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后裔在海外续一

时间:2014年04月28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比干文研》創刊號刊載了《比干后裔在海外》,受到海内外宗親的普遍歡迎。  宋仁宗曾贊譽林姓為“三仁而下爵王公”,“古今無數子孫賢”。這不是虚詞,而是史實。在當代,吾族仍無愧于“子孫賢”的贊譽,請看他們:

    為争取華人權益鞠躬盡瘁的林連玉
    林連玉(Lim Lian Geok,1901一1985)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家。生于福建永春蓮壺,乳名皇敬,字采居。幼年在家鄉受私塾教育,16歲到厦門從姑父學習經商。1919年考入集美學校師範部文史地專業,勤奮攻讀,畢業考試各科成績均在90分以上,破該校有史以來記錄,被聘留校擔任國文教員。1925年渡洋至馬來亞,不久轉至印尼爪哇任抹市中華學校任教,被聘為校長。1931年轉往馬來亞巴生市共和學校任教,改名連玉。半年后到加影市育華學校任教務主任。1933年因母喪回家鄉,1935年重返馬來亞,在吉隆坡尊孔中學任教。1941年日本侵入馬來亞時參加馬來亞保衛戰,任救護隊員。日占時期隱居巴生市郊,養猪為生。戰后任尊孔中學復校委員會主席,日夜奔忙,出錢出力,終于把尊孔中學重新恢復起來。1948年他以尊孔中學為基地,倡議組建吉隆坡華文學校教師公會籌備會,在1951年第二届會員大會上,被選為主席,一直蟬聯至1960年8月,長達10年之久。為增强力量,進一步團結各州華校,他又以吉隆坡華校教師公會名義發出倡議,邀請全馬來亞各州16個單位教師代表,于1953年成立馬來亞華校教師總會,被選為主席,連任8年。
    華文教育是廣大華人為争取民族平等,使華族子弟能受到母語(華文)教育,並使華文列為當地國家官方語文的重要問题。連玉多年來一直為争取華文教育列為馬來亞官方語文教育之一而作頑强的奮斗。1955年,馬來亞即將獲得獨立前夕,馬來亞各政黨進行激烈的兢選话動。以柬姑為首的聯盟(巫統)為争取華人的選票,邀請連玉等華人代表參加“馬六甲會議”,要求華人團體給予支持。連玉等提出以華文作為官方語文為條件而予以贊助,幫東姑獲勝。  第二年聯盟執政后,教育部長拉薩提出了一份教育報告書,第十二條“最后目標”却規定“馬來語將為所有學校主要的教學媒介”。連玉認為“這是關系到非常重要的原則問题,是我們華文教育的生死開頭。”經交涉,拉薩私下表示,公布正式的教育法令時不把“最后目標”寫入。
    1961年,拉薩出任馬來亞政府副首相兼内政部長,仍宣布馬來亞最后將以巫文(馬來文)為所有學校的主要教育媒介。連玉憤慨异常,在華校教總理事會上公開了拉薩以前的私下允諾。兩日后,連玉便被褫奪了公民權和吊銷了教師注册準證。這一沉重的打擊,使他生活陷入困境,此后24年來只好靠親友和社會人士熱心支持勉强過活,但他始終不屈不撓。1985年11月,他在臨終前揮筆寫了《駁東姑》一文,在報上發表,文中堅定地說:“争取民族的權益是神聖的任務,我們永遠不會屈服的。即使不幸遇到濫用權力者辣手摧殘,仍然昂起頭來,頂天立地,威武不屈地奮斗到底!”12月18日,連玉在吉隆坡逝世。全馬來西亞15個大華(裔)社團為追念其功績,聯合組成治喪委員會,其靈柩被破例安放在中華大會堂,這是會堂建立60年來所未有的。悼念期間,逾萬名來自馬亞西亞華人社會各階層人士前來向他鞠躬致意。出殯之日,萬余人的送殯隊伍,行程5公里,備極哀榮。治喪后,華人各界杜團踴躍捐款創立林連玉基金會,1987年定其忌辰12月18日為“華文教育節”。

         竭盡全力支持抗戰的林慶年
    林慶年(Lim Keng Lian,1893一1968)新加坡華人企業家。生于福建安溪虎邱鄉,自幼接受家學,長大后,曾就讀于福建省立工業專門学校和北京大学。畢業回家鄉后任漳北保安隊(后改赣軍獨立團)統领。父經營林金泰茶莊。1925年林慶年移居馬來亞,在吉隆坡開設分店。翌年在新加坡創立總行,以經營茶葉為主,兼營滙兑業。慶年以其學識與膽略,馳騁商場,應付自如,宏圖大展,商務擴展至金融、橡膠等業,遂成為新加坡僑界的著名富商。1929年起任新加坡華文小學會考委員會主任。1934—1935年當選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並任南洋女子中學董串會主席20余年。1936年被推選為參加南京國民大會的南洋四名華僑代表之一,並任中國國民外交協會新加坡分會籌備主任及中國國民經濟建設委員會委員。抗日戰争爆發后,慶年積極捐款支援祖國抗戰,他倡組平杜劇團,擔任團長,為南僑籌賬總會捐款舉行義演。1941年協助林謀盛招工修築新加坡防御工事,直至新加坡淪陷前夕,才經緬甸轉至重慶,任國民政府參政員,並創立大同銀行。1945年12月,慶年至南京參加國民大會,被推任主席團成員。1946年返回新加坡,創立馬來亞中南興業有限公司,代理上海招商局船務。1947年回中國任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委員長。1948年辭職再返新加坡經商,並積極參加南洋大學和聾啞學校募捐籌建工作,任新加坡南洋大学執行委員,華僑聾啞学校董事長。1955年以后,歷任新加坡中華總商會董串、副會長、會長;茶商公會主席;新加坡安溪會館常務委員、名譽主席;九龍堂林氏大宗祠會長等職務。1968年12月6日病逝在新加坡。
    值得一提的是,慶年子弟侄及侄孫后革皆有成就,大專畢業18人,其中取得博士學位的2人,他們是:林維镦,南京大學理学士,美國哈佛大學碩士,並獲博士学位;林克强,新加坡大学理學士、碩士,英國爱丁堡大學有機化学博士。  
  
          著名人類畢家林惠祥
    林惠祥(1901一1958)著名人類學家。字聖麟,又名石仁、淡墨。生于晉江蓮埭(今属石獅市)一個商人家庭,祖父在臺灣經商。惠祥自幼隨父在臺灣生活。清宣統元年(1909)回故鄉讀私塾。1912年考入福州東瀛學堂。1917年以優异成績畢業。2年后又轉往菲律賓,在一家米廠任書記員,工余仍自學詩文不輟。后以同等學歷考取廈門大學文科杜會學系,1926年獲文学士學位,為廈大第一届畢業生。先在廈大預科任教一年,后到菲律賓大學研究院人類学系,跟隨美國導師拜爾學習人類學,于1928年獲碩士學位。1929年和1935年曾兩次冒着生命危險,進入日本占领下的臺灣,從事高山族的民族調查工作,寫成《臺灣番族之原始文化》一書。1931年任廈門大學人類學社會學教授,后兼歷史、杜會學系主任,還兼任中央研究院特約研究員。1934年,惠祥在廈大住家二樓創辦廈門人類博物館籌備處,將自己歷年溲集的考古、民族、民俗等文物以及華僑人士捐獻的文物一起陳列,為中國第一家人類学專科博物館。抗日戰争爆發后,惠祥携帶文物、圖書避往南洋。1938年在新加坡當中學教員,次年任檳城鐘靈中學校長,還從事南洋民族問题研究,並積極支持祖國抗日戰争。太平洋戰争爆發后,他避居鄉下,務農為生,生活極其艱苦,但仍千方百計保存文物、圖書。外國學者要用高價購買他所藏的文物,他始終拒绝,不為金錢名利所動。有一次,日本憲兵無理搜查他的住宅,當時他家里收藏有一箱古武器(内有日本刀槍),若被查出,將有生命危險。在搜查中,他面對强暴,毫無懼色,安然坐在箱子上面,結果,僥幸逃過劫難。戰后,在新加坡參與陳嘉庚主持的《大戰與南僑》的編輯出版工作。1947年回廈門大学任教授,並埋頭從事人類學考古學研究。新中國成立之后,惠祥任厦門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並被選為廈門市人民代表、廈門市僑聯副主席。1951年,他將畢生搜集的人類學珍貴文物、圖書捐獻給廈門大學,同時,積極倡導、主持建立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並任館長。1955年,當選為福建省政協委員。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盡管他發現自己患有高血壓病症,但仍帶病工作,白天剖人類博物館上班,晚上堅持撰寫有關書稿。1958年6月2日晚上,他撰寫“中國東南區新石器文化特征之一:有段石碚”英文摘要,剛擱筆,猝然腦溢血逝世,時年58歲。惠祥生前尚兼任廈門海疆資料館館長、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副所長。  專著有《羅羅標本圖說》、《民俗學》、《文化人類學》、《世界人種志》、《神話論》等18種,論文與譯文七八十篇。

          榮獲太平局绅銜的林推遷   
    林推遷(Lim Chwee Chian,1868一1923)新加坡華人富商、社會活動家。字寶善,生于廈門海滄。幼年家貧,壯歲南渡馬來亞,初操舟子業,以勤儉致富。1903年,自創瑞豐盛輪船局,購置多艘輪船,經營航運。同時在丁加奴開墾大農園,種植椰子和橡膠。1913年,與陳禎祥、邱國民、林文慶、林義順等合創聯合火鋸廠。翌年,在丁加奴開采龍運鎢礦,雇傭礦1千余人,有“馬來亞鎢礦大王”之譽。1918年與林和坂等人創辦和豐銀行,出任董事。   
    林推遷為新加坡洪門會義興幫首領,性格沉毅,好任俠,常為人排難解纷。1906年倡組新加坡中華總商會。1911年,被推為中華總商會福建幫議員,並出任怡和軒總理。1912年,被海峡殖民地政府委為保良局局員。1918年,海峡殖民地政府頒贈太平局紳街。翌年,又被委為華人參串局參事。1921年,當選中華總商會副會畏。1923年1月23日以最多票數中選為中華總商會總理,未及就職因病于2月11日逝世。
    林推遷一生熱心華僑教育事業和公益慈善事業,歷任新加坡愛同學校、同濟醫院、同善醫院、中華女校、南洋女校、華僑中学、丁加奴中華維新學校的贊助人、董事或總理等職。

          經營種植興家的林義順   
    林義順(Lin Nee Soon,1879一1936)新加坡華僑富商、僑團领袖、同盟會會員。字發初,號蔚華,又號其華。祖籍廣東澄海,生于新加坡。8歲喪父,由外祖父撫養成人,自幼受華、英文教育。1903年為其舅父張永福及陳楚楠籌辦《圖南日報》而奔走出力。1906年加入中國同盟會,被推選為交際股主任。1907年7月,新加坡同盟會機關報《中興日报》創刊,任司理。次年,受孫中山委派,與陳楚楠等先后到馬來半島各埠及緬甸仰光等地,創建同盟會分會。后經營農場,種植橡膠及菠蘿,成為與陳嘉庚等齊名的巨富。歷任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潮州八邑會館主席、英殖民政府農林委員會委員、米糧限制局委員、鴉片限制委員會委員等職。l927年被聘為南京國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1932年應聘為國民黨“國難會议”委員,並參加洛陽會議,旋返回新加坡,多次電促南京國民政府抗戰圖存。1936年病逝于上海。
 
          興建九龍堂林氏大宗祠發起人林金殿
    林金殿(1879一1944)新加坡華人富商、社會活動家。生于同安馬巷三林井頭。幼年失學,11歲往西貢,1892年轉赴新加坡,隨父從事駁船業致富。1928年至1941年任新加坡駁船業公會會長。本世紀二三十年代,兼營珩山稼圃(牧植業)、橡膠及沤兑等。1934年投資于馬來亞黄梨種植聯合罐頭制造有限公司,出任該公司董事。
    金殿熱心新加坡的社會福利事業,1925年自動捐獻5座房屋作為南洋商業補習學校校產,1928至1930年任該校董事。1938年參與創辦中正中學,並曾捐助新加坡九龍堂林氏祠堂房屋附設商業補習夜學。他對家鄉教育事業也有一定貢獻。1920年捐款叻幣5000元,贊助同安縣發展教育事業,同時在馬巷三林井頭獨資創辦兩所学校。
    1928年,他舆新加坡閩粤兩幫林氏僑领發起組織林氏大宗祠一一九龍堂,以團結新加坡的林氏宗親。1931年,與陳延謙等發起組織新加坡同安會館,任常務委員。同年當選同德書報社第19届參議員。1931年,英殖民當局委任他為華人參串局局長。30年代后,他熱心提倡體育運動。1931年被選為馬華運動大會選手委員會主席。1933年,任新加坡首届華僑運動大會主席。1936年率领新加坡華僑體育代表隊參加在上海舉行的第五届全國運動大會。1944年,林金殿在香港病逝。

         蜚聲于缅甸的林振宗
    林振宗(?一1923)緬甸華僑工商業家、新學創始人之一。祖籍同安灌口,生于仰光。曾留學英國。英國占领缅甸初期,繼承父業,在仰光唐人街設協德號,專營代理英資緬甸石油公司(BOC)的石油和蠟燭。后代售外輪客貨票兼承包批發業務,事業發達,自營協德輪船公司,開辟緬甸至新加坡、香港、汕頭、廈門航織,與英國輪船公司相抗衡。后因緬甸石油公司收回總代理權,遂聯絡僑胞募集資金,自行開井采油,與英國公司兢争。並修建從緬西波樂美直通仰光一條長500英里的輸油管,工程艱巨,耗费極大。終因英國殖民政府的岐視政策和英商巨大資本的壓迫,力量懸殊,致石油經營事業遭到慘敗。此事使他受刺激太深,于1923年11月病逝。輸油管工程后由别人繼續完成其未竟之志。
    林振宗熱心教育事業和其它社會福利事業,辛亥革命前后,積極倡辦新型中西華校。1905年被聘為中華義校西文監學,並獨資創辦林振宗中西學校。1909年任緬甸福建女子學校首届董事長。生前曾在仰光郊區燕子湖畔修建一座華麗的中國式園林一一協德園,亭榭樓閣,無不具備。其中“振宗宫”層樓叠閣,共有五層,其建材全部由中國運來。今已被辟為招待外國賓客的迎賓樓。

        傾資助革命的菲僑林景書  
    林景書(1882—1946)傾家助革命的爱國華僑。生于晉江馬平巴厝。青年時旅菲經商,略有粒積。時值孫中山在海外發動革命,赴菲募捐。景書多次拜訪孫中山,傾談投機。孫先生慷慨陳述三民主義之要旨,鼓勵華僑萬泉一心,為革命效勞俾得早日推翻清朝,既振興中華,亦提高華僑在僑居國之地位。景書深為感動,毅然傾資助革命,捐獻辛勤粒積的五十萬銀元(而自己却停寄家費三年)。  又四出勸募,獲五十萬元,全部交孫中山作革命經费。孫中山深為嘉許,特贈給獎章一枚、獎狀一張。景書萬分珍惜,將獎章裝入小盒内,每次往返中菲均随身携帶。迨歸國休養時,特將獎品與孫中山合影照片,裝入鏡框懸挂于書軒内。
    景書熱心公益及教育事業,對西濱學校、乳山、鸛頭、巴厝宗祠修建,都盡力捐獻。1919年在巴厝獨資創辦“啟蒙”學校,為家鄉培養人才。

         熱愛祖國的日僑林三漁
    林三漁(1898一1987)旅日華僑浙江同鄉會副會長、日本東京華僑總會理事。生于浙江青田,1914年從上海東渡日本。初在皮革作坊做工,后在東京經營餐館。1961年首次回國參加國慶觀禮,至1987年已回國47次。先后為家鄉捐建水電站1座,大小橋梁6座、涼亭4座’山口至仁莊公路條,捐贈醫療器械及拖拉機等項目多達17項。尤其樂為桑梓培育人材,在温州大學、麗水師專、青田中學設立振興中華獎學金,資助青田中学建造容納1600人的大禮堂。1987年捐贈上海師範大學實驗小學教學大樓1幢及教學設施。1982年6月東京華僑總會表彰他:“熱愛祖國,為維護華僑正當權益,團結廣大僑胞,促進祖國統一,發展中日友好作出巨大貢獻”。

         加拿大第一位華人省督林思齊
    林思齊(David See—Chai Lam,1923一)加拿大華人學者、富商、杜會政治活動家、慈善家。原籍廣東潮州,生于香港。其父為教育家和香港嘉華銀行創辦人林子豐博士。早年就讀于香港培正中學。1947年獲廣州嶺南大學文學士學位。1948一1950年先后在美國费城坦普爾大學、紐約大學、哈佛大學進修,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1972年在加拿大不列颠哥倫比亞大學深造,1987年獲該校名譽法學士學位。1955一1967年曾任香港浸信會醫院創辦主席,1957年任香港浸信會學院副主席,1962一1967年任香港嘉華銀行董事兼總經理。1967年携家眷移居加拿大,1972年加入加拿大國籍。投資于加拿大西岸地產業,1974年創辦加拿大國際地產實業有限公司,任總裁。他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又深受中國儒教思想的影響,以“為善最樂”為座右銘,致力于慈善事業。在温哥華創立香港僑商會,幫助由港到加定居的新移民解決抵加后的各種問題。又在温哥華設立林思齊夫婦(夫人陳坤儀)基金會,並在香港設分會,任創辦人兼主席,捐助各種慈善事業。1985年向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捐助100萬加元,用以設立行政管理研究圖書館。為此于1988年7月獲加拿大三級勛章。1988年又捐獻100萬加元,修建不列颠哥倫比亞大學亞洲花園,作為公共教育及研究亞洲植物之用。同年9月9日,出任為期5年的不列颠哥倫比亞省省督,成為加拿大建國121年來第一位華人省督。
(作者:林少川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不详)
文章热词:比干 后裔 海外 一比

上一篇:闽台林姓血缘亲

下一篇:林王同宗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