林、淡水等地繁衍的十多万林氏乡亲的家庙。每年农历十月一日,居台莆山林氏宗亲均要在此举行一次隆重的祭祖会亲活动。而所奉祭的正是莆山林氏始祖林隐庵。据《开台始祖林逊伍传下宗支世系固》载:其昭穆字序,自十世至二十九世为:
    伯仲和为贵,文章世泽长:
    惟宏子有得,济美永元昌。
    经核对龙溪白石莆山社林姓族谱使用的昭穆,完全一致。有谱序云:溯自西河肇基,分派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九都白石堡莆山社,立祠堂名日端本。迨乾隆末,会祖讳侯六号逐伍,偕家本源平侯公买棹东渡台湾,始家新荏、板桥两处。由此可见,台湾板桥林氏家族与闽南漳州白石林姓乡亲,血缘关系源远流长。
    (2)台中林氏宗祠林氏宗祠创建于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 -1820年),由建委会集合中部各大林姓族裔出资所建。坐北朝南,略偏东。九间起,双进、单护龙、两过水廊、二过水仔,四合院式的大宗祠。正殿为硬山翘脊五间十九架,三川殿为“升庵假四垂”五间十三架,左右护龙各为硬山九间十一架,过水廊为卷棚三间六架,而两殿之间以过水廊相连接。又两殿之间与护龙的通道在过水廊间开有“洞月门”,而在正殿前步口两侧墙面开“圆光门”,通往左右护龙,形成流畅管道。正殿奉祀林姓太始祖比干公和林姓列祖列宗的神位,还奉祀妈祖塑像。妈祖林默娘贵为天后,受万民敬拜。宗祠为著名建筑师陈应彬所建,造型优雅,巍峨壮观,配有三对龙柱,是台湾道屈一指的宗祠。1983年,经台湾内政部指定为重点文物古迹。
    (3)碧潭林氏宗祠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
    清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挥师东渡,驱逐占据台湾之荷兰人,开发宝岛。闽粤居民举家迁居台湾的最多。林姓族人也大量移居台湾,居于竹垫(竹仔脚)、碧潭两地,垦荒种植蕃衍。至乾隆年间,台胞过安居落业生活,由安溪柏叶渡台族贤林定志倡议建宗祠。宗祠落成后隆重庆典,并约定每遇闰年正月初五凌晨张灯结彩,敬备祭品,按传统仪礼祭祖。中午恭请长老与宗亲聚餐。餐后在祖先神位前掷茭,选定下届执祭炉主。
    族人缅怀祖德,报本思源,成为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值得提及的是,台胞特别缅怀祖德,关心家乡修建宗祠。台胞林中就是特出代表。他根据渡台先祖的遗愿,回到家乡——石狮市石壁村捐资建宗祠。
    台胞林庆同在家乡宗祠落成时,敬献“源远流长”贺匾。
    以上所述是林氏宗亲从唐山过台湾后,不忘祖源,倾诚回乡寻根谒祖的典范事例。
    祖辈渡宝岛,不忘唐山情!(待续)
(作者:林树丹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比干文化编委会)
文章热词:概述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