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其实有两个,一个是大众心目中“英雄”的林则徐;一个是历史上真实的林则徐。

第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用的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英人未去林之前,不敢在广东作战,去林之后,当然就开战。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中国不行,是因为奸臣误国。第二个历史上真实的林则徐则开始懵懂,后来却慢慢的觉悟了。他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他知道中国应该以夷制夷,然而他又不敢公开的提倡这些主张,他怕士林清议,他重视自己的名誉更甚于国事。

历史的残酷性就在这儿:历史不记过程,只记结果,道光励精图治,但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是他签的,历史耻辱柱上的第一人就是他。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是剿夷派的领袖,只是因为未曾签过城下之盟,近代第一个民族英雄就非他莫属。这是中国历史最复杂、最痛苦的一部分,我们往往不能直面,通常是找几个替罪羊,说我们近代本来不错,就是几个坏蛋把国家、民族给出卖了,于是,整个民族得到精神上的解脱……

核心提示  百余年来,林则徐的民族英雄地位虽是一以贯之,评价的侧重却大有不同,从最初的“剿夷”先锋,到后来的依靠人民群众反侵略,再到之后“开眼看世界”的开放先驱,这面貌不可谓不多变,这地位也不可谓不崇高,只是有一点,林则徐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上,在不变革就要挨打的时代,他确实什么都没做……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林则徐是得到过最多赞誉的政治家。维新派称颂其开学习西方“长技”之先河。1949年后从开国领袖毛泽东到改革开放后的创业者,又都称赞过林则徐的变革开拓精神,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评价最贴切,那就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查看详情
林则徐作为一名一品大员,已有充分的权力和能力,但他对于改革没有实际行动,连公开宣传都没有。当两广总督徐广缙,写信问林则徐驭夷之法,林则徐回答说:“民心可用”。这无疑是高调和空谈,丝毫没有谈到改革。看不出我们希望的新气象。 【查看详情
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无疑的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士大夫阶级既不服输,他们当然不主张改革。 【查看详情
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用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他的失败是投降派造成的;另一个真的林则徐,他知道中国落后于世界,可他却不想让人知道;他不能使“向西方学习”成为一种社会的舆论和行动,相反,林则徐还要遮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中国人一直存在于一种迷幻的错觉之中。在这种错觉之中,林的自身形象得到了维护,可是一个民族从落后中奋起的时机却被耽搁了。 【查看详情
 
你认为林则徐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的地位是:
救世能臣
 
守旧士大夫
你如何评价林则徐?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被无限拔高的名臣
  名副其实的改革家
  本质上就是普通人

核心提示  英雄必然是完美的,清官必然是爱民的,好人就是不能犯错的……这些观念充斥着我们的头脑,所以,林则徐的大政绩“禁烟”更是与现代的“禁毒”联系起来,好像他早早就对提高人民体质、保护百姓健康挥洒了无数的同情心。其实这也是个美丽的错误,官员的思维顺序,“国家”排在“百姓”前面本就是顺理成章的。

林则徐向道光皇帝提交了“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明确呼应了黄的看法。林说,“鸿胪寺卿黄爵滋所云岁漏银数千万两,尚系举其极少之数而言耳”。论证的主题不在于过去,而在于未来。可以说,林对白银外流规模的估计比黄更为严重,而且比黄更加担忧白银外流会愈益严重,并给清王朝的经济基础带来毁灭性冲击。【查看详情
然而,弛禁鸦片却是当时的主要呼声。一向以禁烟著称的林则徐,此时也赞同允许内地种植、生产鸦片。他所反对的只是吸食洋烟而不喜欢土烟。同治十三年(1874)二月,林则徐表示“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民嗜洋烟而不嗜土烟。”【查看详情
清朝政府体系内多位人士在当时中国对外货物贸易平衡因鸦片进口而出现的逆差规模的判断显著地夸大了事实。他们失真判断的主要原因是未能区分鸦片进口价格与国内交易价格,而且基本上未联系到一般货物贸易平衡的情况。他们关于当时中国因鸦片进口每年流失千万两白银的说法表明有关论述者对重大经济问题缺少必要经济知识的准备。 【查看详情
《管子·轻重篇》提出的“物多则贱,寡则贵”这一主张,一直成为中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理论根据之一。不懂得金属货币价值首先决定于物化在其中的劳动量,不懂得金属货币作为一般商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价格变化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不懂得货币流通与商品运动的紧密联系,总是孤立地、片面地看待金属货币价格的变化。【查看详情
 

核心提示  中国民间文化的语境里,忠臣和奸臣往往是伴生的,有杨家将总有一个潘仁美,有包青天就得有个庞太师……之所以如此,原因之一怕就是总有好人办的好事儿突然变成了坏事,而那好人又给捧得厉害无比,逻辑不通啊。那事情便只能是坏在了坏人身上,若本来没有,莫不如干脆竖起几个来承受人民的唾沫吧!

把一场如何禁烟的全国大讨论,曲解成禁烟派和反禁烟派的大交锋,并以是否同意对吸食鸦片烟者处以死刑作为两派的标准,显然是不科学的。这场讨论,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讨论的过程以至最后的结果,都是为了严禁鸦片的贩运和吸食,并不是一次禁烟和反对禁烟的大争论,更没有在政治上形成主张禁烟和反对禁烟的两大派别。【查看详情
仅在1838年8月至11月,他就在天津起获烟土15万余两,仅低于主政广东的邓廷桢(26万余两),居全国第二。琦善在禁烟中的突出表现也促成了道光帝下令严禁鸦片。在这一点上,琦善倒比那些为了私利而不顾国家利益,一味屈从于自己并不赞同的“圣意”的大臣强。 【查看详情
由于办事严正,举措有方,林则徐在湖广发动的禁烟活动,迅捷奏效。汉阳是禁烟先进地区,一八三八年秋,在汉阳捕获鸦片犯朱运升,在其船上货箱内起获烟土一千二百余两,烟膏八百余两。林则徐在湖广办禁烟获得了办事“严明”的政声,一时“贤名满天下”。 【查看详情
林则徐不仅仅在口头上表示支持禁烟,更重要的是立即付诸行动,他制定了禁烟章程六条和具体的戒烟药方,在湖广地区雷厉风行实行禁烟和戒烟,并且很快地做出了成绩。既然当时禁烟最有成效的高级官员只有林则徐、琦善等少数几个,而琦善身为署理直隶总督,担负着捍卫京师根本重地的重任,自难轻易离开。在这样的情况下,查办广东鸦片钦差大臣的重任就自然落到林则徐身上,这是不值得奇怪的。【查看详情
 

核心提示  对于中国近代史,国人普遍的观感是“屈辱”,普遍的情绪是“愤怒”,普遍的思路是“抗争”,简言之一个疑问:那时候政府咋就那么窝囊呢?既然存了这个念头,人们自然对“强硬”的政策推崇备至,对“强硬”的人物崇拜不已,至于其中有没有操作失误、信息失真,也就选择性的失明了。

林公的戒烟条款有峻急的一面。不得不承认,收缴烟膏、烟具,可能会沦为形式主义。这一点,连林则徐的爱国伙伴、禁烟战友邓廷桢都早就看透了。士子们普遍反映鸦片的泛滥乃水师包庇所致,林则徐遂准备拿水师总兵韩肇庆以下1000人开刀以平民愤,结果邓廷桢出场了。与林公密谈的结果,原准备处以死罪的韩肇庆被处以革职。【查看详情
林则徐另一个莽撞的做法在查缴鸦片后,要外商写保证书,以后永不夹带鸦片,违者处死。起先,外商愿意个人写保证书,但是林则徐要求,保证书不但对签署者有效,对其船上所有人都有效。换言之,船主若签署这个保证书,等于是替将来所有在他船上的人都签署了“生死状”。结果对方拒绝,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查看详情
与以往想象相反,英政府没否定中国有权禁烟:英国认为,鸦片贸易合法化会对中国有利。然而,女王陛下政府对于这一点并没有要求,因为他们没有要求的权利。中国政府如果愿意,完全有权利禁止鸦片的输入,英国臣民从事于违禁贸易的,其后果必须由他们自己承担。 【查看详情
他给皇上的奏折中说:“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这实际也是当时通行的一种荒谬见解,洋人腿不能弯曲,故只长于海战,一登岸就无可作为。更奇特的是,林则徐认为洋人嗜吃牛羊肉,若无从我国进口的大黄、茶叶以辅食,将会消化不良而死。【查看详情
 

核心提示  鸦片战争四个字,国人可谓耳熟能详,再是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物,读过教科书也总会有些印象。但要说这仗本来可能打不起来,也和鸦片关系不大,无论谁指挥都可能打不赢……恐怕就真没多少人知道了,当然,就算知道也很难接受,怎么着咱们也是反侵略战争啊?只可惜,胜败与否,还真和正义与否啥没关系。

林则徐于1840年初奉命正式封港,断绝中外之间全部贸易往来。这种全面的禁止一切贸易一直持续了四个多月,矛盾的焦点已经不再是鸦片的问题,而是闭关锁国与自由贸易的冲突。清政府与实行炮舰政策的英国政府已经到了非战争不能解决分歧的地步。【查看详情
然而实际上是巴麦尊的命令使林则徐逃过一劫,他命令英军对中国沿海进行封锁,并且说“有效的打击应当打到接近首都的地方去”。其实巴麦尊也犯了错误,他从自己国家的角度出发,认为出海口是一个国家经济命脉之所系,所以决定对中国沿海进行封锁,但是实际上农业经济自给自足的大清对沿海封锁根本毫无反应,清朝正闭关锁国。【查看详情
很多人都认为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拥有数十万军队,而英军不过数千;战争的失败是由于投降派与政府的腐败。可殊不知尽管当时中国军队人数总量远超英军,可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需要防守,而英军只需要攻击它认为重要的几个要点。因此,在鸦片战争期间真正以多打少的其实是英国人,反而中国军队每次都是以寡敌众。【查看详情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脱离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否则,用今天的道德观念去看待历史人物就难免有失偏颇。琦善生不逢时,处于那个历史时代似乎是他的悲哀。在一个敌强我弱,急需“英雄”的时代,林则徐、关天培成了英雄,而琦善成了卖国贼,成了道德情感的发泄对象。作为钦差大臣,琦善是办了一些实事的,是依照道光帝的意旨行事。【查看详情
 

核心提示  时代变迁了,对于林则徐的评价也开始多了一些声音,但其中有些声音一棒子将林文忠公打倒,非要说他是民族的罪人,就有些不讲理了。毕竟他只是十九世纪中叶的一位士大夫,不是当今读过博士的领导干部,你非要他有搞改革开放的觉悟,太过苛责了。因此,与其我们说他这个人如何,莫若还是说说那个时代吧……

历史老人对林则徐的眷顾也真是好得令人难以想象。在我看来,中华民族迄今一直把昏聩蒙昧的钦差大臣林则徐作为自己的民族英雄对待,除了证明这个民族的思想境界依然停留在中世纪,其国民的思考能力与当今世界现代文明严重脱节之外,没有半点正面的价值。如果有人非要说他是民族英雄,也是个逆历史潮流乖谬背时,仅仅是他刚正清廉的人格值得后人敬仰而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愚蠢的民族英雄。【查看详情
前期,你说林则徐蒙昧,可以。后期,说他颟顸就不对。在对历史问题的研究中,有一个态度我们是必须要有的,那就是:理解之同情。你不能拿今天的文明规则去要求、评价一个古人,动不动就给人扣上一顶“历史罪人”的大帽子,那是一种文化暴力,令人不寒而栗。【查看详情
很难想象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多么的“恐怖”,很难想象没有英雄的人种是多么的庸俗。没有支撑的文化会更加混乱,混乱之中的作秀没有实质意义,在喧闹之中增添嘈杂还不如静下心来考虑一下我们的内心究竟需要什么来扶助。新“文化革命”不应该是对文化恶意报复。 【查看详情
我们在研读备受歪曲和僵化的近现代史中,很可能会产生各种翻案的想法。但是有些历史铁案,不是那么轻易就能翻的。在摆脱过去“洗脑”般的历史教育中,我们又要注意防止走向“历史虚无”的误区。总之,对待历史人物的功过,应当平心静气,全面考量。林则徐是悲剧色彩浓郁的英雄,尽管悲剧色彩浓郁,仍然是民族英雄。【查看详情
 

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光阴,林则徐又该承担多少责任呢?林则徐看到了中外的悬殊,虽然他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中国的武器装备不如外国人、要“以夷制夷”上面。因此尽管他在广州也有仿制西洋战船、大炮的举动,可是他不能振臂一呼,使“向西方学习”成为一种社会的舆论和行动,相反,林则徐还要遮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中国人一直存在于一种迷幻的错觉之中。在这种错觉之中,林的自身形象得到了维护,可是一个民族从落后中奋起的时机却被耽搁了。

诚然,我们用今人的眼光和思路来评价林则徐,可能有失公允,中国社会的保守力量实在太强大了,国人在没有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之前,是不会轻易改弦易辙的,仅凭林则徐一人的力量毕竟有限。

但是,与他的“崇拜者”曾、左、彭、胡等人不同,林则徐终究没能走出旧时代,在短暂的“开眼看世界”之后,他回归了自己的士大夫阵营,继续和光同尘,继续在前辈“名臣”早已划定的道路上亦步亦趋……

 
向左
 
向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