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碣石营的妈祖祭拜风俗

时间:2013年08月01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汕尾碣石营的妈祖祭拜风俗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是妈祖神诞日,渔区群众都举行了隆重的祭拜活动,如“炮会”、演出“西秦”、“白字”和“正字”等海陆丰地方戏剧,成了汕尾沿海民间的一种传统风俗节日。

作为航海保护女神一一妈祖,是宋、明、清各朝列入祀典的正神之一。妈祖信仰产生于北宋时福建湄州,南宋时开始在福建邻近沿海省份传播;而崇拜妈祖的风俗习惯也由航海人主要是疍民带到了古海丰沿海。疍民是由蛇图腾崇拜发展到多神崇拜的群体,这与海上生存环境恶劣、海难事故多有较大的关系,但妈祖信仰是疍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到了明朝,妈祖崇拜已在民众尤其是沿海疍民中相当普遍。据明嘉靖《海丰县志》在“坛庙”中记载:“天妃庙有三:一龙山,在龙山之麓;一长沙,在丽江之左。俱正德中,知县杨继荣建。一大德,在县东大海之滨。其神在祀典也,是以书。”另据《海丰县文物志》记载:现汕尾城区马宫镇的妈祖宫原也是明代建筑风格。至清朝,妈祖封号由“天妃”晋升“天后”,地位得到了提高,其影响日益扩大。总之,宋以后,在疍民生产、生活的水域,岸上都留有妈祖崇拜的遗迹。

由上可见,汕尾疍民及民众的妈祖崇拜由来已久。在遍布沿海、岛屿的妈祖宫、庙中,以1992年动工重修、扩建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凤山祖庙”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是游客必到之处。新扩建的“天后阁”,巍峨庄严、画栋雕梁、金碧辉煌。“天后阁”三字为当代书法名家启功先生所书。耸立于市区凤山之巅、凤仪台上的妈祖石雕像,面临南海,神态祥和,系“妈祖雕像”专家、厦门大学李维祀教授最满意的石雕作品之一。像高16.83米,边同基座重约1000吨,在国内数一数二。著名作家冰心女士在旁边石块上题写了“天后圣母”四个字。汕尾渔家民俗风情陈列馆及外景园座落于凤山妈祖像脚下,从一个侧面向大批游人展示了“浮家泛宅”的历史。

妈祖文化内涵具体表现在勇敢、和平、自由、共存等几个方面。正如母亲祈望子孙勤劳、勇敢、一帆风顺、安居乐业既是母爱的表现,也是使其心理达到平衡的一种“和”的办法。平等、共存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要相互尊重、同舟共济,勇敢地战胜人生面临的各种困难;而且人类与自然界也要和平共处、协调发展。作为妈祖的信众,尤其是渔民,不仅要征服大海,科学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勤劳致富达到安居乐业;而且要很好地保护赖以生存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自觉遵守海洋渔业法律、法规,不参与“电、炸、毒”鱼等破坏资源,危及子孙后代的违法活动,树立与海洋和平共处、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与妈祖文化所体现的精神是一致的。

(作者:佚名 编辑:林氏 信息来源:广东文化网)
文章热词:汕尾 妈祖 祭拜 风俗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