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狮文化源流初探

时间:2010年09月26日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中国历史上从不产狮子,但中国处处却可见到形象各异、风格不一的狮子雕塑、图案,以及与狮子有关的狮子舞、狮子拳和种种形式迥异的狮子崇拜……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各民族居住地,几乎均可见到狮子雕塑等,但由于难以见到真狮子,所以中国的狮子造型一开始就脱离了真实狮子的原型,即使到了后来也曾有人按真狮子雕塑(图一、图二分别为笔者发现的元、明石刻狮)倒成了罕见之物,不为人们所接受。而脱离了真实狮子原型,由中国历代雕塑家凭传说想

中国狮文化源流初探

图一 元代真狮雕塑

中国狮文化源流初探

图二 明代真狮雕塑

象创作出各种各样的狮子雕塑作品,以及民众创造产生的狮崇拜、狮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狮文化。无论中国的东西南北、台港澳地区,以及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大的国家如日本、琉球(冲绳)、韩国、东南亚诸国与海外华人聚居地,艺术化的狮子已成为众人喜爱的瑞兽,广为流传。中国狮文化的源流及演变,很有必要作番探索。多年来,笔者对狮文化情有独钟。除一九五五年应邀赴日本冲绳作《福州狮文化与冲绳》学术报告外,还细致地考察了该地的狮文化。另外一九九七年再应日本冲绳具志川市市长和冲绳狮子学会会长之邀参加该处组织的狮文化考察团赴南京、北京、西安、敦煌、新疆各地考察。除此之外,笔者还去过台湾、香港及国内众多省市,收集到大量有关狮文化的照片、资料。为了作抛砖引玉之试,尽己所知,拟就中国狮文化源流作一试探,恳请方家不吝赐教。
  一、狮文化传入中国时间
  世界上只有非洲、西亚和南美产有狮子,因南美与中国远隔重洋,古代交通无法交往,而非洲要进入中国必须经过西亚,且海上交通又较晚,故狮子传入中国最早通道非西亚莫属。至于狮子何时传入中国,众说纷纭,依据各异。
  按目前所知,笔者认为中国典籍中有关于狮子记载的最早古籍为《穆天子传》,此为晋代于汲郡战国时魏襄王墓中出土几十车竹简里经官方组织束皙等著名学者整理出来的《竹书纪年》、《国语》等十六种古书中的一部书。作者不详,旧题晋郭璞注。全书六卷,前五卷记周穆王架八骏西游故事(有学者认为此中保存有若干古代中西交通史料)。是书卷一中有『狻猊野马,走五百里』,郭璞加注『狻猊,师(狮)子。』据此,中国记载中第一位见到狮子者应为周穆王。按《穆天子传》、《竹书纪年》,西周第五个君主周穆王于就位十七年(距今近三千年左右)西征昆仑丘,会见过西王母。是时『造父御穆王西巡狩』,车行向西折北,至河宗,到积石,登弇山,拜见西王母。并在吉日甲子,送很多礼物给西王母,翌日又在瑶池为其举行宴会,西王母为穆天子歌『白云在天,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穆天子约三年后再来相会。事后,穆王西行翻越帕米尔,抵达今之吉尔吉斯大草原等地,西行甚远,见到狮子狻猊,故『狻猊野马,走五百里』决非无稽的记载,是有所据的。
  再从中国汉初古籍《尔雅•释兽》中已有『狻麂(猊)如猫,食虎豹』的记载看,狮子传入中国早于汉朝,所遗憾者,目前尚无法找到更确切的记载。但笔者经过多年多方调查,终于发现现藏于新疆博物馆的狮型金牌饰为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狮型艺术品(图三)据考古断代为战国时

中国狮文化源流初探

图三 中国最早的狮形物

期(公元前四七五——前二二一年)物,此物长廿厘米,由乌鲁木齐南山矿区阿拉沟(也称鱼儿沟)古木椁墓出土,金箔打压制成,呈浅浮雕状。狮张口睁目竖耳,双前足上举作扑食状,鬃毛卷曲,细腰,后部反转上卷,尾与鬃相连。身饰弧线条文和圆涡纹,整体作奔跃咬噬状。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此宝物的发现,足可说明战国时期狮子或新型艺术品已传抵当时尚属西域的新疆地区。既然战国时期此地已出现狮型物那与其毗邻的汉王朝诸国不会不受到影响,对狮子产生间接或者直接的认识。《尔雅•释兽》对狮子的注释不会是无据之说。按目前中国的版图而论,中国于战国已有狮型物传入,新疆出土的狮型金牌饰正是最好的凭证。
  关于狮型艺术品,从法国卢浮宫收藏的出土于尼罗河西岸丹达赖的阿尔克山的象牙刀柄浮雕和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收藏的青石板浮雕,已可说明古埃及早在公元前三五00年的加尔采文化末期已用写实手法表现狮子。而约建于公元前二六五0年的哈夫拉王朝的狮身人面像,开创了以石狮守护陵墓的先河。此后也出现了狮子守卫建筑物大门的先例。不可否认后来对中国狮文化的传播产生间接或直接的影响。中国狮子雕塑艺术品绝大多数安置于陵墓、宫殿、庙宇、衙门、府第之前,均与古埃及等地有非常相似之处,不至于无渊源瓜葛吧!但限于条件,资料一时尚无法深研,相信这些方式当时随着东西交流,必然跟真狮一样逐渐传入中亚,然后进入中国,播迁有关国家与地区。

中国狮文化源流初探

图四 群狮雕塑

  当然,任何文化的传播不可能全部照搬,在长期的影响与融合过程中,只能部分地为当地文化所接受,形成既有别于外,也有异于内的新的模式。狮子进入中国也是如此。西方形式的狮子艺术如图四,在中国不难找出既像又不像似是而非的形式。狮子家具、图案、画像,均有例子,恕不一一列举。
  二、真狮子传入时间及路线
  公元前一三八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沟通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而西亚是狮子产地,中亚是狮子传播区域,在沙赫里垴古城遗址出土的石质柱头上发现了四只头长弯角的有翼『飞狮』;在大流士时代,伊朗首次出现了两只狮子、两头公牛或两只狮身鹰首兽组成一体的柱头(波斯波利斯、纳赫西鲁斯特);铁尔梅兹的狮头形石质出水口,达里维尔津——捷佩出土的左手执狮首的少年塑像;片冶肯特壁画南娜骑在一只背上披有花纹织物的狮子身上;苏对沙那壁画中骑狮的女神……均说明了狮子形象在中亚的影响。从而为狮子进入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中国早期的文物与史书却让人疑虑重重。由司马迁的《史记》及许慎的《说文解字》均无狮子记述,令人对狮子入传时间存在疑点,是否他们疏忽还有待于考证。就目前所知,由新石器晚期到青铜时代的原始民族与青铜时代至铁器时代的匈奴族及后来的突厥族、党项羌族和蒙古族近四千年创造留下的著名阴山岩画中只有马、牛、羊、鹿、狍、虎、狼、龟、蛇、雁等动物,却无狮子,另从中国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古代青铜器、陶器、玉器物品中的兽面纹饰看,种类繁多,其中有牛角型兽、羊角型兽、双龙角型兽,长颈鹿角型兽、虎头型兽,熊头型兽,龙蛇群集型兽等面形纹。而动物侧面成全躯形象的动物纹中,则只有虎、牛、象、鹿、兔、蜗身兽、蛇、龟、蟾蜍、鱼、蝉等纹,均无狮子面形纹或狮子形纹,而编成于春秋的《诗经》也无狮子的记载,看来要将狮子入传中国的时间推至接近新疆所发现的狮型金牌饰同期还有困难。
  目前,中国有准确记载狮子入贡时间最早的为西汉末淮阳王刘玄更始元年(公元三二年),汉班固撰《汉书﹒西域传》载:『……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巨象、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而许慎所著《兽文解字》成书于永元十二年(公元一百年),距有记载的狮子入贡时间已七十七年,佛教入传也已三十三年后所成此书,竟无狮字,令人不解。看来古籍中无记载就断言其无也不可靠,一切定论尚需让事实来印证。
  关于东汉时期西域入贡中国狮子的纪录甚多,如汉明帝刘庄永平年间(公元五十八七十五年)就有;汉章帝刘炟章和元年(公元八十七年)『是岁西域长史班超击莎车大破之。月氏国遣使献扶拨狮子。』(注一)二年『初,月氏尝助汉击车师有功,是岁贡奉珍宝。符拔狮子,因求汉公主,超拒还其使,由是怨恨。超久在绝域,年老思土,遣子随献物入塞』(注二)章和二年……冬十月乙亥,安息国遣使献师子符拔』。(注三)汉和帝刘肇永元『十三年(公元一0一年)……冬十一月,安息国遣使献狮子及支条大爵。』(注四)汉顺帝刘保阳嘉『二年(公元一三三年)……六月末,疏勒国献师子、封牛。』(注五)
  此后,至唐代狮子入贡也不少,据《新唐书》、《旧唐书》记载,康国、吐火罗、波斯等国都曾向唐王朝进贡国狮子,皇家禁苑中也豢养过狮子。唐代众帝王陵前的石雕狮子栩栩如生,与工匠能见到真狮子是分不开的。延至明清才有狮子由海上贡献的记载:『通使西洋……宣示威德……自是蛮邦绝域……亦皆奉表献琛,接踵中国……殊方珍异之麒麟、狮,犀、夭马、神鹿、白象、火鸡诸奇畜,咸充廷宝』。(注六)郑和下西洋,归国献纳品有『明月之珠……麟、狮、孔翠之奇……皆充船而归』(注七)『康熙乙卯(公元一六七五年)秋,西洋遣使入贡,品物中有神狮一头,乃系之后苑铁栅,未数日逸去,其行如奔雷快电……』(注八)由上可见,当年狮子贡献中国,早期非常明显由陆地沿丝绸之路进入,明清起又添加了海上进入中国的线路。
  三、狮子取代虎成为百兽之王
  中国古代的百兽之王是老虎。老虎也以威猛无敌而称霸山林。在狮子传入之前,它威风凛凛,统辖着百兽。民众、家畜常遭虎噬,成语『谈虎色变』正说明了虎患之厉害。也正鉴于此,古代中国对虎的膜拜几乎登峰造极,不知延续了多少年代。由考古挖掘出的古文物及民间收藏物品看,不少虎符、虎面兽纹,虎形纹,虎型物……均可说明这点。据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虎型物(虎首饰)属石家河文化(公元前廿四世纪——前廿世纪),年代的确久远。至于狮子传进,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为时不长,但为何狮子取代老虎成为百兽之王,关键在于狮子与老虎诸兽相较过,在中国浩瀚的史料中,笔者已查到五次明确的记载。

中国狮文化源流初探

图五 虎符

  在汉初学者缀辑周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的中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书着《尔雅•释兽》中称:『狻麂(猊)……食虎豹』。而狻猊就是狮子,这里已明确狮子凶猛过虎豹,虎豹成为狮子的食物。在《洛阳伽蓝记》中,记载狮与虎、豹、熊相较更详。文曰:『庄帝(汉明帝刘庄)谓侍中李彧曰:『朕闻虎见狮必伏,可觅试之』。于是,诏近山郡县捕虎以送。巩县、山阳并送二虎一豹。帝在华林园观之。于是,虎豹见狮子悉皆瞑目不敢仰视。园中素有一盲熊,性甚驯。帝令取试之。虞人牵盲熊至,闻狮子气,惊怖跳,踉曳锁而走,帝大笑。』
  另外,史料还有『后魏武帝伐冒顿,得狮子一,还至洛阳,三千里鸡犬皆伏,无鸣吠』。(注九)『狮为百兽之长』。(注一0)《本草集解》也说『狮子出西域诸国,状如虎而小,黄色,亦如金色猱狗,而头大尾长,亦有青色者,铜头铁额,钩爪锯牙,弭耳昂鼻,目光如电,有须髯。牡者尾上耸毛大如斗,怒则百兽辟易。其乳入牛马乳中,皆化成水,虽死后虎豹不敢食其肉。』
  狮子的威猛于中国早在汉明帝时(距今近二千年)已得到证明,二虎一豹见狮『悉皆瞑目不敢仰视』,盲熊闻狮子惊怖『曳锁而走』。至于狮子『虽死后虎豹不敢食其肉』,可谓记载尽致准确,『百兽之长』靠威而立。因而,外来猛兽狮子取代中国百兽之王老虎的地位,成为称雄天下的百兽之王,是有明证的。
  所遗憾者,这些靠贡献来的狮子数量极为有限,作为异兽,历史上只供帝王观赏,民间无缘一睹。而老虎照样肆虐山林,伤人食畜,平民百姓知道狮子能食老虎,但狮子毕竟是『舶来物』,可望而不可及,对狮子广泛制约老虎的寄望一直无法成为现实。民众只能寄望狮子在冥冥中能制服恶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狮子的信仰、崇拜却在中国及华人中广泛传播,逐步演变、进化、完善,成为无所不在的狮膜拜,并人为地给狮子以神化,增加了避邪、镇煞、防火、制风的功能。之所以狮文化能在中国影响之大,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佛教是中国狮文化广泛传播的载体
  中国狮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源于狮子的入贡,由于贡物甚少,民间无缘得睹真狮子,除传说之外,中国民间得以认识狮子,并广泛流传,与佛教在中国传播关系殊深。佛教中的文殊菩萨就骑狮,所有文殊雕塑均有狮子(图六)民众接受佛教,就必然要接触文殊菩萨,也必然知晓他的座骑狮子。而在佛教发祥地,佛祖均有狮子座,而在中国•佛祖同样有狮子座,这些均给信徒以认识狮子的机会。

中国狮文化源流初探

图六 文殊菩萨骑狮像

  佛教经典《传灯录》中有『释迦佛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天下,惟我独尊』』;《楞严经》中,也有『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狮子吼,成阿罗汉』句。两者均提到『狮子吼』,谓佛家说法声音震动世界,如狮子作吼,群兽慑伏,故云『狮子吼』。由佛教传狮子型像、佛经宣扬『狮子吼』直接与佛祖有关,将佛法无边的佛祖弘法论为『狮子吼』,给佛教徒产生狮子的敬畏是可以理解的。《智度论》也有『佛为人中狮子,凡所坐若床若地皆名狮子座』的记载。
  中国佛教的信仰始于东汉明帝,他曾派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泰景、王尊等十二人前往天竺国(古印度)取经,用白马驼回,时为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翌年在洛阳建白马寺,自此始随着历代帝王对佛教的推崇(久远年代中,也曾出现过如会昌汰寺等现象),佛教溶入中国文化,被民众所接受,得以广为传播,而与佛教紧密相关的狮子同时为民众所认识所接受,狮子与佛祖相生同在,法力威猛无边的形像在中国各地建筑的寺庙庵堂中出现,成为国民都认识的神兽,随着传说流传,狮子的功能也在不断完善中。(图七)关于与狮有关史载,唐贞观九年(公

中国狮文化源流初探

图七 洛阳白马寺狮

元六三五年〕,西域贡狮,唐太宗曾命秘书监虞世南作《狮子赋》、宫廷画师阁立本绘《狮子图》,(注一一)也可说明唐贞观时已出现由名家创作的文学作品《狮赋》、图画作品《狮子图》了。说明狮文化至唐代也正像其它方面走向艺术的巅峰。
  中国的佛教随着帝王的倡导,官府的推崇,民众的接受,得以盛行。『天下名山僧占多』是很好的说明,山因寺庙高僧得名。试看天下名山几乎无一不跟佛教有关。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寺庙建成,伴佛而行的狮子也随之遍布各地。各地工匠要塑造雕刻护法神狮因无真狮为样,于是就以传说加想象来塑造。从而创造出风格各异、姿态不一的各种狮子。因而可以说•中国狮子雕塑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是随佛教的传播而遍及中国大地,佛教是中国狮文化的载体。中国狮文化是以佛教狮子为基础不断发展扩大的。
  五、中国狮文化的发展与功能扩大
  鉴于佛教中狮子的功能以护法为主,且威严尊重,遂被人们所仿效,其它教派也接受吸收了狮子护法的传统说明。中国道教甚至直接吸收了佛教狮子座的方式,笔者首次发现了北朝时期道教狮子座(图八)也是至今所知的第一个道教狮子座。至于其它宗教传播地也多有狮子,如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图九、一0)。各少数民族有回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各信奉不同的宗教,但奇怪的是各宗教寺庙与各民族主要聚居地均有不同型式、形态各异的狮子出现,其中均已渗入其本民族,本地区,本宗教的文化,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狮文化源流初探

图八 北齐道教狮子座,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和博物馆

中国狮文化源流初探

图九 蒙狮

中国狮文化源流初探

图一0 藏狮

  除少数民族之外,各种宗教之外,中国汉族聚居地广袤的土地上,狮子总是无处不在,除与佛教有关的外,墓前护卫狮直至宫廷衙门狮,府宅狮、道路桥梁狮……再加各种各样的狮型艺术品、狮子戏、狮子舞,真令人无法细述。
  由于狮子的护法功能与其本身的威猛,善于造神的民众不断地传说、创造、衍化,使百兽之王狮子成为可以避邪、镇煞的神兽,民间也将狮子像过去崇拜老虎一样引入平民百姓之家。狮的功能逐渐也由装饰性转向实用性——避邪、镇煞,直至如金门那样的制风,福州那样的防火(双门前置三狮镇五虎,以抵制南方五虎山的煞气)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狮子功能与石敢当功能的融合。狮子辟邪镇煞功能的源流上溯有佛法无边的影响外,其余则可因狮子大多为石刻,而石头在古代就有镇宅的功能。早在唐大历五年〔公元七七0年),福建莆田就有全国记载最早的石敢当的出现(见《墨庄漫录》)。在敦煌莫高窟就发现有唐代末五代人书写的文献(伯三五九四)中就有『凡人居宅虎不利,有疾病、逃亡、耗财,以石九十斤镇鬼门上,大吉利』,『居宅以来,数遭祸灾、口舌,年年不鲍(饱),以石六十斤镇大门下,大吉大利』。因此卷有『求九方色从开元十二年(公元七二四年)』字样,显见为唐明皇时风俗。由于狮有避邪、镇煞的功能,石头也有镇宅——也就是辟邪、镇煞作用,随着时光的推移,石头镇宅进而石敢当镇宅,石狮镇宅、接着转为两者合而为一,石敢当狮就逐步出现。目前,全国现存最早的石敢当为福州宋绍兴石敢当。在《绘图鲁班经》中就有狮首泰山石敢当的图,注高四尺八寸,阔一尺二寸,厚四寸,埋入土八寸。金门、台湾宜兰就有狮首泰山石敢当。后发展至狮、石敢当并行。有的甚至加八卦等等形式,有的凶宅还出现多种狮子、石敢当、八卦同时安放的现象。尤其『穿心煞』的凶宅还会出现门口、门楣、墙头、墙根,屋脊等处同时放狮及石敢当、八卦的状况。让狮子共同抵制煞气。这些狮多为单个、蹲距式、狮头前视,完全有别于装饰性的双狮,多立式、卧式、扭头相望等及放置位置多在寺庙、宫殿、衙门、宗祠、孔庙、桥头……将众多不胜枚举的现象作一细考,不难追溯至佛教与民俗的融合。唐末五代福州的永福(今永泰)县甚至出现『牛虮女压屋脊』的传说,发展到后来,用陶烧狮子代替牛虮,安放于屋脊、屋面以避邪、镇煞,甚至说狮子抵煞不会影响其它邻居平安,(图一一)不像放置石敢当那么麻烦(要按时辰等安放),故为抵煞放置狮子的人相对更多。

中国狮文化源流初探

图一一 屋脊避邪镇煞狮形物

  由于人们认定石狮子有避邪、镇煞功能,随之而来就衍化出新的作用,如福州城内经常发生火灾,经堪舆家论定是因城南巨案五虎山(古称方山)有三峰逼视城池,断崖凶残,南方属火•导致城垣火灾不断,宜在城门前置三狮抵制三虎,人称『三狮制五虎』,以免回禄之灾,故福州由宋代起就有双门前三狮之设置(三狮已毁于文革)。狮子又添加了防火功能。
  至于狮子发展至有制风功能更令人感触良多,狮子崇拜的发展,也跟神信仰崇拜一样,随着人类、社会的需求而不断地『进步』。金门的风狮爷可作为中国土地上狮子制风功能产生、完善的最突出地区,由于金门学者已有《金门风狮爷调查研究》专著的出现,探讨既广又深,笔者就不学舌了。风狮爷的狮子型状及放置位置颇值得欣赏。(图一二)

中国狮文化源流初探

图一二 风狮爷

  中国狮文化的发展与功能扩大,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展的必然。
  六、中国辟邪与狮子的甄别
  在中国狮子崇拜不断扩大提升的进程中,有部份学者将有翼的神兽——辟邪形像狮子,且梵语Vasimba也译为『大狮子』(译者无知所为),就武断地把辟邪等同于狮子,并称有翅膀为『飞升的狮子』。笔者认为太过牵强附会,很有必要廓清两者的不同。
  首先,有必要探讨一下中国有翼动物造型艺术的历史进程。至今中国考古所发现最早的有翼动物造型,是一九二三年由山西省浑源县出土的时属春秋晚期(公元前七七0——前四七六年)的镶嵌狩猎纹此两件文物断代明确为春秋、战国,且两有双翼神兽绝非狮子。而在战国所著《山海经》中(十八篇中四篇《海内经》为西汉初年作品),也有关于翼兽的神话。唐人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就有『秦汉以来,帝王陵寝有石麒麟、石辟邪、石兕、石马之属……皆表饰纹珑,如生前仪卫』的记述,说明石麒麟、石辟邪之类石兽早已见于秦代,而这时真狮子尚未传入中国地域,有翼神兽显而易见不是狮子,而是中国早有的有翼神兽。
  而在中国『辟邪』为何物,早在东汉已有实物且流传至今。目前尚存的河南南阳东汉延熹九年(公元一一六年)汝南太守宗资墓前一对石兽分别刻有『辟邪』、『天禄』,正是说明『辟邪』等为何物的明证。两石兽造型综合了狮、虎等动物形像。刻有『辟邪』字的石兽,高1.65米,长2.25米,右翼端有『辟邪』二字,双角;另一石兽右翼刻『天禄』,独角。两者形状均伸头张口,针髭八方,目圆眸鼓,胸腔隆起,羽翼欲展,匍伏于地,尾巴卷于臀部。前者刻字非常明确地说明此即辟邪,且有冀,双角。后来还出现形象像狮,无角有翼的辟邪,以后人们常以天禄、辟邪、麒麟束命名肩有羽翼的异兽,区别说法不一。(图一三)但它们有别于其它兽形雕塑的最突出标志为有双翼。

中国狮文化源流初探

图一三 中国最早的辟邪 西汉元帝墓出土

  笔者认为,辟邪和天禄应是中国古代『飞廉』的别名。『飞廉』原是楚人神话中的神兽。屈原《离骚》中曾有『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句。王逸注曰:『飞廉,风伯也。』汉代道家思想泛滥,崇信方士枉言,迷恋得道升仙,飞廉有翼,遂成赫汉人『升仙』的理想交通工具。而《淮南子俶真训》也曾云:『骑飞廉而从敦圄』,高诱注:『飞廉,兽名,长毛,有翼』。因而,辟邪是由道教思想所演化,为有翼能驱鬼引魂升仙的神兽,与佛教、狮子本无关系。由上述可以得出辟邪即飞廉,作为升仙的理想交通工具,关键『有翼』,『有翼』方能飞升。因而翅膀遂成为辟邪的特征。中国考古学界将有翼的石兽严谨地定称为『辟邪』或『石兽』,即使形象如狮也不称为狮。因有翼的神兽就不是狮,若是狮就无翅膀,翅膀是甄别狮与辟邪的根本。
  目前,中国记载的青梧观前三梧桐『树下有石麒麟二至,斗高一丈三尺,刊其肋文字,是秦始皇骊山墓上物也』(晋《西京杂记》),可谓记述秦始皇陵石麒麟的唯一记载文字,所遗憾者实物早已无存了。而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辟邪实物有准确年代的是西汉元帝刘爽(公元前四十几年前三十三年)墓出土的两个玉辟邪,皆用和阗玉琢成。大件玉辟邪高5.4厘米,长7厘米。辟邪昂首前视,张口露齿,鼻端翘起,鼻孔外露,双耳竖立,两颊饱满,颊后披毛,颔下有长须,尾垂于地,腹地双翼,挺胸而立,小件玉辟邪高2.5厘米,长5.8厘米,张口露齿,腹有双翼,头生一角。原有人称此为玉卧狮,后因有翼,考古界最后定称为玉辟邪,改正了原来的错讹。另外,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同属汉代的铜辟邪、陶辟邪也颇具典型。
  弄清了辟邪不同于狮子,那么南京的南朝宋、齐、梁、陈所有的陵墓前的石兽就不难判别,因它们均有双翼,均可统称为『辟邪』,细分则有单角、双角、无角的区别,(图一四)或分称

中国狮文化源流初探

图一四 汉代陶辟邪

为麒麟、天禄、辟邪。据《南史》记载,南朝陵前用辟邪等由宋文帝始,『其麒麟及阙形势甚巧,宋孝武于襄阳致之,后诸帝王陵皆模范而莫及也』,它们均仿拟汉代石刻而制作的渊源已显而易见了。
  综而论之,中国辟邪类物的发展可溯源于春秋战国的双翼兽刻,其盛行早于真狮子的入传,后来虽吸收了虎、狮等动物的造型,但始终保持了双翼的本色。因而不管其形多像狮子,但绝非狮子。
  七、中国狮文化的衍化与传播
  中国狮文化随着真狮入贡、佛教传入逐步形成,然后不断发展、扩大。它也像所有外来文化一样,走过艰难曲折,最后融入中国文化,被吸收、充实,然后异军突起,独树一帜,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狮文化,完全不同于原狮子产地及传播地的狮文化。
  由于年代久远,文物湮灭。目前留存至令有准确纪年最早的石狮是东汉恒帝建和元年(公元一四七年)的山东嘉祥县纸坊镇武翟山下的武氏祠墓刻狮,这是有纪年的、有刻工姓名、还有价值的石狮。但现收藏于西安碑林的石狮更为逼真,它是不可争得的东汉石雕。若将两图相较,不难看出,前者还保留有虎、辟邪的形状,而后者更肖真母狮的形状,已从想象向真实迈出一大步,因其无雕刻时间,只好将第一狮让给有纪年的武氏祠基狮,但它可以说是中国现存最像、最早的石狮。
  中国狮子的形象经过汉代的传播,逐渐完善到稳定。直至三国狮的造型由形象又进入神似的阶段。魏晋南北朝中,北方狮子仍沿着原来的路子继续衍化。而南朝控制的南方出现新的潮流,带翼的辟邪充斥南京,宋、齐、粱、陈的帝王陵的护陵石兽均以辟邪充当,规模愈来愈大,精工细作,形成独有的南朝石刻风格群体。隋统一全国之后,北方狮子重新影响南方,而以南京为代表的南朝石刻宣告无继,但作为前距形的蹲狮基本传到当代,可刻工、纹饰等却均打上时代的烙印,有所变化。
  自唐代之后,狮写真步入登峰造极的时代,最具代表的是武则天母亲的陵墓——顺陵狮中的走狮。五代基本沿袭唐代风格。宋代以降,元明清的狮子,因工匠的智慧与工艺日臻完美,他们将心血凝聚于狮子作品上,不同地区,不同工匠,不同风格,不同工艺显现出千姿百态的狮子造型。狮子的功能如前所叙也在不断衍化之中。东西南北不尽相同。
  福建的狮子功能渗入风水思想,成为全国独具一格的狮文化分支。随着闽籍人士向琉球迁涉,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一三九二年)『闽人三十六姓』带去福州的狮文化,而向东南亚的移民同样带去中国的狮文化。在历代的中外文化交往中,中国狮文化于唐代曾随着空海等高僧来唐后回国影响了日本。由于闽人的东渡台湾,故台湾的狮子与福建有惊人地相似。最值得一提的是琉球的狮子文化完全源于福建福州,其狮防火、辟邪、镇煞等功能流传至今,所以一大批学者要寻琉球狮文化之源均要由福建开始,然后上溯中原,西域。
  综上所述,中国狮文化源远流长,参照目前所见文献、实物,真正狮文化的发端应始于西域真狮入贡,并在汉明帝手上威服虎、豹、熊,取代原老虎的百兽之王的地位之时,同时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狮子崇拜遍及各少数民族、各宗教,狮子功能也由装饰性向辟邪、镇煞、防火,制风等转化,同时产生了与狮子相关的传说、故事、戏剧、舞蹈、武术及各种的艺术品,使中国的狮文化不断发展、完善,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狮文化。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华人向周围国家、地区迁移,从而将中国的狮文化播向四方,受中国影响较深的有韩国、日本、柬南亚诸国,其中以琉球、台湾两地因与福建的关系殊深而影响更大。中国狮文化的产生、形成、发展、播迁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存在着很多值得思考、研究的问题,有待于各方学者共同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狮文化的研究必将走出低谷,走出亚洲。

中国狮文化源流初探

图一五 马来西亚槟榔屿狮

中国狮文化源流初探

图一六 日本狮

(作者为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编审、人物志主编。)
注释
注一:《后汉书肃宗孝章皇帝纪》
注二:《后汉书班超传》
注三(注四):《后汉书孝和帝纪》
注五:《后汉书孝顺帝化》
注六:清佚名《明史稿郑和传》
注七: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序》
注八:《清稗类钞》
注九:《博物志异兽篇》
注一0:《本草释名》
注一一:《旧唐书康国传》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信息来源:福建林氏委员会官网)
文章热词:中国 文化 源流 初探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