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街凤鸣林氏宗祠

时间:2015年01月22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古厝宗祠■阮道明文/图

连江上林街凤鸣林氏宗祠(以下简称林氏宗祠),位于凤城镇东北街,始建明洪武年间。

林氏宗祠规模较大,砖木结构,青瓦火墙,具有典型的明代宗祠建筑风格。其主体共分三进,不经意间,让人领略时光深处厚重的历史积淀。

一进,由门楼、廊屋、天井组成。朝街大门前有一对威猛的青石狮,门头墙正上方镶嵌一块“林氏宗祠”的青石横匾,门楼为二层楼房。一副“五色凤鸣天下晓;一声莺报上林春”饰金青石雕联分列两侧,浓缩了千年历史,百味人生,笔底风云,家国情怀。林氏先辈将他们耕读传家的理念,用书画形式表现,生动地展示了祠堂的文化内涵,激励后生,在现代与传统之间,自力更生,在困境与机遇之间,自信前行。

二进,由大厅、廊屋、天井组成。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两边是风火墙,抬梁拱悬山屋顶,以简洁通透、朴实明朗为基调,色彩以黑、红、灰等作为基本色,使祠内外空间环境色彩和谐统一。厅堂正上方高悬一块大匾“忠义名家”,左右分别挂“凤鸣精英”、“院士”等牌匾,并配以覆竹“宋元明清凤鸣历代多进士;欧美亚非圆周数论一名家”等柱联多副。

三进为后堂,中央设神龛,神龛规模颇大,周遭雕刻精美,神龛内安放林家祖先牌位,置火烛、香炉等。接地气,向天心,闪灵光,体现了林氏族人尊宗敬祖的传统美德。

第一进至第三进的左右,均建有对称的侧廊;厅与厅之间,由廊屋贯通,以避日晒雨淋;天井采光通风,雅而不俗。整座祠堂布局周密、严谨、自然、稳重、大方,充满古韵。一座人性化、和谐的祠堂,既要继承传统,也要有祠堂周遭四通八达街巷的安详与宁静,它如同连结城乡间林氏族亲的情感纽带,将族亲凝聚在一起。

林氏宗祠往西咫尺处的街边有一口圆型古井,直径1.5米,泉水清醇甘甜,久旱不涸,冬暖夏凉,井沿高0.6米,由八块花岗石板嵌就,边留排水沟,井后砌护坡,面积约25平方米。相传,林氏先祖乔迁此地时,身先垂范,倡导挖井饮用,故名为“上林井”,后几经修建,如今,古井井栏的石板还镌刻着“第一井”、“清乾隆乙丑通乡重建”等古朴厚重的清晰字样。

上林街凤鸣林氏是连江古老的望族。据林氏族谱记载,林氏人才辈出,有过“七代十四进士�”的荣耀记载,近代及至现代,又有“凤鸣三杰”的人文佳话。在民主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一批有作为的上林街林氏后昆,热血沸腾,一展身手。其中,林涧青、林子力和林群三人为佼佼者,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林涧青,1922年出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投身当地的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连江县特别支部书记。1945年后任香港《自由世界》、《自由丛刊》、《华商报》编辑。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管理处副总编辑、《学习》杂志副总编辑、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国内组负责人、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副主任,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

林子力(1925―200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高级研究员、中国经济学家、劳动商品化理论创立者。他著述颇丰,《走向市场》是其代表作。林氏祠堂还走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林群,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并于2001年获得捷克科学院数学成就奖。

“生气凛然左昭右穆源远流长根基固;道义担肩耀祖光宗承前启后世泽绵。”“敖江滚滚流经凤邑生灵气,文笔巍巍映衬上林育俊才。”林氏宗祠内的楹联、牌匾,不少是由不同时代的名宦、名人、名家所题、所撰、所书。读来韵味醇厚,富有乡土气息。

除了对于传统的追寻,年轻人也积极参与,作为林氏新生代,他们脸上没有父辈的艰辛与沧桑,更多的是自信的底气和必胜的笑容。林氏宗祠坚持年年春秋“二祭”,他们把亲情、乡情、友情,倾注在这个难得的聚会。在对祠堂文化的探寻中,林氏族亲有着自己的态度。他们说,祠堂坚守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尊宗敬祖的美德,坚守着林氏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

林氏宗祠融建筑艺术、雕刻艺术、书法艺术为一体,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作者:佚名 编辑:林杰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以下是对 [上林街凤鸣林氏宗祠]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