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狮文化与冲绳
福州与冲绳的交往在正式记载中,可上溯至明初,由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赐舟工三十六户”,“闽人三十六姓”后裔遂在中琉交往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据笔者调查考证最早赴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均是福州居民,他们为福州与冲绳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福州狮文化是中国狮文化典型代表,福州也是狮文化传向冲绳的最主要口岸,“闽人三十六姓”可谓是主要的传薪人。本文拟就福州狮文化与冲绳作点探讨,以就教于中日学者。
中国狮子文化的缘起
要探讨福州狮文化,有必要先探索一下中国狮子文化的缘起。
狮子属哺乳纲,猫科,产于非洲和亚洲西部,何时传入中国值得探讨。中国古代有无狮子还是一个谜,早在公元前1060年前,周武王就在他的“智牲园”中收养了许多动物,其中有虎、鹿、犀牛以及各种鸟、蛇、龟和鱼。在《诗经》这部编成于春秋的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就有关于上述的“王在灵囿,鹿鹿悠伏,鹿鹿濯濯,百鸟鹤鹤。王在灵沼,鱼牣鱼跃”的记载,而没有狮子的记叙。
在作者系新石器晚期到青铜时代的原始民族、青铜时代至铁器时代的匈奴族以及后来的突厥族、党项羌族和蒙古族近四千年创作留下的两千多著名阴山岩画中,所表现的动物有马、牛、羊、鹿、狍、虎、狼、龟、蛇、雁等,却独独没有狮子,很值得研究。
另据中国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古代文物,在青铜器、陶器、玉器物品中,常发现有兽面纹装饰。从形式而言,兽面纹代表哪些物象,就反映了当时人们何种崇拜的内容,龙自然是一典型。而华夏族系统的商周时代青铜器的纹饰就已发现的纹饰看,可分为8类,其中的兽面纹类、各种动物纹类、各种兽体变形纹类中,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兽面纹最为发达,种类繁多,其中有牛角型兽,羊角型兽、双龙角型兽、长颈鹿角型兽、虎头型兽、熊头型兽、龙蛇集群型兽等面形纹。而动物侧面成全躯形象的动物纹中,则有虎、牛、象、鹿、兔、蜗身兽、蛇、龟、蟾蜍、鱼、蝉等纹,独独也没有狮子面形纹或狮子形纹。这些也是当时华夏未见狮子这个动物的佐证。
由于狮子与佛教有很深的关系,不妨探讨一下。佛教经典《传灯录》中曾有“释迦佛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天下,惟我独尊”。《楞严经》中也有“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狮子吼,成阿罗汉”句。两者均提到“狮子吼”,谓佛家说法音声震动世界,如狮子作吼,群兽慑伏,故云“狮子吼”。而佛教何时传入中国呢?据《魏书》记载,东汉明帝信仰佛教,派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王尊等12人,前往天竺国(印度)取经,用白马驮回,时为永平十年(67年),此时西域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同来,翻译经卷——四十二章经。自此,佛教在中国正式流传。但是否此时狮子就传入中国?笔者认为未必。
因为,在佛教传入的前后,同时期人许慎(约58-147年)著《说文解字》。作为文字学书,全书本文14卷,加叙目1卷(今存宋初徐铉校定本),每卷分上下,共30卷。收字9353,又重文1163。字体以小篆为主,有古文籀文异体(列为重文),字下解释其字义。此书成于永元十二年(100年),也就是在佛教传入33年之后,却未有狮子的字,多寡可以说明当时并无狮子在华夏大地上出现过。
目前,中国关于狮子记载的最早的古籍据闻为《穆天子传》,此书为晋代从战国时魏王墓中发现为先秦古书(《汲冢书》)之一,作者不详。旧题晋郭璞注。全书6卷,前5卷记周穆王驾八骏西游故事(有人认为其中保存有若干古代中西交通史料),后l卷记盛姬之死及其丧仪。文辞质朴。而其中所记穆王与西王母宴会酬答及盛姬之死部分较多小说意味。是书卷1中有“狻猊野马,走五百里”,而晋郭璞【(276-324)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传也曾为福州撰《迁城记》】加注:“狻猊,师子”,正是中国出现最早的狮子解释。而“狻猊”亦作“狻麂,在汉初学者綴辑周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的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的“释兽”中称:“狻麂…食虎豹”。究竟《穆天予传》所记的狻猊为何动物?郭璞加注的是否准确?《尔雅》中的“狻麂凶猛到可“食虎豹”均值得研究。若《穆天子传》确为先秦古书,所记狻猊确为狮子,那狮就早已在华夏大地出现,为何比其后的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既无狮字,也无狻猊,这也许《穆天子传》为人假托。而《尔雅》的记叙与郭璞的加注,均扑朔迷离,有待探讨。
现权将狻猊为狮,看来周秦似已存在,比佛教传入又早多了,可能与佛教之关系不太大。如以晋的注注释为妥的话,狮子传入中国自在佛教传入之后。按此,狮子与佛教的传入中国关系自然不大了,否则都难以解释上述存在的疑点。综上所述,狮子作为贡物经过陆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可能更大,须更深入探讨。
中国在狮子传入之前,老虎是最凶猛的野兽,早有“百兽之王”的称号。由此,老虎的崇拜延续了多少年代已不容易考证得来。在发掘出来的古文物里,不少虎符、虎面兽纹、虎形纹。随着狮子的东渐,狮子的凶猛压过老虎,取得“百兽之王“的称号。究竟狮子如何运入中国,如何成为超过老虎的“百兽之上”,均无定论。但是毕竟在中国的大地上涌现了千余年的狮子崇拜,外来猛兽成氖中国新的猛兽崇拜对象。为了镇煞、避邪,为了表示尊严、威猛、处处出现了各种形状的狮形雕塑,“狮子文化”遂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演绎、传播、发展。(附中国长江南北狮图l—3页)
目前,中国最大的狮子当推河北沧州的铁狮子,它是山东铁匠李云铸造于五代后周广顺三年(953午),高达5.3米、宽3米,长6米,重约40吨。狮子尾北面南,震怒若吼,昂首瞋目,姿态雄伟,背驮莲座,头顶铸“狮子王”,看来与佛教却有一定的关系。
福州是中国狮文化典型地区
福建的早期居民为闽越族,与中原之华夏族习俗不同,至秦统一中国后始置闽中郡,福州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方设治。在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至秦汉遗址中均未见有关狮子的类型物。至西晋佛教始传入闽中,与佛教有关的狮子传说及造型(文殊坐骑青狮)估计在此时方可能进入福州。但福州现存的狮型物最早的当算五代闽王王审知墓前的石兽。
据笔者调查,福州所辖县市到处可见狮型物,由门前、墙角、门上、墙头、屋檐、屋脊、桥栏、路口、关隘、寺前、庙前、塔前、亭前、墓前……比比皆是,可谓无所不在。至于工艺品类更是层出不穷。石刻、陶塑、瓷雕、木刻、玉雕、铜铸、脱胎……各种材料、工艺琳琅满目。各个时代有各时代的风格。至民国福州“蒋源成”石匠铺刻出“东方醒狮”饮誉全球,当时由后任民国国府主席的林森自己出资、设计捐赠于中山陵,这对石狮子堪称是全中国最精美的狮子之一(附图4页)至于“脱胎对狮”、寿山石章狮纽(附图5页)也同样堪称世界一绝。福州的狮子造型自唐末至当代不断变化,目前也出现了北方典型狮子造型、国外狮子造型现在进入古今中外狮子、各种材料狮子(附图6-29页),均存的新对期,至于与狮子有关的传说、狮子舞、狮拳均流传至今。
福州的最典型的狮子传说首推双门前之“三狮制五虎”。传晋代福州迁城择地为“甘果方几,莲花献瑞,旗鼓二标,绝于户外”,城池按风本堪舆要求座北朝南,以方山(五虎山)为第四案(一为吉祥山、二为仓前山、三为高盖山),因其三峰逼视福州,且峰峦断崖壁立,煞气很大,使双门前城楼屡建屡毁,经形家观察,认为必须在双门前立三狮(图30页)以压制南方五虎山逼视福州的三虎,于是刻制了三狮,后建马路拆门楼,三狮移置南门兜,文革中不知下落。这也是狮子辟邪、镇煞的典型事例,
石狮子辟邪,镇煞的源流应追潮至古代的《用石镇宅法》。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五代人书写的珍贵文献,伯3594写卷中的条文:“凡人居宅处不利,有疾病、逃亡、耗财,以石九十斤镇鬼门上,大吉利”;“人家居宅已来,数亡遗失钱不聚,市买不利,以石八十斤镇辰地大吉”;“居宅以来数遭祸灾、口舌,年年不鲍(饱),以石六十斤镇大门下,大吉利”,因此卷有“求九方色从开元十二年”字样,可见为唐明皇时风俗。据引《墨庄漫录》,最早的石敢当刻石在唐代大历五年(770年)已出现,而福州的现存最早的石敢当为宋绍兴年间物,后由石敢当演化为石狮.,或两者并用都有发现。在《阳宅十书》里凶宅—一断曰:“南来大路直冲门,速避直行过路人,急取大石宜改镇,免教后人哭声频。”中就有用大石镇之的记述。尤其“穿心煞”的住宅多是石狮、石敢当,陶狮等共用,以抵制煞气。官衙、寺庙等门前置石狮多为装饰性,雌雄相对。而民居则装饰与镇宅并举,甚至辟邪,镇煞为主,或纯为后者的则是单只狮子为多。(附图31页)
据风水说,巨岩、高崖、直路、直水、瀑布、谷口、深渊、断崖、高楼、高树、屋脊、墙角、檐口……都有煞气,而民间多因住宅居住后发生种种灾异,于是为了抵制冲射,采取补救措施,在很多屋前放置石敢当、八卦、镜子、石狮、石敢当狮等。由于中国人认为门是内外空间分隔的标志,是进入室内的第一关口,所以历来重视各种门的处理,认为门关系到人的吉凶祸福,“宅之吉凶全在大门”(《相宅经纂》卷一“宅有之要”)。又由于古代人们认为图案是一种象征,如鱼为余裕、龟鹤为长寿、扇子为善(谐音),狮子为避邪.……且狮子为百兽之王,所以喜欢用狮子。由于《鲁班经》称“凡凿石敢当,须择冬至日后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展、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此十日乃龙魔日,用之吉,至除夕用生肉三片祭之,新正寅时立于门首,莫与外人见,凡有巷道来冲者,用此石敢当,”(附图32页)一般人不敢随便立石敢当。而石狮就无此禁忌,置狮子方便且功能齐全,又富有装饰性,且对邻近房屋不产生影响,再加上双门前三狮的抵煞故事的传播,福州人越来越喜欢狮子,各种各样的狮子,不同位置的放置随着出现,遂出现热烈的狮子崇拜,进而促进了狮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由于石狮的刻制费工费钱,普通民众的需求就使狮子的材料由石而用灰塑、陶塑直至三合土塑、水泥塑,造型从简单而复杂,工艺就粗拙而精巧,随着材料变化,灰陶等塑品易损坏,逐渐由地上上移,至墙头、屋檐、屋脊,而这些需放置狮子的房屋多为避冲射而设,环境受风吹最经常,故也有置屋最高处抵风的需要。此中也与福州地区唐末五代的“牛虮压屋脊”传说有关。古永福县(今永泰)有一吴氏女丑如牛虮,“大腹凸头,深目露齿,仰鼻大口少发,皮肤黑漆如墨”,因庙上“他那”被风吹去,她爬上屋脊代替,连鬼怪见了也退避,后被人娶去为妻,为了代替牛虮,遂由瓦窑烧上“他那”放置屋脊辟邪。由目前的调查来看,放于屋上的“陶狮”(民间称呼“土猫”、“风狮”、“哈狮”)位置有所讲究,最多发现放三个陶狮的现象,由颜色看非同时放置,而是后来加置的,可能是认为一个二个不足以抵煞而加上的。福州“陶狮”放置屋上基本情况有九种类型(附图33页)。
由目前考古发掘出来的福州连江县浦口镇浦口窑址中,发现了瓷塑坐狮模型,空心,青釉,前后长8.4CM,宽6.4CM,残高9.3CM,(附图34页),经考古断代,确认为南宋至元代物。显见其造型与福州有些老屋上的“陶狮”相似,至少可说明这些“陶狮”年代久远。经考证,浦口窑显然是一处生产外销瓷的窑口,因为已在连江县的定海,长沙等地的海底沉船或水下遗址中发现了浦口窑的瓷器。据此,福州“陶狮”产生估计还早于生产“瓷狮”,放置于屋脊、屋檐时间为传说中的“牛虮压屋脊”时期完全有可能,至迟也当与瓷狮同期。因而,在“闽人三十六姓’’赴琉球时,福州的屋上置“陶狮”辟邪、镇煞之风旱已有之,传至琉球是必然的,事实也是如此。
至于福州狮舞,狮拳流传时间也不短,两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舞狮的人必须学狮拳炼基本功,否则无法舞好狮子舞。笔者于1968年曾在家乡闽侯县尚干镇浦里村学过传统狮拳,须练一个月的马步,然后学狮拳套路、兵器套路(分上、中、下三类,量才分教),接着学过桌腾跳,当功成艺就后,方可出外演艺,练武还供奉“金狮元帅”,祈求保佑平安。据传此术为南少林武僧铁珠等传授,附近的青圃村也有狮拳、狮舞。两村经常应邀演出。(附图35页)。另外,许多地方神祗塑像均脚踏金狮也成为风气。
综上所述,福州的狮子文化门类齐全,传播广泛,是中国狮文化传播的典型地区,且与冲绳的狮文化有不可分割的因缘关系。
福州与冲绳的狮文化情结
由日本法政大学冲绳研究所所长武者英二先生寄赠的他的著作中就提到:
冲绳的狮子是由福州传入,时间约为13、14世纪,中日两国学者基本取得共识。冲绳狮子的功能与福州的相同。石刻的狮于为主在首里城,据《首里旧城图》(查丕烈画),原欢会门前有对石狮。而瑞泉门石狮照片犹存,其刻制同福州一样,雄狮张口,雌狮闭口。在圆觉寺放生桥的勾拦上刻制着双狮戏球图,这样图案是福州典型的狮文化图案。至于石栏杆的石狮与福州一些栏杆的雕刻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玉陵的栏杆及圆台形塔上均有狮子。这些代表威严且辟邪的石狮子与福州的石狮的功能性极为相似。
福州的狮于经过年代变迁,各种功能分工逐渐明朗,具有辟邪,镇煞功能的狮子由墙脚门边逐渐上升,从门口至门墙,再上到屋檐、屋脊,造型由简单至复杂,由粗糙而细腻,甚至出现大小狮一起塑的现象(附图36页),非常珍贵。但辟邪、镇煞的功能却未改变。
就手头能够收集到的冲绳屋檐及墙上的各种“陶狮”、“瓷狮”、照片(附图37-44页)不难看出与福州“陶狮”的渊源关系,辟邪、镇煞是其基本功能,但在制作的工艺上已熔进了冲绳的风格,发生了变异。【福州红陶烧作地为闽县的黄石(今属长乐),据云烧作的“陶狮”与琉球的很相象,目前当地已经没生产了,但福州很多屋上“陶狮”是由该处生产的,时代不同风格也发生变化。目前该处应需求生产的陶瓷果皮箱上的张口狮仍可看出“陶狮’’的影子与风格影响】。壶屋与琉球村的两地匠艺就不一样,狮子的造型发生很多变化,有的写实,有的夸张,有的凶猛非常,有的憨厚可爱,但出现了头不是朝正前方的模型,这可能将在宫、庙、殿、堂前的狮子头转一定度数的样子作为蓝本而塑造的。
福州的狮子文化传至琉球后,经过吸收、改造、融合,成为具有冲绳明显特色的琉球狮文化,其中有些部分两地之间的渊源关系源远流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在当地民众的努力下,任何原来相同的事物都会受环境条件变化而变异,这是很正常的。福州与冲绳之间六百年的文化交流的情结是分不开割不断的,狮文化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有待于更加深入调查研究。
(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林伟功)
上一篇:孙中山在日本的两次婚姻
下一篇:着眼两岸血缘亲情 做好台湾人民工作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香港平潭同乡会成立
2016年6月6日,香港平潭同乡会成立......
-
纪念林则徐诞辰230周
纪念林则徐诞辰230周年大会在北京......
-
总会探讨助学济困事
本会讯7月21日,根据中华林氏总会......
-
泰国林氏宗亲总会举
11......
-
“唐甘露林”阙下林
“唐甘露林”阙下林氏祭祖仪式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