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两岸血缘亲情  做好台湾人民工作

时间:2010年11月10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随着港澳回归,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世界瞩目的大事,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关心的大事,而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同胞是促成祖国统一的重要力量。如何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首先必须突破台湾当局人为的“设防”,其次解决台湾民众的“恐惧”心理障碍。因而,关键在于通过什么渠道,更容易与台湾人民交往,进而建立感情,取得对方信赖,获得更深层次的沟通,方能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
  笔者在担任福州市志人物志主编、地方志副编审等工作12年(去年12月底调福建民革省委工作)以及参与发起创办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1989年起),并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两届连任)负责学术会务10年间的对台学术交流中(甲午海战史、林森、沈葆桢等人物、民间信仰、姓氏源流等研究)及先后于1996年11月、1998年10月、11月连续三次以不同的学术专题(台湾开发人物、中国狮文化源流、谱牒研究)赴台作学术报告,接受新闻媒体专访,到中广电台直播等,先后直接接触到台湾党、政、军、科技、教育、文化、经济、新闻、出版等各界人士,上至连战(台“副总统”)、林清江(台“教育部长”)、李远哲(台“中央研究院院长”)、李建兴(台“教育部政务次长”)、吴中立(台“文建会副主任”)……张希哲(台国民党资深中委)、沈庆京(台国民党中委)、谢汉儒(台民社党主席)、谢正一(台王党副主席)、游锡堃(台民进党秘书长)、吴建国(台新党高雄市长候选人)、王关生(台“行政院长”萧万长长女婿)……邹坚(台“海军总司令”,上将)、连胜(台“陆军上将”)、徐学海、林濂藩、陈鸣铮(3人均为台“海军中将”)、蔡锋(台“桃园驻军司令”,少将)、林柏纲(台三军大学少将教官)、杨录(少将)、胡升堂(少将)……下到民间社团、学界头面人物。无论在赴台交流、考察,还是在闽接待不断来访的台湾人士(社科界、教育界、工商界及各姓寻根者居多)耳闻目睹中,发现台湾当局至民众“根在大陆”、“同姓一家亲”的意识普遍浓厚,血缘亲情是两岸沟通较为融洽的共同关心的话题,可作为做好台湾人民工作的又一有效途径,必须给予足够重视。笔者认为,血缘关系是内在的,文化传统是外在的,文化可变,血缘难变,两者互为表里,唇齿相依,血肉相连,让两者有机结合,是团结海内外及台湾民众的最佳途径之一,也是台湾当局千方百计却最无法割断的东西。血缘亲情与文化传统是促进祖国早日和平统一不容忽视的潜在的极为重要的力量。下面拟将多年开展这方面工作情况及感受汇报如下:一、开展姓氏源流研究十年概况由于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是在民革福建省委会支持下组建的,1989年10月成立时是全国首家关于姓氏、文化源流研究的省级学术团体,至今还是唯一一家为海内外姓氏、文化寻根服务的研究机构。十年来,由海外蜂拥而来的课题大小不一,宏观至微观均有,什么某姓某祖后裔分布、迁徙,武术流派发展衍化、船政文化的影响及海军后裔查访、日本麻醉术鼻祖之中国师傅查寻……而台 湾方面更是某姓祖源、后代播迁、几姓同源、天下共祖、祖宗葬地、宗祠何方、名人研究、史实探讨……五花八门。在专业人员少、经济拮据的情况下,我会20多个委员会、研究室同仁纯靠热情无偿地努力开展工作,除为海外寻根做了大量工作,取得许多成果外,十年来涉台交流内容年年更居高不下,特别去年笔者赴台办族谱展及作专题讲座之后,台湾各界专程来访者更不绝于途,电话、传真、来函托查源流的不下数十人,其中不乏将官与较高级别官员。
  回首往事,这种局面来之不易。十年来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在中共省委统战部、民革福建省委会及省社团办支持下,谨遵“从事姓氏和其他文化源流研究,开展寻根探源服务,促进海内外学术交流,进而拓展海外联谊,增进乡情、亲情、友情,进而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作贡献”的宗旨,发挥优势,积极工作,在涉台交流方面,先后发起组织了“甲午海战中方伯谦问题研讨会”(台湾海军三将领林濂藩、郑天杰、赵梅卿及其他海军校官撰文参与,会后50万字论文集在知识出版社出版,笔者任第一主编,另还组织了两岸共同参与的专题论文在《福建论坛》发表)、“谢安与淝水之战学术研讨会”、“林森学术研讨会”、“陈宝琛与中国近代社会”、“中日甲午战争一百年纪念大会”、“首届闽台姓氏源流研讨会”、“纪念南宋爱国诗人谢枋得诞辰770周年大会”(台13人、马来西亚19人与会)、“豫、闽、台姓氏源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迎香港回归,纪念林则徐暨福建省首届林氏源流研讨会”、“国际民间仪式与地方文化交流研讨会”、“海峡两岸纪念林森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纪念唐思想家林慎思暨福建省第二届林氏源流研讨会”及今年举办的“海峡两岸林森学术研讨会”、“纪念明代名臣林瀚暨福建省第三届林氏源流研讨会”等有台湾学者、海军将官、各界人士参加的学术会、纪念会。先后接待了台湾来访的“中央评议委员”、“立法委员”、“国大代表”、“民社党主席”、“工党副主席”、中研院及文献会学者专家、各大学教授、经济界知名人士、军界将官、宗教界人士……近三千人次,还为台“国大副议长”谢隆盛、台味丹大王杨清钦(台世界董杨宗亲会理事长)等等代寻宗祖地。
  同时,笔者因工作性质需要,除前述赴台等活动外,还应邀出席有台湾学者专家参加的“中国东南地区人才问题国际研讨会”、“甲午战争100周年国际学术会”、“孙中山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会”、“中国洋务运动国际研讨会”……先后与台湾各界人士近千人建立了直接广泛的联系。还应邀参与台湾华视《甲午战争》八集专题片拍摄,并任顾问;指导台政治大学研究生陈天民关于林森的毕业论文写作;安排台海军中将林濂藩《中日甲午海战百年祭》在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并为之审稿、题跋;另还多年照料来闽办事的台“行政院长”萧万长长女婿王关生之母方俪祥女士(台“国防部”中将高参王伯骧遗孀)及来闽学习三年的台湾各姓渊源研究学会理事长林瑶棋之子林志仁等等,还由于海军史研究的关系,与福州旅台海军界人士及后裔均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关系。通过上述的直接对台不断交流,感触颇深。
  二、对两岸血缘情深的感受与认识
  (一)血缘亲情是维系两岸关系的感情纽带
  台湾人民历来就有强烈的宗族、乡土意识,连日据当局在40余年高压统治后,也称“民族意识牢不可拔……因其故乡福建、广东二省……为其父母祖坟茔所在,深具思念之情……乃是不争之事实”。近年,台胞返宗祖地寻根、谒祖、续谱者不绝于途:林洋港、郝柏村先后亲自来大陆故乡;李登辉、连战、萧万长……陆续托人寻根大陆、访求族谱;连战在“选战”高峰中出席“闽台族谱特展”开幕式,强调“族谱影响深远,使人不忘本,有助于增强民族团结”,十分关注《连氏族谱》,在笔者导览中,他虽迁台9代还坦承家在福建漳州马崎。台湾民众慎终追远,寻根大陆热情高涨,许多“政要”及现役将官都委托访求;李登辉、陈立夫、谢东闵、林洋港、辜振甫、吴伯雄等还应大陆本姓宗亲之请,为祠、谱题字。这些均凸显台湾当局与民众对血缘关系的认同。再由身为菲律宾总统的阿基诺夫人、新加坡总统王鼎昌谒祖福建,海外华侨、华人组团致祭黄帝陵等现象看,可见台胞及海外华侨、华人仍传承着中国尊祖敬宗、谆亲睦族的传统,不敢数典忘祖。因此,血缘亲情是一个永恒话题,台胞的根在大陆,且热于寻根,确实做好这一工作是做好台湾人民工作的又一契机。
  笔者认为血缘情深是两岸交往的重要基础之一,政策是可变的,血缘是不可变的,是使中华民族凝聚的主要力量之一。台湾百分之八十民众祖籍均在福建,而台湾民众对传统文化中的尊祖敬宗、敦亲睦族,尤为重视,因而自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以来,台胞返闽谒祖拜墓者纷至沓来,源源不断,随之投资大陆公益事业及其他事业的报效桑梓的行动越来越普遍,这均基于血缘亲情。抓好这方面的工作,什么“台独”、无血缘关系的论调均是无稽之谈,因为任何台湾人的姓氏就是他源于大陆的血缘符号。血缘是两岸关系的根本纽带之一,至于有的学者提出的地缘、神缘、业缘……都是基于血缘关系上的发展。血缘关系的亲和力甚大,“五百年前是一家”,正是海峡两岸同姓人士相会相亲的口头禅。血缘关系是任何朝代与政策所无法割断与取代的。李登辉、连战、萧万长……一大批台湾高层人士的祖籍地均在福建。血缘是沟通两岸的根本基础,任何想割断两岸亲情的企图与努力均会失败。做好血缘关系的工作,应是“做好台湾人民工作”的首选目标。台湾民众普遍比较务实,重情义,尤重宗谊族情。宗谊族情是较家庭亲戚的情份更广泛的情谊,是国家、民族情谊的基础、柱石。
  必须引起注意的是台湾当局也一直大力支持各界人士为拓展海外空间,争取海外族亲,组织了众多有法人地位的宗亲社团,许多台湾高层人士同时成为该姓宗亲会的顾问、名誉会长、永久理事长等。众多的宗亲组织甚为完善,下设各种机构,有会址、会刊、经费,经常开展各类活动,广邀海内外族亲参与,形成颇有影响力的社团。尊祖敬宗、敦亲睦族都是它们开宗明义的第一大事,而各姓的祖源均在大陆是义无反顾的史实。近年来台湾宗亲会的活动尤为频繁,很多打出世界、全球性的旗号,台湾当局对此并不干涉,有的高层人士还在参与。应引起我们有关方面的重视。
  (二)必须正视台胞寻根大陆的活动
  面对血缘关系是两岸交往的关键纽带,感情构筑是促进“人和”的胶合剂,台湾的宗亲社团的亲和力和影响面的不断扩大,许多政要参与并借此争取选票的现状。且随着海内外的交往,海外各国华人、华裔回大陆寻亲谒祖的人士、团体不断出现,而台湾地区人士在宗亲社团的组织下,也不断成群结队甚至携子孙而行,回宗祖地拜谒,以了其尊祖敬宗、慎终追远心愿的状况,我们必须正视台胞寻根大陆的活动。
  由于血缘亲情所派生的宗族活动有时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大陆长期受到排斥,面对目前源源不断的台胞寻根大陆,有关方面则只好采取视而不见、避而不理、禁而不止的态度。再加上台湾当局支持组建所谓的“世界性”宗亲会,“政要”出任要职,且成为岛内辅选、海外拓展的助力,众多的寻亲谒祖活动多由宗亲会组织,颇具一定的实力与影响力。我方无部门团体来接待,民间遂非法组成宗亲会来接待台方族亲,修祠、葺墓、续谱等宗族活动成为主体,出现种种不尽人意,令台胞扫兴而去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无序状态应引起重视。必须看到血缘亲情的具体表现在宗谊族情,是较家庭亲戚情份更广泛的情谊,也是国家民族观念的基础。海内外同姓联谊的口号就是“天下同姓一本至亲”、“五百年前是一家”,在两岸重续重组的戚友关系有限的情况下,泛血缘的亲族关系是扩大对台工作面的必选目标。为促进祖国统一计,针对台胞的宗族观念与活动,应采取措施,把握送上门来做台胞工作的机会,克服其负面反应,充分发挥正面效用,使之健康有序地进行。
  因而,建议有关部门应面对现实,不能再采取回避的态度,已到了该考虑相应对策的时候。用不许交往、拒绝参与、严禁加入的简单方式与中央的统战政策是不吻合的,而事实上也不可能阻止民间的所有交往与活动,隐蔽的民间活动行为更加无序,导致的反作用更大,因而,在政策的制定上应考虑周到,因噎绝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三)必须充分了解台湾社情民意,广泛组织好海内外人士的对台工作。
  要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非常需要真正、全面、充分地了解台湾的社情民意,必须广泛收集来自各管道的台湾信息,研究其地理、历史、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科技、教育、宗教、交通……的过去、现状及今后的趋向,非常必要,这是“知彼”,若不知如何“做好”工作?同时,更必须注意掌握台湾民众的喜怒哀乐取向,尤其要明了他们对祖国统一的心态,他们与当局政要的差别。如果局限在宣传口号式的“台情”通报上,是不可能真正、深入地了解台湾民众的心态,无共同的话题必然“话不投机”,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那“做好”工作的效果显然很差,甚至为零,直至负数。如果涉台人员素质低劣,产生的负面反应更为可虞。据直接了解,台胞对满口政治口号、却对台湾了解肤浅,行为语言浅陋粗鲁的大陆人士普遍抱有“恶感”,礼节性交往后就无下文了,无“回头客”了,这是必须引起注意的现象。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于1995年曾与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联合举办“闽台首届姓氏源流研讨会”,就由于接车、拜访、会议、宴请中的“失礼”,使两会交流无法深入下去。事后做了大量的补救工作(如笔者照顾其理事长长子在榕上学3年、赴台3次上门拜访等)方有所好转,才同意今年设法邀请本会14人年底赴台联合举办第二届闽台姓氏源流研讨会。这是有共同话题后,因“失礼”导致“失和”,所以“做好”工作是不容易的。另外1996年“船政文化130周年学术会”也有同样的状况。去年“闽台族谱暨家传文物特展”也有影响感情的负面反应。值得思考与借鉴。
  目前,台湾出现大量学者专家从政现象,当局政要中高学历、高级职称者占绝大多数,也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他们的政见、理念、学识、主张能左右政局的走向,虽然民众是“票源”,上层建筑仍是关键,众多教授从政是值得注意的群体现象(其中以社科法律类者居多),他们是有潜能的,在课堂上影响一批学生,写文章影响社会,若从政则影响政局,除对现实产生影响之外,还会对未来产生影响。另外,台湾的文化思想观念基本主流乃是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占上风,虽有外来影响,但主体未变。而大陆经过“文革”,盲目摒弃优良传统的状态还未完全恢复,两岸道德、文化观念差距颇大,也是必须注意的。涉台人员的“温文而雅”、“谈吐举止斯文”、遵时守信是做好对台工作的外在因素,内在的文化涵养与知识层面是非常重要的,与对方对等或高一筹是建立长期交往的关键因素。能被对方作为信赖、信服、直至尊崇的对象更不容易。因为具备上述条件,对方还会介绍其他人员来访,请求帮助,如滚雪球样接触面将愈来愈大。
  因而,笔者认为不能将“做好台湾人民工作”简单地理解为见个面,吃餐饭的礼节性来往上,应就共同关心、兴趣的问题,即使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调查、研究、探讨、交流,有话题方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因而要改变被动为主动,为两岸共同关注的各姓氏源流、名人先贤(孙中山、林森、沈葆桢、林则徐、郑成功……)、台湾史、民国史、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海军史、民间信仰如妈祖、临水夫人……课题都可作为深入交流的专题;同时,也必须着眼于台湾的青年学生,除做好来大陆学生的了解祖国历史、现状、将来的有关工作(组织讲座、夏令营、考察团等),还可利用台湾大学生渴望看看祖国大好河山,了解祖国历史,了解故乡宗祖地,拜谒祖先,慎终追远的心愿,很好组织观光旅游团,做年轻一代知识青年的工作,建立感情,着眼于未来。当然,特别要注意到台湾学界关注的社会科学学术课题,台湾学界人士对政局、社会的影响是台湾现实中颇具力量的。
  另外,不可忽视在血缘亲情方面所存在的一大生力军一一海外华侨、华人,他们是我们要做好台湾人民工作的很重要的力量。他们均是炎黄子孙,也一直关心祖国的和平统一,他们有两岸直接往来的利便,也是台湾当局争取的对象,但他们无论如何,血管里均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我们姓氏源流工作的一大块也是他们的寻根需求。通过他们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是一最佳途径,特别两岸处于敌对状态下,第三者的作用就可凸显出来。华侨、华人是最好的“第三者”,他们可以很好地沟通两岸关系,且他们也是“中国人”,这是祖国统一必须借重的力量。目前,我们也正在努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三、做好台胞寻根访祖工作的建议
  目前,河南省已出现同意批准成立世界性荥阳郑氏宗亲会、林氏宗亲会、潢川黄氏宗亲会等组织,并进行社团登记,领导层多为地方政要及族姓名流,让其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接受地方社团管理机构的领导与监督,无论由人员结构、财务开支、学术研究等方面均在政策管理下有序进行,与海外宗亲社团的来往也纳入正常交流轨道。因为众多姓氏宗祖在河南,始祖封地、墓茔、有关古迹很多.最有权威招徕海内外人士的顶礼膜拜,也极具凝聚力,从而使台湾的所谓世界性宗亲社团相形失色。目前已有原在台湾的世界性谢氏宗亲会提出迁来大陆或香港的动议。
  有鉴于此,建议有关部门应正视这方面工作的重要性及几乎真空状态,调整工作思路与政策,首先考虑在条件较成熟的相类似社团中,开展尝试,待成熟后再推行;其次,可以同意组织召开全球性的宗亲恳亲大会,将世界性、海峡两岸的宗亲谒祖拜墓行动纳入政府有序管理的范围,从而推进民间亲情的交往,以加深台湾民众对大陆宗祖地的眷恋,让他们的不敢数典忘祖的渴望得以实现,加深与宗祖地族人的联谊,着手修复文物古迹,进而促成各项事业的发展,以抵消台湾对“大陆政策无亲情”抨击的影响;再次,组织有关的研究机构、社团与大学院系加强这方面服务现实课题的探索与研究,从而将学术研究与现实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学术的繁荣,从而由血缘亲情方面做好“人和”的工作。
  基于对两岸血缘亲情所衍生的宗族活动的认识,在限制其无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某些因素的前提下,应将台胞的寻根访祖活动纳入做好台湾人民工作的轨道。特建议如下:
  1、加强管理及做好正面引导工作,指定管理机构,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给绝大多数台胞宗祖地闽粤两省及远祖地河南等省以设立对应社团直至重点姓氏宗亲会的特殊政策,并可参加海外恳亲、交流活动。
  2、尊重台胞的宗族、乡土观念,在其寻根、谒祖、修祠、葺墓、续谱方面给予方便,大力支持两岸族谱的接续,通过叙宗谊、结乡情、续根系,让血缘亲情延续不断。
  3、设立专项基金,拨款支持有关研究团体的调研、交流、出版活动,以提高交流层次。
  4、把握台胞“根在大陆”的心态与热情,有计划地组织重点姓氏在大陆的恳亲活动,激发报效桑梓、促进统一的热情,让血缘亲情广结海内外民心,以发挥制衡“台独”企图的作用。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民革福建省委会祖国统一联谊委副主任
林伟功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福建林氏委员会官网)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